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难寻好医生

来源 :孩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xmyuan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链接:
  网上流行的“儿科医生红黑榜”
  近日,一份由家长们带孩子亲身求医经历汇集而成的“儿科医生红榜与黑榜”在各大亲子论坛风靡不已,其中涉及了广州市20余家医院近200名儿科医生,每个上榜医生背后都至少有一个家长带孩子求医的真实故事。据了解,这份“红黑榜”是一位热心网友根据众多妈妈们在某知名母婴网站撰写的亲身求医经历总结而来,由于真实性极高,一经发表便迅速风靡家长圈,被转帖无数。
  ——《广州日报》
  这份“儿科医生红榜与黑榜”之所以在网络论坛上悄然流行,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备受推崇的“真实性”——榜单以医学技术、态度(医生工作态度是否认真负责、对病人是否友善等)、医疗费用(是否滥开高价药品、让孩子进行不必要的检测等)三个方面为标准进行评判,每一个上榜医生的背后都至少有一位家长的真实经历,可谓是一份来自民间的“一线调查报告”。
  其实,《广州儿科医生红黑榜》受到家长热捧并非偶然现象,近两年,《武汉儿科医生红黑榜》、《沈阳儿科医生红黑榜》等热帖都曾因为在网上疯传而受到媒体关注,许多家长都表示,宁可排长队也要看红榜医生。可见,给宝宝寻觅一个医德医术俱佳的好医生始终是所有家长最关注的问题之一,一位靠得住的好医师不仅能够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更能为父母省下不少担心焦虑。那么,究竟是不是仅靠一篇网上热帖就能觅到良医呢?寻医问药,父母应该如何睁大双眼,理智选择呢?
  选好医生,为宝宝的健康护航
  与欧美国家的习惯不同,在中国,很少家庭会有自己固定的家庭医生,大部分家长通常都是等到孩子真的生病了,才会到医院求医问药。这个时候,一边是饱受病痛折磨的孩子,另一边是良莠不齐的众多医院和医生,如何迅速、冷静、准确地为孩子选择一名好医生,靠的就是家长的理智判断和细心观察了。
  
  多方参考,集结意见
  妈妈在搜寻儿科医生时有几种方法,比如请熟悉的亲友或行内人推荐、通过医院的医生简介栏选择、通过网络搜索医生简介和点评进行参考等等,这些都是帮助家长寻找良医的好方法。但是在实施时须注意几点:如果是通过推荐选择的,家长不妨细问一下医生的问诊特点,比如态度是否耐心细致、经验是否丰富老道、会不会给孩子下猛药或者乱开检查项目等等。如果是通过医院简介栏选择的,家长在看简介时一定要留意医生主治领域和擅长方向,不要盲目寻求专家,毕竟医生不是全能之神,每人各有所长,再高的职称也不如擅长的领域重要;此外还要留心医生的出诊时间,提前挂号,以免空跑一趟反而拖延病情。如果是通过网上搜寻的医生,家长要留心各位网友的综合点评,看看好评和差评分别集中在哪些方面,再对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参考,避免误信网上一些偏激片面的点评。
  
  细心观察,综合评判
  在带宝宝看诊时,妈妈在旁不妨多留意一些细节,许多小动作都可以透露出医生对患儿的关爱程度。比如好的医生冬天看诊时一般不会把冰凉的听诊器一下子放在宝宝的皮肤上,而会把金属头放在手心里暖一会儿后才为宝宝进行检查。类似这样的细节还有医生是否集中精力,耐心地听病史陈述,而不是没等家长讲清楚就开药;开药时是否详细地交代服药时应注意的事项;当宝宝哭闹且不配合问诊时,医生是否烦躁厌恶等等。这些看似平常的“细枝末节”,体现出医生对患儿倾注的一份心意,只有真正用心关怀宝宝的医生,才能用心诊病,谨慎下药,才是值得家长信赖的“红榜医生”。
  
  看医生需提防误区
  年纪越大的医生越好?
