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工匠精神的起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

来源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lF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是指私办企业和公立学校各为一元、合作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该模式以健全的法律法规为制度保障,以精准的专业设置为资源保障,以师资建设和严谨的过程监控为质量保障,以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为发展保障,因而获得了极高的社会认可度。该模式具有强调职业岗位整体性能力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衔接、注重工匠精神的潜移默化、注重培训结构层次的多样化,以及重视政府、企业、学校的平等合作等鲜明特色。其不贪大、做精做专,不求快、质量第一,以及不旁骛、忠诚度高等办学理念在实施中得到潜移默化的代代传承,成为德国工匠精神的起点,在专业设置、教学模式、过程管理、校企合作等方面为我国职业教育提供了有益启示。
  中圖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729(2019)05/06-0147-06
  关键词:工匠精神;双元制;职业教育
  二战结束后,德国大部分工业设施被摧毁,大量古老的城市建筑变成了一片废墟,但是经过十多年的重建,德国工业又重新崛起,城市建筑又恢复到战前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唯美风貌。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奇迹呢?原来,战争虽然摧毁了德国的硬件设施,但留下来的还有大量的工程师和熟练的技术工人,他们凭借残存的设计图纸或照片等资料,依靠熟练的经验与技术,重建了整个德国,这是对举世闻名、享誉全球的德国工匠精神最好的诠释。
  2015年,笔者曾随团赴德国巴登符登堡州的艾斯林根教师进修学院参加了为期14天的职业教育培训。期间,修完了德方职教专家精心讲授的“双元制”职业教育课程,走访了艾斯林根教师进修学院、鲁道夫奔驰职业学校、多滕巴赫职业学院、斯图加特手工业协会教育学院等职业院校,以及纳戈尔德瓦根汽车配件公司、佩若钟表公司、费斯托培训中心等企业。本文立足于对巴符州的“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实地考察,探讨德国企业工匠精神的培养模式与路径,以期为我国企业工匠精神的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一、德国工匠精神的特征
  笔者曾拜访过位于卡尔夫的佩若钟表公司,这是一家专门为全世界教堂、高塔等提供塔钟设计制作的百年企业,德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赫尔曼·黑塞1894年就曾经在此公司做学徒。在这里,我们充分感受到工匠精神已经融入了该企业的血液之中。据公司负责人介绍,在塔钟领域,公司虽然已经居于全球领先位置,但并无拓展其他领域的想法,只想专心做好这一件事。我们在现场还看到,他们仅仅为了使塔钟的表盘达到最佳效果,就从字体设计到油漆喷涂等做了几十次实验,发现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重新再来。佩若钟表公司业务遍布全球,被称为世界最大塔钟的麦加大清真寺钟楼内的塔钟就是他们设计制作的作品。该塔钟工艺已历经百年,每一单新业务都会带来新的技术挑战,他们不断改进工艺,力求精益求精。该公司大部分员工都是从学徒做起,一直做到退休,极少中途跳槽。在与他们交谈中,能够感受到他们流露出的自豪感,都以能在这样的公司工作为荣。
  佩若钟表公司仅仅是德国众多公司的一个缩影。据统计,有1400多家中小企业成为了德国经济的“隐形冠军”,这些“隐形冠军”占德国企业总量的99.7%,其市场份额占德国产品总市场份额的70%~90%。[1]这些“隐形冠军”的形成,归根到底得益于德国企业的工匠精神。
  结合对德国企业的考察与了解,发现德国工匠精神有以下特征:不贪大、做精做专;不求快、质量第一;不旁骛、忠诚度高。然而,工匠精神在德国并不是凭空生长出来的,它是在政府、企业与教育机构等各方配合下,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逐步培养起来的。
  二、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及其实施路径
  1.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概述
