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一片叶子摊开在阳光下

来源 :陕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angsheng200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文学像一种顽固的病毒,自从感染了我,就潜伏在肌体中,再也不曾离开。我时常陷入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写作。一些看似平常的生活似乎离我很远。我性格内向、自闭,拒绝参加聚会。为了避免与别人打一个招呼,宁愿绕很远的道。我缺乏对很多场景的切身体验,面对别人作品中饱满多汁的素材,常常感到自卑而沮丧。另一方面,写作或许是我偷窥尘世的一种方式,让我把一些隐秘的触角缓慢而谨慎地伸向幽微的人性,使我能感受到世界的律动和质感。我和那些角色一样,打开蜷曲的身体与灵魂,在人间的雨水和阳光下,像一片舒展的叶子,接受冲洗和晾晒。
  我的第一篇能勉强称为“作品”的小说,多年前发表在《十月》。那时我还在读书,毛躁且无知,对未来的想法更是一片空白,唯独觉得:如果能用写字的方式度过一生,我愿意永远月薪三百元。那时没有网络,与编辑老师之间通过邮政平信互相联系。编辑对我的莽撞懵懂,体现出充分的耐心与善意,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之后有若干年,我经历了许多不愿回忆的事,也没有再读过任何一篇小说———不是不想读,而是不敢读。我生怕翻开某一页,看见那些璀璨的文字和情节,自顾自地骄傲盛开,连一抹嘲笑都不屑于给我。
  直到去年夏天,在我决定结束某种疲于奔命的生活时,文学,这个磨人的小妖精,乘虚而入,不知道用什么工具,一下子撬开了我的房间。我带着忐忑,翻开各种作品,看到从前崇拜的苏童、格非、叶兆言、余华、迟子建等作家的照片,容颜已经疏忽苍老;看到从前炽热的先锋文学早已沉寂,如熄灭的篝火;也看到大批八零后和九零后的作品,独特且充满灵性,呼啦一下,如繁花蔓延在眼前。那种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像一团大雾,笼罩在四周。我客观理性地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初涉世事的小学生,并且决定:如果可以重新踏上这条道路,我就打算把余生,安放在此了。
  2
  有一次忽然得到通知,让我去领“最受学生欢迎”奖,据说每五十名教师才有一人能获此殊荣。这让我一度欣喜地以为,自己拥有了“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的能力。直到一个学生诚实地对我说“:老师,你每节课那几分钟的励志演讲,其实没用,我们通常用那一小段时间玩手机。下课后,没人会再提起你说过的那些话。”我十分震惊,我扮演着幽默、阳光、向上的角色去接近他们,以至于不少男生在校园遇到我,会跑过来兴奋地拥抱,把我的身体嘭一下撞在他的身上,我用心准备的演讲怎么可能“没用”!他又说:“不少同学认为,那种拥有广泛的人际关系,黑道白道什么人都认识,出了任何事情,只要打个招呼就能摆平,不用学习就能考过,不付出什么就能赚到钱的人,才是真正牛逼的人。”这不是约等于不劳而获吗?那个瞬间,有一个略显示迂腐的词可以用来形容我的心情———痛心疾首。我为之踌躇满志的事情,原来那么可笑,更可笑的是,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可笑。这就是《江湖行》中几个学生角色———尚红孩、柳一驰、马眸眸的缘起。教师,或者说教育,似乎无法撼动他们,最终他们被逐利的潮水裹挟,共同踏入“江湖”。我没有对其行为做出道德评判,尽可能客观地叙述和呈现。网络上经常见到对一些无良教师的声讨,但我身边的大部分教师,的确都敬业而善良。虽然不是中小学而是高校,但学生的手机掉进厕所,教师会陪着哭泣的学生坚守到晚上零点;学生的优盘丢在实验室,会为其在每一个群里询问。然而师生之间,还是经常互相误判,甚至发生冲突。怎样才能触及到学生的内心,让其在成长中散发出灵魂的香气?光靠教师单方面努力真的就够了吗?我与许多同事探讨过,找不到答案。作为教师,我不愿看到学生的心是皱缩的,这会让我有尖锐的挫败感。他们理应自由地舒展,像吸足水份的干净叶子,充满生机又安静坦然。
