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银行贷款保险制度的建立,让贷款风险由银、保双方共同承担,不仅分散了风险,还有效解决了经济落后地区的信贷配给问题,增加了市场信贷需求和社会融资规模,实现了银行、保险和客户的三方共赢。然而,在贷款保险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业务规模较小、借款成本高和银行道德风险等一系列的问题。通过建立健全的贷款保险相关评价体系、降低小贷融资成本、采取多元化的风险转移措施有助于激发市场活力,有效防控风险,促进贷款保险业务的发展。
关键词:小额贷款 保证保险 信贷配给
一、引言
贷款保险是指保险公司为购买保险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担保,当贷款出现逾期时,由保险公司向银行偿还贷款资金的保险业务[1]。当前我国主要的贷款保证保险模式为“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模式。从个人角度来看,巴曙松、游春(2015)认为购买贷款保险的借款人,更容易获得贷款,且具备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2]。程华、黄解宇(2019)通过模型分析,认为贷款保险对农民增收成效显著[3]。从机构角度来看,贷款保险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信贷配给现象和客户逾期情况有所好转,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得到提升。从供需的角度来看,银保联合模式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意愿,有效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贷款保险的效果并不明显,指出利率定价和道德风险是影响贷款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贷款保险存在保险责任范围过于宽泛、利率定价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现象。余嘉勉(2018)认为贷款保险的保费支出会增加借款人融资成本,减少客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4]。
贷款保险作为提高落后地区借款人贷款可获得性的有效途径,其意义毋庸置疑。由于各省情况不一,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推动,该业务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将从银行业务实际出发,破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二、贷款保险的模式
当前我国贷款保险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信用保险,即以银行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其受益人为银行本身,保险标的为所借出的贷款及其还款期限内的利息。当借款人不能正常还款时,由保险公司来归还客户拖欠银行的本息,保证银行资金不受损失。此时,保险公司获得银行让渡的债权,以代偿的贷款本息作为本金,按保险协议中约定的利率向借款人收取利息。另一种是保证保险,其投保人和受益人都為客户本身,保险标的为贷款时用于抵押的房产价值。当借款人不能正常还款时,由保险公司代偿银行本息,直至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后,再向保险公司偿还垫付的资金。
三、经济落后地区市场的信贷配给
本文通过ARCGIS软件对2018年8月末全国各省存、贷款余额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有着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特点,而贷款投放则呈现出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的规律。即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贷款可获得性越低,乃致于产生信贷配给现象,这在涉农小额贷款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部分地区发生信贷配给的呢?
从银行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落后地区贷款可获得性低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当前农村市场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环境较为恶劣,加上没有相应的抵押物,借款人往往存在着逆向选择与败德行为,这从根本上毁坏了落后地区信贷市场的基础;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银行利率升高。由于银行不能判断借款人的具体风险状况,只能通过提高利率来覆盖贷款风险,且银行的风险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不断增大;最后,金融机构为获取利益,防控风险,只能通过信贷配给的手段,选择优质客户,进行适度授信。
从借款人方面来看: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导致经济落后地区借款人的贷款意愿和金融信息获得能力不足,加上自身条件和经营规模的限制,达不到贷款准入门槛,造成了经济落后地区贷款投放较少的现象出现。
四、贷款保险的作用
(一)从借款人角度来看
首先,贷款保险制度的引入,解决了小额贷款客户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打消了商业银行的诸多顾虑,让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其次,而购买贷款保险的借款人,在经营困难时,则有更多的缓冲时间来逐步偿还欠款,确保抵押物免遭处置;最后,保险公司在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时,先行垫付了借款人拖欠银行的本息,使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不受影响,在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结清保险公司垫付的贷款本息后,仍然能够向银行申请贷款,保证了信用的优良和经营的可持续。