  所谓“双元制”,指的是一种私人创办的企业作为一元与国家创办的学校作为另一元、合作培养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制度。[2]德国联邦教育部长安贾·卡尔利切克女士在《2019德国职业培训指南》的前言中指出:“截至2018年3月,德国青年失业率在欧盟最低,仅为61%。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得益于我们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公认的双元制教育体系。”[3]更令人惊讶的是,巴符州青年失业率指数更低,仅为2.9%,总体失业率也仅仅为4%;几乎所有人都在工作。德国联邦教育与研究部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接受“双元制”教育的学生比例为51.7%。截至2018年,全德共完成531 414份培训合同,在新生提交的60.35万份对职业教育感兴趣的学生申请表中,65%的学生选择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双元制”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场所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课程设置以项目化教学为特色,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其优势在于,通过实训,加强技术方面的训练,同时又促进对理论的理解,使理论知识在实训操作中得到了强化。以巴符州鲁道夫奔驰职业学校为例,“双元制”教学一般以周为单位,每周1.5天,以课堂教学为主;实训企业纳戈尔德瓦根汽车配件公司则按照职业教育条例中确定的企业教育标准,安排学员在工作场所承担职责和任务,每周3.5天。学员在与工作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过程中,为企业创造效益,同时也获得相应生活津贴。教学计划与实施大纲由企业和学校共同制定,学员完成3年的学习计划后,经过最终考核获得毕业证书与相关工作资格证书,凭资格证书进入相应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真正的现代工匠。
  2.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实施路径
  (1)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双元制”教育的制度保障
  制定于1969年的联邦德国《职业教育法》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监管框架。该法案规定,教育企业作为“双元制”教育的主要场所,必须与符合条件的申请人签订《职业教育合同》。根据合同,学员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职业岗位,政府提供免费义务教育和规范“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法律框架,教育企业制定合理的职业培训计划等。双方在教育合同中约定学习年限、学习起止时间、试用期、假期、学习内容、生活津贴与合同终止等内容,并在行业协会登记备案。在德国巴符州,并不是所有企业都有资格从事职业教育,只有经行业协会依据《职业教育法》审定并在同行企业中享有极高社会声誉的企业才能从事“双元制”教育。目前,全德国只有20%~25%的企业具有从事“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资格。   在双元制教育中,学员、政府、教育企业三者之间的关系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具体见表1。
  由表1可知,学员按照自己的爱好选择职业岗位,政府提供免费义务教育与畅通的上升深造途径,教育企业制定合理的职业培训计划等,三方在相关法律法规框架下协调合作是“双元制”教育培养的切实保障。
  (2)精准的专业设置保证了“双元制”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
  德国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与中国有较大差异,不同于中国按照行业领域命名专业,其基本上都是与社会上的工种完全相对应的,如酿酒师、制琴师、摄影师等,这样既有效避免了专业与岗位的偏差,也利于更加精准地实施培养计划。专业开设依据主要是通过联邦劳工局、手工业协会或工商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发布的职业需求信息,来调整专业名录与招生数量。以巴符州为例,从斯图加特手工业协会的官方网站上可以看到,根据领域按照首字母从A到Z列举了130个职业,这些职业名录既可以作为院校设置专业的参考,也是学生申请入学和企业招聘的重要依据。
  位于巴符州的多滕巴赫职业学院,是一所始建于19世纪末的职业院校。该校有学生1750人,班级82个,教师90位,覆盖6个职业领域14个职业,以酒店和餐饮业为主,兼顾金属加工、汽修、喷漆、电子、染色、美发等领域。据了解,该校每年都会根据州政府与行业协会的职业需求信息对招生人数进行调整,确保“双元制”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3)师资队伍建设与严谨的过程监控是“双元制”教学的质量保障
