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总认为他们是最聪明的物种,其实在地球上,人类只能排到第三,排第二的当然是海豚啦。海豚很早以前就知道地球即将灭亡,并试图将这个讯息传达给人类,但是人类却把海豚的警告理解为在玩球或吹口哨,连最后的口信也被当做是完美的后空翻而已。海豚决心离开地球,人类看到它们加速跃出水面,钻过悬挂在空中的圆环,实际上说的是——‘再见!谢谢给我们的鱼!’”
智慧生物都爱游戏
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开头如是说。伴随着水族馆里海豚表演的一幕幕精彩画面,背景音乐里男女高音大合唱戏谑地高歌着一首已经“翻译成人类语言”的、欢快的海豚“告别之歌”。在这个科幻故事展开之前,海豚就已经作为高智能动物的代表,充分展现了它们喜爱游戏与玩耍的天性,这些玩耍行为在作者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中被赋予了丰富的隐藏含义。正如科幻电影的选择,海豚是众所周知具有较高智商的哺乳动物,在海洋生物中最易于亲近人类,同时也容易被人类驯化,而人类施以表演训练的基础正是海豚的游戏行为。
在大自然的无数物种里,那些被认为具有更高智能的动物常常表现出更喜欢并善于做游戏,比如海豚会跳跃起来抛掷、冲顶章鱼等其他海洋生物,并非是猎取食物,而仅仅是为了取乐。它们也会互相喷吐水泡,或者向共游的人类吐水泡;灵长类中,黑猩猩的智力已经聪明到可以完成迷宫、拼图、积木等复杂的认知游戏;而人类更是发明出无数的游戏形式娱乐自己,越是复杂且障碍密布,越能提升人们玩耍的乐趣。不得不说,智慧生物除了生存必需的觅食之外,精神的充实作为重要心理需求的一部分,推动着它们创造出了游戏。
传说吕底亚曾经爆发过一次长达15年的大饥荒,期间食物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国民每日的正常饮食。为了度过饥荒,吕底亚人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方式,那就是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有助于忘记饥饿。他们制定出这样一套时间计划:一天玩游戏不吃饭,另一天吃饭不玩游戏。这套神奇的计划竟然帮助人们在长时间的饥饿折磨中坚持了下去,在非常时期保证了国家稳定和民族的延续。
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生存需求摆在金字塔形的底座上,塔尖则是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尽管他认为自我实现需求必须建立在先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之上,然而吕底亚人并行不悖的“吃饭—游戏”活动却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心理学家认定的重要性顺序。
无与伦比的精神满足
虽说吕底亚人玩游戏的动机仍然是源自于克服食物短缺的困难,但大多数人热爱玩耍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每个贪玩的孩子都清楚,当我们沉浸到游戏活动之中,不但会有效地遗忘腹中的空谷回音,摆脱低落的情绪,游戏带来的成就感甚至还会让我们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充实。
如今全球大部分地区早已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驰骋,但即便是在任天堂红白机和路边游戏厅的街机叱咤风云的年代,游戏玩家体验到的兴奋程度和成就感,仍无比接近于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最为理想的自我实现感。在《像素大战》里,好莱坞用了最典型的美国梦形式进行表达:某些异想天开的科学家将经典街机游戏的视频及程序发送到太空之中,不巧捕获这些信息的外星人竟然将游戏视频当成了地球人的宣战挑衅!外星人集结了强大的战斗力量,装扮成8bit像素方块组成的各种游戏角色向地球发起猛攻!在彩色方块组成的飞天蜈蚣、小蜜蜂、穷追不舍的吃豆人,还有大猩猩扔出的炸药桶面前,训练有素的人类军队节节败退,而童年时期曾获得街机游戏世界冠军的废柴中年人却挺身而出,勇敢迎战各类游戏的疯狂像素方块,谱写了一曲保卫地球的赞歌!玩游戏顺手玩成超级英雄拯救世界,恐怕也是不少游戏玩家内心悸动着的小小梦想吧!
