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靠操练法 靠实践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mwayd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力
  力,一般指力气、力量。力是动物筋肉效能的大小和量度,也是构成技击运动最根本的要素。
  力有直力、横力、虚力、实力之分,直力露于外、横力隐藏于内,虚力性刚、实力性柔。未学拳者力直而方,滞而不速,散而不聚,浮而不沉,钝而不锐,是不具灵活变化和突然爆发的拙力、蛮力。受过训练的太极拳的力,是圆而实、沉而重,具有弹簧性、爆发性、螺旋性、灵变性的整体之内力。它是一种经过千锤百炼而求得的威力无比的劲力。
  技击运动中,内劲力量的来源靠后足蹬地的反作用力推动身体,利用整体运动产生的强大惯性力量打击对手。这种后足蹬地发放内力的瞬间,后胯往下靠,前腿膑骨向前指,前脚猛然往地下一踩,好像能够踩到地底去一样,同时内部呼吸猛然往下一沉压缩横膈膜,使腹腔突然膨胀(肚皮绷紧),好像一块大石头落入水中把水溅起很高,小腹突然一震(腰部用力),伴以或哼或哈或咳之声(向上打时,意欲将对方掷上屋顶,这时口发“哼”音:向下打时,意欲将对方击入地中,这时口发“哈”音;向远打时,意欲将对方拍透入墙,这时口发“咳”音),发放内力时精神上不但要指向远方,而且要追求意境的真实感,诱导周身的精神激发,真所谓“势如龙驹扭丝缰,谷应山摇一起撞”。这种发放内力的方法,是在保持周身放松、劲不丢的前提下,犹如压缩后的弹簧蓄而待发,触敌之际全身骤然一紧,惊弹之劲力自然产生,而不是孤注一掷。
  二、功力
  一般称自身原有力量为“本力”。这种先天的力一般有三个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种力不易产生灵活的变化,从攻防效果上讲其作用是有限的。为了获取最理想的技击力量,取得最佳的打击效果,太极拳在实战中强调力量的方向和作用点,强调对自身的控制,同时在松柔的基础上强调加强内力的训练。这种内力发出时能快能慢,经过的空间路线可长可短,动作或大或小,体位或斜或正,无论在哪种情况下均可发出整劲的威力,又可“拳打寸劲”威力无穷。这种通过技击专项素质训练所获得的特有的力,被技击家称为内劲“功力”,这是一种具有技击功能的内功势能,同时也是衡量技击功夫高低的重要标志。有了这种超常的功力,才能达到技击中“以柔克刚”、“以巧破千斤”之效。
  功力的训练是灵、力并练之术。灵巧和劲力并不对立,只要不偏重筋骨肌肉的运动,不把力气练死,功力自然会产生。
  三、劲力
  力是劲的源泉,劲是协调的力在时间上的积累、在运动中的运用。推手运动的“劲力”,是练就的一种既灵活又集中,且运动自如的弹性“劲力”。这种劲力不仅要求重视肌肉收缩紧张的练习,而且要重视感觉灵敏和反应速度的练习,同时也强调正确运用技术、有机发挥肌肉群的作用“力”。太极拳推手的劲力与其他拳术不同,强调延长黏着点“力”的作用时间,使对方身体在失重的状态下加速运动,使其旋转着跌出而又可以不伤害对方,这也正是太极拳推手技击训练方法的独特之处。
  四、力、功力与技巧的关系
  在太极拳推手对抗中,一切着法都离不开“力”与“巧”。“力”与“巧”表面看似乎是对立的,实则互相依存,绝不能孤立。“力”体现出素质,“巧”体现出方法。素质是天然的,虽然通过习拳练功会有所增强,但因不同的体格条件必然有不同效果。方法是通过习拳学来的,只要善于利用科学进行锻炼,就能出现奇迹。武术界早就流传两句话,叫做“一力降十会”和“一巧破千斤”,这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应该辩证地进行分析。所谓“一力降十会”者,不一定没有“巧”的方法;所谓“一巧破千斤”者,也不可能没有“力”的配合。大概说来,“力”与“巧”体现在每个人身上,总不免因体质和学习不同而各有异。力大者能胜巧而力小者,巧精者又能胜力大而拙者。如果双方力巧相等,则对抗必成和局。
  古人论射箭,有的说:“其至尔,力也,其中非尔力也。”意思是说,力虽然使箭射到靶子,但无巧不能射中。这里提醒人们重视巧的方法。又云:“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意思是说,强弩之强在于力大,虽射而能中,但当力竭时反而穿不透一层薄绸子。这里又让人们重视力的作用。可见“巧”与“力”必须结合。
  法以功为本,功与法相合,变化多端,重在实用,是练技巧。太极拳的劲道讲究功力与劲法技巧,功力是技术性的力量(内力),是基础,是根本;劲法是技术、技巧,是方法。“功靠操练,法靠实践”,这是学艺的原则,也是学艺的过程。技击要以实力为基础,有了殷实的功力,再讲巧、讲变化多端,才是有实力的技击术。
  尽管太极拳十分强调以巧胜力,但“巧”必须通过与之相适应的体力才能实现其技击作用,否则再巧也是无所作为的。正如陈照奎先生指出的:“没功夫,技巧也是空的;功夫不出,什么技巧也不顶用,关键是出功夫。”
