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风池穴、平衡区治疗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观察

来源 :按摩与导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fx0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穴配合平衡区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D性眩晕的疗效。方法:针刺风池穴、平衡区为针刺组36例与药物对照组30例疗效比较。结果:针刺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两组均能增加推动脉血流量,但针刺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针刺风池穴、平衡区对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而且能明显增加椎-基底动脉血流量。
  关键词 眩晕,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 针刺治疗 风池穴、平衡区
  
  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临床常见病,我们采用针刺风池穴配合平衡区36例并与药物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66例眩晕患者均为门诊及内科住院病人,根据症状、脑CT及经颅多普勒检查符合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标准,其中男性32例,女性34例,男女比例为1:1.06;年龄最小为58岁,最大为74岁。病程半年一8年,以上病例采用随机排列表方式随机分为两组,即针刺组36例,药物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经统计学分析P>0.05,两者无显著性差异。
  病例入选标准参照国内相关研究标准及1990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指定的临床诊断标准:(1)以眩晕为主要症状,可因头位或体位改变而诱发。(2)发作时伴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椎一基底动脉缺血的症状,如视物旋转、平衡失调、复视等。(3)脑CT检查未见异常。(4)经颅多普勒(TED)提示椎一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
  
  2 治疗方法
  
  2.1 针刺组针刺双侧风池穴及平衡区。患者取坐位,两臂自然下垂,两手放于大腿上,头稍前倾,常规消毒,风池穴的针刺方向朝向鼻尖,提插捻转行针2分钟;平衡区自上而下斜刺,以200转,分以上的速度行针至少2分钟,留针30分钟,每日1次,治疗5次休息2日为l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日,加睡觉前服西比灵胶囊5mg/日。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痊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TCD检查恢复正常,随访3个月无复发;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劳累后间有发作,不影响日常工作、生活,2TID检查明显改善;有效:原有症状、体征减轻,TCD检查有改善,但病情不稳定,有时会影响工作、生活;无效:原有症状、体征及TCD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两组疗效:总有效率:针刺组(97.22%);对照组(76.67%),Radit分析两组具有显著性差异。疗效果,为临床的推广应用和下一步机理性的探讨奠定了基础。
  LVA为左侧椎动脉,RVA为右侧椎动脉,针刺组及对照组于本组疗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针刺组优于对照组。
  
