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电影《白色婚礼》中“潜意识”行为的解读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ay65430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法国影片《白色婚礼》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艺术片,1990年获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影片中马蒂尔和弗朗索瓦最初对彼此的迷狂是一种意向性爱欲的体现,但在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之后,马蒂尔对爱的表达方式却变得深沉。马蒂尔的死亡就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所以马蒂尔在墙上写下:“弗朗索瓦,这里是海”。
  
  [关键词] 理性 潜意识 迷狂 爱欲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34
  
  (一)
  法国影片《白色婚礼》是一部颇有争议的艺术片,1990年获法国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导演克劳德的镜头调和了最佳的光、影、色,以最好的角度展现了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每一个镜头都有如一幅画卷,看似随意却又是精雕细琢。
  故事发生在法国一个小镇里,已经年近五旬的哲学老师弗朗索瓦和他的妻子过着平静的生活,然而,一个17岁少女的出现打破了他中规中矩的生活秩序,她就是弗朗索瓦班里的女学生马蒂尔。17岁的马蒂尔脸色苍白到透明,在她那洁白可人的小脸上,很难想象她有过吸毒卖淫的混乱生活。47岁的哲学老师脸色深沉,不苟言笑,你很难从他的脸上读出他是爱生活,还是恨生活。对学习的不屑一顾、对日常生活的庸碌,让马蒂尔成为学校老师的众矢之的,而只有弗朗索瓦认为她拥有非凡的天资和聪慧。他们接触的越多,他就越发现这个女孩子对人生有着一种超越年龄的苍凉的理解。她总是带着轻蔑和嘲讽的眼神看他,她的灵气直逼弗朗索瓦内心深处那最脆弱的地方。
  爱情总是让人向往和痴迷。当人们陶醉在美好的爱情里时,导演把镜头切换到弗朗索瓦的家。弗朗索瓦的妻子在小镇经营一间书店,每日工作繁忙,但也不乏温柔贤惠。不知从何时起,妻子总是接到不出声音的电话,有时在夜晚,有时在清晨,妻子体贴的询问,弗朗索瓦却像孩子一样在妻子面前任性的蛮横。
  其实这时的弗朗索瓦也在挣扎,他究竟做什么选择才是正确的?抛弃妻子吗?这么做连他自己都会厌恶自己。远离马蒂尔吗?办不到啊。他抗拒不了马蒂尔笑容里的诱惑,抗拒不了马蒂尔独特的才思。他打开窗,伸出手,迎接马蒂尔年轻的身体,给了她美好的希望。然而他又一再对马蒂尔说,你才17,别人会怎么想?他们不会同意我们在一起。我们靠什么生活?爱情吗?马蒂尔抬起脸说,你可以搬过来和我住,或者我们一起出去租房子。我可以扮你的女儿。我可以躲起来,谁也不会看见我,没人会知道我的存在。女孩已经近乎迷狂,只要能占有他,她可以做任何事情。
  弗朗索瓦像所有被击中虚弱处的中年男人,危机和怯懦并存。他退却了。她跟同龄男生公然调情,挑衅地演给他看,她像一只妖厉的吸血鬼,吸干了他的理智和忍耐。她在他身边,她温顺得像只猫,他没想到这么纯真的身体竟可迸发出这么邪恶的力量。马蒂尔的报复行动逐渐升级:骚扰电话闹得他家无宁日,砸碎他妻子的商店,甚至想置弗朗索瓦的妻子于死地——哪怕这个女人从头到尾都没有错。
  弗朗索瓦怒火冲天的奔到了学校,他像一头野兽一样把马蒂尔拉进一个空教室,他大声的质问,而面对他的严厉粗暴,她却以拥抱软化了他貌似坚强的外壳,他们的最后一次激情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他被校方调到另外一个偏远的分校区任教,弗朗索瓦的妻子无法承受这一切,两个人分手。那么,这样是不是可以结束了?抑或是可以有新的生活?
