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得漂亮!”
2018年11月26日晚,央视曝光“过水蟹”假冒阳澄湖大闸蟹。次日,苏州召开紧急会议,工商部门迅速行动,进行专项整治。九天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通报查处情况,涉事商户查封,冒牌“过水蟹”没收。
得知消息后,韩芳大赞,反应迅速,措施有力。
“我明显感觉这两年的消费环境变好了。”韩芳是一个网购10年的资深剁手族,对于我国消费环境的变化感触颇深。她说,以前网购总要千挑万选,比价格,挑材质,看说明,查评论,而如今,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可以放心买,“有‘七天无理由退换货’兜底,大不了就退货”。
无论是“过水蟹”事件,还是韩芳口中的“七天无理由退换货”,都是我国消费环境改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不断健全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释放消费潜力的有效保障。2018年初,工商总局等27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 营造安全放心消费环境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通过开展放心消费创建活动,努力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力争到2020年,达到放心消费示范单位覆盖全国、经营者诚信守法意识普遍提高、消费品和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消费纠纷解决渠道进一步畅通、消费领域重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五大主要目标。
近一年来,各级政府展开积极行动。在北京市东城区,“放心消费在社区”流动宣传车实现了辖区182个社区全覆盖,定时定点、专人专岗、重点巡回宣传,宣传消费维权知识,解答社区居民维权困惑。在浙江,“培育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单位、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被郑重列入省政府2018年十方面民生实事之一,写在了当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不到一年时间,放心消费示范建设纵深推进,遍及零售、旅游、民宿、快递等众多领域,近17000家企业投入新建行列。在西藏,1013个消费维权站点得以建立,真正实现了“哪里有消费,哪里就有维权”。
全国上下放心消费创建工作如火如荼,消费环境大大改善。2018年12月,《小康》杂志社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并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消费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统计监测数据,得出“2019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为91.9分,比上年度的87.2分提高了4.7分。“中国消费小康指数”主要有五大组成部分,即民众消费观念状况、民众对消费小康满意度、消费环境状况、消费政策和消费结构,其中,消费环境细分指标表现尤为亮眼,得分为89.9分,比上一年度提高了6.1分。
消费安全依然是个大问题
尽管消费环境持續改善,但是一些问题仍在影响着消费者获得感。 “2019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显示,面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者享有的九项基本权利,即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赔权、结社权、获知权、尊重权、监督权,在您看来,哪一项维护情况相对比较差”一题时,42.5%的受访者认为安全权的维护情况亟待改善,36.7%的受访者希望对知情权加大维护力度,32.3%的受访者更为索赔权的问题担忧。
对此,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占斌深有体会,“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良好的市场信用与消费监管机制是提高居民消费预期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在我国消费市场上,地沟油事件、毒馒头事件、‘镉大米’事件、‘塑化剂’事件等食品安全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引发了社会焦虑。”
张占斌认为,这一方面暴露出我国现代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生产经营者的失信成本很低,使得失信者总会铤而走险;另一方面也凸显出我国政府对消费监管的体制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的弊端,失信者的违法行为没有得到严厉的惩罚。“正是由于当前我国市场信用与消费监管水平还比较低,劣质商品和服务充斥市场,使得普通消费者往往不敢消费、不愿消费、不能消费,担心因为当期的消费引来潜在的消费安全问题,使得人身和财产蒙受损失,从而制约了我国消费需求总量的增长和消费需求结构的转型升级。”
如何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张占斌给出四点建议,一是切实加强对食品、药品、工业产品和消费品市场监管,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营造让人民群众放心的市场消费环境,让居民放心消费。二是建立市场监管部门严格监督、控制源头、社会举报、定期检查、法律惩办甚至勒令企业停产相结合的系列监管体制,从立法角度扭转当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建立健全失信黑名单制度,保护消费者安全,改善消费环境,为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保驾护航。三是完善网络消费、电子商务领域法律、法规和规范体系,加强网络平台经营监管,实现网上网下立体化全覆盖,营造健康、安全、有序的发展环境。四是建立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程追溯体系,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追溯信息的互联互通。
