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承认理论的兴起为我们全面、系统、公正地审视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提供了重要参考。从承认的角度来看,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争关系就是指运动员在竞赛中借以达成相互自我实现和自我认同的比较综合关系。现代竞技体育的片面化发展遮蔽了这种承认关系,超越竞技他者的异在状态,恢复竞技比赛关系中有意义他者的同等主体地位,以承认视角重构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才能使自我与他者在相互的竞技比赛中真正得到相互确证和认同。竞技体育发展的主旨是在参与竞技的各方之间形成主体间性的平等承认关系,在批判工具化和碎片化的身体存在论复归中捍卫体育竞赛的公平精神,维护竞技体育中竞赛者的平等竞争关系,实现其追求卓越、完满自我的身心诉求。
关键词:承认理论;竞争关系;竞技体育;社会哲学;运动员;自我;他者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6-0014-06
Abstract:Rising of western recognition the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impartial review on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of athletes in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of athletes in sports means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that athletes achieved self-realization and self-identity each other in the competition.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covers the recognition relationship, from recognition perspective reconstructing athletes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in sports, modern sports transcends the different state of competitive other, and recovers the same subject position of meaningful other in relationship of athletic competition, and makes the self and the other really get mutual corroboration and identity in mutual competitive match. The main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s pursuing the equality of intersubjectivity admitted relations in participating sports each other, and defends fair spirit of sports competition in the critical tools and fragmented body ontology returning, and maintain the equality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ors in the sports, and realize physical and mental demands of pursuing excellence and completing the self.
Key words:recognition theory;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competitive sports; social philosophy; athlete; the self; the other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行为,在其中个体自我可以获得来自平等他者的积极承认,这种积极承认是一种肯定性力量,对于自我完善与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竞技体育中,贯穿了竞赛者们在身体力量、运动技巧、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对比与较量,这其中充满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张力。这种竞争关系所体现出来的张力超越了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进入到一种相反相成、相促而就的层面,这是运动员积极自我得以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承认理论源远流长,将承认问题作为社会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这在过度强调竞争的现代性社会语境中倍显重要。承认理论关注的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等承认关系,为承认而奋斗是每个主体自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达到积极自我实现的必然追求。承认理论对主体间承认关系的突出与强调,对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摆脱恶的竞争关系以澄清和确认竞技体育的本真价值。本文将借用承认理论的诸多思想观点,来全面检视现代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之间是否应该蕴含着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确证关系,进而为现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观念奠基和理论探究。
1 承认理论及其蕴含的自我证成关系
承认问题伴随着人们在对世界、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的探究而形成。当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引进哲学领域,人的问题成为知识问题,承认要求也就应运而生[1]。众所周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对灵魂中激情部分的评述是承认理论发展的起点[2],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则被公认为是承认理论在古希腊时代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现在被看作是相互承认的先声,其實质就在于它首先承认人在本质上是生而平等的,人只有抛却俗世的一切享乐才能得到上帝的承认,进入天国。近代以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在其各自的政治哲学思想中都表达了有关承认的思想,在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那里,承认问题被明确提出来并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也成为后来亚历山大·科耶夫、弗朗西斯·福山、查尔斯·泰勒、阿克塞尔·霍耐特等现代承认理论代表者思想的最主要来源。承认理论在西方的兴起,是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原子主义自我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社会伦理思想、政治法律观念的巨大挑战,更是对西方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普遍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虚无主义盛行状态的深刻批判。在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承认理论话语及其分析独树一帜,已经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关注。承认理论及其代表的“互主体性”视角,已经成为分析社会政治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之一。 承认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承认”(recognition),承认是自我认同的构成性要素,也就是说,来自平等他者的承认是对“我是谁”这问题进行肯定性回答的关键。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对自我认同与他者承认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最为经典的解释:“认同在这里表示的是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这个命题意指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得不到承认或只得到扭曲的承认会造成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将人囚禁于一种虚假的、被扭曲的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 [4]。承认理论将人生看作一个承认的过程,来自他者的承认是我们人生的动力所在和意义实现,我们所发生种种社会交往行动都是在为承认而奋斗,我们所追求的自我实现存在于他者的承认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获得社会或他者承认的前提下,个人才能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关系,而积极的自我关系是个人自我实现和超越的必要条件,消极的自我关系则是一种内在的阻碍。“‘缺乏强制’和‘自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在力量或影响的阙如,而必须要表示内在障碍和心理痼习恐惧的阙如。而这第二种形式的自由将被理解为,从积极的方面讲,一种向内的确信,它给了个人在表达需要和运用能力时所需的基本自信。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这种信心,这些毫无顾虑地对待自己的方式,构成了积极自我关系的要素,而这只能通过承认的经验才能获得。在这种意义上,与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的自由依赖于主体独自不能提供的前提,因為他们只有在得到互动伙伴的帮助下才能获得这种自由”[5]。由此可见,承认话语的兴起反映了积极的“有意义的他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用语)对于自我构成的重要意义,换言之,“他人就是地狱”的消极论调在此遭到了批判,因为我们都不可能是一种不与他人发生交集的纯粹原子化的存在,人为地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注定是悲剧性的结果。承认理论突出了社会性因素尤其是社会交往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对于近现代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子主义倾向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对抗。
