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的发展问题研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jiangl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广播媒介是诉诸于听觉,借助于电子技术传播声音的媒介形式。自广播媒介产生到当前的新媒体时代,其自身具有的媒介属性和传播功能得到了不断地发展与探索。论文分析了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和传播优势,通过分析广播媒体网站和播客技术,探讨了在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介如何根据形势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关键词:广播媒介;新媒体时代;传播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108-02
  
  受媒介属性和传媒体制的影响,我国传媒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的管理模式,广播媒体在性质上属于国有媒体。在其传播和发展过程中,广播媒体自身具有的功能和社会责任约束着媒体在一定的准则和制度规范下从事传播活动,媒体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在当前新的媒介形态不断出现和激烈竞争的形势下,传统媒体主动适应当前的传媒环境,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和共同发展成为传统媒体的发展趋向。
  
  一、广播媒介产品的内容结构分析
  
  《中国之声》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第一套节目,中国国家电台最具权威的新闻综合频率,以全天31次整点新闻、半点快报为节目框架,在一系列重大事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定的节目时间和频率条件限制下,根据受众的收听习惯和主体的传播意图,节目板块和内容安排受到限制。《中国之声》的频道内容设置中,信息、娱乐、广告、宣传各自拥有不同的比例。《小喇叭》是一档面向青少年儿童的广播节目,在《中国之声》的多次改版中,这档节目因为对青少年受众教育和知识传播的重要性,被一直保留着,其中传播者的选择和把关作用很明显。《中国之声》曾经出现过的一些反响很好的栏目在节目内容调整中不断被新的栏目替代,如娱乐时尚类《今晚听吧》节目。
  国有媒体的立场决定了广播媒介的报道方针和价值倾向以国家和社会利益为准则。《中国之声》倾力打造的全国广播联盟,使得分散各地的广播频率联结在一起,改变了过去分散的局面,既有利于资源整合,又能将全国各地分散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集结到一起,经过再次选择和整理,传播的信息更加符合公众需要和媒体风格,能有效地传播和引导信息。在奥运火炬传递现场直播和奥运会持权转播中,全国各地的广播媒体共同合作,规模和时间都史无前例,创造了我国广播发展中的新辉煌。
  从媒体功能来说,国有广播媒体产品的内容选择要体现积极、健康、广泛的文化规范和价值标准。著名传媒人梁冬、吴伯凡主持的脱口秀广播节目《冬吴相对论》中,节目话题广泛,内容涉及经济、文化、商业等多个领域,具备相当的深度和前瞻性。《今晚听吧》、《残疾人之友》、《信息之窗》等很多栏目都注重关怀不同社会群体和体现不同的文化价值,在节目的内容设置方面,媒体注重于体现主流文化和价值观的同时,兼有一些边缘文化和听众的价值倾向与文化意识。
  
  二、对比研究广播媒介的传播特性
  
  (一)传播速度快,方式灵活,对事件的反应迅速有力
  信息加工和制作过程中,语言和音响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广播媒介要求的传播条件、资源、环境等比其他媒体更为轻松和灵活,信息加工过程简单,传播迅速。广播是所有媒体中播发新闻最快的媒体,在时间要求严格的传播环境中,广播媒介可以只凭借其语言,迅速地将事实信息发布出去,突发事件中,广播媒体的传播优势更为明显。在汶川地震的报道中,《中国之声》第一时间从震中发出报道,全天候关注震区的人员伤亡和救援活动,是沟通震区内外信息的重要渠道。
  (二)约束少,传播范围大,渗透力强
  广播媒介受硬件设施的约束少,其传播范围和渗透力方面的优势明显。广播信号在输送过程中,依赖的转送和中转设施较少,在一些偏远地区也能较为便利地接收到信息,比较电视、电脑等电子媒体来说,其接收成本较低,适用于所有经济水平的听众。电子技术发展到今天,广播媒体的信息传播已经不仅仅依赖于最初的广播接收装置,如收音机,其接收范围扩大到手机、汽车、互联网等一系列个人生活物品和交通工具中,在覆盖范围方面,广播媒体已经深入到更多的社会层次中,从而实现了广播媒体追求听众群体不断扩大的传播目的,更能扩大媒体自身的影响力,最终能很好的实现广播媒介的传播功能和社会价值。
  (三)真实性强,注重与受众的互动参与
  广播媒介产品的制作过程和消费过程以特有的方式统一于共同的时间,真实性更强,更能注重和表现出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过程。冰雪灾害报道中,《中国之声》多次打破常规栏目设置,与受困司机连线报道,不间断地关注受灾地区的受灾和救援情况,称为了灾害环境中群众获取信息、寻求帮助的重要媒体。在《今晚听吧》的节目设置中,很多内容是与听众在同一时间互动,共同参与而进行传播的,广播媒体节目的制作过程同时也是听众收听和直接接收信息的过程,大量的现场直播和连线节目频繁出现在广播媒体中。
  
