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锦16块兴隆台油层为一中高渗透注水开发油藏,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平面及纵向剩余油分布零散,提高采收率难度进一步加大,本文利用钻井取心、动态监测、水流优势通道等方法,落实区块平面及纵向上剩余油分布规律,为区块高产稳产提供了有利保障,最终达到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主题词:剩余油;微构造、钻井取心、水流优势通道、动态监测
0 引言
锦16块兴隆台油层标定采收率为53%,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区块综合含水达90%以上,采出程度达50.4%,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尤其纵向上剩余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受隔层、夹层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提高区块采出程度,也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经验。
1 油藏基本情况
锦16块构造上位于辽河裂谷盆地西斜坡南部,上报探明原油地质储量2523×104t,含油面积3.92km2。该块储层岩性以含泥不等粒砂岩、细-中砂岩为主,砂体碎屑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岩屑次之。平均孔隙度29.1%,平均渗透率0.2201mm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该断块于1976 年进行勘探,1977年试采,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开发,6月分注,随着对油藏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先后进行了多次綜合调整,1983年扩大分采区、1987年细分层系、1991年完善注采井网、2007年实施二三采油。经过多次调整,区块的采收率仍难以进一步提高。
2 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块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平面整体水淹严重,但受储层物性、沉积、注水等影响,各区水淹程度不一;同时纵向上各小层,因储层非均质,各小层水淹程度不一,剩余油挖潜难度大。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平面剩余油研究方法是以各单砂体储层、油层分布情况,沉积情况,连通情况,注入采出剖面,各井生产历史等资料为基础,将各注水井注入量劈分到各单砂体,再结合油井生产情况、新井的潜力层分布特点,绘制各单砂体含水平面分布图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平面上各区块整体水淹严重,但受构造、沉积及注采系统影响,局部仍有零散剩余油相对富集条带,平面上剩余油高度零散。
① 构造高点控油:平面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局部构造微高点,构造低部位受边水影响,水淹严重。
② 注采系统控油:平面上注水未波积区域剩余油富集,区块注水主流线为北东-南西向,注水主流线侧缘剩余油相对富集,另外注水井间、采油井间、二线井间剩余油也相对富集。
③ 断层边部控油:断层边部受断层遮挡无边水,注水波及不到或波及较轻,剩余油分布相对富集。
④ 沉积系统控油:沉积主河道储层物性好,孔、渗条件好,注水易波积,而侧缘由于物性稍差,剩余油相对富集。
3.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纵向剩余油集中在各砂岩组的顶部小层、厚层的顶部,主要受上部隔层、下部夹层及重力影响。
①顶部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及成因
不同小层常规岩心饱和度图和不同小层C/O饱和度图都表明,不同砂岩组,顶部小层含油饱和度高于底部小层含油饱和度。
②层内矛盾突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厚层顶部
电测解释表明:有64%的潜力层集中在厚层顶部。C/O测试也表明:剩余油集中在厚层顶部。
层内剩余油成因:
为寻找层内剩余油成因,开展了厚层内部水淹机理研究。反韵律厚层水驱机理研究:利用GRE软件对锦16块反韵律厚层进行了水驱油机理研究。自上到下分三个韵律层,每层厚3.3m,渗透率分别为5000、3000、500×10-3μm2。研究表明:以反韻律厚层为主的油层,由于受油水密度差影响,加之水平渗透率与垂向渗透率相近,厚层顶部剩余油仍相对富集。
层内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当存在夹层时,层内顶部剩余油更为富集。
岩心分析表明:53号自然层是一人复合韵律厚层(7.8m)(2个反韵律组成) ,尽管内上下物性相差不大,但含油饱和度分析和水洗效率计算表明,顶部水洗效率低,夹层上部水洗效率低,下部受重力影响水洗均匀,水洗效率高。
新井二次解释及生产情况表明,反韵律厚层顶部及厚层内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如锦2-6-A235井电测显示,厚层顶部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而锦2-6-A225井电测显示表明厚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受隔层、夹层、重力等因素影响,单砂体或小层底部水淹严重,受大套分注低渗层达不到注水启动压力影响,吸水少或不吸水,水淹程度低,动用程度低,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①隔层控油:隔层厚度较大区域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②夹层控油:厚油层中物性或岩性夹层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③重力控油:受重力影响,厚油层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4 结论及建议