  4 讨论
  
  本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有虚实之分、内伤外感之别。古有“无风不作眩”、“无痰不作眩”及“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之说。本文所治之眩晕,临床以反复发作为其特点,故以本虚标实为主,非外感致发。皆因肝肾阴虚、肝风上扰为其主因,或挟痰浊,风痰上蒙,闭塞经络,使气血不能上荣所致。故取风池穴,即“若然痰饮风池刺”之意。针刺风池穴可升发清阳之气,补益脑髓,平风痰之扰,调节脏腑气血,取平肝熄风通络之意,使脑得其养,晕停眩止,而收其效。平衡区相当于小脑半球在头皮的反射区,临床上用于治疗眩晕伴有平衡失调性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其机理与针刺改善局部血运,使脑血流量增加有关。
  现代医学认为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是由于脑动脉硬化、颈椎病等原因所致的椎一基底动脉系统供血不足,出现延迟性短暂性脑缺血,而见眩晕和伴发诸多症状。在VBI的发病机制中血流动力学因素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SPetzleo等人认为椎一基底动脉循环血流动力学下降是造成VBI的主要原因。国内相关报道认为VBI患者以椎一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降低为主要特点,血流动力学因素在其发病机制中起主要作用。VBI的经颅多普勒异常表现主要是椎动脉及基底动脉峰速度的减低。本文针刺平衡区、风池穴治疗VBI患者,在其眩晕发作中施治,能取得即时明显效果,说明针刺上述部位能迅速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通过调节血管运动平衡,使血管扩张,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营养血管神经,从而使椎_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增快,脑血流量增加来达到改善临床症状的目的。经颅多普勒超声仪测定从客观上证明了针刺风池穴、平衡区后椎—基底动脉血流加速,单位时间脑血流量增加,同时与临床症状的改善是一致的。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通过对手法操作中的意、气、力、形的分析,提出将推拿练功与手法操作相结合,把推拿练功的三大基本内容调身、调息、调心融入手法操作过程中,强调手法操作过程中意、气、力、形的协调统一。指出两者的紧密结合。是从基本功到具体运用的转变,同时又是练功过程的深化和升华,也正是将推拿练功运用到手法操作中的具体体现。同样这个过程也解决了推拿练功和手法操作的衔接问题。从而达到简化练功程序、增长“功力”、增强疗
期刊
关键词 颈椎横突痛 手法治疗    我科从2005年初至2007年末共收治以颈椎单侧某一节或几节横突疼痛压痛为主要表现的病例9人,我们采用手法为主治疗后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9例患者中,年龄最大的46岁,最小的19岁;男性6例,女性3例;病程最短的3天,最长的9个月。所有患者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7例,右侧2例;单节横突发病的2例,2节横突同时发病的6例,3节同时发
期刊
关键词 颈椎病,神经根型 推拿治疗 中频治疗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症,是中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复杂,治疗手段多样,我科采用推拿配合中频治疗100例,优良率达95%,现将具体内容介绍如下。    1临床资料    100例中男40例,女60例;病程1个月~3年不等。诊断依据及分析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00例患者具有典型的颈椎病临床表现,即肩、背或颈枕部呈阵发性或持续性的隐痛或
期刊
关键词 颈椎病 神经根型 牵引治疗 按摩治疗    颈椎病是一种缓慢进展的退行性骨质疾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由于颈椎间盘变性或突出,颈椎间隙变窄,关节囊松弛,内平衡失调及进行性骨椎形成,故可分别挤压临近的神经血管等组织,从而引起各种不同形式的综合征,对人们的健康危害严重。笔者在临床上采用牵引按摩治疗本病,取得了满意疗效,并具有安全无创伤,痛苦小,疗效显著等特点。现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
期刊
关键词 落枕 针刺后溪穴    落枕是日常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病,本病可因睡眠姿势不当,枕头高低不适,致使颈项部肌肉遭受过分牵拉而发生痉挛;或感受风寒,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而颈项强痛。多起于睡眠后,无明显外伤史,表现为颈项强痛,头颈活动受限,转动不利,向患侧倾斜。重者疼痛牵及肩背,局部肌肉痉挛,压痛明显。治疗上往往以针灸、推拿、理疗为主。现介绍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1一般资料    本
期刊
摘要 目的:观察脉络宁与参附注射液合用穴位注射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的影响,为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参考。方法:对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3组,每组30例,3组在基础治疗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分别按方案进行治疗。疗程结束后。根据疗效标准和治疗前后腰椎功能评定积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后(脉络宁加参附注射液)组较对照组能明显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疗效较对照组更佳,结论:运用脉络宁与
期刊
摘要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颈椎间盘纤雏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笔者近年来在临床上采用牵提旋扳为主的推拿按摩手法加艾拄触肤灸、颈托固定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41例。对缓解症状、减轻疼痛取得明显效果,有效率达到98%。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突出症 手法治疗 艾灸治疗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41例,其中男32例,女9例;年龄11-62岁;颈部有外伤史者11例
期刊
关键词 髌骨软化症 中药离子导入治疗 推拿治疗    膝关节髌骨软化症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主要表现为骨关节骨质增生。关节酸软疼痛及关节负重时疼痛加剧。我们通过多年临床实践。运用三种疗法联合治疗髌骨软化症260例现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共260例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202例;年龄在35岁~75岁;单侧109例,双侧151例。全部患者都有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活动受限
期刊
关键词 面神经麻痹 推拿疗法    面神经麻痹主要表现为口眼歪斜,为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神经炎。近年来,笔者采用推拿补泻手法治疗面神经麻痹40例,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50例均为门诊病人,其中男性29例,女性2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69岁,平均43,5岁;左侧患病33例,右侧患病17例;病程最短3d,最长70d,平均16d。  1.2治疗
期刊
关键词 肩周炎 腰痛 电针治疗 案例    1临床资料    患者,朱某,女,50岁。2008年3月7日以“左肩部疼痛、活动障碍3月,腰部两侧酸痛2周”诊治。既往无其他特殊病史。查体:肩部后侧压痛,内旋60°,上举700,内收200,外展700。腰部两侧气海俞、大肠俞压迫疼痛,腰检正侧位片示:无异常。双肾、输尿管B超示:无异常。颈椎活动度正常,正侧双斜住片示:无异常。诊断:1,肩痹(手太阳经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