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了进一步深化语文教育改革,探讨语文教育中多年存在的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增强几种能力教育、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等方面就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问题谈几点个人看法。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早在20年前,有些老师就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从小学到中学的10-12年中间,用了大约1/3左右的教学时间,却有相当太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学通语文,至少也是效果不很理想。遗憾的是,20年过去了,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客观地说,小学的情况要比中学好些。一个初入小学的孩子,从不大识字到认识了很多的字,从不能阅读到初步阅读一些不太艰深的文章,从不会作文到能写出一些浅近的习作,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但进入初中以后,直到高中毕业,除了少数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以外,恐怕多数学生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不少学生不爱学,认为收获不大;不少老师不愿教,觉得费力不讨好;社会上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意见颇多,甚至责备、埋怨之词也时有所闻。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是教材、教法问题?还是对语文教育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抑或我们对语文教育的规律性没有真正弄清楚?总之。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应该认真解决的时候了。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更老一辈的学者,诸如苏步青、茅以升、华罗庚等,他们不仅在学术上达到了当时极高的水平,在语文修养和文字表达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不少理工科出身的学者都能写诗,填词,作画,有的还能写出一手潇洒并颇具个性的毛笔字。指出这一现象并不是否定我们多年来取得的成绩,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他们文理兼通的奥秘在哪里?他们成才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我想只有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去探索,求得正确的回答,我们才可能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真正的、坚实的一步。
和效率密切相关的是语文教育现代化问题。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要建设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可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性时期。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教材内容如何适应现代化要求,如何开发、训练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写作能力,如何与中学其他各科教材协调配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一句话,如果21世纪的语文教育不考虑这些问题。那么效果将会事倍而功半。
二、如何进行语文课的教学改革
(一)增强几种能力教育
1、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处于现代社会,不只要求人们读懂文章,而且要求很高的速度。可以设想,在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甲用一个小时读了一篇万把字的文章,而已只用了半个小时,那么可说乙比甲的效率要高出一倍。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举过了个例子…,说陆志韦先生当年教他们心理学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每天看报要用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不太好回答,因为这往往要根据当天事情的多少来定。可是陆先生说,应该每天看20分钟的报,要在这20分钟里把报的全部内容都看进去,并指出这需要经过训练。这件事对我们很有启发。2、要切实掌握字的形音义。汉字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它既是形体单位,也是读音单位(一个音节)。现在不少中学生(一个音节)。现在不少中学生写错字形,读错字音,都是在“字”这个单位上出了问题。我们如能切切实实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大有裨益。词语的误用常常也同字义(语素义)有关。语文教学要讲求科学性,讲清字的形音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与字词句教学未能落到实处有很大关系。3、还是应该讲点简明有用的语法知识。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据此编写的初中汉语蓝本,对当时普及语法知识起了很大作用,但过于庞杂,也不切实用,超出一般中学生的接受能力。80年代制定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虽较《暂拟系统》有所简化,但据多数人反映,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仍未能起到应用的作用。最近几年,社会上又出现淡化语法甚至取消语法的呼声。我觉得,关键所在恐怕还是教什么的问题。如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部分针对性强的、简明而实用的项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应该说还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要不要教,教多少,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共识。其中有两种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是,文言文在中学根本不必教,弄得不好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滥用古文词语或句式,造出许多半文半白、似通非遁的语句。另一种意见是,需要大大加强文言文的比重,认为这对于继承文化遗产、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想,考虑文言文教学还是需要联系时代和社会环境。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主要读的是经史子集,经过十年寒窗,其中确有一些人学有所成,写有大量诗文传诸后世,但更多的人恐怕还是默默无闻地终其一生。封建社会尚且如此,今天,一个中学生要学习多种理科知识,要学外语和电脑,还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专门致力于某一方面了。因而,大量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到了高中阶段甚至以讲授文言文为主,恐怕未必适宜。还有一个师资问题。在全国一些名牌中学或基础雄厚的中学或许没有多少困难,但对全国广大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来说,大量讲授古文就不那么容易了。凡是学过古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要想真正把古文学懂、学通,没有十年八年是很难办到的。