当然,强调承认并不是放弃个性自我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也不是要一味屈从他者而沉沦为强者或权力的附庸,而是把与自我同处于一个生活世界中的他者看作一种积极的存在,努力与之进行和谐交往,由此而实现彼此生活意义的积极表达和丰富完善。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证成关系,也就是说自我借助于同处交往关系中的他者而达成的积极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因而,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承认突出的是处于关系中的双方都承认彼此的平等主体地位以及各自对独立自主的积极认可和追求,拒绝把对方作为工具性存在而消解,而是在与对方的社会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确证和自我完善。由此,这种相互承认关系的达成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活共同体,这种生活共同体不是简单的彼此物质需要的相互满足关系,而是具有更高的精神实现向度和人文价值归宿。
2 和谐竞赛关系的彰显:承认理论之于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意义所在
承认理论对于他者平等承认的强调,重构了我们看待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加温和、健康、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日趋对立化的竞争关系。竞技体育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蕴含了对处于竞赛关系中的他者的积极承认,这种承认充满尊重而拒绝蔑视,展现自我的肯定性力量而并不消解对方存在的意义,呈现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遏止欺骗、狡诈、冲突与暴力等人类破坏性消极力量的膨胀。在古代奥林匹亚运动场,公正的胜利使在场所有的人毫无保留地表达着对于他们的认同,即使那些没有获得第一的运动员也争着去拥抱获胜者[6]。古代的竞技体育代表了野蛮强力的终结和文明进步的开端,人类在对神灵的尊崇和彼此的尊重、关爱中开启了协同共在的社会发展历程。
然而,作为西方近现代思想奠基者的霍布斯以“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的呼喊将人类社会的原始丛林法则带到了历史的前台,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对处于竞技运动中的他者采取了敌对态度,将你死我活的生物竞争关系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人类社会中来,将无原则的、破坏性的竞争关系发挥到了极致。由此而来,“自我自由”就是他者缺席状态的观念破坏和消减了本真竞技体育所蕴含的分有、共享、融合的文明旨趣,原子化自我及其蕴含了个体化力量披着文明与进步的外衣成为了人类历史的主宰。竞技体育似乎成为自我强力展示的舞台,胜利者的成功喜悦总要在失败者的沮丧、懊恼、愤愤不平面前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不惜践踏公平公正的竞赛精神,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罔顾道德良心与法律尊严。据报道,1886年法国举行的600公里自行车赛中一名运动员因服用药物而死亡;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在舆洗室里到处可见丢弃的注射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现代五项射击比赛中,前17名运动员有13人药物检查呈阳性;1987年一位前苏联大夫查出了200名年轻的退役运动员患有前列腺癌,几乎可以肯定都是因服用过量激素所致[7]。“如今,人们在竞技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有的运动员在众目睽睽下出言不逊、报复性犯规、用口水乃至拳脚攻击对方;赛场下,不时可以听到有的运动员、教练员无视体育公平竞争原则和自身健康的需要而滥用兴奋剂等消息”[8]。美国人莫肯(Mirken G)和霍夫曼(Hoffman M)曾经对是否愿意服用违禁药物做过一项调查,其结果是一半以上的运动员是要钱不要命的[9]。这样的竞技体育已经异化、蜕变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阻碍,处于竞争关系中的自我与他者似乎总要在一种此消彼长甚至你死我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感,这种过分强调对立与冲突的竞争关系有悖于体育文明共享的精神主旨。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竞争关系的异化是对竞赛中本应蕴含的积极承认关系的遗忘,在本质上就表现为自我与他者和谐关联的断裂,相互竞赛者都将对方视为对自我没有任何积极构成价值的绝对的异者。如果我们从相互承认的视角来看待竞争关系,我们就能扬弃此消彼长的绝对对立关系,获得对竞赛关系的更加积极肯定的认知。基于承认的竞赛关系是一种健康积极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近现代哲学主流崇尚的主客二元对立关系,是对处于竞赛关系中的人的普遍化尊重,将竞赛者视为具有全面发展需要的活生生的人来加以看待,将竞赛视为人真实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来加以理论,由此而来的竞赛者及其生活是完整而非分裂的、积极乐观的而非消极悲观的、健康向上而非颓废虚无的。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崛起直到今天仍长盛不衰的承认理论,反思了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关系的个体化进程,批判了基于个体生理、物质需要而相互结合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观念,以一种积极而充满张力的视角重构了包括处于体育竞技在内的一切社会交往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惟有在这种相互尊重的平等承认中,处于体育竞技中的自我与他者才能真正相互获得确证、认同和存在感,竞技体育蕴含的共享共融、协同进步的本真价值才能得到完美体现。 3 他者异在状态的超越: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承认之维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争关系以最为直接的形式呈现出了自我与他者的相互承认关系,竞技体育的本真与异化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处于竞争关系中的自我与他者在积极承认关系上的在场与缺席,换句话说,如能在竞赛中形成积极的承认关系则可确保竞技体育的本真发展,反之则必然出现竞技体育的异化。这种承认关系首先体现在我们的他者意识和他者态度上,也就是说,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与自我同处竞技场域中的他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否认“他者”的存在,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他者”的积极意义。在很多情况下,“他者”意味着自我世界之中的一种外在性:“‘他者’对于我意味着这种外在性,而且是一种未知,一种无限的开放。‘他者’的介入为人们保留了某种无法预料的相异的东西,永无终点。‘自我’的世界总是确定的,而‘他者’对于这个熟知的世界总是一种例外、偏离、限制,乃至破坏[10]。”也就是说,“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主体只能在对立中确立——他把自己树立为主要者,以此同他者、次要者、客体相对立[11]。这是一种对待他者的遮蔽甚至消解态度,兴起于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极端化思潮之中,体现了原子主义自我观念在日益普遍化的社会交往中的消极他者意识。这种完全外在性的他者被视为自我存在的極大威胁,我们在日渐对立化的竞技体育发展中感受到了这种他者的异在状态。
遮蔽与消解他者的态度是对古希腊竞技体育中“共享”精神信仰和荣耀的遗忘,是对物质化、资本化、工具化的臣服与附庸,也是竞技体育在自我进化与发展历程中必须要加以克服的异化状态。在当今,竞技体育的成绩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它与自身的经济利益、政治地位、社会声誉密切地关联起来,也就是说,体育竞赛的获胜更多地与非体育的目标相联系,我们追求的竞赛胜利实质上是体育之外的“非自主性价值”[12]。在这种功利化、工具化的体育竞赛中,胜利意味着将获得很多非体育的甚至物质化的回报,而非自我力量的更高呈现和人生境界的更完美表达。这是竞技体育的物化,更是运动员竞争关系的异化。在这种竞争关系中所取得的胜利也仅仅是形式化的胜利,而且这种形式化被无限地放大,经由竞争而获得自我确证和意义实现却变得越来越困难,自我与他者在竞争关系中确立和谐链条、达成共享意义空间变得越来越不可能。遗忘、忽视甚至消解他者的竞技体育,实际上切断了竞技者与周围场域作为一种整体存在的可能性,竞技者的成功除了炫耀以及炫耀后的彷徨以外很难得到真正的祝福和喜悦的分享,竞技者的失败带来的不是理性的自我强化、重塑而是怨恨、悲观以及为了获致成功更为工具理性的算计和经营,这是遗忘了他者的竞技体育的异化状态。