  德国职业院校的教师分为理论教师和实训教师两种。理论教师包括专业理论教师和文化基础课教师,一般需要大学三年、硕士二年和二年的职业准备期,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教育学、心理学培训,隶属于国家公务员行列。实训教师一般具有五年或五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和必备的学历学位,他们既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掌握了教育学基础理论,且了解企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能够按照学生与企业实训要求的特点因材施教,设计并实施实训教学大纲,并能将对工匠精神的体会融入实践教学之中。
  在“双元制”教学过程中,学校与实训企业会联合推荐专家制定课程标准与教材,课程采用项目化授课,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交替进行。每学期的课程以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导入,后续课程均按照项目进展的不同环节进行设计,前后课程紧密衔接,各阶段都是理论与实践交替实施,每个阶段课程结束后,教师会根据学习情况给出相应的理论与实训成绩,最后课程结束完成整个项目设计。项目化教学对教师要求较高,每个阶段稍有差池都会影响后续阶段的教学效果。
  整个“双元制”职业学习结束后,学生会取得两个证书:一个是由职业学校提供的毕业证书;另一个是由行业协会认证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证书由承担培训的学校和企业共同颁发,而职业资格证书则由行业协会通过考试认定。学校、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方组成考试委员会,考试每年举行两次,两天考专业能力,一天考概论,考委会成员负责批阅评定理论成绩,并且辅以评估口试和实践考试成绩。通过考试后,学员方可获得由行业协会颁发、全国承认的职业资格证书。
  (4)畅通的职业上升通道使得“双元制”职业教育得以可持续发展
  学员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培训合同即终止,可以与所在教育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也可以与新的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从事与所学专业相近的工作。根据德国联邦经济与能源部的官方网站显示:截至2018年,全德共有325种职业开设了“双元制”培训,提供职业培训的公司数量高达427 224家,完成培训后选择留在原培训公司的学员人数占总人数的74%。[4]
  除参加工作外,学员还可以继续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依据欧盟颁布的《欧洲资格框架》(EQF),德国于2012年颁布了8级《德国国家资格框架》(DQR)。该框架规定,两年制的职业教育(职前)证书对应于《德国国家资格框架》第3级,所有3年和3.5年的职业教育证书对应于第4级,而技师、专业经济师和技术员则对应于第6级,即学士层级,技术7级等同于硕士,技术8 级等同于博士。学员如果符合相应的申请要求,可以申请参加高一级的技能考试。根据联邦教育部要求,职业教育学分要与普通大学学分相衔接,学员如果在职业教育完成后仍然想进入普通大学学习,他们的职业教育学分可以被记作大学学分,这一举措实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大学教育的互通。
  (5)社会认可度高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坚固基石
  “双元制”职业教育在德国发展已经历了上百年,普通民众、政府和企业对“双元制”培训出来的学员有极高的认可度。在德国,技术工人一直倍受社会尊重,企业里一个熟练技术工人的收入与社会认可度不会低于一位大学教授。
  “双元制”学员有70%的学习时间是在企业实习,相当于在校期间已经度过了实习期,工作岗位适应快,因此,其起薪高于应用型大学和普通大学的毕业生。企业也以能够参与职业培训为荣,尽管每培养一名“双元制”的大学生需要投入4~6万欧元的费用,但企业仍把参与职业培训看作是回馈社会与获取人才的最佳途径。在全德42万多家培训企业中,既包含了大众、西门子、宝马、博世、西门子等世界企业巨头,也包含了上千家不为公众熟知的“隐形冠军”。
  三、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特色与启示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经历百年的沉淀,已经形成了完备的体系和令世界瞩目的卓越成效,通过这种教育模式,德国工匠精神在无数技术人员身上代代相传。综合对德国职业教育的走访与了解,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具有以下特色。
  1.强调职业岗位的整体性能力培养