(二)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
一是银行综合效益得到提升。贷款保险将贷款逾期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这让银行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降低了风险成本,当贷款损失发生时,银行的拨备计提较以往大幅减少;二是银保双方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贷款保险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信贷供给大幅增加,保险公司通过与银行合作,获得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扩大了保险的业务范围,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迅速发展;三是贷款风险防范进一步增强。双轨监督检查机制,加大了对贷款客户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监督,客户信息更为透明。保险公司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各个环节都参与其中,有效防控了小额贷款的经营风险。
五、贷款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保险规模较小
贷款保险业务推广以来,规模效应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贷款保险产品品种单一,未覆盖所有贷种。当前的贷款保险业务主要是围绕小额贷款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其他贷款品种缺乏相匹配的保险政策;二是业务推广重视程度不够。银保双方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只有兼职的客户经理参与该业务,在业务指导、贷后检查、理赔等环节都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三是激励政策不足。政府缺少在客户保费优惠补贴、银行利率优惠补贴、贷款损失补偿方面的政策,导致银行、保险公司和借款人的贷款参保意愿都不强烈。 (二)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增加
借款人融资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成本增加。借款人及要支付贷款利息,又要缴纳保费,增加了贷款成本;二是管理成本增加。借款人从申请贷款开始,需要全程接受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双重监督,增加了检查的频次。此外,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在检查监督环节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加重了借款客户的经营负担;三是时间成本增加。在保险公司完成调查后,还要将申请资料交给银行进行二次调查,双方审批通过后才能放款,增加了贷款办理的时限。
(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贷款保险的负面作用
贷款保险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一是银行放松了贷款准入标准。保险公司的介入,让贷款银行向保险公司转嫁了大部分的贷款风险,形成了风险共担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贷款审查的警惕性;二是贷款金额放大。在保险担保的模式下,银行更倾向于顶额发放贷款来增加效益和贷款规模;三是影响借款人的正常融资决策。贷款保险业务让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变小,从而鼓励了借款人尽可能多的举债经营,这会扰乱贷款客户的初衷,增加还款的难度,导致逾期风险。
六、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贷款保险相关评价体系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建立贷款保险信用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有效整合各行业信息,让银行对借款人有全面的认识,再利用评级模型,对客户进行打分,综合分析客户是否符合贷款标准。二是要建立健全的贷款保险法律制度体系,一方面,让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对逾期贷款的处置上有法可依,从根本上化解了金融机构“怕”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对借款人形成有效约束,优化市场的信用环境。
(二)降低小额贷款融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1.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政策的落地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保费上进行补贴,对参保的借款人在保费上进行优惠。如仅需交保费的50%;或者由客户先交保费,在贷款正常结清后,再由政府补贴所交保费金额的80%;二是在利率上进行补贴,借款人可享受基准利率,多出的利率部分利息由政府承担,以此调动借款人和银行的积极性。
2.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合理的贷款利率和较低的融资成本,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风险分散机制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和经营成本,银行可拿出一部分收益作為客户的保费;或者向参保客户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以增强客户的贷款意愿,实现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效益最优。