现代竞技体育中自我与他者此消彼长甚至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片面强化了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维,其实是从根本上遗忘了主体的存在,或者说是彻底消解了主体,或者说造成了无主体的世界,由此引发的将是自我认同危机的普遍发生和对整个世界把握能力的降低甚至失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将之称为“客观化的等同”:“在我的陌生经验中构造起来的共同体只能是他人的而非我们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唯一可以设想的交往是相互的异化或者说陌生化,唯一可以设想的平等是客体之间的平等。……这种客观化的等同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主体的主体性,即其构造能力褫夺的结果。失去了主体性的主体当然只能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一个被褫夺了其主体性,被客观化了的‘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也只能是一个没有构造能力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当然不可能成为客观世界的构造性源泉[13]。”毋庸置疑,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这种相互客体化造成的普遍客观化是存在的,而且已经对本应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本真竞技体育构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要实现竞技体育本真的回归,首先需要的就是从这种“客观化的等同”状态转变为“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关系,在这一点上,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拉康提出的著名镜像理论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自我构成的他者视角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他者的存在在自我的主体地位确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缺少了他者的注视和与他者的对比,自我无法实现认同的归一。我们都活在他者的目光之中(尽管这种目光可能充满了蔑视、敌意甚至仇恨),借助于这种目光我们确立与他者的关系,厘定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积淀自我人生的阅历,历练自我存在于世的经验,不断找寻自我未来的出路和走向——正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自我成为了自我,确立了自我的与众不同[14]。所以,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待他者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把自我看成主体,也要把他者看成主体,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构思成为一种平等的和谐主体关系,由此才能超越他者的异在状态,构建起一个真正相互激励、充满创造力的和谐共同体。“这个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使该个体的自我获得统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将这种肯定他者的和谐共同体称为“泛化的他人”,这个泛化的他人的态度是整个共同体的态度”[15]。进而米德指出,人类个体要发展成为最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必须在这其中要蕴含积极的有意义的他者态度。
德国当代思想家霍耐特看到了米德基于他者视角的自我构成理论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中有待深化的地方:“米德仅仅有所涉及但依然没有高度重视的难点,就在于这么一种使命,即给予‘普遍化他者’(Generalisierten Anderen)以‘共同的善’,把每一个人都置于同一立场上,让他们理解自己对于共同体的价值,而无须限制他们自主的自我实现。因为,只有这种伦理的民主化形式才敞开主体相互承认的地平线,让具有平等权利的主体在其中以自己的方式为共同体同一性的再生产做出贡献,并相互承认他们自己的个体特殊性[16]。”在此,霍耐特将这种肯定他者的自我理论明确以承认话语表达出来,使我们在厘定竞技体育中运动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方面获得了更为明确的理论支持。 从这种承认视角来理解的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确证关系,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参与竞技者的身体与心灵在和谐的竞赛运动中得到完美的展示,竞争关系在公平规则所提供的自由空间中充分展现出追求超越、相互尊重、充分激励的积极意义,竞赛结果在抑或欢呼抑或悲叹的个人理智的情绪表达中得到认可和接受……整个竞技形成了一种共享的空间,在其中,自我与他者彼此获得了相互的积极承认,竞技者、观看者围绕着竞技运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场域,运动员的拼搏及其相互和谐的承认关系让所有旁观者退场。卢梭在《论波兰政府》中通过对古希腊体育竞赛的描述表达了这种没有歧视性拒绝的完全融合性的承认关系:“在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中,优胜者是在全体公民包括其他参赛运动员的欢呼声和祝福中带上桂冠的。他们的出色表现不断地激发竞争意识和对荣誉的热爱,把古希腊人的勇气和美德发挥到无与伦比的水平[17]。”这是真正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浓缩,这是现代竞技体育应该予以认真进行参照性反思的光辉典范。
4 主体间性的确认:运动员和谐竞争关系的精神主旨
与过度宣扬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理论不同,主体间性理论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路线,试图寻找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衡[18]。从胡塞尔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意向性交流到哈贝马斯的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再到弗洛伊德提升他者地位的“非同一性”的原则立场,无不清晰地表明“主体间性”是建立在对近代主客二分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重视人存在于世的致思路径,突出了平等共在、对话沟通、融合激励、协同生成在社会关系处理中的积极作用与意义。我们在此强调的“承认”包含了对哲学上主体间性的印证与确认。基于承认视角的运动员的竞争是在对比、比较中实现的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在体育竞赛中达成的一种包含肯定性力量的主体间性的相互确认。在这种主体间性的相互确认中,自我与他者放弃了以破坏性的消极眼光来看待彼此,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层面上实现了积极的自我表达和确证。“缺乏竞技性,当然无从体现一种竞赛精神。有了竞赛精神,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对手,自我超越,自我克服,如果能够坚持不渝,那么,肯定会带来身心面貌的改观。就体育赛场而言,竞赛精神更是不可或缺了。对于竞赛选手来说,对手不仅是对方,而且也是自己”[19]。作为一个对手或挑战者,他们不仅重视比赛的结果,而且重视通过与对方抗衡的过程来检验自己,共享的过程使竞技比赛更有意义[20]。也就是说,运动员的竞争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在其中,竞赛主体间能够相互比较、借鉴,尽管竞赛的结果会有成绩上的成功与失败,但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存在论意义上来看,竞赛的结果没有失败者,因而不管是成绩优胜者还是失败者在竞赛中都得到了成长和积累,实现自我更为积极的存在状态。更具体来看,在运动员的竞争关系中,竞赛对手是自我拼搏与超越的重要参照,可以让自我在竞赛中发现身体上的缺陷和精神上的不足,并通过努力拼搏加以不断克服。在竞技体育中,相互竞赛者之间共同演绎和确证着竞赛规则,在对竞赛规则的尊重、遵守和捍卫中表达着自我对于共同面对的世界的理解和感悟,由此理解的运动员之间的竞争超越了狭隘的此消彼長甚至你死我活的对立层面而进入到相融相生的共赢局面:即比赛不仅是运动员对彼此力量、技能等身体素质的相互激发和充盈激荡,更是对主体间性蕴含的共享共融、协同进步的尊重、认可和赞赏。
另外,运动员之间应该确立的主体间性的承认关系是真正的体育竞赛公平精神的内核。何谓“公平”是一个由来已久、无从解答的难题,公平问题在哲学史上“主体”概念诞生以后获得一条更为合理的解释路径。公平与否的预设性前提是双方处于同一论域中的平等地位上,这种平等地位是社会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也是处于公平论争中的双方或多方相互之间所承认的。具体到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来看就是,体育竞赛的公平精神体现了参与竞赛的各方之间主体地位的确立,竞争关系是一种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间性关系,由此通过竞争获得的成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承认,才配得上鲜花、掌声和欢呼。公平性“是被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体育精神,它是竞技体育的精髓,也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的根基。离开了公平、公正和真实,竞技体育也就毫无意义”[21]。在运动员的竞争关系中蔑视甚至破坏公平规则,从根本上来将是对处于竞赛中的自我与他者主体地位的严重伤害。比如,服用兴奋剂及其他违禁药物来获取竞赛优胜成绩,这首先是对自我身体的工具化降格和自我主体地位的贬低,更是对同处竞争关系之中的他者的不尊重。由此而来的这种竞争关系不可能是一种真正的主体间性的承认关系,同理取得的竞赛成绩代表的更不可能是光辉与荣耀而只能是蔑视与欺诈。