(1)区块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手段。
(2)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受构造、注采系统、沉积微相的控制;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受隔层、夹层及重力的控制。
(3)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同类油藏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具有广泛的科学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
主题词:剩余油;微构造、钻井取心、水流优势通道、动态监测
0 引言
锦16块兴隆台油层标定采收率为53%,经过多年注水开发,区块综合含水达90%以上,采出程度达50.4%,已进入高含水、高采出程度的“双高”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尤其纵向上剩余油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受隔层、夹层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有必要通过开展剩余油分布研究,提高区块采出程度,也为同类型油藏的开发提供了借鉴经验。
1 油藏基本情况
锦16块构造上位于辽河裂谷盆地西斜坡南部,上报探明原油地质储量2523×104t,含油面积3.92km2。该块储层岩性以含泥不等粒砂岩、细-中砂岩为主,砂体碎屑物成分以石英、长石为主,岩屑次之。平均孔隙度29.1%,平均渗透率0.2201mm2,属于高孔-高渗储层。
该断块于1976 年进行勘探,1977年试采,1979年正式投入开发,同年4月实施注水开发,6月分注,随着对油藏认识的进一步加深和开发程度的逐步提高,先后进行了多次綜合调整,1983年扩大分采区、1987年细分层系、1991年完善注采井网、2007年实施二三采油。经过多次调整,区块的采收率仍难以进一步提高。
2 区块存在的主要问题
区块已经进入高含水期,平面整体水淹严重,但受储层物性、沉积、注水等影响,各区水淹程度不一;同时纵向上各小层,因储层非均质,各小层水淹程度不一,剩余油挖潜难度大。
3 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3.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
平面剩余油研究方法是以各单砂体储层、油层分布情况,沉积情况,连通情况,注入采出剖面,各井生产历史等资料为基础,将各注水井注入量劈分到各单砂体,再结合油井生产情况、新井的潜力层分布特点,绘制各单砂体含水平面分布图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
平面上各区块整体水淹严重,但受构造、沉积及注采系统影响,局部仍有零散剩余油相对富集条带,平面上剩余油高度零散。
① 构造高点控油:平面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构造高部位、局部构造微高点,构造低部位受边水影响,水淹严重。
② 注采系统控油:平面上注水未波积区域剩余油富集,区块注水主流线为北东-南西向,注水主流线侧缘剩余油相对富集,另外注水井间、采油井间、二线井间剩余油也相对富集。
③ 断层边部控油:断层边部受断层遮挡无边水,注水波及不到或波及较轻,剩余油分布相对富集。
④ 沉积系统控油:沉积主河道储层物性好,孔、渗条件好,注水易波积,而侧缘由于物性稍差,剩余油相对富集。
3.2 纵向剩余油分布规律
纵向剩余油集中在各砂岩组的顶部小层、厚层的顶部,主要受上部隔层、下部夹层及重力影响。
①顶部小层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及成因
不同小层常规岩心饱和度图和不同小层C/O饱和度图都表明,不同砂岩组,顶部小层含油饱和度高于底部小层含油饱和度。
②层内矛盾突出,剩余油主要集中在厚层顶部
电测解释表明:有64%的潜力层集中在厚层顶部。C/O测试也表明:剩余油集中在厚层顶部。
层内剩余油成因:
为寻找层内剩余油成因,开展了厚层内部水淹机理研究。反韵律厚层水驱机理研究:利用GRE软件对锦16块反韵律厚层进行了水驱油机理研究。自上到下分三个韵律层,每层厚3.3m,渗透率分别为5000、3000、500×10-3μm2。研究表明:以反韻律厚层为主的油层,由于受油水密度差影响,加之水平渗透率与垂向渗透率相近,厚层顶部剩余油仍相对富集。
层内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当存在夹层时,层内顶部剩余油更为富集。
岩心分析表明:53号自然层是一人复合韵律厚层(7.8m)(2个反韵律组成) ,尽管内上下物性相差不大,但含油饱和度分析和水洗效率计算表明,顶部水洗效率低,夹层上部水洗效率低,下部受重力影响水洗均匀,水洗效率高。
新井二次解释及生产情况表明,反韵律厚层顶部及厚层内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如锦2-6-A235井电测显示,厚层顶部夹层上部剩余油富集,而锦2-6-A225井电测显示表明厚层顶部剩余油富集。
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受隔层、夹层、重力等因素影响,单砂体或小层底部水淹严重,受大套分注低渗层达不到注水启动压力影响,吸水少或不吸水,水淹程度低,动用程度低,形成剩余油相对富集区。
①隔层控油:隔层厚度较大区域下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②夹层控油:厚油层中物性或岩性夹层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③重力控油:受重力影响,厚油层上部剩余油相对富集。
4 结论及建议
(1)区块进入双高开发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开展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提高采收率的基础手段。
(2)平面上,剩余油主要受构造、注采系统、沉积微相的控制;纵向上,剩余油主要受隔层、夹层及重力的控制。
(3)该项目的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对同类油藏也具有较好的借鉴意义,具有广泛的科学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