游戏梦想照进现实
电影毕竟是电影,泰姬陵不会真的被不断反弹的外星小球击碎砖块,倒塌成一片废墟,纽约城的摩天大楼也不会被从天而降的巨型俄罗斯方块层层消除,但人们并不满足于只在好莱坞银幕上过一把让梦想照进现实的瘾。类似于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些有着疯狂想法的人们运用智慧,投入到迷人的发明创造之中,引领了科技发展潮流,开拓出一条从游戏到现实之路。
围棋,这颗人类古老游戏库中的瑰丽明珠,通过大比分轻松击败韩国棋手李世乭,最终由被网友昵称为“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摘得。自此,一位棋力超越人类的计算机棋手由戏说变为现实。“创造出一个极致水平的游戏玩家”,这样的追求成为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澎湃动力。
还在对着电脑用鼠标和键盘扮演射击游戏中的狙击精英?还在Pad屏幕上划划点点玩着《神庙逃亡》?仿佛一夜之间,膝上和手持电子设备都变成了招致嘲笑的老古董。戴上滑雪护目镜般的VR眼罩,敌人密如虫蚁,子弹纷飞,恐怖的怪兽穿过丛林、踏过破损的小道追来,赶紧奔跑跳跃起来吧,否则就要被抓住了!无数游戏场景正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玩家获得逼真的三维体验,新科技的背后是一群玩心满满、对游戏无比认真的创造者。
参与引力波发现的一位日本科学家曾向朋友透露,促使他选择去开展引力波相关研究的初衷其实是儿时阅读漫画《哆啦A梦》,其中那些神奇的道具尤其是时光机深深地吸引了他,而探索引力波的奥秘能帮助他离时光机更近一步。谁能想到,羡慕漫画里游戏般生活的少年在多年以后会是一位航向星辰大海的领头人;又有谁能想到,曾经《Star Trek》里幻想的星际舰队成员用于通话的对讲设备,能在今天以手机的形式完美复制到现实生活中呢!
美国著名作家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书中引入了“Maker”一词,中文译为“创客”,是指那些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游戏承载着的人类的一个个奇思妙想,仿佛如同预言书一样,昭示着未来的模样。不如从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开始,保持你的游戏之心,玩出一片新天地,努力把新想法变为现实,像歌中唱的那样:做个“创客”,让自己骄傲吧!
智慧生物都爱游戏
电影《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开头如是说。伴随着水族馆里海豚表演的一幕幕精彩画面,背景音乐里男女高音大合唱戏谑地高歌着一首已经“翻译成人类语言”的、欢快的海豚“告别之歌”。在这个科幻故事展开之前,海豚就已经作为高智能动物的代表,充分展现了它们喜爱游戏与玩耍的天性,这些玩耍行为在作者脑洞大开的想象力中被赋予了丰富的隐藏含义。正如科幻电影的选择,海豚是众所周知具有较高智商的哺乳动物,在海洋生物中最易于亲近人类,同时也容易被人类驯化,而人类施以表演训练的基础正是海豚的游戏行为。
在大自然的无数物种里,那些被认为具有更高智能的动物常常表现出更喜欢并善于做游戏,比如海豚会跳跃起来抛掷、冲顶章鱼等其他海洋生物,并非是猎取食物,而仅仅是为了取乐。它们也会互相喷吐水泡,或者向共游的人类吐水泡;灵长类中,黑猩猩的智力已经聪明到可以完成迷宫、拼图、积木等复杂的认知游戏;而人类更是发明出无数的游戏形式娱乐自己,越是复杂且障碍密布,越能提升人们玩耍的乐趣。不得不说,智慧生物除了生存必需的觅食之外,精神的充实作为重要心理需求的一部分,推动着它们创造出了游戏。
传说吕底亚曾经爆发过一次长达15年的大饥荒,期间食物严重短缺,无法满足国民每日的正常饮食。为了度过饥荒,吕底亚人发明了一种奇特的方式,那就是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来获得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有助于忘记饥饿。他们制定出这样一套时间计划:一天玩游戏不吃饭,另一天吃饭不玩游戏。这套神奇的计划竟然帮助人们在长时间的饥饿折磨中坚持了下去,在非常时期保证了国家稳定和民族的延续。