按照西方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观点来理解,基于承认的竞争关系的确立预示一种尊严时代的到来,它是对荣誉时代的扬弃,因为尊严蕴含了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真正平等与尊重,是与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而荣誉则代表了一种高人一等的差序社会格局,是与传统等级社会息息相关的。当然,推崇和提倡承认,并不是要完全忽视甚至消解人存在的前提性背景,而是要在交往日益普遍化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虑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概而言之,体育竞赛公平精神的内涵是竞赛各方相互之间主体间性的平等承认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各方都作为具有明确主体意识的主体而非作为简单消极的客体物而存在,各方对对手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各方对于规则的遵守就是对于相互之间共同信念的遵守。惟有坚守这种主体间性的平等承认关系,才能真正捍卫体育竞赛的公平精神,也才能真正使体育竞赛深入人心。
5 结语
承认理论是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它提出了隐藏在人类社会行为(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精神动力问题,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在为承认而奋斗。运动员的竞争关系蕴含的是参与竞技的各方之间的一种主体间性的平等承认关系,现代竞技体育功利化、工具化、资本化的倾向是对这种关系的遮蔽甚至践踏,回归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本真状态需要我们呈现这种真正的平等承认关系。基于此,运用这种承认理论来深入剖析当代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展对其竞争关系本然状态的理性认知,对于规治竞技体育领域中的不良现象,实现竞技体育之捍卫公平、追求卓越、完满自我的精神主旨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广云,鹿云.承认理论批判——从黑格尔到泰勒、霍耐特[J].学习与探索,2014(2):1-2.
[2]沙蒂亚·德鲁里,亚历山大·科耶夫.后现代政治的根源[M].赵琦,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322-330.
[3]Robert R.Williams.Aristotle and Hegel on Recognition and Friendship in The Plural States of Recognition[J].Edited by Micher Seymour 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10:47-49.
[4]Charles Taylor.“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25.
[5]Axel Honneth.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The Moral Grammar of Social Conflicts[M]. London :Polity Press,1996:174.
[6]塞莫斯·古里奥尼斯.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沈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3.
[7]杨春莉,朱考金,陈建兵.兴奋剂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26-28.
[8]苏贵斌,徐飞.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41-43.
[9]Robert Voy.Drug,Sport and Politics[M].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UK) Ltd:Leisure Press Champain illinois,1991:22.
[10]孙向晨.面对他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4.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2-13.
[12]刘卓.从伦理学视角论运动竞赛存在的自足性价值[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27-30.
[13]孙小玲.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4.
[14]程卫波.自我认同与竞技体育解释的范式转换——基于查尔斯·泰勒哲学人类学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5):1-7.
[15]乔治·H·米德.心靈、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37.
[16]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6-97.
[17]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08.
[18]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性向度[N].光明日报,2009-08-28(012).
[19]朱彦明.尼采对竞赛的思考及其对体育运动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7):92-95.
[20]吴玲.论当代体精神的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5-16.
[21]于军.回归生活:残疾人体育价值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9.[WTBZ][CX]
收稿日期:2019-06-26
基金项目: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 项目编号:13yb108)。
作者简介:施文海(1965- ),男,上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榆次 030619
关键词:承认理论;竞争关系;竞技体育;社会哲学;运动员;自我;他者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9)06-0014-06
Abstract:Rising of western recognition theory provides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omprehensive, systematic and impartial review on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of athletes in spor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cognition,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of athletes in sports means the comprehensive relationship that athletes achieved self-realization and self-identity each other in the competition. One-sided development of modern sports covers the recognition relationship, from recognition perspective reconstructing athletes competition relationship in sports, modern sports transcends the different state of competitive other, and recovers the same subject position of meaningful other in relationship of athletic competition, and makes the self and the other really get mutual corroboration and identity in mutual competitive match. The main idea of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s pursuing the equality of intersubjectivity admitted relations in participating sports each other, and defends fair spirit of sports competition in the critical tools and fragmented body ontology returning, and maintain the equality relationship of competitors in the sports, and realize physical and mental demands of pursuing excellence and completing the self.