3.建立分层级的贷款保险标准。为加快贷款保险业务发展效率,应建立分层级的贷款保险标准:一是根据借款人风险程度分等级缴纳保费。让资质好的客户承担较低的保费支出,对资质差的客户则通过收取较高的保费来降低未来的逾期损失;二是对不同资质客户采取不同的审查标准。对优质客户应简化流程,实现短时间内放款,对劣质客户则要尽可能多的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认真做好各环节的调查。
4.加强银保渠道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业务办理上,要加强银行核保险公司的合作,设立一体化的作业窗口,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客户办理贷款保险业务在时间上、流程上都得到较好的体验,从而增加借款人融资的信心。
(三)采取有效风险转移措施,降低银保双方风险
1.政府牵头出台激励考核措施。小额担保贷款作为政府的工作内容之一,一是要政府牵头,出台激励政策,组织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推动业务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提供担保金,防范贷款损失风险;三是要开展绩效评价考核,将小额担保贷款是否正常还款作为评价村、镇、县、市级领导经济工作优劣的一项指标,纳入考核。
2.逐步推进贷款保险业务。在业务推广上,一是树立标杆,集中精力做好一款贷款保险产品;二是要选好试点区域,优先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办业务,确保风险可控;三是要充分利用征信系统对客户进行筛选,用较高的标准选择优质客户发展贷款保险业务;四是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种类,通过分析试点地区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产品和流程,逐步扩大贷款种类和推广区域。
3.建立专职贷款保险队伍和风险共担机制。保险公司要加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做好银保双方的业务培训和沟通,积极参与授信的各个环节,确保业务办理流程顺畅、防范银行从业人员内部违规风险、监督各级政府在业务推动过程中的质量。为避免银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保险公司应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根据风险大小,银、保双方分别承担不同比例的贷款损失风险,既能减少银行道德风险发生,又能按承保比例降低银行保费成本。
4.优化资产处置流程。一是要深化与拍卖公司合作的力度,优化抵押品的处置流程,加快抵押品变现节奏;二是要加强与信托公司的合作,推出银行理财形式的信托基金,将发生逾期的小额担保贷款按风险等级批量打包进行证券化,形成政府担保、保险公司联保、银行拨备、拍卖公司介入和广大群众募集的多渠道风险分散控制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帆,丁悦.贷款保证保险:国际经验与我国对策[J].金融经济,2019(10):41-44.
[2]巴曙松,游春.我国小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5(01):1-6.
[3]程华,黄解宇.支农贷款和农业保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论坛,2019(09):120-127.
[4]余嘉勉.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创新与规制[J].农村经济,2018(10):91-96.
作者系吉首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关键词:小额贷款 保证保险 信贷配给
一、引言
贷款保险是指保险公司为购买保险的借款人提供贷款担保,当贷款出现逾期时,由保险公司向银行偿还贷款资金的保险业务[1]。当前我国主要的贷款保证保险模式为“信贷+保险”的银保互动模式。从个人角度来看,巴曙松、游春(2015)认为购买贷款保险的借款人,更容易获得贷款,且具备较强的风险抵抗能力[2]。程华、黄解宇(2019)通过模型分析,认为贷款保险对农民增收成效显著[3]。从机构角度来看,贷款保险降低了客户准入门槛,信贷配给现象和客户逾期情况有所好转,金融机构收益水平得到提升。从供需的角度来看,银保联合模式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贷供给意愿,有效减少了政府的财政补贴,实现了多方共赢的目标。然而,也有学者认为贷款保险的效果并不明显,指出利率定价和道德风险是影响贷款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此外,贷款保险存在保险责任范围过于宽泛、利率定价不合理、从业人员素质偏低现象。余嘉勉(2018)认为贷款保险的保费支出会增加借款人融资成本,减少客户申请贷款的积极性[4]。
贷款保险作为提高落后地区借款人贷款可获得性的有效途径,其意义毋庸置疑。由于各省情况不一,加上缺乏有效的管理和推动,该业务效果并不明显。本文将从银行业务实际出发,破解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可行性对策。
二、贷款保险的模式
当前我国贷款保险的模式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信用保险,即以银行作为投保人向保险公司缴纳保费,其受益人为银行本身,保险标的为所借出的贷款及其还款期限内的利息。当借款人不能正常还款时,由保险公司来归还客户拖欠银行的本息,保证银行资金不受损失。此时,保险公司获得银行让渡的债权,以代偿的贷款本息作为本金,按保险协议中约定的利率向借款人收取利息。另一种是保证保险,其投保人和受益人都為客户本身,保险标的为贷款时用于抵押的房产价值。当借款人不能正常还款时,由保险公司代偿银行本息,直至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后,再向保险公司偿还垫付的资金。
三、经济落后地区市场的信贷配给
本文通过ARCGIS软件对2018年8月末全国各省存、贷款余额数据进行分析,结论如下: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有着向经济发达地区聚集的特点,而贷款投放则呈现出从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逐渐递减的规律。即越是经济落后的地区,贷款可获得性越低,乃致于产生信贷配给现象,这在涉农小额贷款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部分地区发生信贷配给的呢?