  很多家长都以为年纪大的医生临床经验丰富,其实,不同年资的医生各有优势:老专家临床经验丰富,技巧高超,对诊治疑难病症格外得心应手;中年医生能迅速接受国际上医学的新进展和新理论,勇于尝试新技术;青年医生容易跟孩子打成一片,让诊治过程更顺利。此外,每位医生都有自己的专长方向,有针对性地找对医生,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职称越高的医生越好?
  职称、头衔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医生的水平,但也并非绝对。医院对职称的评定情况比较复杂,除了临床上的医疗职称(如住院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等),还有教学职称、科研职称等,而这些职称的考试并不完全参照医疗水平,而是分别根据各个方面的条件进行评定。即使是拥有顶级职称的医生,也不可能在每个专业范围里都是专家,家长若单纯迷信职称,也许会错过更适合自己宝宝的医生。
  学历越高的医生越好?
  医生的博士、硕士头衔对患病宝宝来说究竟有多大意义呢?医生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业各需要3年时间,这3年中,他们的大部分时间都必须用在专攻某项专门课题上,所以这并不代表诊治疾病的高水平。其实,很多临床的一线医学专家并没有高学历,但他们从大量病人身上得到的经验,同样使他们练就了独到而精湛的医术。
  开药贵的医生肯定黑心?
  很多家长在评价医生时,除了态度和技术,更多的是看医生的医德,比如是否给宝宝使用昂贵的药物、是否进行没有必要的检测甚至是手术等等。其实,家长不能就医药费的多少作为标准,来判定医生是否具有医德。在治疗手法上,一般以医生个人的判断以及医学认知水平为基准,所以不同的医生,开药检查也截然不同。
  大医院肯定比小诊所好?
  在预防流感、手足口病等流行性疾病方面,医生们一直强调要家长少带孩子到人口密集的地方,而偏偏在这个时候,家长更倾向带着患儿扎堆到病人集中的大医院就诊。其实,疾病的治疗需要一个过程,不是打了针、吃了药就能马上痊愈。带着宝宝盲目到处就医,只会增加他与其他致病菌接触的机会,使本来抵抗力下降的宝宝发生交叉感染,再患上其他疾病。
  打针比吃药快、西医比中医好?
  有的家长,只要宝宝一感冒发烧,不管病情程度如何,动不动就要求医生输液或住院治疗,目的是想让孩子好得快,少受罪,而结果却可能恰恰相反。事实上,发热是人体对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宝宝平时有些感冒、咳嗽的小毛病,通过吃药慢慢调理,反而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抵抗力,有利于孩子免疫系统的建立和成熟。
  还有的家长总是嫌中药见效慢,从来就只带孩子看西医、吃消炎药、打抗生素,对传统中医不屑一顾。其实中西医各有优劣,针对孩子的不同病症,中西医的治疗效果也各有长短。一般来说,我们建议家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通过亲身体验,选择带孩子看一、两位固定的医生,最好是一个中医、一个西医。一来,固定的医生会比较熟悉宝宝的身体状况;二来,针对不同的病症,中西医可以综合发挥效用;三来,多一位熟悉的医生,可备不出诊、调任等不时之需。
其他文献
“死”本是一个沉重、灰色的话题,但最近一段时间,却被我年仅8岁的女儿频频提起。  一个下雨的周日,女儿做完家庭作业,一个人站在阳台上,望着窗外不断地叹气:“唉,人活着真没意思,雨天也不能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还不如死了算了!”  正在看电视的妻子闻听此言,吃惊不小,随即神秘兮兮地拉着正在看报纸的我进了卧室,她把女儿的“豪言壮语”告诉我,询问我女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我暗笑妻子的小题大做,断定女儿只是
[摘 要] 不等式问题是高考以及各模拟考试的考查热点和难点所在,狭义的不等式问题是指直接考查不等式的计算和证明的问题,广义上来说,它还包含诸如最值、取值范围等隐含不等式计算证明的问题,文中的不等式问题指的是后者. 近几年来基于函数背景的不等式问题日益受到命题专家的青睐,这类问题涉及的知识面较为广泛,总体来说对学生的要求较高文章立足于具体例题,总结几个常用的可用于解决不等式问题的函数构造方法.  [