其他文献
陈式太极拳的配合规律,从全身来讲为眼、身、步、手四个主要部分,从躯干来讲分为上、中、下三盘。我们先讲躯干的基本规律。人体头至颈部为上盘,胸、脊、腰部为中盘,小腹、尾骨以至裆、腿、足部为下盘。  上盘的头部要中正。术语说:“虚领顶劲。”《十三势行功总歌》中说:“满身轻利头悬。”“顶”和“悬”字虽不同,方法却是一样的。正如陈鑫解释的:“如同用绳子从头顶百会穴将全身向上悬起似的。”只要下向内收,则头顶自
期刊
猫爪子九把属纯阴外功,取山猫(即猞猁)爪利之意,出手有钻心彻骨、电触针剌之效,功成后抓襟难逃,捏人瘫麻。    一、猫爪子九把唱文    众弟子跪尘埃叩禀师尊,  那山头有老藤皮落茎损。  是何物一夜间此般手段?  又缘何满坡上草叶无痕。  引师尊穿密林复入浓荫,  验深苁果见那斑驳沟痕。  师点头含精光忙叫声好,  众门徒听真了山猫夜行。  有山猫凶如豹外却猫形,  昼而伏夜而出古怪精灵。  上
期刊
〔二趟内功大架子谱诀〕  冲天炮削开上场,开弓势满射猛虎。  阴阳手猛摔后插,踢左足右势别膀。  打狗势一命敌亡,冲左步急打左捶。  将军打旗把敌挡,踢左脚翻劈右拳。  回头望月二势连,冲天炮上步收场。  1.两脚并拢并步站立,两臂自然垂于体侧,中指尖轻点裤缝。浑身上下挺直贯劲(勿使僵劲),头正颈直,舌抵上腭,目视前方(图1)。  要领:此势为混沌未开之无极势,练习时在思想上要空空洞洞,无我无他;
期刊
不知是受“禅拳归一”理论的影响,还是“文武全才”修炼到一定程度后的创作实践使然,目前少林弟子习文的现象日渐普遍。少林弟子两条腿走路的步伐虽然不一,但理念上的认识渐渐趋同。  德源大师年近古稀,俗名李诚,生在西安,长在郑州,眉宇间那份侠义豪气酷似梁山好汉鲁智深,曾拜嵩山少林寺住持素喜大师和太极名家陈照奎、侯东岭为师学练少林拳和太极拳,有一定的武术造诣,曾任郑州市武术协会秘书长,系嵩山少林寺第三十一代
期刊
拳谚云:“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傅。”是言步法的重要性。步法犹如古战场上的战马,手、脚等犹如将士手中的兵器,若战马笨拙,即使手中兵器挥得再猛,也只是徒劳。  实战技击是以步法的移动来调整攻防距离、改变进攻角度、寻找进攻时机,配合各种技法击打对方的。戳脚强调腿上功夫的训练,必对步法相当重视。其步法独特,易学易练,完全立足实战。习练戳脚者,亦应在步法上下一番功夫。    一、戳脚的基本步法    戳脚的
期刊
王镇邦,1936年出生于关中道家圣地楼观台下一个武术世家,现任陕西省武术协会常委、陕西红拳研究会高级顾问、周至县武术协会会长,红拳著名拳师,陕西中医药民间专家,祖辈乃秦中著名武林之士。其十代先祖王明芳为明朝万历皇帝御前兵马元帅,1644年明灭亡后举家西迁,隐居于关中终南山田峪之中,以武道及医药传家。清顺治年间,王氏一支定居楼观台下楼观村。王镇邦深得家学,幼读私塾,继承祖上习武为将之法和伤科救洽之术
期刊
马队越来越近了。足有五十余人在十丈以外飞身下马,走到车前五丈处站了下来。  前边三个人。为首的四旬以上,紫面红须,目光如电。右首是个黄衣大喇嘛,秃头闪着青光,浓眉豹眼,手提一根大禅杖。左首是个虬须黄脸大汉,背插宝剑。背后都是青年杀手,一色黑衣。  凌玉凤母女和岳青莲等听白雪说过,所以一眼认出为首之人正是地魔皇甫长风。喇嘛僧是西藏三大凶僧之一,名叫扎格布鲁,位居十大护法第三位。虬须大汉是地魔五大侍卫
期刊
清代末期,僧伽佛教式微,居士佛教兴起。从杨仁山、欧阳竞无开始,大居士辈出。净严的老师韩清静、净空的老师李炳南、中国当代佛教领袖赵朴初等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非僧不许为师”的教条。在特殊时期,居土不仅成为护法弘教的主力,还成为薪火传承的中坚。  少林寺也不例外。  大居士郝释斋,是当代少林寺绕不过去也无法遗忘的重要人物。  1945年日军侵犯少林,少林寺25个僧人不得不借居在居士家中。这个居士的名字
期刊
黄云裳回到自己住的石洞后,和义母金文秀商议着。她说:“离十一月十五日只有七天了,天魔又封山锁路,谁也不能出宫离山,火雷阵的位置尚未查明,实在叫我坐卧不安。”  金文秀说:“请神医来,看他有什么办法。”  黄云裳吩咐银凤说:“家母十几天来焦虑惊恐成疾,速请董神医。”  董济世一边假装给金文秀诊脉,一边问道:“有事吗?”  黄云裳说:“天魔叫我复职,可是地魔疑虑并没消释,我要防他暗中派高手监视。火雷阵
期刊
一、少林达摩杖简介  少林达摩杖,属少林传统武术器械,融棍法、钩法、剑法、刀法于一炉,技法独特。  此套杖法共分八合,每合六势,共四十八势。由于传承久远,杖谱口传笔误难免纰漏,但为尊重原谱未做改动。如同门共好所持杖谱、所习动作有所不同,敬请指正。    少林达摩杖一般采用木制,并以较硬木质为主,如用檀木较好。有些在杖尖及钩尖上安有铁或铜等金属,以增强杀伤力。杖身一般根据演练者身材的高矮,以自身握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