  三、新媒体时代广播媒体的发展方向和前景
  
  传播技术的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多重的社会影响,一方面新的传播形态丰富了我们的生活、提高了我们的交流沟通能力,降低了传播成本,使得广泛意义上的大众传播成为可能;另一方面我们正在失去个人信息和隐私,更加自由地传播媒体环境下,多层次、多来源的信息难以辨别和取舍,混乱的信息易于造成社会秩序混乱。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于“旧”而言,新媒体是伴随着媒体产生和发展不断变化的,今天的新媒体指,在计算机和通信处理技术基础上出现的媒体形态。[1]新媒体具有一些基本特征:超媒体、高共享和高交互性、信息的广度与发散度强大,新的传播技术正在改变传统的传播形式与形成世界的新面貌。
  (一)探索更为成熟的网络广播形式,建设合理、影响力广泛的广播媒体网站
  “新传播技术促进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跨媒体整合,整合的结果即推动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又实现了媒体资源的进一步优化结合,使传播的效果改善,范围扩大。[1]”新媒体时代大量的传播形态出现,媒介工作者失去了一些对信息的控制和占有优势,信息使用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源,通过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及时获取大量的信息。网络广播是当前形势下,传统广播媒体面对来自新媒体的挑战而自觉改变和适应的结果。网络广播可以使用更为成熟的流媒体技术,解决技术瓶颈造成的网络广播难以收听,无法以多种形式获得个人需要的信息现状,满足受众随时传送、播放、收听的要求,扩大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二)加强媒体与听众的互动和对听众的引导,扩大受众群体范围和媒体影响力
  新媒体时代,手机媒体、网络媒体已经越来越渗透到普通市民的生活之中,新媒体的新闻信息更新程度很快。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博和其它个人性质的媒介发展速度很快,影响力不断扩大。手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设备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图片、文字、信息等,不仅为广播媒体提供了新的收听方式,而且通过手机媒体的网络平台,媒体和听众的互动与沟通建立在多样化、个人化的共享平台基础上。媒体可以利用微博客和手机媒体的新媒体特性,加强媒体与听众的互动和对听众的引导,扩大受众群体的范围和媒体影响力。
  “双向性强意味着群体传播中民主讨论成分多,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关于群体目标和群体规范的合意更统一,群体感情和群体归属意识更稳固。[2]”网络广播不仅提供了在线收听、音频资料等信息内容,还提供了即时与受众交流的服务功能。其信息提供方式和信息消费方式倾向于一体和共时,通过论坛、聊天室等实现了“受众中心”,其论坛主题和内容设置可以多侧面的反映社会文化生活,范围扩大到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个领域,受众群体的话语空间和群体意识更为统一从而有利于媒体整合。
  《中国之声》通过“中国广播网”传播信息,掌握网络舆论,监视和引导言论,通过对信息的选择和加工,其信息更有价值,影响力和引导作用更为有力。网站上设有论坛、博客等板块,通过这些形式可以及时与受众沟通,得到受众对节目内容的评价和反映,及时做出改变。目前,网站社区和论坛逐渐完善,网站内容不仅与传统广播媒体的节目内容相关,其传播方式和内容也出现了独立于传统媒体,多样化发展的趋势。
  (三)与网络媒体融合,探索更多形式灵活的发展方式和空间
  当前媒体在处理信息与受众的关系时,一般有两种基本趋势:通过大众化实现信息增值;信息分流从而进一步分众化。“而信息的力量全在于流动,流动的范围越大,传播得越迅速,被利用的可能性与利用程度就越大,就越有影响力与驱动力。这时,信息实际上就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3]”利用新媒体平台复制分发成本低的特点,广播媒体可以有效的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延长信息使用时间,将信息资源以更多的途径运用于广泛的领域,参与到新媒体时代的竞争形势中,扩大媒体影响力。通过网络广播的网络形态,媒体可以提供多种信息服务内容,将广播的音频资源多途径利用和重复,应用到其他媒体和非媒体传播中。广播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可以打破广播媒体转瞬即逝的缺陷和不足,积极寻找和探索广播媒体通过网络技术可能的发展空间。
  “播客是一种在互联网上发布文件,允许用户订阅并自动接收新文件的方法。其技术的应用在于推动传播由‘垄断’走向‘分权’。[4]”播客被人们认为是新一代“广播”。根据集成共享理论,广播媒体不仅可以将内容和传播形式利用新媒体进一步扩大,而且可以大胆地尝试将广播资源个人化,探索个人自由使用网络广播资源的多种途径。播客广播的音频资源正在形成更加个性化和个人化的利用途径。广播媒体通过网络技术可以探索更多可能的发展空间,共享和共同发展是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发展的更为有效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朱强.新传媒技术概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05.
