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作为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教师专业化概念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进程中,由于受农村经济、社会、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农村小学教师普遍存在着整体素质不高,内部结构不合理,专业化知识和意识不足等问题,通过对农村教师专业化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制约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从农村小学教师管理体系,教育经费投入,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以及教师制定个人发展规划等方面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缺乏自主权
在我国,“学校必须服从政府,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仍然在农村小学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管理阶级的政客大多都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或开展活动时缺乏理论依据。盲目干涉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而政客惯有的保守理念,也打击了教师想要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主权受限。面对大纲早已规定好的知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能照本宣科。阻碍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二)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农村小学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差,专业得以发展的机会较少。在硬件设施上,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学内容只能参考教材,教育只有黑板和粉笔,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综合实践课也逐渐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办公室内数字化备课设备配备基本没有,这也局限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围绕课本,根本无法延伸,限制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匮乏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但当前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受训机会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连贯性差等。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很少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很简单——评职称。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对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本毫无作用可言。
(四)农村小学教师发展观念出现偏颇
在我国广大农村偏远地区来说,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农村,应试教育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评价一个教师好坏甚至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因此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而“填鸭式”教学方式便成了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选择。根本无暇顾及自我专业化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农村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强调农村小学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想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学校必须服从政府,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从而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教师。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切实分清不同职能部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职责,明确管理权限,加强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
(二)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
作为各级各类教育赖以生存最基本保障,教育经费对学校办学的影响巨大。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其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更是其专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在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经费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农村小学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使教师能将更多的经历放在教学上,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建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要有效地保证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的职后专业教育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其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因而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有针对性。为了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建议将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体系。形成以教育行政内部培训为主,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为辅的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从而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制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实践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都不可能脱离教师的生活实践。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小学教师要为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制定详尽的计划。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做到有计划、有条理、循序渐进、有理可依。
三、结语
本文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性,并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政府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与此同时,作为专业化发展主体的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制定适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计划。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农村小学教师持之以恒,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工作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2]李金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1
[3]谢巍,周爱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关键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制约因素;对策
一、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农村小学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缺乏自主权
在我国,“学校必须服从政府,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仍然在农村小学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管理阶级的政客大多都缺乏专业的教育理论,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或开展活动时缺乏理论依据。盲目干涉教师教学实践活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小学教师在教学中的创新,而政客惯有的保守理念,也打击了教师想要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自主权受限。面对大纲早已规定好的知识,缺乏创新能力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能照本宣科。阻碍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二)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环境较差
农村小学教师所处工作环境差,专业得以发展的机会较少。在硬件设施上,大部分农村小学教师的教学都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上,教学内容只能参考教材,教育只有黑板和粉笔,由于实验器材的缺乏综合实践课也逐渐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办公室内数字化备课设备配备基本没有,这也局限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只能围绕课本,根本无法延伸,限制了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发展。
(三)农村小学教师培训匮乏
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迫切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培训。但当前针对农村小学教师受训机会少、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连贯性差等。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很少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培训。很多农村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目的很简单——评职称。这种流于形式的培训对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根本毫无作用可言。
(四)农村小学教师发展观念出现偏颇
在我国广大农村偏远地区来说,应试教育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在农村,应试教育观念可谓是根深蒂固。评价一个教师好坏甚至一所学校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升学率,因此教师不得不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上,而“填鸭式”教学方式便成了大多数农村小学教师的选择。根本无暇顾及自我专业化的发展。
二、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健全农村小学教师管理制度
强调农村小学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要想确保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打破原有的“学校必须服从政府,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的管理体制,从而将更多的自主权交给教师。理顺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关系,切实分清不同职能部门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职责,明确管理权限,加强组织、人事、劳动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的合作。
(二)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
作为各级各类教育赖以生存最基本保障,教育经费对学校办学的影响巨大。对于农村小学教师来说稳定的经济投入是其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保障,更是其专业化发展的物质基础。各级政府在严格执行国家的教育经费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为农村小学提供完备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各种福利待遇,使教师能将更多的经历放在教学上,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三)建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的制度保障
要有效地保证农村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的职后专业教育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农村小学教师由于其工作环境比较特殊,因而关于农村小学教师的职后培训要有针对性。为了切实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技能、专业意识和专业精神,建议将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纳入法制化体系。形成以教育行政内部培训为主,社会培训机构培训为辅的农村小学教师在职培训体系,从而为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四)制定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规划
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农村小学教师的生活实践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任何教师的专业发展都不可能脱离教师的生活实践。作为一名农村小学教师,专业自主发展的勇气和意识是必不可少的。农村小学教师要为自己的专业化发展制定详尽的计划。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能够做到有计划、有条理、循序渐进、有理可依。
三、结语
本文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农村小学教师工作的特性,并在大量阅读文献的基础上,对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提出了应对策略。即建立健全农村小学教师专业化发展保障制度,政府加大农村小学教育经费投入,与此同时,作为专业化发展主体的农村小学教师应该制定适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计划。教师专业化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它需要农村小学教师持之以恒,积极参与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在工作中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最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娟.新课程背景下农村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2013
[2]李金奇.农村教师的身份认同状况及其思考[J]教育研究,2011
[3]谢巍,周爱珍.农村小学教师培训需求[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刘婕.专业化:挑战21世纪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