Key words:recognition theory; competitive relationship; competitive sports; social philosophy; athlete; the self; the other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是一种社会化的关系行为,在其中个体自我可以获得来自平等他者的积极承认,这种积极承认是一种肯定性力量,对于自我完善与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竞技体育中,贯穿了竞赛者们在身体力量、运动技巧、精神气质等方面的对比与较量,这其中充满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张力。这种竞争关系所体现出来的张力超越了简单的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进入到一种相反相成、相促而就的层面,这是运动员积极自我得以生成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承认理论源远流长,将承认问题作为社会哲学关注的核心问题,这在过度强调竞争的现代性社会语境中倍显重要。承认理论关注的是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等承认关系,为承认而奋斗是每个主体自我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达到积极自我实现的必然追求。承认理论对主体间承认关系的突出与强调,对我们更为深入地认识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之间的竞争关系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也有助于我们摆脱恶的竞争关系以澄清和确认竞技体育的本真价值。本文将借用承认理论的诸多思想观点,来全面检视现代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之间是否应该蕴含着自我与他者的和谐确证关系,进而为现代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观念奠基和理论探究。
1 承认理论及其蕴含的自我证成关系
承认问题伴随着人们在对世界、人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问题的探究而形成。当苏格拉底把“认识你自己”引进哲学领域,人的问题成为知识问题,承认要求也就应运而生[1]。众所周知,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对灵魂中激情部分的评述是承认理论发展的起点[2],亚里士多德的友爱思想则被公认为是承认理论在古希腊时代获得发展的重要标志[3]。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世纪的基督教现在被看作是相互承认的先声,其實质就在于它首先承认人在本质上是生而平等的,人只有抛却俗世的一切享乐才能得到上帝的承认,进入天国。近代以来,霍布斯、洛克、卢梭等人在其各自的政治哲学思想中都表达了有关承认的思想,在康德、费希特和黑格尔等德国古典哲学家们那里,承认问题被明确提出来并作为哲学研究的重要主题之一,这也成为后来亚历山大·科耶夫、弗朗西斯·福山、查尔斯·泰勒、阿克塞尔·霍耐特等现代承认理论代表者思想的最主要来源。承认理论在西方的兴起,是对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原子主义自我观以及由此而衍生的社会伦理思想、政治法律观念的巨大挑战,更是对西方极端个人主义行为普遍化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虚无主义盛行状态的深刻批判。在现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承认理论话语及其分析独树一帜,已经引起了普遍的社会关注。承认理论及其代表的“互主体性”视角,已经成为分析社会政治问题以及与之相关的众多其他社会问题的重要视角之一。 承认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承认”(recognition),承认是自我认同的构成性要素,也就是说,来自平等他者的承认是对“我是谁”这问题进行肯定性回答的关键。当代西方著名政治哲学家查尔斯·泰勒对自我认同与他者承认之间的关系给出了最为经典的解释:“认同在这里表示的是一个人对于他是谁以及他作为人的本质特征的理解。这个命题意指我们的认同部分地是由他人的承认构成的;也就是说,如果得不到他人的承认,或只是得到他人扭曲的承认,也会对我们的认同构成显著的影响。……得不到承认或只得到扭曲的承认会造成伤害,成为一种压迫形式,将人囚禁于一种虚假的、被扭曲的和被贬损的存在方式之中” [4]。承认理论将人生看作一个承认的过程,来自他者的承认是我们人生的动力所在和意义实现,我们所发生种种社会交往行动都是在为承认而奋斗,我们所追求的自我实现存在于他者的承认之中。也就是说,只有在获得社会或他者承认的前提下,个人才能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关系,而积极的自我关系是个人自我实现和超越的必要条件,消极的自我关系则是一种内在的阻碍。“‘缺乏强制’和‘自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外在力量或影响的阙如,而必须要表示内在障碍和心理痼习恐惧的阙如。而这第二种形式的自由将被理解为,从积极的方面讲,一种向内的确信,它给了个人在表达需要和运用能力时所需的基本自信。但是,我们所看到的是这种信心,这些毫无顾虑地对待自己的方式,构成了积极自我关系的要素,而这只能通过承认的经验才能获得。在这种意义上,与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的自由依赖于主体独自不能提供的前提,因為他们只有在得到互动伙伴的帮助下才能获得这种自由”[5]。由此可见,承认话语的兴起反映了积极的“有意义的他者”(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乔治·米德用语)对于自我构成的重要意义,换言之,“他人就是地狱”的消极论调在此遭到了批判,因为我们都不可能是一种不与他人发生交集的纯粹原子化的存在,人为地自我封闭和自我孤立注定是悲剧性的结果。承认理论突出了社会性因素尤其是社会交往在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这对于近现代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原子主义倾向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和对抗。
当然,强调承认并不是放弃个性自我在这个世界上的独立性,也不是要一味屈从他者而沉沦为强者或权力的附庸,而是把与自我同处于一个生活世界中的他者看作一种积极的存在,努力与之进行和谐交往,由此而实现彼此生活意义的积极表达和丰富完善。这在本质上就是一种自我证成关系,也就是说自我借助于同处交往关系中的他者而达成的积极自我认知和自我实现。因而,从本质意义上来看,承认突出的是处于关系中的双方都承认彼此的平等主体地位以及各自对独立自主的积极认可和追求,拒绝把对方作为工具性存在而消解,而是在与对方的社会交往中不断实现自我确证和自我完善。由此,这种相互承认关系的达成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稳定的生活共同体,这种生活共同体不是简单的彼此物质需要的相互满足关系,而是具有更高的精神实现向度和人文价值归宿。