追求经济实惠不等于消费降级
消费,一头连着百姓生活,一头连着经济转型。
半年时间,9亿多的观影人次,近30亿人的旅游人数,近20万亿元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近万元的人均消费支出……当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后,作为经济增长第一引擎,消费的表现越来越受到关注。
王强是村里的能人,四十岁不到,不仅承包了2000亩地办起了农场,而且还开了十多家果蔬连锁仓储店。不过,王强最近觉得自己“消费降级”得厉害。曾经走“高大上”消费路线的他变得“节衣缩食”起来。最近几个月,“消费降级”成为了一个颇具争议的社会话题。 消费升级,顾名思义,指的是消费者愿意花更多的钱,换取产品的更多附加值,包括愉悦的体验、氛围,优质的品质、功能,等等。从满足物质文化需求到追求美好生活,就是消费升级的一种重要表现。相对的,在很多人看来,降低体验,降低品味、个性要求,尽可能实现物美价廉,则意味着消费降级。
中国居民究竟是消费升级还是消费降级,人们争论不休。不过有一点不容否认,与品牌价值相比,目前重视使用价值的人越来越多。“2019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希望“兼顾使用价值和品牌价值”的消费者占比依然最大,为52.1%,但与上一年度相比,卻下降了12.6个百分点,赞成“以经济实惠为主”消费原则的受访者占比30.4%,比上一年度提高了10.8个百分点,另外,“更看重使用价值”的消费者占比也比上一年度略有增加,达到了11.9%。“更看重品牌价值”的受访者仅占2.5%,比上一年度下降了1.4个百分点。
“青睐物美价廉商品,并不等于消费降级。随着消费结构调整,新的消费偏好、新的消费方式出现,消费者越来越理性,这其实也是消费升级的一种表现。”张占斌分析认为,过去,很多人“只买贵的,不买对的”,而现在人们能够有针对、有偏好地进行选择,消费逐渐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动态化,说明消费者正在逐渐走向成熟、理性。
从热议消费升级到担忧消费降级,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陈凤英分析认为,与近两年我国经济形势变化和房地产市场调整有关。虽然目前国家加大了对楼市的调控,部分城市房地产市场成交出现了降温趋势,但总体而言,一二线城市房价依然处于相对高位,房价的不断上涨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便是居民杠杆率的提高,这必然会对消费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
最期待:建立健全消费领域信用体系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2019中国消费小康指数”在对受访者总体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的同时,也对受访者的总体收入状况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与2017年相比,2018年,41.1%的受访者月收入和去年差不多,38.3%的受访者月收入略有增加,6.6%的受访者月收入增加较多,13.7%的受访者月收入略有减少,0.3%的受访者月收入减少较多。
另外,调查还显示,对于2019年,56.2%的受访者预计收入会略有增长, 29.5%的受访者预计收入会增加较多,二者合计占比85.7%,比上一年度增加了28.6个百分点。调查结果显示,近四成受访者在2019年打算将收入进行更多的投资。
“中国有近14亿人口,超过发达经济体的经济总量,年人均国民收入近9000美元,而且消费升级趋势明显,国内市场潜力十分巨大,这是我们化解中美贸易摩擦、应对经济形势严峻挑战非常重要的一张牌。”在陈凤英看来,我们要想打好这张牌并不容易。“整体来看,2019年的国际经济形势会更加严峻。国际关系的不稳定性以及国内经济下行的压力都会传导到消费,影响消费预期。”
“居民的实际消费支出与消费预期密切相关,稳定的消费预期能够有效地拉动消费。当前,由于政府在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供给水平较低,尤其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面、统筹性、协调性、可持续性等方面水平不高,直接降低了我国居民的消费预期与消费倾向,不利于释放居民消费需求潜力。”张占斌分析认为,发挥居民消费在经济增长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基础,是要建立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现代市场体系。“近年来,已陆续出台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但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消费产品进入门槛高等体制机制的制约因素,严重影响了我国消费需求的扩大。”
对于这个问题,政府已经开始布局。2018年9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提出26项具体措施,从完善消费供给体制、提升消费产品质量、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三方面着手,以全面促进消费对内需的释放潜力。“2019中国消费小康指数”调查结果显示,这26项具体措施中,最让受访者期待的五项分别是: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完善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财税支持措施、加强重要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推进消费者维权机制改革,以及进一步放宽教育培训领域市场准入。
(感谢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研究室主任吕庆喆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