  一天,弗朗索瓦意外接到警方的电话,马蒂尔自杀身亡。当弗朗索瓦走进他住所的街对面的一幢出租屋,了解到了一切。马蒂尔两个月前搬进此屋,过着隐居的生活,靠房东送来的食物维持日子,她每日都坐在窗前,看着对面的一间房子,注视着房子内的一切,那里正是他上课的教室。分离不是最终结果,只有死亡才是。她追随他到了异地,并自决于此,或许他永远不会知道她坐在那张孤独的椅子上每天目睹他进出的心情,但他看到墙上的一行字“弗朗索瓦,这里就是海洋”,她该是怎样的一种解脱和狂喜。
  (二)
  故事刚开始不久,马蒂尔回答老师弗朗索瓦关于潜意识的问题时,她站在讲台上说:“古典学派和伯格森认为,潜意识不存在。它可能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我个人觉得拉辛的观点很独到,他说,人一旦内心充满激情,他的身体就会着了魔似的被那激情操纵。这股力量来自上帝,也就是佛洛伊德所说的潜意识。上世纪末诞生了佛洛伊德,他以医学经验为基础来定义潜意识。潜意识是唤醒的被压抑的记忆的总和,并且有时会以某种(精神病)症状出现。我们都受制于我们未意识到的压力,例如:命运神经官能症。一些人是他们命运的俘虏。他们总是重复同样的经历,就好像他们命该如此。精神分析学家认为这些人是他们潜意识的奴隶。弗洛伊德尝试医治非肉体因素引发的疾病。这些病人是,他们未意识到的压抑的思想和欲望的奴隶。而弗洛伊德将他们唤醒,病人就会意识到这些破损的记忆,并讨论它,于是病的症状就消失了。” 这段关于潜意识的独白可以被认为是导演对弗朗索瓦和马蒂尔这两个角色所有行为的诠释。
  对于弗朗索瓦哲学教师的身份,我们看到其实他并不缺乏理性,或者可以说,正是他“理性的自信”使他在迷狂中自我放逐。意向性的性爱作为一种麻醉的迷狂,对弗朗索瓦内心深处的创伤起到了暂时的治愈效果。显然,此时的理性是无能的,因为迷狂表现出的巨大敏感性产生了一种切近事物本质的真实,这也正是理性的欲求,尼采的酒神精神也是迷狂的显现。本雅明对“迷狂”有过讨论的笔记和记录。他对此的洞见即“心甘情愿地醉心于迷狂的同时,又在激情之中要极力清楚地表述在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并且刻意地反对它。”[1]
  而17岁的马蒂尔之所以孤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地方求学,背后的原因是:马蒂尔的妈妈是个为爱而疯的女人,无数次割腕自杀,最后一次终于成功。马蒂尔的爸爸是一个精神病医生,但却放弃了自己的家人,因为他医不好自己死去的心。马蒂尔十一岁时被两个哥哥拉下水吸毒、卖淫,之后两个哥哥为了逃避警察的追捕逃到印度,失去了联系。马蒂尔对这个世界一直保持着警惕的清醒和压抑的愤怒,她鄙视周围的一切人。直到她遇到了大她30岁的哲学老师,她才感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和温存。她的爱是近乎疯狂的,她不在乎世俗的喜好,当她与世界保持着一种超越的关系时,她的迷狂是不具破坏性的,犹如大麻造成的精神恍惚的经历是一种想象升华为体验的芬芳。然而,当她纠缠在俗世的纷纷扰扰中,她的迷狂就具有毁灭的破坏性。
  如果认为马蒂尔对哲学老师家庭的破坏是她迷狂的一个极端表现,那么很多观影者会认为她最后的死亡是她迷狂的另一个极端——自残。也就是说,当她得不到她欲求的对象时,她就选择自我毁灭,以此报复弗朗索瓦,所以有人也把这部影片翻译为《甜蜜的复仇》。但是笔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关于影片的结尾,马蒂尔在可以看到弗朗索瓦上课的那个小房间里安静的死去是她报复性的自残这一说法是值得商榷的。如果马蒂尔当时仍有占有欲,那么她应该去找他,他们也许还会在一起生活。然而,为什么马蒂尔选择默默的注视?而她又为什么会在墙上写下“弗朗索瓦,这里是海”?为什么选择死亡?香奈儿在自传里说:“成熟地太过迅速,终要吃些苦头,或者被磨折,或者被放逐。而后若大难不死,必将怒放。”而马蒂尔虽然中途夭折,但她已然成长。
  笔者把马蒂尔的死归因于爱欲。正是爱欲让她来到弗朗索瓦的身边,让她只是默默的注视着,没有再走近他的生活;也是爱欲让她在狂喜后写下“弗朗索瓦,这里是海”,让她不再成为占有欲的奴隶,让她解脱,让她永远复活在弗朗索瓦的心里。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这个“爱欲”?