  “双元制”教学强调整体性能力培养,使学生获得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能力。“双元制”教学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采取项目化教学,通过具体项目的实施,使学生在各个环节中接受全方位的職业训练,如项目订单处理与分析、项目设计与规划、项目生产与监控、项目相关法律问题等。除专业知识技能外,学员还可掌握商业、项目和过程管理以及讲解技巧等。这种职业岗位整体性训练,可使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得到提升。   2.強调理论与实践的科学衔接
  在“双元制”教学实施过程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以周为单位交替进行,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每周的理论教学中,结合项目化的实施环节要求,通过1.5天的时间,集中讲解本周的理论知识点,为后续企业实训打好理论基础;在3.5天的企业实训中,对暴露出的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理论问题,经过整理,在下一个周的理论教学中加以解决。在整个“双元制”教学过程中,学员是学习的主体,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问题,最终实现其综合能力的不断提升。
  3.注重工匠精神的潜移默化
  在“双元制”职业培训院校,学员与老师之间既是师生关系又是师徒关系。不管是理论老师还是实训老师,在教学中都十分注重学生良好职业习惯的养成。在巴符州多滕巴赫职业学院的木工实训车间里,可以看到井井有条的实训环境和具有数列美感的工具陈列。据实训老师介绍,他们有一个传承多年的传统:每一套毕业班学员用过的工具,总是被打磨得铮光发亮以传给新学员继续使用,这些工具的手柄经多年使用后呈现了微微的木质包浆色泽。学员们在作品制作过程中,十分认真地对待每一个细节的处理,每次实训结束后,地面与工作台都会收拾得一尘不染。这些良好习惯最终成为伴随他们整个工作生涯的工匠精神的一部分。
  4.注重培训结构层次的多样化
  “双元制”教育不仅为学员提供了初次职业教育的机会,更为他们提供了职业上升的重要阶梯。“双元制”教育实行分阶段考核,各阶段结束后,通过国家考试获得职业教育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书。第一阶段学习结束后,学生自主选择继续深造或就业。《联邦职业教育法》规定,在企业就业的人员可以返回学校申请职业提升培训,考取更高层次的职业资格证书,为职位晋升做准备。这种常规教育与短期培训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不仅为学员提供了更大选择与决策空间,也鼓励了更多企业技术人员通过不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
  5.重视政府、企业与学校的平等合作
  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合作伙伴,包括政府、企业和学校,三方在制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时具有同等的权利和义务。“双元制”职业院校的管理委员会中,企业和社会机构的代表与政府和学校的代表数量均等,尤其是行业协会的参与,能够使“双元制”教育的专业设置、教学目标与内容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做出适时的调整,这种平等合作的关系,是“双元制”职业教育得以长远发展的重要保障。
  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对于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具有以下启示:其一,专业设置应贴近岗位特征,使学生在主动选择中领悟工匠精神;其二,应更多引入企业项目,实行工作室制教学,让学生在“双元制”教育中养成工匠精神;其三,细化教学过程管理,注重发现学生闪光点,培育工匠精神;其四,应打通学校、企业、社会的合作通道,使工匠精神能够得到全社会的推崇和关注。
  参考文献:
  [1] 朱丹.德国经济的隐性冠军——领先全球的德国中小企业[J].才智,2014(2):3.
  [2] 姜大源.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再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3):5.
  [3] 德国联邦教育部职业培训指南[EB/OL].(2019-06-01)[2019-08-12].https://www.bmbf.de/upload_filestore/pub/Ausbildung_und_Beruf.pdf.
  [4] 德国联邦经济事务与能源部.BMWi-联邦经济和能源部-双元制职业培训——成功秘诀[EB/OL].(2018-01-22)[2019-08-12].https://www.bmwi.de/Redaktion/EN/Dossier/vocational-training-and-work.html.