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肯定会有不满情绪,轻则嘟囔、哭闹,重则发脾气扔东西。每当孩子发泄负面情绪时,家长往往第一时间就去“制止”——不允许他们嘟囔哭闹,更忍受不了他们发脾气扔东西。家长在要求孩子时,最理想的结果就是:孩子立即答应并执行。但事实上,对两三岁甚至更大些的孩子来讲,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爸爸妈妈的要求是对的,但如果与孩子的想法有距离,孩子接受起来也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就是孩子发泄情绪、调
当我们刷抖音的时候会发现,最初我们看到的视频五花八门,涵盖各种品类但是随着时间的增多,你会看到越来越多你感兴趣的内容,这就是平台算法,对于用户来说,平台会收集用户对短视频的阅读完成度,停留时间,点赞、评论等动作都会被系统记录,然后根据智能算法,推算出你的兴趣分类,进而将同分类下的内容推送到你的观看序列中。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你的兴趣点在户外运动和烹饪美食,只要你在这两类视频的停留时间够长,且多
女儿读小学,虽然并非尖子生,可老师对她的评价是:“太阳一般乐观自信;说服力一流;能让陌生人对她产生好感。”有一次上素描培训课,老师布置大家画统一的石膏几何体,女儿发现有的同学完成作业吃力,有的同学却“吃不饱”,就建议老师按照难度从高到低,放置3组几何体,让同学自由选择画哪一组,老师采纳了她的建议,笑着说:“你就不怕我拒绝你?”女儿笑言:“老师没有理由拒绝我,因为这样,每个同学都能发挥最佳水平,老师
林雨彤 生日 2011年7月28日  可爱精灵的彤宝宝周岁啦,爸爸妈妈祝宝宝生日快乐!希望宝宝健康茁壮地成长!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儿童糖尿病属于1型,而2型糖尿病则是成人的专利。在过去,1型糖尿病多发生于青少年,主要病症是因胰岛素分泌缺乏,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而2型糖尿病则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临床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然而,随着近年来肥胖发生率的上升,“小胖墩”越来越多,使得在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2型糖尿病队伍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稚嫩面孔。
日本川崎市麻生区一家幼儿园的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一片辽阔的红薯地。在老师和农场主的指导下,孩子们开始在地里挖红薯。很快,每个孩子都挖了一大堆红薯。回幼儿园的时间到了,老师大声地对孩子们说:“挖出来的红薯,你们可以随便拿。但是回园要步行两个小时,还要爬48级台阶。所以,究竟拿多少,你们自己要心里有数哟!”   孩子们可高兴了:将红薯拿回家后,可以和妈妈一起蒸着吃,烤着吃,煮粥吃……谁都想多带
“妈妈,我想吃棒棒糖,现在就去给我买嘛!”女儿的催促声一遍遍不绝于耳。我正在厨房炒菜,示意女儿等一下,等饭做好了再去。可是女儿双手捂住耳朵,依旧大声喊着:“不听,不听,我就不听……”女儿的不通情理,说明小小年纪的她已经习惯了要什么马上就得到什么,习惯了家人在第一时间满足她的要求,在这种盲目宠爱之下,养成了一种不受约束、无法克制的心态,并逐渐形成了性格急躁、不懂感恩等不良品性。我对孩子无限制的满足,
波比妈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她叮嘱刚从学校回来的波比躺在沙发上,一手忙着打开药柜找药,一手用手机给波比爸打电话:”波比这孩子不知道怎么啦!老说肚子疼!“  波比爸听完电话后匆忙赶回家,刚进门就看见波比在若无其事地看电视。他蹲下身子,对小波比说:“宝贝,告诉爸爸,哪儿疼?”波比掀起衣服,露出雪白的肚皮,用小手指着:“这儿,这儿,还有这。”波比爸被搞糊涂了:“到底是哪疼呀,小家伙?”小波比嘟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