从银行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是造成落后地区贷款可获得性低的最主要因素。由于当前农村市场信用意识淡薄,信用环境较为恶劣,加上没有相应的抵押物,借款人往往存在着逆向选择与败德行为,这从根本上毁坏了落后地区信贷市场的基础;其次,信息不对称导致了银行利率升高。由于银行不能判断借款人的具体风险状况,只能通过提高利率来覆盖贷款风险,且银行的风险随着利率的上升而不断增大;最后,金融机构为获取利益,防控风险,只能通过信贷配给的手段,选择优质客户,进行适度授信。
从借款人方面来看:我国居民的金融素养水平差距较大,经济发达地区居民的金融素养明显高于经济落后地区,导致经济落后地区借款人的贷款意愿和金融信息获得能力不足,加上自身条件和经营规模的限制,达不到贷款准入门槛,造成了经济落后地区贷款投放较少的现象出现。
四、贷款保险的作用
(一)从借款人角度来看
首先,贷款保险制度的引入,解决了小额贷款客户自身条件不足的问题,打消了商业银行的诸多顾虑,让贷款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其次,而购买贷款保险的借款人,在经营困难时,则有更多的缓冲时间来逐步偿还欠款,确保抵押物免遭处置;最后,保险公司在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款时,先行垫付了借款人拖欠银行的本息,使借款人的信用记录不受影响,在借款人恢复还款能力,结清保险公司垫付的贷款本息后,仍然能够向银行申请贷款,保证了信用的优良和经营的可持续。
(二)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
一是银行综合效益得到提升。贷款保险将贷款逾期的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这让银行在扩大贷款规模的同时,降低了风险成本,当贷款损失发生时,银行的拨备计提较以往大幅减少;二是银保双方业务范围不断扩大。贷款保险降低了银行的风险,信贷供给大幅增加,保险公司通过与银行合作,获得了大量的客户资源,扩大了保险的业务范围,实现了保险业务的迅速发展;三是贷款风险防范进一步增强。双轨监督检查机制,加大了对贷款客户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的监督,客户信息更为透明。保险公司在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的各个环节都参与其中,有效防控了小额贷款的经营风险。
五、贷款保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贷款保险规模较小
贷款保险业务推广以来,规模效应并不显著,究其原因:一是贷款保险产品品种单一,未覆盖所有贷种。当前的贷款保险业务主要是围绕小额贷款进行产品设计和开发,其他贷款品种缺乏相匹配的保险政策;二是业务推广重视程度不够。银保双方没有成立专门的部门,只有兼职的客户经理参与该业务,在业务指导、贷后检查、理赔等环节都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培训;三是激励政策不足。政府缺少在客户保费优惠补贴、银行利率优惠补贴、贷款损失补偿方面的政策,导致银行、保险公司和借款人的贷款参保意愿都不强烈。 (二)借款人的融资成本增加
借款人融资成本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成本增加。借款人及要支付贷款利息,又要缴纳保费,增加了贷款成本;二是管理成本增加。借款人从申请贷款开始,需要全程接受保险公司和银行的双重监督,增加了检查的频次。此外,由于部分从业人员素质低下,在检查监督环节存在吃拿卡要现象,加重了借款客户的经营负担;三是时间成本增加。在保险公司完成调查后,还要将申请资料交给银行进行二次调查,双方审批通过后才能放款,增加了贷款办理的时限。
(三)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对贷款保险的负面作用
