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传播手段,影响日盛。其在危机事件中更是彰显其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不少评论称“从社交工具到舆论监督利器,微博改变社会生态”。而微博在其兴盛背后也呈现出“乱象”,如谣言、谩骂、假象屡屡可见。如何应对微博的“双刃性”是微博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当前传媒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 危机事件中的“微博效应”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手机、QQ等发布上限为140字符的简短广播文字,并实现即时分享。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微博显然已成为网络“红人”,危机事件中更是成为舆论中心。
(一)危机事件中微博“正效应”
微博是高效的社会信息平台,是应对危机事件的便捷工具,它在公开信息、寻找真相、澄清谣言、传递爱心、协助救援、伸张正义、网络问政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据万瑞数据联合主要网络媒体调查显示,96%的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情况和观点。
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黄钟家遭遇强拆,引发自焚事件,三人被烧成重伤。9月16日,钟家姐妹计划进京求助,被当地政府官员堵截,无处躲藏,在机场洗手间待了40多分钟。《凤凰周刊》《新世纪周刊》记者通过微博实况直播“女厕攻防战”。网友不停地转发,使原本单纯的自焚事件,开始向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迈进。
“我爸是李刚”语句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也是微博强大而迅速的信息收集与发布能力推动的结果。
我们回顾一下近年发生的其他危机事件,如日本地震后的爱心传递、郭美美的身份议论等等,微博都忠实地、原生态地记录着事实,现场感强、渗透率高,多角度关注,不仅传递着人性光辉和伦理指向,也形成了一个讨论危机原因、思考经验教训的“观点场”,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这对增加社会治理的透明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形成健康多元的舆论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危机事件中微博“负效应”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还原事件全貌,让公众了解现场和事件的前因后果方面的确有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也非常突出,危机事件中一些垃圾信息、偏激言论、恶意攻击纷纷侵入微博空间,泛滥的谣言骗取网民信任,愚弄参与者的同情心,一边倒的言论有时甚至控制舆论方向,影响司法独立,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大了社会恐慌情绪。
2011年7月28日“人民网”刊载文章《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八大谣言解析》,文章列举了温州动车事故期间微博散布的种种谣言,并澄清了事实真相。比如有传言“吊下动车车厢时有遇难者遗体掉出”。而事实是:该视频画面模糊,由于降落速度快,很难确定是否为遇难者遗体,经图片放大可看出为车体碎片。在动车追尾事故期间,类似这样的不实信息大量存在。整个危机事件中,微博也都在自始至终地怀疑、指责、攻击和嘲讽,甚至莫名发火“骂娘”。我们可以理解网民在危机事件尤其在突发性灾害事件中的焦灼心情,但这种不冷静、不理性的说法和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对事件的妥善解决意义并不大。给出思考的方向,或者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目的和心愿。
二 危机事件中“微博效应”的理性应对
微博传递着信息又制造着谣言;微博弘扬着典型,伸张着正义又制造着紧张、恐慌和混乱。面对微博“正、负效应”,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微博的优势,畅通民意渠道,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和气度冷静、理性应对微博传播,及时、全面、透明报道危机现状;另一方面要加强微博管理和技术更新,改进微博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更好地引导微博,协助政府妥善处理危机。
(一)充分发挥微博的优势,实时、动态、全面报道危机事件
微博的优势显而易见。微博的技术门槛和知识门槛很低,任何使用互联网的人,只要注册了微博账号,只要会使用电脑或手机,就能与所有微博客一起平等享受发言与浏览权利。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更使得信息传播起来快速而广泛。有资料表明,一条微博可以在半天之内传到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在微博中可以畅通无阻地发布并交流信息,能轻松知道这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什么。微博同时还有强大的信息组织能力,能轻而易举地激发全民参与的激情。微博的这些特点天然地适应危机事件传播。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短时间内正常信息渠道容易不畅,人们会因恐慌而丧失理性,往往造成大量谣言滋生和蔓延。处理危机事件的最佳时间在半小时内,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往往比较被动、滞后,微博的实时、零距离直播事件现场,能使危机报道更为动态、多角度,更具细节化,更容易引发社会关注。我们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微博,就能很好地解决危机事件的突发性所造成的信息不畅,及时澄清事实,疏导舆论,避免谣言,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公众解决物资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比如在青海玉树地震期间,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消息:下午4点在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有包机将飞往灾区,征集棉大衣、厚围巾、帐篷、瓶装水等救灾物资。信息发布之后微博网友纷纷转发,数小时就成功募集到8吨救灾物资,绵薄的民力在微博这个虚拟平台上顷刻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救灾力量。微博“畅通民意渠道”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我们在对其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微博的自身优势,做好危机事件的宣传报道。