  我还注意到,有不少成年人,在侃侃而谈、从容淡定、自信果敢的外表背后,却藏匿着惊惧不安的眼神,或者一团乱麻的内在,他们被各种因素压制胁迫,无法理直气壮地直立行走,因此写出了《荡漾》。文中“岳父放屁”的情节,来自对外经贸大学的闫博士,在单身宿舍“同居”的那段日子,他把一生的屁都放给了我。这两篇习作中,共同的焦点是“逐利”。
  3
  我觉得自己没有资格从理论高度去探讨写作,因此我更愿意从读者的角度,去掉那些专业术语,用最白话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基本属于幼稚的“乱弹”,贻笑大方了。
  小说与散文诗歌相比,不存在孰高孰低,但小说拥有更大的容量和更多的可能性。如果把写诗比作用灵魂对语言进行雕刻,那么写小说就如同用肉身在语言中游泳了。我一直认为:小说一定要“好看”,要有一个好故事做内核,如果故事不完整,也至少应是一段精彩的情节。因为小说不止是给同行读、给评论家读,还要给更多的非专业人士读。
  有一些作品,有故事也有关怀,但语言却疲沓松弛,读起来感受不到那种劲道、节奏与张力,好像穿着大了一号的鞋子跑步一般。我个人的感受是,一个万字短篇,哪怕只放进去一个语言的亮点,比如绝妙的比喻等,这个亮点就会如同一粒麻椒,激發出绵绵不绝的味道。
  纯文学与通俗文学有很大的不同,如同牛排与烧烤间的区别。近期读了不少通俗文学作品,发现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优秀的通俗文学,首先语言十分精妙,或充满典雅的韵致,或饱含人间烟火气息,非常有嚼劲。而且通俗文学往往在情节设计上很下功夫,埋伏笔、抖包袱、结局反转,读起来峰回路转,欲罢不能。这种古老的文学技巧,其实在受众中依旧极受欢迎。在必要时,将其部分地借鉴到纯文学创作中,或许会使作品呈现出别样的光泽。
  以上妄言了。
  2018.5,保定
其他文献
在山中  没有事物会空谈道理  山有山路,水有水路  山路盘旋多弯,水路九曲回折  只为更好地前进  云白,风轻  雾缓慢,溪匆忙  那是真性  星星点灯,月光如银  牛马通人心,桃李有爱情  那是本质  我行色匆匆,像是深埋地下石头一见世面,就长出了笑脸  足够好  高楼反光,让我睁不开眼  楼的背后,是阴影  高楼越接近天空  阴影就越沉越重  其实不需要那么多高大上  只要有一根小小的苇羽 
期刊
海拔三千五百米的若尔盖草原,其县城位于达扎草原腹地,因此地有一座名叫达扎寺吉祥善法寺院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县城所在的小镇也就随了寺院名,叫做达扎寺镇。寺院和小镇背靠一座叫做俄尼山的山丘。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那些支边建设高原来到若尔盖工作和生活的人,都把它叫做碉堡山,而这个在本地延续了千年的藏名俄尼山,却是我离开若尔盖二十多年后,在一次偶然观看介绍若尔盖风光的短片时,才得以知晓。  不管它是叫碉堡山
期刊
1  那天太阳很好,下午三四点钟吧,宗涛给我拿来了三个中篇小说:《红岨招凤》《桂花年年香》《地丁花开》,要我看一看,给他提点意见。这让我很惊讶!  我知道宗涛这些年主要从事写作课和创作论教学,一人要上几个班的课。懂行的人都知道,写作课是很难教的,要讲写作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要分析范文,要批改、评讲学生作文,工作量相当大。日常往来中,我们谈的大都是跟教学相关的事情,宗涛对文本的认识,尤其是对文本结