其他文献
凭借特殊的物理结构和特质,石墨烯在多个领域都将带来革命性的变革,一旦量产必将成为下一个万亿级的产业。    目前各国对于石墨烯这一新兴材料还处于一个专利布局期,尚没有出现产业化动向,整个产业链也还没有形成。但其巨大的市场前景足以让投资者垂涎。    石墨烯市场巨大    石墨烯是一种由碳原子按照六边形进行排布并相互连接而成的碳分子,其结构非常稳定。石墨烯具有高导电性、高韧度、高强度等特点,在电子、
期刊
摘要:人是一种有生命的个体存在,应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维度分析人的生命本质及其生态学意义;人也是一种有意识的类存在物,应从人的能动活动这一“类生活”“类能力”的整体视域把握“现实的人”的“类本质”及其生命共同体意义;人还是一种实践存在物,应从人特殊的实践存在维度彰显人的社会本质及其生存论意义。唯有在马克思实践人本学基础上实现三重维度的叠加与整合,才能表征与彰显人实现自由生存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本质与生
期刊
引用格式:刘芳铭.论物化劳动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基于三大旧历史观的批判  [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1-9.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0.05.001  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5-0001-09  摘要:对唯物史观的研究,离不开对人类历史发展决定因素的考量。基于对三大旧历史观的反思与批判,发现
期刊
目前周期性大盘股估值多处于历史底部,有整体性的机会,阶段性的风险;小盘股有结构性的机会,整体性的风险。    一年以来,通胀让“涨”成为中国的热门词汇,但在各种商品价格“飞”的同时,股价却是个例外。特殊的供求使得股市成为整个资本市场体系的价值洼地,这一洼地目前迎来被填平的机会。在此过程中,大盘股存在整体性机会,小盘股存在结构性的机会。    股市沣地将被填平    目前股市中有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不
期刊
摘要:以DFID可持续生计分析框架为基础,采用质性研究方法,考察分析河南省C村自愿搬迁脱贫户的生计特征,发现:自愿搬迁脱贫户脱贫与政府转移支付存在强相关;搬迁后,脱贫户关键性生计资本无实质性变化,生计增量贡献不突出,生计脆弱性特征明显。这样的脆弱性生计结果源于搬迁农户和社会行动者两个方面:一方面政府扶贫资源配置乏力,后续扶贫动力明显不足;另一方面也与自愿搬迁户非经济理性搬迁动机相关。实现脱贫的稳定
期刊
对投资者而言,金融企业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不久前,巴菲特为自己挑选了一位接班人——托德·康布斯。康布斯之所以能在众多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有一种观点认为康布斯专注于投资金融行业,且业绩斐然,用价值投资的术语来说,金融业在他的能力圈范围内。如果您也想将金融业纳入自己的能力圈,杜丽虹博士和姜味军的新著《金融长尾战略——金融创新的长尾风险与后全能银行时代》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这本书从对次贷危机的回顾开始,
期刊
引用格式:吴亚乐,刘希瑞.国内语音科学研究的知识图谱分析:基于CiteSpace和VOSviewer的综合应用[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1(5):93-102.  中图分类号:H0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186/2020.05.014  文章编号:1009-3729(2020)05-0093-10  摘要:基于文献计量工具CiteSpace和VOSvie
期刊
摘要:柳士军和张荣兴在其论文《论莎士比亚中国化的话语建构》中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为学理基础,提倡在未来中国文学创作中构建莎士比亚中国化话语,从内容到形式上使莎士比亚“中国化”。然其对“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等概念界定不清,存在着自相矛盾、逻辑推理错误,学理基础不存在因果关联,以及现实意义不大等问题。从文化传播和文学鉴赏来看,将莎士比亚“中国化”都是不合
期刊
摘要:高校思政教师心理资本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思政工作绩效与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发现:(1)自我效能对工作绩效具有较大的直接促进作用;(2)乐观可通过直接作用于坚韧性和自我效能而对工作绩效产生间接作用;(3)坚韧性对工作绩效可能产生直接与间接的正向作用。因此,以心理资本改善为突破口,通过增强高校思政教師的自我效能,积极培育高校思政教师的乐观心态和坚韧性品质,加强心理资本诸要素间的联结度,可提升高校思政
期刊
摘要:基于沪深两市2011—2016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代理成本、成本黏性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代理成本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成本黏性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成本黏性对代理成本与企业绩效具有显著的调节效应。按照产权性质,进一步对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进行分组检验,结果表明:在国有企业中,成本黏性对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的调节效应不显著;在民营企业中,成本黏性对代理成本和企业绩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