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斯坦贝克《愤怒的葡萄》中的批判现实主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ngku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对约翰·斯坦贝克的小说《愤怒的葡萄》进行回顾,运用环境史的研究方法进行解读,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汤姆·约德一家境遇的描述,反映了沙尘暴多发地的大平原地区农户与土地间的关系,阐述了人们在资本主义思潮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对生态的破坏和对经济利益的狂热。小说《愤怒的葡萄》不仅仅是对环境生态保护的一种呼吁,还有着很强的现实解读和批判意识,值得我们深刻思考。
  关键词:《愤怒的葡萄》 生态 批判现实主义
  约翰·斯坦贝克以小说《愤怒的葡萄》而大显其名,被很多中国读者熟知。这样一位出色的作家,他的作品值得我们深思和琢磨。其实,《愤怒的葡萄》不仅仅描述了大平原地区农户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反映了美国在上世纪30年代大平原地区爆发的沙尘暴问题,以及资本主义经济生产方式对人们生活和环境生态的影响。小说《愤怒的葡萄》透露出作者的生态环境意识,更透露出作者的批判现实主义精神,因此,我们用环境史的研究方法对小说中的生态背景和社会背景进行解析,重新回顾历史,解读作者。
  一 对环境的深思
  斯坦贝克很早就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还积极思考大自然中人的地位。在小说《愤怒的葡萄》中,作者更是在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考察了美国大平原发生的沙尘暴。不仅仅从表层分析沙尘暴的发生是由于白人对环境的改变打破了生态平衡,还从隐藏在背后的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解读,认为沙尘暴的发生是人类社会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改变。
  小说开篇即是美国俄克拉荷马州一幅烈日当空的干旱情景,表明当时干旱是故事展开的环境背景的主基调,并且交代了主人公汤姆·约德一家已经三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这些反映出美国大平原的干旱事实和白人开拓草原的行为。美国内战结束后,白人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开拓草原活动,他们消灭了北美野牛,并且驱逐了在此生活多年的印第安人,从此占据这里并开始生产生活。而令白人能够立足于这片干旱土地的最主要原因还是天气的配合,他们正好碰上了一个长期的干旱期的结束和一个新的降雨期的到来。不过,即便这种天气状况令白人在这里立足,但是大平原的干旱问题在当时还是非常严重的。
  正如小说中描述的那样,干旱仍是大平原发展的背景因素,也正是干旱导致了当地频发的沙尘暴。文中详细地描写了大平原地区沙尘暴肆虐的场景。大平原沙尘暴的频繁光顾使得当地的土表受到了巨大的破坏,严重影响了植被和作物的生长。小说中也描述了作为大平原地区主要的作物玉米在干旱环境下生存的艰难。虽然上世纪30年代大平原地区的主要作物不是玉米而是小麦,但是作者对玉米的描写也是对当地生产方式的一种映射。小麦在大平原发展过程中逐渐确立了其主导地位,农场主们之所以放弃多样的草类而选择种植小麦是出于当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小麦的经济利益更高的考虑。斯坦贝克认为,表面上是大平原干旱少雨的自然条件限制了其他作物的生长,人们选择种植小麦,其实本质上是人们在追逐利润为目标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无视土地的生态属性,只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正是因为这些,才最终导致大平原地区沙尘暴的爆发。罗斯福总统在1936年签署了《水土保持和家畜分配法》法案,该法案对农场主种植保护土壤的农作物提供了支持,也避免了产量的过剩问题,从而用必要的经济利益引导农场主保护土地,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二 对资本经济引导下的生产的批判
  斯坦贝克在小说中不仅对严酷恶劣的环境进行了描述,还通过拖拉机等机械的运作展开了对资本运作方式的批判。在斯坦贝克笔下,土地在“巨物”拖拉机的场景下进行了悲怆表白,他认为机械化的生产工具不是时代的发展,不是文明的进步,而是导致生态悲剧的催化剂,助产士。
  斯坦贝克在小说中是辩证性地描述机械化生产工具的,承认拖拉机对于大平原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承认拖拉机给农户们带来的便利,认为拖拉机的广泛使用可以显著提高生产效率。此外,他也对机械化生产进行了批判,并进一步深刻揭示到,正是由于机械化工具这些所谓的优势,以及大平原平坦的地形特征,使得农场主们大范围积极使用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机械化生产工具,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耕作效率,最终,大平原的小麦获得了显著的竞争优势。而小麦经济效益的日益凸显,使得大平原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业农业企业,他们热忱地按照资本主义的思维和方式耕作着土地,享受着资本主义方式带来的“实惠”。可以看出,斯坦贝克把拖拉机的两面性进行了充分描述,既展现了这种生产工具在开垦大平原的过程中表现出破坏性一面,也肯定了在治理沙尘暴的过程中,拖拉机这种生产工具展现出的建设性力量。