期刊
这些日子,那个红色的,大大的“拆”字成了老包的心病。看着左邻右舍人逢喜事精神爽的劲头,老包就是提不起精神,更闹心的是老伴不理解,时不时数落他一通。一大早,他躲避口舌之烦匆匆上班。  刚出门,迎面碰到拎着豆浆油条的二丫妈。“老包,我表弟要来咱市打工,暂住证怎么办?”他停下来,耐心解释一番,随后不紧不慢迈过那条常年外溢臭水的井盖。  拐个弯,他看到红色砖墙上匕首留下触目惊心的痕迹。半个月前,他下班回家
期刊
鄂尔多斯的玉  肖峰  我知道鄂尔多斯盆地  矿产资源在全国独占鳌头  却不知道这神圣的土地上  还蕴藏着玉石  许是天地的造化  或多或少与人类的信仰有关  夸父逐日的故事  不仅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  而且以现代人的追梦思想  将这块古老的土地焕然一新  鄂尔多斯盆地  不仅盛产羊绒和煤炭  这里还有美丽的玉石  当无数热爱玉石的朋友  用自己逐梦的方式  证明这个真实消息的时候  鄂尔多斯的玉
期刊
应《陕西文学》杂志社邀请,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辽宁省作协副主席、大连市作协主席,著名作家邓刚老师,于9月7日到9日来陕进行文学交流活动。  陕西省写作学会名誉会长、《陕西文学》杂志社社长刘路教授,因外出特委托陕西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冯光教授、《陕西文学》杂志张铖主编陪同邓刚老师。《陕西文学》副主编兼《华文月刊》常务副主编李印功也参與了交流活动。  张铖、李印功分别拿出2019年年度的《陕西
期刊
木子车在他的短篇小说创作谈中谈到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最重要的是寻找“现实”与“幻觉”之间的联系通道。在创作谈中木子车特别强调如何寻找这种通道,但却始终没有言明,于他而言这种将“现实”与“幻觉”勾连起来的做法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者说,木子车留下了一段叙述空白,将“现实”与“幻觉”沟通的价值置入了文本之中,留待读者于文本中自行体悟。  一  木子车的短篇小说着重于一种时间与空间的重构关系,即时间背景被无限
期刊
徐有功  世有大水,没有  长安的水深。  唐朝长安人徐有功专司审案  执法从不分富贵还是贫贱  达观还是贵人。他犯颜直谏的  一般都是冤假错案。  从蒲州司法参军、司刑寺司刑丞  到秋官员外郎,再到郎中侍御史司  刑少卿。救活人命多达万人以上  酷吏、奸臣屡用绊子弹劾、推审他  因为徐有功清廉,三次被控死罪,三次被赦  两次被罢官,又两次复出  就像钢铁被投进火炉。炼化了  冷却之后还是不折不扣
期刊
我们的公园  我已经盯了他两天,一个谢顶的中年男子。虽然事实上我是盯上了他斜挎在肩上的那个黑皮包,可密切观察他的一举一动我想也不算过分。那里面一定有我想要的东西,这一点我非常确定;说不定还是更值钱的东西,文物、毒品或者某样我无法想象的神秘的玩意儿。他总是一个人在公园里溜达,他的这一嗜好的确有点像我,但直觉告诉我他却不是我的同行。他此刻已经踅到一架健身器材旁,站住脚,四下里望望,然后抬脚跨上了面前的
期刊
本期我们重点,推出阿英的小说。作者为高校教师,写当下的高校生活,文章接地气,人物鲜活,细节缜密。在这两篇小说中,阿英对小说人物逐利的行动,与心理的刻画功夫令人感叹。阿英的江湖摇摇晃晃,像一种顽固的病毒,侵袭着人生的边边角角,荡漾在每个人心中,这种侵袭,既折射着“江湖”的诱惑,也反思着人间的病态……是江湖篡改了我们?还是我们篡改了江湖?阿英的这场“江湖行”,既让人惊叹,也让人不寒而栗,唯一不可否认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