(二)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和气度应对微博,树立开放、亲民的公共形象
微博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所有言论,以及言论的价值取向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因微博的负面效应因噎废食,采用“堵塞”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从“删帖删博”中转移到发挥其积极作用上来,以包容开发的态度和气度冷静、理性地接受和应对微博传播,让开放的言论市场里存在多方意见,这样才能避免信息的单极化、片面性,这样也才有利于危机传播的客观性、全面性和透明性。其实微博自身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媒体和政府可以充分地运用微博做好危机的解释工作,树立起开放、亲民的公众形象。如2010年3月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同志就运用微博澄清了谣言。事件起因是:一篇署名为《法制日报》记者的文章《云南:应尽快将在拘留所意外死亡者的家属送入精神病院》在网上流传,并引发网友大范围转载。伍皓在短短的4小时里完成调查,作出判断,利用微博成功化解了这次舆论危机。他在微博中回应道:“经博友帮忙,我跟周斌(上文《法制日报》记者)通了话,周称,他从未跑过云南,也从未接触过云南省相关领导。网上流传的所谓采访录,是假托他的名义编造。”“伍皓辟谣”的博文同样也引发大范围转载和跟帖评论,网友由抨击当事人转向谴责造谣者和表扬辟谣者。伍皓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现在不少媒体记者和官方机构注册了自己的微博,力争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公开信息,主动做好解释宣传工作,这种尝试和探索已经显示出它的积极效果。
(三)加强微博管理,让微博在危机事件中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加强微博管理,让真实、透明、全面、理性的信息和观点成为微博的主流。当前微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是“公信力建设”。网民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担当社会责任,确保上传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维护微博健康、安全、可信的传播环境。同时政府和微博运营商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机制,制订行规,把握好舆论方向,维持网络信息传播的秩序。比如,可以启用在线举报功能和纠错功能,采取官方辟谣和民间举报相结合的机制,将虚假、恶意信息及时删除或纠正;对转发数目较多,评论数目较多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分析、引导。
三 结语
微博在国内尚处于兴起阶段,危机事件中微博已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给微博一个开放的环境,引导其良性发展,这对化解危机将起到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1.湖南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名称:重大突发事件与媒体危机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ZK3082;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的选择与表达研究,项目编号:10C0541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一 危机事件中的“微博效应”
微博即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网络、手机、QQ等发布上限为140字符的简短广播文字,并实现即时分享。据《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1年上半年,中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快速增长到1.95亿。微博显然已成为网络“红人”,危机事件中更是成为舆论中心。
(一)危机事件中微博“正效应”
微博是高效的社会信息平台,是应对危机事件的便捷工具,它在公开信息、寻找真相、澄清谣言、传递爱心、协助救援、伸张正义、网络问政等方面发挥着显著作用。据万瑞数据联合主要网络媒体调查显示,96%的用户表示会通过微博了解、发布对大事件、突发事件的情况和观点。
2010年9月10日,江西宜黄钟家遭遇强拆,引发自焚事件,三人被烧成重伤。9月16日,钟家姐妹计划进京求助,被当地政府官员堵截,无处躲藏,在机场洗手间待了40多分钟。《凤凰周刊》《新世纪周刊》记者通过微博实况直播“女厕攻防战”。网友不停地转发,使原本单纯的自焚事件,开始向一个万众瞩目的公共事件迈进。
“我爸是李刚”语句迅速成为网络最火的流行语,也是微博强大而迅速的信息收集与发布能力推动的结果。
我们回顾一下近年发生的其他危机事件,如日本地震后的爱心传递、郭美美的身份议论等等,微博都忠实地、原生态地记录着事实,现场感强、渗透率高,多角度关注,不仅传递着人性光辉和伦理指向,也形成了一个讨论危机原因、思考经验教训的“观点场”,压缩了“暗箱操作”的空间,这对增加社会治理的透明度,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形成健康多元的舆论环境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危机事件中微博“负效应”
微博是一把“双刃剑”,它在还原事件全貌,让公众了解现场和事件的前因后果方面的确有积极作用,但其局限性和负面效应也非常突出,危机事件中一些垃圾信息、偏激言论、恶意攻击纷纷侵入微博空间,泛滥的谣言骗取网民信任,愚弄参与者的同情心,一边倒的言论有时甚至控制舆论方向,影响司法独立,扰乱了社会秩序,加大了社会恐慌情绪。