  此外,斯坦贝克在小说中还对银行“这一怪物”进行了描述,他认为银行资本使得农业企业变得极具扩张性。大平原的小麦生产建立在机械化运作基础上,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却忽视了土地的生态属性这一农业生产中最基本的因素。正如美国环境史学家唐纳德·沃斯特所说的那样,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包含了一系列资本主义思想,这种生态价值观蕴含着资本主义精神,在追求个人财富快速增长的同时,使得自然被当作资本,自然以为人类进步的名义被利用。
  斯坦贝克关于以银行为驱动力量的机械化农作体系会不断扩张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上世纪30年代南部大平原的农业生产曾经由于干旱陷入困境,放慢步伐,但是干旱一旦有所缓解或者消失,农业生产又开始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最终造成了上世纪50年代的又一场大规模沙尘暴的肆虐。而在上世纪30年代,农场主的处境还比较艰难,但是即便如此,在大平原的广阔土地上仍然可以看到拖拉机在到处奋力耕作着。农场主对拖拉机等机械化工具的青睐依旧不减,当时的一份报纸《奥基尔特里县使者》曾经对农场主购买拖拉机的状况和热情有过实际报道。可见,资本主义农作体系的机械化扩张并没有因为沙尘暴的频繁爆发而有所减缓或者止步。
  通过对拖拉机这种机械化工具和银行这一资本的描述,斯坦贝克对资本经济运作方式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进行分析,展开了对现实的批判。   三 对现实主义的深思
  斯坦贝克在小说中描写到主人公汤姆·约德一家因为干旱、沙尘暴这些恶劣的环境和银行资本的残酷逼迫而流离失所,前往太平洋沿岸的加利福尼亚州。但是加入流民阵营后的生活依旧艰辛,他们历经艰险到达加利福尼亚州后发现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加利福尼亚州的农场主们更具剥削意识,他们只愿雇用低价的季节性劳工,许多流民走投无路,迫于生计住进了收容所。
  在上世纪30年代,尽管沙尘暴频发,但是沙尘暴地区的总体经济形势并不是特别差,美国联邦政府对农场主提供了许多支持和救济,包括成立农业调整署等机构。由于这些措施使得沙尘暴地区的农场主留在当地从事生产活动,不至于流离失所,但是依旧有很多人成为流民。斯坦贝克在小说中把流民群体和沙尘暴地区的移民画了等号,但实际上两者并不等同,小说中的流民除了有来自沙尘暴地区的移民,还有很大一部分来自远离沙尘暴地区的东部。东部地区盛产棉花,但是由于气候干旱,棉花价格低,农户多是佃户,大部分人迫于生计离开此地,导致东部地区的许多居民加入流民阵营。斯塔贝克在小说中描写的人们被风沙和拖拉机驱赶出来,被农场主赶走加入流民大军,这些场景的描写映射出当时人们由于穷困潦倒,健康状况不佳而加入流民大军的情形。斯塔贝克这样叙述大概是要批判在大平原不断扩张的工业化农业生产模式和体系。
  小说主人公汤姆·约德一家是佃农的典型代表,其地位处于美国农业生产体系中的最底层。小说揭示了在开拓大平原背景下,农场主拥有小块地产的梦想被逐渐粉碎,佃户的比例逐渐上升的状况。小说中还描写了广大佃户时常为土地的状况担忧,但事实上,佃户对土地的作用和情感是非常复杂的,他们也大量破坏生态,有时对土地的保护情结并不特别强烈,甚至对土地也采取和农场主一样竭泽而渔的经营方式,追随大形势,进入无视土地生态属性的盲目扩张的经济体系中,佃户们不断被异化,被扭曲,成为摧残土地的帮凶。当时的美国罗斯福政府对佃户们的问题也非常重视,但是制定的制度与大平原的环境和形势并不合拍,没有取得明显的效果,就连成立的农业保护署等部门对大平原沙尘暴频发地区的佃户的援助都很有限。但是,频繁爆发的沙尘暴并没有改变佃户们对土地的态度,他们可以在严峻环境情形下当一个咬紧牙关拼命挣扎的穷人,也可以成为一个运用拖拉机等机械工具从事生产的投机者,忽视土地。由于农场主已经深受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认为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利用土地才可能获得最高的经济利益。因此,要治理大平原地区的沙尘暴问题,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次数和减弱沙尘暴的发生强度,就要从根本入手,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约束才能取得成效。