  (三)
  柏拉图的《会饮》对爱欲有经典的论述。苏格拉底通过对狄俄提玛的忆述,借助严密的逻辑一步步向我们展示了爱欲的含义:爱欲不是神而是介于神人之间的精灵,它是波若斯(丰盈)和珀尼阿(贫乏)之子,它既不贫也不富,总是处于智慧和不明事理之间,是神和人之间的交通,它把人的祈求和献祭传达给神,将神的旨意和酬报告诉给人们。爱欲本身不是善和美,而是爱欲欲求自己永远拥有好的东西。但是这种爱欲所求的并非美,而是欲求在美之中孕育和生产,因为惟有这样,生命才可以延续,会死的才成为不死的。[2] 也就是说,爱欲就是欲求不死。可以认为柏拉图所言的爱欲是一种具有意向性的活动。
  法国哲学家伊曼纽尔·列维纳斯发展了柏拉图关于爱欲的观点,他认为爱欲是一种欲求,一种对不在场者的欲求,对不可欲求者的欲求。列维纳斯恢复了爱欲自身的伦理主体性地位,认为爱欲具有绝对性,爱欲并不力求消除“欲求”与所“欲求之物”的距离,它的本质在于保持这种距离。
  笔者认为马蒂尔和弗朗索瓦最初对彼此的迷狂是一种意向性爱欲的体现。马蒂尔始终没有改变对弗朗索瓦的爱,但在经历了所有的事情之后,她对爱的表达方式却变得深沉。马蒂尔的离场和缺席使爱欲成为永远不可能完结的融合,这正是列维纳斯强调的爱欲。这种爱欲关系不是占有,也不是权利;不是斗争与融合的关系,也不是认知的关系。可以说这种爱欲是一种与他性、神秘性的关系;是与未来、与永远不能在场的在者的关系。
  这种爱欲不是一种可能性,而是毫无原因的侵入在我们的体验之中的实在。这正是马蒂尔的体验,这种体验的独特性在于“同时达到他和超越他;同时是需要和欲望;同时是色欲和超越”[3]。马蒂尔的死亡就是一种超越,这种超越昭示了一种新的可能。所以马蒂尔在墙上写下:“弗朗索瓦,这里是海”。
  
  注释
  [1]郭军、曹雷雨 编:《论瓦尔特·本雅明:现代性、寓言和语言的种子》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31页。
  [2] 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晓朝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2005年4月第5次印刷,第245页。
  [3]Emmanuel Levinas,Totality And Infinity: An Essay On Exteriority, trans. by A.Lingis. The Hague: Nijhoff,1979,p255.