完全不教也不行。作为一个现代人。对祖国过去的历史、文学、语言一无所知是不可想象的,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也十分不利。因此,中学阶段还是要讲点文言文,高中可比初中多些,但在总量上应该有所控制,以讲授现代文为主。
这里还会涉及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古代文明高度发虔的国家,要使这些宝贵遗产保存下来并加以发扬,为我所用,就必须有一支人数不多的、精通古文的队伍。这支队伍指望在中学里培养已不可能,只有另觅渠道。记得张志公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建立“古文学院”,招收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学生,专门培养几年,使这支队伍能够后继有人。这就是说,不把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任务同中学语文教学直接联系起来。这或许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可行的办法。
总之,中学讲授古文需要联系时代、社会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来考虑,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三)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无疑十分重要。因为说到底,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现代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只能读而不会写,那么任务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半,甚至是一小半。会写什么?应该包括很多“品种”,不但是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文,也包括简短消息、通知、便条、书信等等。作文需要不需要命题?目前大多数学校、班级采取的是命题方式。这自然无可非议,只是希望教师所出的题目尽量要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如果出的题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认识水平距离太远,那么学生只好挖空心思地去“做”,不但兴味索然,也很难有真情实感了。命题作文也不是唯一方式,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不妨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将这两种方法适当结合起来,还可经常作些改写、编写、扩写之类的练习。
要不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心话?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是作文课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听说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中学生写了一篇游记,由于文章最后没有联系到四化建设和个人感想,被老师评为一篇不好的文章。我不知道高考作文中是否有这样的规定或要求,即不管什么体裁、什么内容的文章都要求在结尾或其他地方有几句联系形势、鼓舞人心的话。其实,一篇好的作文并不见得都是这样。就拿刚才提到的那篇游记来说,要是学生把景物写得很准确,很生动,能够感染读者,实际上已经反映出这个同学对景物的热爱,或说是对祖国山川的感情。这种热爱和感情是描写景物时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是和景物交融在一起的,并不需要外加更多的东西。
批改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批改得确切中肯很不容易。较为常见的一种批语是失之空泛,如“文章写得不太具体,语言也不够生动”。这种批语几乎可以用在大多数文章上。比较好地办法是进一步指出,究竟是哪一部分写得不具体,如何才能写得具体些,是引用数字,是补充事实。还是采用其他办法。不过,目前语文教师负担很重,不可能要求每篇作文都作到精批细改,况且不少学生也不太重视教师的批语。可否考虑采取多种不同方式进行批改。比如,有时可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好和和差的)重点批改,并进行课堂讲解,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时可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有时还可只作而不批改等等。总之,作文教学也要讲求针对性。讲求实效,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比较好的办法来。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
一、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
早在20年前,有些老师就提出了一个十分尖锐的问题,即从小学到中学的10-12年中间,用了大约1/3左右的教学时间,却有相当太的一部分学生没有学通语文,至少也是效果不很理想。遗憾的是,20年过去了,这种情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客观地说,小学的情况要比中学好些。一个初入小学的孩子,从不大识字到认识了很多的字,从不能阅读到初步阅读一些不太艰深的文章,从不会作文到能写出一些浅近的习作,进步还是比较明显的。但进入初中以后,直到高中毕业,除了少数对语文感兴趣的学生以外,恐怕多数学生并未收到预想的效果。我了解到的情况是:不少学生不爱学,认为收获不大;不少老师不愿教,觉得费力不讨好;社会上对中学语文教学也意见颇多,甚至责备、埋怨之词也时有所闻。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阻碍了中学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是教材、教法问题?还是对语文教育的目的缺乏明确的认识?抑或我们对语文教育的规律性没有真正弄清楚?总之。这个问题已经到了应该认真解决的时候了。
再从另一个角度看,我国更老一辈的学者,诸如苏步青、茅以升、华罗庚等,他们不仅在学术上达到了当时极高的水平,在语文修养和文字表达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不少理工科出身的学者都能写诗,填词,作画,有的还能写出一手潇洒并颇具个性的毛笔字。指出这一现象并不是否定我们多年来取得的成绩,而是想提出一个问题:究竟他们文理兼通的奥秘在哪里?他们成才究竟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借鉴?我想只有从更广阔的视野去思考,去探索,求得正确的回答,我们才可能在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真正的、坚实的一步。
和效率密切相关的是语文教育现代化问题。21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我们要建设一个高速发展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可说是我国发展的关键性时期。为了适应建设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语文教育改革向我们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比如:教材内容如何适应现代化要求,如何开发、训练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写作能力,如何与中学其他各科教材协调配合,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等等。一句话,如果21世纪的语文教育不考虑这些问题。那么效果将会事倍而功半。
二、如何进行语文课的教学改革