2011年7月28日“人民网”刊载文章《温州动车追尾事故八大谣言解析》,文章列举了温州动车事故期间微博散布的种种谣言,并澄清了事实真相。比如有传言“吊下动车车厢时有遇难者遗体掉出”。而事实是:该视频画面模糊,由于降落速度快,很难确定是否为遇难者遗体,经图片放大可看出为车体碎片。在动车追尾事故期间,类似这样的不实信息大量存在。整个危机事件中,微博也都在自始至终地怀疑、指责、攻击和嘲讽,甚至莫名发火“骂娘”。我们可以理解网民在危机事件尤其在突发性灾害事件中的焦灼心情,但这种不冷静、不理性的说法和做法实际上是一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对事件的妥善解决意义并不大。给出思考的方向,或者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应该是政府、媒体和公众的共同目的和心愿。
二 危机事件中“微博效应”的理性应对
微博传递着信息又制造着谣言;微博弘扬着典型,伸张着正义又制造着紧张、恐慌和混乱。面对微博“正、负效应”,我们一方面要发挥微博的优势,畅通民意渠道,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和气度冷静、理性应对微博传播,及时、全面、透明报道危机现状;另一方面要加强微博管理和技术更新,改进微博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更好地引导微博,协助政府妥善处理危机。
(一)充分发挥微博的优势,实时、动态、全面报道危机事件
微博的优势显而易见。微博的技术门槛和知识门槛很低,任何使用互联网的人,只要注册了微博账号,只要会使用电脑或手机,就能与所有微博客一起平等享受发言与浏览权利。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更使得信息传播起来快速而广泛。有资料表明,一条微博可以在半天之内传到国内各地及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人们在微博中可以畅通无阻地发布并交流信息,能轻松知道这个社会大家都在关注什么。微博同时还有强大的信息组织能力,能轻而易举地激发全民参与的激情。微博的这些特点天然地适应危机事件传播。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短时间内正常信息渠道容易不畅,人们会因恐慌而丧失理性,往往造成大量谣言滋生和蔓延。处理危机事件的最佳时间在半小时内,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往往比较被动、滞后,微博的实时、零距离直播事件现场,能使危机报道更为动态、多角度,更具细节化,更容易引发社会关注。我们如果能科学、合理地运用微博,就能很好地解决危机事件的突发性所造成的信息不畅,及时澄清事实,疏导舆论,避免谣言,也能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公众解决物资上的困难和思想上的困惑。比如在青海玉树地震期间,有网友在微博上发布消息:下午4点在首都机场一号航站楼北线货运站有包机将飞往灾区,征集棉大衣、厚围巾、帐篷、瓶装水等救灾物资。信息发布之后微博网友纷纷转发,数小时就成功募集到8吨救灾物资,绵薄的民力在微博这个虚拟平台上顷刻间汇聚成一股强大的救灾力量。微博“畅通民意渠道”等积极意义值得肯定,我们在对其加强监管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微博的自身优势,做好危机事件的宣传报道。
(二)以包容开放的态度和气度应对微博,树立开放、亲民的公共形象
微博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的所有言论,以及言论的价值取向与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我们不能因微博的负面效应因噎废食,采用“堵塞”和“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从“删帖删博”中转移到发挥其积极作用上来,以包容开发的态度和气度冷静、理性地接受和应对微博传播,让开放的言论市场里存在多方意见,这样才能避免信息的单极化、片面性,这样也才有利于危机传播的客观性、全面性和透明性。其实微博自身具有很强的“自净”能力,媒体和政府可以充分地运用微博做好危机的解释工作,树立起开放、亲民的公众形象。如2010年3月云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伍皓同志就运用微博澄清了谣言。事件起因是:一篇署名为《法制日报》记者的文章《云南:应尽快将在拘留所意外死亡者的家属送入精神病院》在网上流传,并引发网友大范围转载。伍皓在短短的4小时里完成调查,作出判断,利用微博成功化解了这次舆论危机。他在微博中回应道:“经博友帮忙,我跟周斌(上文《法制日报》记者)通了话,周称,他从未跑过云南,也从未接触过云南省相关领导。网上流传的所谓采访录,是假托他的名义编造。”“伍皓辟谣”的博文同样也引发大范围转载和跟帖评论,网友由抨击当事人转向谴责造谣者和表扬辟谣者。伍皓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说:“没想到效果这么好。”现在不少媒体记者和官方机构注册了自己的微博,力争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及时公开信息,主动做好解释宣传工作,这种尝试和探索已经显示出它的积极效果。
(三)加强微博管理,让微博在危机事件中更好地引导社会舆论
加强微博管理,让真实、透明、全面、理性的信息和观点成为微博的主流。当前微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应该是“公信力建设”。网民要努力提高媒介素养、道德水准和辨别力,担当社会责任,确保上传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维护微博健康、安全、可信的传播环境。同时政府和微博运营商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机制,制订行规,把握好舆论方向,维持网络信息传播的秩序。比如,可以启用在线举报功能和纠错功能,采取官方辟谣和民间举报相结合的机制,将虚假、恶意信息及时删除或纠正;对转发数目较多,评论数目较多的热点问题进行跟进,及时分析、引导。
三 结语
微博在国内尚处于兴起阶段,危机事件中微博已成为舆论传播的中心和渠道,给微博一个开放的环境,引导其良性发展,这对化解危机将起到积极作用。
基金项目:1.湖南省科技计划资助项目,项目名称:重大突发事件与媒体危机应对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10ZK3082;2.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突发公共事件中新闻的选择与表达研究,项目编号:10C0541
(作者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