  
  作者简介
  褚少楠,贵州大学人民武装学院助教。
其他文献
电影《色¦戒》改编自张爱玲的同名小说,从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部有关抗战的浪漫爱情片,然而导演李安却想要通过电影,隐晦地展现他对人性、对社会、对历史的反思。《色¦戒》这个片名就是李安对电影主题的集中归纳。“让人感觉像在读一本书,‘色’和‘戒’只不过是不同书页上的主题。可能这一页是‘色’,下一页是‘戒’,但再下一页又会是‘色’。”(李安,《我的不像张爱玲》,http://ent.163.com/07/0
[摘要]影视文化的思想导向功能在于弘扬时代主旋律,体现社会教育责任。电影《网络妈妈》通过极具生活情趣的表达方式,描绘了网络妈妈的生活经历,演绎了一个勇敢、坚强、执著、温情、奉献的“网络妈妈”形象,讴歌了网络妈妈自强不息、乐于奉献的时代精神,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新时期人际关系和人文关怀精神,展现了新时期普通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境界,是一部富有很强感染力、极具社会责任感的电影作品。  [关键词]影视文化 思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路遥是大众最熟悉的作家之一。鸿篇巨制《平凡的世界》自问世之日起就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追捧,在文学多元化的今天仍然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魅力。1986年《平凡的世界》出版第一部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广播剧的形式让其与听众见面,100多集的广播剧一经播出便引起轰动,听众来信几千封。1989年改编成的14集电视剧也收到不错的效果,“无论是县委书记、大学教师,还是工人、农民,全部放下手里的事
[摘要] 据说文德斯这部献给“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皮娜鲍什的电影,是跟随皮娜和她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所有成员拍摄,采用3D技术来展示皮娜创造的现代舞艺术,将传说中的“舞蹈剧场”及皮纳的舞台导演艺术以新的维度投射到银幕之上。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娜不断探索戏剧可能的开放之路,为世界留下了丰富卓绝的、风格不一的舞台创作,推动了20世纪西方戏剧的发展。  [关键词] 皮娜鲍什 后现代主义戏剧
【作者简介】  电影《芭芭拉》海报 新柏林学派,这一当代德国电影流派并不被很多中国人所熟悉,甚至在他们自己国家—德国,这个术语也并不像德国表现形式主义电影或者新德国电影那样拥有名望。然而他们简洁克制的风格,写实的态度却逐渐引起了电影界的关注。这一术语最初是被德国影评人赖讷·干斯哈于2001年在南德意志报中评论托马斯·阿斯兰的电影时提出并使用,但当时并未激起强烈反响,反而是在法国首先引起了共鸣并被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名言一方面说明了不同的欣赏者会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艺术创作是在传播(读者阅读)过程中才最终完成的,文学创作是如此,美术创作亦是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美术的存在与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传播活动。那么,传播方式和传播媒介的不同,势必对美术的发展产生影响。电视,作为当代最便捷、最普及、最大众化的传播媒介,也就无可避免地参与了美术的传播,而美术也需
[摘要] 电影《末路狂花》的表面叙事对性别的颠覆,也就是通过暴力描写所展现的女性解放是性别编码化了的,本身成为一种被看的“奇观”,女性暴力在此成为男性观众“窥视”快感的一种影视元素,其女性解放的意义完全被遮蔽了。在此所谓的女性解放反而成为男权巩固自己中心地位的砝码,这部影片仍然是男权话语下的性别想象,所谓女性意识的觉醒、女性的反抗只是一种手段而已,绝非是最终的目的。  [关键词] “第二性”;“盖
【作者简介】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海报  似乎是为了摆脱第五代电影人“影响的焦虑”,崛起于上世纪年代的第六代导演放弃了对国家和民族寓言的书写,而将目光转向自我与内心。这些初出茅庐的新锐导演在创作初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青春与成长的题材,他们纷纷怀着极大的热情缅怀已逝的青春,袒露成长中隐秘的个人经验。在这类影片中,表现青年亚文化现象的影片数量颇丰,如《头发乱了》(导演管虎,1993)、《周末情人》(
黑色喜剧《楚门的世界》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平凡的小人物是如何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制造成闻名的电视明星。可悲的主人公被完全剥夺了自由、隐私乃至尊严,成为大众娱乐工业的牺牲品。在电影中大众传媒始终贯穿左右且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并策划了一部漫长的真人生活秀。  一、大众文化泡沫的制造者  (一)大众文化中的意识控制  在西方研究理论中有一种观点是把大众文化视为一种“意识形态机器’’,其炮制俨如法律的规则,专横统
[摘要] 电影对爱情的表现与思考,大大超越了现实爱情的种种可能性。爱情类型具有多样、错乱、悲情的特点,爱情主题具有错过、坚守的特征。对爱情片自身类型与主题的研究可找出其特征与规律,可为爱情片创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 爱情片 类型 主题 错过 坚守  爱情是人类艺术永恒的表达主题,它能跨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生死亦或人神之界。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展现了爱情或婚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