  美国联邦政府解决流民问题的方式方法在小说中也有反映,主人公一家在加州青草镇的收容所中度过的时光就是最好的解答。营地内的流民们互相合作进行生产,收容所的事务也由民主选举的管理委员会负责。由此可见,联邦政府解决流民问题和治理沙尘暴的方法就是合作。在生态灾难面前,农场主们只有互相合作,共同采取措施保护土地,保护环境,才可能遏制沙尘暴。联邦政府也积极推动农场主们相互间进行合作,农业部的《标准的州水土保持区法》对于各个州通过立法建立水土保持区来保护水土的做法成果较佳。水土保持区的农场主享有对重大事件的投票权,这使得农场主权力和义务兼顾,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同时也促进了农场主、州政府和联邦政府之间的合作。然而,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生态,但是却只集中了社会上层人士的力量,忽视了对广大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的调动。
  小说《愤怒的葡萄》来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在作者斯坦贝克笔下,土地受到了多重剥削,受到了严重伤害,采用资本主义工业化模式的农业生产方式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实现,而越来越忽视土地的生态属性,忽视佃户的切身利益。斯坦贝克通过小说表现出的是他并不反对农业发展,而是反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生产引发的不公平问题。斯坦贝克不仅仅阐述了人们农作方式的改变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更深层次反映出了农业生产的本质。把沙尘暴的频发从生态破坏的层面上升到经济体制对人们利益和行为的诱导,引发沙尘暴的根源正是这种社会生产经济体系。可以说,斯坦贝克笔下的《愤怒的葡萄》将生态危机与社会经济危机融合交织,人的生存与尊严因此受到威胁。总之,斯坦贝克的《愤怒的葡萄》这一巨著不仅对环境保护进行呼吁,对美国3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进行深刻反映,还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经济体系这一现实主义的批判。
  参考文献:
  [1] 杨大亮:《再论斯坦贝克的现实主义小说〈愤怒的葡萄〉》,《时代文学》,2010年第6期。
  [2] 张贵芬、刘韶芬:《从〈愤怒的葡萄〉看基督教生态伦理观》,《淮阴工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3] 王忻:《〈愤怒的葡萄〉中的生态整体主义观》,《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4] 余勇峰:《斯坦贝克作品中的人性释放与价值界说——以〈愤怒的葡萄〉为诠释对象》,《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
  [5] 高祥峪:《〈愤怒的葡萄〉与美国1930年代的大平原沙尘暴》,《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第3期。
  (曾涓涓,四川传媒学院讲师;张琳,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好人难寻》是美国南方女作家弗兰纳里·奥康纳的短篇小说,它以幽默讽刺的笔法、哥特式的风格反映了人性在现代社会下的扭曲与异化。本文将通过信仰、道德、社会三个角度来
According to Edward Morgan Forster, an English novelist, short story writer, essayist and librettist.In his famous book,Aspects of the Novel, Forster defined tw
我站在繁华喧闹的台北,川流不息的车辆和人群让人一下子窒息。好想一个安静的地方能够安放我几近迷失的灵魂。幸好,抬头就看见了那片静谧迷人的世外桃源……要了解台北晶华酒
日本作家中岛敦的《山月记》是在唐朝传奇小说《人虎传》的基础上改编而成。作品中细腻的心理描写与发人深省的内心独白使这部处女作一经面世便大获好评,此作品也奠定了中岛
19世纪美国浪漫主义代表作《红字》中,塑造了一位独立而反叛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海丝特对爱情忠贞不渝,生活中坚强而独立,面对社会典法的残酷、宗教的欺骗和道德的虚伪,
食用油涨价,追根溯源,还要追溯到两年前,也就是2005年8月8日,美国《新能源法案》正式生效,开始大规模补贴玉米乙醇的提炼。 Edible oil prices, tracing the source, but al
湘钢炼铁厂一号高炉投产于1977年10月,迄今已运行12年。维持高炉安全的冷却壁系统,因长年使用和循环水质较差,内管壁和管路接合部结垢严重,进出水温差已远远超出原设计2℃的
目的利用体视学技术对毛发上皮瘤及角化型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相似部分基底样细胞瘤块进行细胞形态及细胞核DNA含量分析。方法每组各选5例进行细胞及细胞核形态及大小的测定,各选30例
先从奥地利说起阿尔卑斯山、多瑙河、莫扎特、约翰·施特劳斯、茜茜公主、卡夫卡……奥地利是一个拥有太多美丽东西的国家,因此,每每提到它,总让人想起上帝的不公平。奥地利
天气从春入夏,家里那个可爱的小家伙也在每天打滚、卖萌、撒娇的生活中逐渐长大了吧?及时给它补充更多的营养,才能让它更健康地成长,也才能让它和我们度过更加美好的每一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