心理学家马斯洛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生存需求摆在金字塔形的底座上,塔尖则是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尽管他认为自我实现需求必须建立在先满足生存需求的基础之上,然而吕底亚人并行不悖的“吃饭—游戏”活动却在某种程度上颠覆了心理学家认定的重要性顺序。
无与伦比的精神满足
虽说吕底亚人玩游戏的动机仍然是源自于克服食物短缺的困难,但大多数人热爱玩耍的原因远远不止这么简单。每个贪玩的孩子都清楚,当我们沉浸到游戏活动之中,不但会有效地遗忘腹中的空谷回音,摆脱低落的情绪,游戏带来的成就感甚至还会让我们觉得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充实。
如今全球大部分地区早已在信息的高速公路上驰骋,但即便是在任天堂红白机和路边游戏厅的街机叱咤风云的年代,游戏玩家体验到的兴奋程度和成就感,仍无比接近于人们最希望获得的、最为理想的自我实现感。在《像素大战》里,好莱坞用了最典型的美国梦形式进行表达:某些异想天开的科学家将经典街机游戏的视频及程序发送到太空之中,不巧捕获这些信息的外星人竟然将游戏视频当成了地球人的宣战挑衅!外星人集结了强大的战斗力量,装扮成8bit像素方块组成的各种游戏角色向地球发起猛攻!在彩色方块组成的飞天蜈蚣、小蜜蜂、穷追不舍的吃豆人,还有大猩猩扔出的炸药桶面前,训练有素的人类军队节节败退,而童年时期曾获得街机游戏世界冠军的废柴中年人却挺身而出,勇敢迎战各类游戏的疯狂像素方块,谱写了一曲保卫地球的赞歌!玩游戏顺手玩成超级英雄拯救世界,恐怕也是不少游戏玩家内心悸动着的小小梦想吧!
游戏梦想照进现实
电影毕竟是电影,泰姬陵不会真的被不断反弹的外星小球击碎砖块,倒塌成一片废墟,纽约城的摩天大楼也不会被从天而降的巨型俄罗斯方块层层消除,但人们并不满足于只在好莱坞银幕上过一把让梦想照进现实的瘾。类似于皮格马利翁效应,一些有着疯狂想法的人们运用智慧,投入到迷人的发明创造之中,引领了科技发展潮流,开拓出一条从游戏到现实之路。
围棋,这颗人类古老游戏库中的瑰丽明珠,通过大比分轻松击败韩国棋手李世乭,最终由被网友昵称为“阿尔法狗”的人工智能摘得。自此,一位棋力超越人类的计算机棋手由戏说变为现实。“创造出一个极致水平的游戏玩家”,这样的追求成为了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澎湃动力。
还在对着电脑用鼠标和键盘扮演射击游戏中的狙击精英?还在Pad屏幕上划划点点玩着《神庙逃亡》?仿佛一夜之间,膝上和手持电子设备都变成了招致嘲笑的老古董。戴上滑雪护目镜般的VR眼罩,敌人密如虫蚁,子弹纷飞,恐怖的怪兽穿过丛林、踏过破损的小道追来,赶紧奔跑跳跃起来吧,否则就要被抓住了!无数游戏场景正在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玩家获得逼真的三维体验,新科技的背后是一群玩心满满、对游戏无比认真的创造者。
参与引力波发现的一位日本科学家曾向朋友透露,促使他选择去开展引力波相关研究的初衷其实是儿时阅读漫画《哆啦A梦》,其中那些神奇的道具尤其是时光机深深地吸引了他,而探索引力波的奥秘能帮助他离时光机更近一步。谁能想到,羡慕漫画里游戏般生活的少年在多年以后会是一位航向星辰大海的领头人;又有谁能想到,曾经《Star Trek》里幻想的星际舰队成员用于通话的对讲设备,能在今天以手机的形式完美复制到现实生活中呢!
美国著名作家克里斯·安德森在他的书中引入了“Maker”一词,中文译为“创客”,是指那些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游戏承载着的人类的一个个奇思妙想,仿佛如同预言书一样,昭示着未来的模样。不如从我们自己和我们身边开始,保持你的游戏之心,玩出一片新天地,努力把新想法变为现实,像歌中唱的那样:做个“创客”,让自己骄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