2 和谐竞赛关系的彰显:承认理论之于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意义所在
承认理论对于他者平等承认的强调,重构了我们看待自我与他者关系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我们以一种更加温和、健康、积极的心态来看待竞技体育中运动员日趋对立化的竞争关系。竞技体育自其产生之日起就蕴含了对处于竞赛关系中的他者的积极承认,这种承认充满尊重而拒绝蔑视,展现自我的肯定性力量而并不消解对方存在的意义,呈现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而遏止欺骗、狡诈、冲突与暴力等人类破坏性消极力量的膨胀。在古代奥林匹亚运动场,公正的胜利使在场所有的人毫无保留地表达着对于他们的认同,即使那些没有获得第一的运动员也争着去拥抱获胜者[6]。古代的竞技体育代表了野蛮强力的终结和文明进步的开端,人类在对神灵的尊崇和彼此的尊重、关爱中开启了协同共在的社会发展历程。
然而,作为西方近现代思想奠基者的霍布斯以“人对人就像狼对狼一样”的呼喊将人类社会的原始丛林法则带到了历史的前台,原子主义的自我观对处于竞技运动中的他者采取了敌对态度,将你死我活的生物竞争关系原封不动地移植到人类社会中来,将无原则的、破坏性的竞争关系发挥到了极致。由此而来,“自我自由”就是他者缺席状态的观念破坏和消减了本真竞技体育所蕴含的分有、共享、融合的文明旨趣,原子化自我及其蕴含了个体化力量披着文明与进步的外衣成为了人类历史的主宰。竞技体育似乎成为自我强力展示的舞台,胜利者的成功喜悦总要在失败者的沮丧、懊恼、愤愤不平面前才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为了获得竞赛的胜利不惜践踏公平公正的竞赛精神,甚至可以不择手段,罔顾道德良心与法律尊严。据报道,1886年法国举行的600公里自行车赛中一名运动员因服用药物而死亡;1964年东京奥运会期间,在舆洗室里到处可见丢弃的注射器;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现代五项射击比赛中,前17名运动员有13人药物检查呈阳性;1987年一位前苏联大夫查出了200名年轻的退役运动员患有前列腺癌,几乎可以肯定都是因服用过量激素所致[7]。“如今,人们在竞技场上不时可以看到,有的运动员在众目睽睽下出言不逊、报复性犯规、用口水乃至拳脚攻击对方;赛场下,不时可以听到有的运动员、教练员无视体育公平竞争原则和自身健康的需要而滥用兴奋剂等消息”[8]。美国人莫肯(Mirken G)和霍夫曼(Hoffman M)曾经对是否愿意服用违禁药物做过一项调查,其结果是一半以上的运动员是要钱不要命的[9]。这样的竞技体育已经异化、蜕变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阻碍,处于竞争关系中的自我与他者似乎总要在一种此消彼长甚至你死我活中才能获得自身的存在感,这种过分强调对立与冲突的竞争关系有悖于体育文明共享的精神主旨。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竞争关系的异化是对竞赛中本应蕴含的积极承认关系的遗忘,在本质上就表现为自我与他者和谐关联的断裂,相互竞赛者都将对方视为对自我没有任何积极构成价值的绝对的异者。如果我们从相互承认的视角来看待竞争关系,我们就能扬弃此消彼长的绝对对立关系,获得对竞赛关系的更加积极肯定的认知。基于承认的竞赛关系是一种健康积极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这种关系超越了近现代哲学主流崇尚的主客二元对立关系,是对处于竞赛关系中的人的普遍化尊重,将竞赛者视为具有全面发展需要的活生生的人来加以看待,将竞赛视为人真实生活世界的重要组成来加以理论,由此而来的竞赛者及其生活是完整而非分裂的、积极乐观的而非消极悲观的、健康向上而非颓废虚无的。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崛起直到今天仍长盛不衰的承认理论,反思了近现代以来人类社会关系的个体化进程,批判了基于个体生理、物质需要而相互结合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社会观念,以一种积极而充满张力的视角重构了包括处于体育竞技在内的一切社会交往中的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惟有在这种相互尊重的平等承认中,处于体育竞技中的自我与他者才能真正相互获得确证、认同和存在感,竞技体育蕴含的共享共融、协同进步的本真价值才能得到完美体现。 3 他者异在状态的超越: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承认之维
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争关系以最为直接的形式呈现出了自我与他者的相互承认关系,竞技体育的本真与异化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处于竞争关系中的自我与他者在积极承认关系上的在场与缺席,换句话说,如能在竞赛中形成积极的承认关系则可确保竞技体育的本真发展,反之则必然出现竞技体育的异化。这种承认关系首先体现在我们的他者意识和他者态度上,也就是说,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与自我同处竞技场域中的他者。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否认“他者”的存在,但是很少有人认识到“他者”的积极意义。在很多情况下,“他者”意味着自我世界之中的一种外在性:“‘他者’对于我意味着这种外在性,而且是一种未知,一种无限的开放。‘他者’的介入为人们保留了某种无法预料的相异的东西,永无终点。‘自我’的世界总是确定的,而‘他者’对于这个熟知的世界总是一种例外、偏离、限制,乃至破坏[10]。”也就是说,“他者”和“自我”是一对相对的概念,主体只能在对立中确立——他把自己树立为主要者,以此同他者、次要者、客体相对立[11]。这是一种对待他者的遮蔽甚至消解态度,兴起于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义极端化思潮之中,体现了原子主义自我观念在日益普遍化的社会交往中的消极他者意识。这种完全外在性的他者被视为自我存在的極大威胁,我们在日渐对立化的竞技体育发展中感受到了这种他者的异在状态。
遮蔽与消解他者的态度是对古希腊竞技体育中“共享”精神信仰和荣耀的遗忘,是对物质化、资本化、工具化的臣服与附庸,也是竞技体育在自我进化与发展历程中必须要加以克服的异化状态。在当今,竞技体育的成绩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它与自身的经济利益、政治地位、社会声誉密切地关联起来,也就是说,体育竞赛的获胜更多地与非体育的目标相联系,我们追求的竞赛胜利实质上是体育之外的“非自主性价值”[12]。在这种功利化、工具化的体育竞赛中,胜利意味着将获得很多非体育的甚至物质化的回报,而非自我力量的更高呈现和人生境界的更完美表达。这是竞技体育的物化,更是运动员竞争关系的异化。在这种竞争关系中所取得的胜利也仅仅是形式化的胜利,而且这种形式化被无限地放大,经由竞争而获得自我确证和意义实现却变得越来越困难,自我与他者在竞争关系中确立和谐链条、达成共享意义空间变得越来越不可能。遗忘、忽视甚至消解他者的竞技体育,实际上切断了竞技者与周围场域作为一种整体存在的可能性,竞技者的成功除了炫耀以及炫耀后的彷徨以外很难得到真正的祝福和喜悦的分享,竞技者的失败带来的不是理性的自我强化、重塑而是怨恨、悲观以及为了获致成功更为工具理性的算计和经营,这是遗忘了他者的竞技体育的异化状态。
