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国公共救助体制的演变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i3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公共救助体制是在一个特殊的社会背景条件下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主要战略随不同时代不同社会条件以及不同的贫困观念的变化而改变。对贫困的个人主义解释以及将贫困者区分为"值得帮助"和"不值得帮助"是解释公共救助政策战略变化的两个重要因素。根据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的不同,文章将美国的公共救助项目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从政治和管理的角度来看,美国的公共救助体制显示了一种很强的分散化特征。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随着联邦主义观念的变化,在不同的时代里,分散化和集中化是并存的,它们决定了美国公共救助体制的优势与劣势。
其他文献
文章描述了全球气候变暖的形成机制和潜在影响,并从贴现值的角度对全球变暖的收益与成本进行了分析。《斯特恩报告》发布之后,有人批评该报告在气候变化的成本大小尚未确定的情况下,采取一种零贴现值的办法直接得出了现在的减排成本低于未来的变暖成本的结论。文章认为,这种批评是不公允的,不管是从科学原理、潜在影响,还是基于对不确定性和未来贴现的收益—成本分析,《斯特恩报告》的基本结论都是合理的。
肇始于美国的全球金融危机,其诱因主要在于:自由化的金融监管理念、分散化的金融监管体系、过度化的金融衍生产品创新、一体化的全球金融体系、逐利化的薪酬制度设计、全球化的分支机构体系。针对当前危机爆发的诱因,文章认为未来金融监管的取向应该为:传统分业监管向未来全面监管转向、所有金融参与者及各个环节都将被纳入监管范围、大大强化对金融创新与衍生品及金融中介机构的监管、金融监管将更倚重于功能监管与内控制度。
文章针对气候变化经济学的研究目标、基本概念、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提出了全面的分析和评价,并根据经济学的分析结果对排放指标、政策工具和全球行动提出了建议。文章认为,气候变化经济学首先应该关注二氧化碳的存量及其相关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将可控的二氧化碳浓度稳定在550ppm CO2e(二氧化碳当量)的水平,相关的减排成本达到世界GDP的1%,而实现削减所需要的碳价格约等于或大于每吨二氧化碳30美元。此外,在确定气候变化的损失值时,应从合适的价格机制入手,用形式化建模来补充其不足,并考虑适度的贴现率和伦理问题。
《京都议定书》是全世界在减少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走出的关键一步。但存在两个不足,一是美国这个全世界最大的污染国之一拒绝加入,二是发展中国家没有承担任何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为此,必须打造一种全球变暖新议程。第一步是创建一种强制性制裁机制,防止某一个国家拒绝加入或拒绝履行气候变化的相关国际协议。办法直接而简单,即世界各国禁止进口采用能源密集技术生产的该国商品,或向这些商品课征高额关税,同时启动世界贸易组织诉讼程序起诉该国因拒绝履行国际减排义务而执行的不公平的补贴政策。第二步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积极减排。办
文章基于经济学文献的理论与经验分析,回答了主要经济指标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是否存在规律性波动这一命题。为回答这一命题,文章从文献评述的视角对金融危机爆发前后资产价格的波动趋势、GDP的波动趋势和经常项目差额占GDP比例的波动趋势进行了考察。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看,主要经济指标的波动趋势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后存在规律性和相似性。
文章评论了解决作为全球公共物品的气候变化问题的各种政治和经济政策,并对《京都议定书》等数量导向的控制机制和全球统一污染物排放税之类的价格型控制机制进行了比较。文章还比较了赞成和反对这两种政策的各自理由,并集中探讨了下述问题:不确定条件下的实施问题;碳价格的波动;税收和管制的负担过重;腐败和会计欺诈的可能性;执行的便利问题。文章的结论认为,与数量型政策相比,价格型政策似乎更可行、有效。
文章是美国"政府创新奖"项目负责人对美国政府创新背景、历程、特征和经验的总结与回顾。在政府信任危机、官僚机构保守僵化、政府财政赤字较大的背景下,美国政府的定位也处于从管理到治理、从实际操作到调控的转变过程中。美国政府通过引入新技术、新机制,改造公务员队伍,再造政府,以实现多元化、网络化治理的目标。文章最后总结了美国政府创新20年的4条主要经验。
国内学者对经济转型期通货膨胀的运行特征和形成机制已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文章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理论概括和评述,认为通货膨胀具有持续性、波动聚集性、"长记忆性"、预期不确定性等运行特征。现阶段通货膨胀的发生从主体上看仍然是一种货币现象,流动性过剩的部分资金进入楼市和股市两大市场,引起资本市场泡沫,并传递到食品价格上,加上复杂的国内外(主要是国内)环境,从而形成了最近一次的一种比较温和的非全面性通货膨胀。
金融危机与腐败呈现出互源互生关系。在全球性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公众对腐败问题关注度升高,腐败问题可能成为诱发社会冲突的导火线,金融危机有可能引发新的腐败。基于我国反腐倡廉形势,围绕国务院反腐倡廉的总体规划,文章认为,当前我国反腐倡廉的策略和重点是围绕"保增长",扎实做好"4万亿"投资中的腐败预防工作;围绕"保民生",重点打击侵犯群众利益的"小腐败";围绕"保稳定",加强干部作风和廉洁政府建设,预防"灰色腐败"的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