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合TCI异丙酚时舒芬太尼抑制SLIPA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

来源 :中华麻醉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nj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确定复合TCI异丙酚时舒芬太尼抑制SLIPA喉罩置入反应的半数有效效应室靶浓度(EC50)。

方法

拟行宫腔镜手术患者28例,年龄35~55岁,BMI<30 kg/m2,ASA分级Ⅰ或Ⅱ级。TCI舒芬太尼4 min时开始TCI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4 μg/ml。待患者意识消失(BIS值<60),且两种药物都达到相应效应室靶浓度后,置入SLIPA喉罩。采用序贯法,根据患者是否发生喉罩置入反应确定舒芬太尼的效应室靶浓度,初始靶浓度为0.3 ng/ml,相邻靶浓度之比为1.1。采用Dixon-Mood公式计算舒芬太尼抑制SLIPA喉罩置入反应的EC50及其95%可信区间。

结果

舒芬太尼抑制SLIPA喉罩置入反应的EC50为0.17 ng/ml,95%可信区间为0.15~0.19 ng/ml。

结论

复合TCI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4 μg/ml)时,舒芬太尼抑制SLIPA喉罩置入反应的EC50为0.17 ng/ml。

其他文献
期刊
目的评价每搏量变异度(SVV)指导肺移植术患者液体管理对术后转归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双肺移植术患者30例,年龄51~78岁,体重指数18~25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15):每搏量变异度组(SVV组)和中心静脉压组(CVP组)。SVV组维持SVV 8%~13%,CVP组维持CVP 8~12 cmH2O。于诱导后30 min(T0)、第1侧单肺通气3
目的评价氢吗啡酮后处理对大鼠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时电生理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2~3月龄,体重280~360 g,取成功建立Langendro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的心脏24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8):对照组(C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氢吗啡酮后处理组(HM组)。采用全血停灌60 min再灌注60 min的方法制备离体心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HM组再灌注即刻灌注
目的确定不同老龄化程度患者硬膜外注射罗哌卡因阻滞运动神经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方法择期行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6例,性别不限,年龄66~85岁,ASA分级Ⅰ-Ⅲ级,体重指数20~27 kg/m2,按照年龄分为4组(n=24):66~70岁组、71~75岁组、76~80岁组和81~85岁组。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每组第1例硬膜外注射0.2%罗哌卡因10 ml,相邻浓度差值为0.025%;硬膜外给药后
期刊
目的评价白藜芦醇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急性肺损伤时NADPH氧化酶活性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32只,体重180~23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8):假手术组(Sham组)、肠缺血再灌注组(I/R组)、溶媒组(Veh组)和白藜芦醇组(Res组)。采用夹闭肠系膜上动脉75 min,恢复灌注4 h的方法制备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损伤模型。Res组于造模前连续5 d及缺血前15 min腹腔
目的评价脓毒症小鼠急性肺损伤时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与自噬的关系。方法雄性C57BL/6小鼠48只,6~8周龄,体重20~2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组)、脓毒症组(CLP组)、HO-1激动剂Hemin+脓毒症组(Hemin+CLP组)和HO-1抑制剂SnPP+脓毒症组(SnPP+CLP组)。CLP组、Hemin+CLP组和SnPP+CLP组采用盲肠结扎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5年10月择期行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年龄11~18岁,ASA分级Ⅰ或Ⅱ级,共纳入834例患者,记录性别、年龄、身高、体重、Cobb角度、ASA分级、术中是否截骨、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及输液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住院时间。按照是否使用右美托咪定分为使用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未使用右美托咪定组(ND组)。将性别、年龄、
目的评价瑞芬太尼对人肺腺癌细胞转移能力和白细胞介素-7受体(IL-7R)表达的影响。方法人肺腺癌细胞系A549细胞,以2×105/ml的密度接种于24孔培养板中,72个培养孔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8):瑞芬太尼2、4、6 ng/ml组(R2组、R4组和R6组)加入相应终浓度的瑞芬太尼孵育4 h,正常对照组(C组)加入等容量生理盐水。洗除药物后再培养或孵育24 h收集细胞,采用Transw
目的评价危警事件报告系统对临床麻醉质量的影响。方法采取自愿、匿名、免责、保密的方式对围手术期发生且与麻醉相关的危警事件进行自行上报,于2012年9月至2016年8月由科室专人定期收集、分类、建档、风险评估后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危警事件进行分类,统计4年度报告率;采用严重性与概率分析对危警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分析引起危警事件的诱发风险因素。结果4年度危警事件报告率为0.551%。第1年度至第4年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