(一)增强几种能力教育
1、培养快速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在语文训练中十分重要。特别是处于现代社会,不只要求人们读懂文章,而且要求很高的速度。可以设想,在效果大致相同的情况下,甲用一个小时读了一篇万把字的文章,而已只用了半个小时,那么可说乙比甲的效率要高出一倍。吕叔湘先生在《关于中学语文教学的种种问题》一文中举过了个例子…,说陆志韦先生当年教他们心理学时曾提出一个问题:每天看报要用多少时间?这个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恐怕不太好回答,因为这往往要根据当天事情的多少来定。可是陆先生说,应该每天看20分钟的报,要在这20分钟里把报的全部内容都看进去,并指出这需要经过训练。这件事对我们很有启发。2、要切实掌握字的形音义。汉字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它既是形体单位,也是读音单位(一个音节)。现在不少中学生(一个音节)。现在不少中学生写错字形,读错字音,都是在“字”这个单位上出了问题。我们如能切切实实地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肯定会大有裨益。词语的误用常常也同字义(语素义)有关。语文教学要讲求科学性,讲清字的形音义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目前学生语文水平不高,与字词句教学未能落到实处有很大关系。3、还是应该讲点简明有用的语法知识。50年代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和据此编写的初中汉语蓝本,对当时普及语法知识起了很大作用,但过于庞杂,也不切实用,超出一般中学生的接受能力。80年代制定的《中学教学语法系统提要》虽较《暂拟系统》有所简化,但据多数人反映,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仍未能起到应用的作用。最近几年,社会上又出现淡化语法甚至取消语法的呼声。我觉得,关键所在恐怕还是教什么的问题。如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取一部分针对性强的、简明而实用的项目进行讲解和分析,应该说还是有必要的,也是可行的。这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二)关于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要不要教,教多少,多年来一直没有取得共识。其中有两种可以说是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种是,文言文在中学根本不必教,弄得不好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比如学生滥用古文词语或句式,造出许多半文半白、似通非遁的语句。另一种意见是,需要大大加强文言文的比重,认为这对于继承文化遗产、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很有好处。
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我想,考虑文言文教学还是需要联系时代和社会环境。在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主要读的是经史子集,经过十年寒窗,其中确有一些人学有所成,写有大量诗文传诸后世,但更多的人恐怕还是默默无闻地终其一生。封建社会尚且如此,今天,一个中学生要学习多种理科知识,要学外语和电脑,还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的活动,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专门致力于某一方面了。因而,大量增加文言文的比重,到了高中阶段甚至以讲授文言文为主,恐怕未必适宜。还有一个师资问题。在全国一些名牌中学或基础雄厚的中学或许没有多少困难,但对全国广大中学,特别是农村中学来说,大量讲授古文就不那么容易了。凡是学过古文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会:要想真正把古文学懂、学通,没有十年八年是很难办到的。
完全不教也不行。作为一个现代人。对祖国过去的历史、文学、语言一无所知是不可想象的,对提高自身文化素养也十分不利。因此,中学阶段还是要讲点文言文,高中可比初中多些,但在总量上应该有所控制,以讲授现代文为主。
这里还会涉及如何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我们是一个古代文明高度发虔的国家,要使这些宝贵遗产保存下来并加以发扬,为我所用,就必须有一支人数不多的、精通古文的队伍。这支队伍指望在中学里培养已不可能,只有另觅渠道。记得张志公先生在一篇文章里提到建立“古文学院”,招收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的学生,专门培养几年,使这支队伍能够后继有人。这就是说,不把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的任务同中学语文教学直接联系起来。这或许是一个比较现实的、可行的办法。
总之,中学讲授古文需要联系时代、社会和文言文教学的目的与任务来考虑,它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
(三)关于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无疑十分重要。因为说到底,中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提高学生现代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如果只能读而不会写,那么任务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半,甚至是一小半。会写什么?应该包括很多“品种”,不但是记叙文、说明文、说理文,也包括简短消息、通知、便条、书信等等。作文需要不需要命题?目前大多数学校、班级采取的是命题方式。这自然无可非议,只是希望教师所出的题目尽量要让学生感到有东西可写,有一种“一吐为快”的感觉。如果出的题目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或认识水平距离太远,那么学生只好挖空心思地去“做”,不但兴味索然,也很难有真情实感了。命题作文也不是唯一方式,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题。不妨根据不同的年级、不同的情况和特点,将这两种方法适当结合起来,还可经常作些改写、编写、扩写之类的练习。
要不要鼓励学生在作文中讲真心话?回答是肯定的。这不仅是作文课的要求,也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要求。听说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中学生写了一篇游记,由于文章最后没有联系到四化建设和个人感想,被老师评为一篇不好的文章。我不知道高考作文中是否有这样的规定或要求,即不管什么体裁、什么内容的文章都要求在结尾或其他地方有几句联系形势、鼓舞人心的话。其实,一篇好的作文并不见得都是这样。就拿刚才提到的那篇游记来说,要是学生把景物写得很准确,很生动,能够感染读者,实际上已经反映出这个同学对景物的热爱,或说是对祖国山川的感情。这种热爱和感情是描写景物时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是和景物交融在一起的,并不需要外加更多的东西。
批改作文也是一个重要环节。要批改得确切中肯很不容易。较为常见的一种批语是失之空泛,如“文章写得不太具体,语言也不够生动”。这种批语几乎可以用在大多数文章上。比较好地办法是进一步指出,究竟是哪一部分写得不具体,如何才能写得具体些,是引用数字,是补充事实。还是采用其他办法。不过,目前语文教师负担很重,不可能要求每篇作文都作到精批细改,况且不少学生也不太重视教师的批语。可否考虑采取多种不同方式进行批改。比如,有时可选取几篇有代表性的作文(好和和差的)重点批改,并进行课堂讲解,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有时可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己修改或相互修改。有时还可只作而不批改等等。总之,作文教学也要讲求针对性。讲求实效,不断摸索、总结出一套比较好的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