  [3] 陆小华.新媒体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 金震茅.网络广播传播形态研究[M].江苏:苏州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网络虚拟组织传播是网络媒介和虚拟组织传播的结合和共谋。本文以搜狐网为典型文本,分析了其网络虚拟组织机制,并进一步对整个网络虚拟组织及其传播特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网络虚拟组织传播是网络时代虚拟组织传播的发展,具有无限繁殖力、互动性、符号化和“蜂群”效应,效力巨大。  关键词:虚拟组织;传播机制;搜狐网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17-
期刊
摘要:在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中,农村社区公众的公共事务参与意识不断提高,公共意见表达的数量和途径也在不断提升,这就导致农村社区中产生的舆论意见成为一个不得不关注的话题。此时,大众传媒在农村的舆论生成及舆论引导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以及怎样发挥好其作用都是值得审慎思考的问题。本文从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受众对政府处理问题态度、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受众对媒介满意程度、民族宗教差异态度等方面,分析了肃
期刊
摘要: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大凡伴有谣言,本文以2011年3月14日在我国出现的群体性 “抢盐事件”为例,探讨群体性突发事件中谣言的传播生成机制和消解策略。  关键词:群体性突发事件;抢盐事件;谣言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48-02    一、“抢盐事件”始末    2011年3月,因“碘盐能预防治疗核辐射”的传言,我国从14日开
期刊
编者按:陕西电视台驻足中国的西北大门,座落于古城西安,成立于1960年7 月1日,是中国大陆成立最早的省级电视台之一。山川秀丽的三秦大地,人杰地灵,是一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这里有悠久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西安更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目前,陕西电视台正在积极、大胆地探索,开拓创新,继续深化改革,为早日把陕西电视台办成全国一流媒体而努力。本期我们为大家介绍的就是陕西电视台优秀新闻节目主持人杨芳
期刊
摘要: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品牌越来越为各个城市所关注,品牌经济成为城市用以实现经济发展和城市竞争的主要形式。然而在具体的城市品牌经营过程中,还存在着定位不清及认识模糊等诸多问题。正确理解城市品牌的内涵和城市品牌经营的内容是建设城市品牌的重要前提。  关键词:城市品牌;经营策略;香港  中图分类号:F7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65-02   
期刊
摘要: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标准时点2010年11月1日零时,对居住在我国境内的人进行人口普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案》规定:“人口普查登记的主要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民族、户口登记状况、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文章针对这一社会热点问题,探讨两大网站即人民网与新华网对此的报道。  关键词:第六次人口普查;人民网;新华网;编辑思路  中图分
期刊
摘要:当代社会正面临深刻的时代变革,“急死了”“累死了”“烦死了”等新语境折射出社会心态失衡和人们精神世界迷茫的社会现实。对此,作为承载社会责任,传播思想文化的报纸副刊,该如何作为?文章就此结合一些媒体的实践和个人的思考,进行了研究,并提出:倡导慢生活,培育慢文化,是新时期副刊应该肩负的重要文化担当。因为,培育慢文化更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的心态,规避转型期间社会风险,从更深层次上说,
期刊
摘要:景德镇因瓷而名,又因瓷而衰。千年文化铸就的世界品牌,近几年,却因市场意识的淡薄,创新意识的不足,产品意识的下降,品牌意识的折损等一系列的原因,一度陷入了发展瓶颈。本文试图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重新审视景德镇衰落的原因,试图从中获得行业振兴的启示。  关键词:景德镇;陶瓷;品牌;文化产业  中图分类号:G1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69-02  
期刊
摘要:2010年,新媒体电影首次大规模呈现,因此有人将2010年称作“网剧元年”,网剧即网络电视剧和网络电影。在对新媒体电影现状介绍的基础上,我们以“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为例,通过对其成功之处进行分析,提出新媒体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新媒体电影;“11度青春”;网络数码技术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7-0080-03     在
期刊
摘要:政府网站中的电子政务版块系统完备,但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一部分政府网站关于突发事件的消息确认和谣言澄清却很滞后。本文以西安针扎事件为例,通过分析西安地区针扎事件发生后陕西政府网和其他网络媒体对该事件的报道,探讨政府部门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的具体情境,并提出了政府网站在应对网络谣言时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西安;针扎事件;网络谣言;政府信息公开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