现代竞技体育中自我与他者此消彼长甚至你死我活的对立关系,片面强化了自我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思维,其实是从根本上遗忘了主体的存在,或者说是彻底消解了主体,或者说造成了无主体的世界,由此引发的将是自我认同危机的普遍发生和对整个世界把握能力的降低甚至失去。德国哲学家胡塞尔将之称为“客观化的等同”:“在我的陌生经验中构造起来的共同体只能是他人的而非我们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唯一可以设想的交往是相互的异化或者说陌生化,唯一可以设想的平等是客体之间的平等。……这种客观化的等同就其本质而言是对共同体中的每一个主体的主体性,即其构造能力褫夺的结果。失去了主体性的主体当然只能作为客体而存在,而一个被褫夺了其主体性,被客观化了的‘主体’所组成的共同体也只能是一个没有构造能力的共同体,这个共同体当然不可能成为客观世界的构造性源泉[13]。”毋庸置疑,在现代竞技体育中这种相互客体化造成的普遍客观化是存在的,而且已经对本应充满生机、活力和创造力的本真竞技体育构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要实现竞技体育本真的回归,首先需要的就是从这种“客观化的等同”状态转变为“主体间的相互承认”关系,在这一点上,当代法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拉康提出的著名镜像理论和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提出的自我构成的他者视角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根据拉康的镜像理论,他者的存在在自我的主体地位确立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缺少了他者的注视和与他者的对比,自我无法实现认同的归一。我们都活在他者的目光之中(尽管这种目光可能充满了蔑视、敌意甚至仇恨),借助于这种目光我们确立与他者的关系,厘定自我在这个世界中的位置,积淀自我人生的阅历,历练自我存在于世的经验,不断找寻自我未来的出路和走向——正是在这样一种过程中,自我成为了自我,确立了自我的与众不同[14]。所以,我们要以一种积极的眼光来看待他者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把自我看成主体,也要把他者看成主体,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构思成为一种平等的和谐主体关系,由此才能超越他者的异在状态,构建起一个真正相互激励、充满创造力的和谐共同体。“这个有组织的共同体或者社会群体,使该个体的自我获得统一,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米德将这种肯定他者的和谐共同体称为“泛化的他人”,这个泛化的他人的态度是整个共同体的态度”[15]。进而米德指出,人类个体要发展成为最完全意义上的自我,必须在这其中要蕴含积极的有意义的他者态度。
德国当代思想家霍耐特看到了米德基于他者视角的自我构成理论的积极意义,也指出了其中有待深化的地方:“米德仅仅有所涉及但依然没有高度重视的难点,就在于这么一种使命,即给予‘普遍化他者’(Generalisierten Anderen)以‘共同的善’,把每一个人都置于同一立场上,让他们理解自己对于共同体的价值,而无须限制他们自主的自我实现。因为,只有这种伦理的民主化形式才敞开主体相互承认的地平线,让具有平等权利的主体在其中以自己的方式为共同体同一性的再生产做出贡献,并相互承认他们自己的个体特殊性[16]。”在此,霍耐特将这种肯定他者的自我理论明确以承认话语表达出来,使我们在厘定竞技体育中运动员自我与他者的关系方面获得了更为明确的理论支持。 从这种承认视角来理解的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是一种平等的确证关系,在竞技体育活动中,参与竞技者的身体与心灵在和谐的竞赛运动中得到完美的展示,竞争关系在公平规则所提供的自由空间中充分展现出追求超越、相互尊重、充分激励的积极意义,竞赛结果在抑或欢呼抑或悲叹的个人理智的情绪表达中得到认可和接受……整个竞技形成了一种共享的空间,在其中,自我与他者彼此获得了相互的积极承认,竞技者、观看者围绕着竞技运动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场域,运动员的拼搏及其相互和谐的承认关系让所有旁观者退场。卢梭在《论波兰政府》中通过对古希腊体育竞赛的描述表达了这种没有歧视性拒绝的完全融合性的承认关系:“在古希腊的体育竞赛中,优胜者是在全体公民包括其他参赛运动员的欢呼声和祝福中带上桂冠的。他们的出色表现不断地激发竞争意识和对荣誉的热爱,把古希腊人的勇气和美德发挥到无与伦比的水平[17]。”这是真正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浓缩,这是现代竞技体育应该予以认真进行参照性反思的光辉典范。
4 主体间性的确认:运动员和谐竞争关系的精神主旨
与过度宣扬主客二分的主体性理论不同,主体间性理论采取了一种折中的路线,试图寻找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平衡[18]。从胡塞尔的自我与他人之间的意向性交流到哈贝马斯的关注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对话,再到弗洛伊德提升他者地位的“非同一性”的原则立场,无不清晰地表明“主体间性”是建立在对近代主客二分对立的哲学思维方式的批判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重视人存在于世的致思路径,突出了平等共在、对话沟通、融合激励、协同生成在社会关系处理中的积极作用与意义。我们在此强调的“承认”包含了对哲学上主体间性的印证与确认。基于承认视角的运动员的竞争是在对比、比较中实现的身体上的和精神上的自我超越,在体育竞赛中达成的一种包含肯定性力量的主体间性的相互确认。在这种主体间性的相互确认中,自我与他者放弃了以破坏性的消极眼光来看待彼此,在一种更加开放包容的层面上实现了积极的自我表达和确证。“缺乏竞技性,当然无从体现一种竞赛精神。有了竞赛精神,我们可以把自己当成对手,自我超越,自我克服,如果能够坚持不渝,那么,肯定会带来身心面貌的改观。就体育赛场而言,竞赛精神更是不可或缺了。对于竞赛选手来说,对手不仅是对方,而且也是自己”[19]。作为一个对手或挑战者,他们不仅重视比赛的结果,而且重视通过与对方抗衡的过程来检验自己,共享的过程使竞技比赛更有意义[20]。也就是说,运动员的竞争关系应该是一种主体间性的关系,在其中,竞赛主体间能够相互比较、借鉴,尽管竞赛的结果会有成绩上的成功与失败,但从更深层次的哲学存在论意义上来看,竞赛的结果没有失败者,因而不管是成绩优胜者还是失败者在竞赛中都得到了成长和积累,实现自我更为积极的存在状态。更具体来看,在运动员的竞争关系中,竞赛对手是自我拼搏与超越的重要参照,可以让自我在竞赛中发现身体上的缺陷和精神上的不足,并通过努力拼搏加以不断克服。在竞技体育中,相互竞赛者之间共同演绎和确证着竞赛规则,在对竞赛规则的尊重、遵守和捍卫中表达着自我对于共同面对的世界的理解和感悟,由此理解的运动员之间的竞争超越了狭隘的此消彼長甚至你死我活的对立层面而进入到相融相生的共赢局面:即比赛不仅是运动员对彼此力量、技能等身体素质的相互激发和充盈激荡,更是对主体间性蕴含的共享共融、协同进步的尊重、认可和赞赏。
另外,运动员之间应该确立的主体间性的承认关系是真正的体育竞赛公平精神的内核。何谓“公平”是一个由来已久、无从解答的难题,公平问题在哲学史上“主体”概念诞生以后获得一条更为合理的解释路径。公平与否的预设性前提是双方处于同一论域中的平等地位上,这种平等地位是社会历史背景所赋予的,也是处于公平论争中的双方或多方相互之间所承认的。具体到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来看就是,体育竞赛的公平精神体现了参与竞赛的各方之间主体地位的确立,竞争关系是一种处于平等地位的主体间性关系,由此通过竞争获得的成功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承认,才配得上鲜花、掌声和欢呼。公平性“是被人类社会普遍接受的一种体育精神,它是竞技体育的精髓,也是竞技体育赖以生存的根基。离开了公平、公正和真实,竞技体育也就毫无意义”[21]。在运动员的竞争关系中蔑视甚至破坏公平规则,从根本上来将是对处于竞赛中的自我与他者主体地位的严重伤害。比如,服用兴奋剂及其他违禁药物来获取竞赛优胜成绩,这首先是对自我身体的工具化降格和自我主体地位的贬低,更是对同处竞争关系之中的他者的不尊重。由此而来的这种竞争关系不可能是一种真正的主体间性的承认关系,同理取得的竞赛成绩代表的更不可能是光辉与荣耀而只能是蔑视与欺诈。
按照西方著名哲学家查尔斯·泰勒的观点来理解,基于承认的竞争关系的确立预示一种尊严时代的到来,它是对荣誉时代的扬弃,因为尊严蕴含了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真正平等与尊重,是与现代民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的,而荣誉则代表了一种高人一等的差序社会格局,是与传统等级社会息息相关的。当然,推崇和提倡承认,并不是要完全忽视甚至消解人存在的前提性背景,而是要在交往日益普遍化的当今时代重新思虑一种更为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概而言之,体育竞赛公平精神的内涵是竞赛各方相互之间主体间性的平等承认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各方都作为具有明确主体意识的主体而非作为简单消极的客体物而存在,各方对对手的尊重就是对自己的尊重,各方对于规则的遵守就是对于相互之间共同信念的遵守。惟有坚守这种主体间性的平等承认关系,才能真正捍卫体育竞赛的公平精神,也才能真正使体育竞赛深入人心。
5 结语
承认理论是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它提出了隐藏在人类社会行为(当然也包括竞技体育行为)背后的深层次精神动力问题,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人类的很多行为都在为承认而奋斗。运动员的竞争关系蕴含的是参与竞技的各方之间的一种主体间性的平等承认关系,现代竞技体育功利化、工具化、资本化的倾向是对这种关系的遮蔽甚至践踏,回归运动员竞争关系的本真状态需要我们呈现这种真正的平等承认关系。基于此,运用这种承认理论来深入剖析当代竞技体育中运动员的竞争关系,有助于我们深化和拓展对其竞争关系本然状态的理性认知,对于规治竞技体育领域中的不良现象,实现竞技体育之捍卫公平、追求卓越、完满自我的精神主旨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参考文献:
[1]程广云,鹿云.承认理论批判——从黑格尔到泰勒、霍耐特[J].学习与探索,2014(2):1-2.
[2]沙蒂亚·德鲁里,亚历山大·科耶夫.后现代政治的根源[M].赵琦,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322-330.
[3]Robert R.Williams.Aristotle and Hegel on Recognition and Friendship in The Plural States of Recognition[J].Edited by Micher Seymour and Palgrave Macmillan, 2010:47-49.
[4]Charles Taylor.“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in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25.
[5]Axel Honneth.The Struggle for Recognition:The Moral Grammar of Social Conflicts[M]. London :Polity Press,1996:174.
[6]塞莫斯·古里奥尼斯.原生态的奥林匹克运动[M].沈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63.
[7]杨春莉,朱考金,陈建兵.兴奋剂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26-28.
[8]苏贵斌,徐飞.竞技体育异化原因解析[J].体育学刊,2010,17(1):41-43.
[9]Robert Voy.Drug,Sport and Politics[M].Human Kinetics Publishers(UK) Ltd:Leisure Press Champain illinois,1991:22.
[10]孙向晨.面对他者[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3-4.
[11]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陶铁柱,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12-13.
[12]刘卓.从伦理学视角论运动竞赛存在的自足性价值[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1):27-30.
[13]孙小玲.从绝对自我到绝对他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34.
[14]程卫波.自我认同与竞技体育解释的范式转换——基于查尔斯·泰勒哲学人类学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5):1-7.
[15]乔治·H·米德.心靈、自我与社会[M].赵月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2:137.
[16]阿克塞尔·霍耐特.为承认而斗争[M].胡继华,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96-97.
[17]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308.
[18]孙庆斌.他者视域中的主体性向度[N].光明日报,2009-08-28(012).
[19]朱彦明.尼采对竞赛的思考及其对体育运动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4,34(7):92-95.
[20]吴玲.论当代体精神的构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15-16.
[21]于军.回归生活:残疾人体育价值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29.[WTBZ][CX]
收稿日期:2019-06-26
基金项目:山西省体育局科研课题( 项目编号:13yb108)。
作者简介:施文海(1965- ),男,上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作者单位:太原师范学院体育系,山西 榆次 030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