贷款保险带来的消极影响表现为:一是银行放松了贷款准入标准。保险公司的介入,让贷款银行向保险公司转嫁了大部分的贷款风险,形成了风险共担的机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贷款审查的警惕性;二是贷款金额放大。在保险担保的模式下,银行更倾向于顶额发放贷款来增加效益和贷款规模;三是影响借款人的正常融资决策。贷款保险业务让借款人的违约成本变小,从而鼓励了借款人尽可能多的举债经营,这会扰乱贷款客户的初衷,增加还款的难度,导致逾期风险。
六、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健全的贷款保险相关评价体系
一是政府主管部门应组织建立贷款保险信用评价体系。通过运用科技手段和大数据分析,有效整合各行业信息,让银行对借款人有全面的认识,再利用评级模型,对客户进行打分,综合分析客户是否符合贷款标准。二是要建立健全的贷款保险法律制度体系,一方面,让银行和保险公司在对逾期贷款的处置上有法可依,从根本上化解了金融机构“怕”发展的问题。另一方面,能够对借款人形成有效约束,优化市场的信用环境。
(二)降低小额贷款融资成本,激发市场活力
1.加大政府政策支持力度。政府政策的落地有两种途径:一是在保费上进行补贴,对参保的借款人在保费上进行优惠。如仅需交保费的50%;或者由客户先交保费,在贷款正常结清后,再由政府补贴所交保费金额的80%;二是在利率上进行补贴,借款人可享受基准利率,多出的利率部分利息由政府承担,以此调动借款人和银行的积极性。
2.降低银行贷款利率。合理的贷款利率和较低的融资成本,更容易获得市场的认可。风险分散机制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和经营成本,银行可拿出一部分收益作為客户的保费;或者向参保客户提供较低的贷款利率,以增强客户的贷款意愿,实现客户、银行和保险公司的效益最优。
3.建立分层级的贷款保险标准。为加快贷款保险业务发展效率,应建立分层级的贷款保险标准:一是根据借款人风险程度分等级缴纳保费。让资质好的客户承担较低的保费支出,对资质差的客户则通过收取较高的保费来降低未来的逾期损失;二是对不同资质客户采取不同的审查标准。对优质客户应简化流程,实现短时间内放款,对劣质客户则要尽可能多的提供相关证明材料,认真做好各环节的调查。
4.加强银保渠道建设,提供一站式服务。在业务办理上,要加强银行核保险公司的合作,设立一体化的作业窗口,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让客户办理贷款保险业务在时间上、流程上都得到较好的体验,从而增加借款人融资的信心。
(三)采取有效风险转移措施,降低银保双方风险
1.政府牵头出台激励考核措施。小额担保贷款作为政府的工作内容之一,一是要政府牵头,出台激励政策,组织银行和保险公司共同推动业务发展;二是各级政府要提供担保金,防范贷款损失风险;三是要开展绩效评价考核,将小额担保贷款是否正常还款作为评价村、镇、县、市级领导经济工作优劣的一项指标,纳入考核。
2.逐步推进贷款保险业务。在业务推广上,一是树立标杆,集中精力做好一款贷款保险产品;二是要选好试点区域,优先经济发达的地区开办业务,确保风险可控;三是要充分利用征信系统对客户进行筛选,用较高的标准选择优质客户发展贷款保险业务;四是逐步扩大业务范围和种类,通过分析试点地区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产品和流程,逐步扩大贷款种类和推广区域。
3.建立专职贷款保险队伍和风险共担机制。保险公司要加强专职人员队伍建设,做好银保双方的业务培训和沟通,积极参与授信的各个环节,确保业务办理流程顺畅、防范银行从业人员内部违规风险、监督各级政府在业务推动过程中的质量。为避免银行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发生,保险公司应建立风险共担机制,根据风险大小,银、保双方分别承担不同比例的贷款损失风险,既能减少银行道德风险发生,又能按承保比例降低银行保费成本。
4.优化资产处置流程。一是要深化与拍卖公司合作的力度,优化抵押品的处置流程,加快抵押品变现节奏;二是要加强与信托公司的合作,推出银行理财形式的信托基金,将发生逾期的小额担保贷款按风险等级批量打包进行证券化,形成政府担保、保险公司联保、银行拨备、拍卖公司介入和广大群众募集的多渠道风险分散控制模式,最大限度的降低风险。
参考文献:
[1]陈帆,丁悦.贷款保证保险:国际经验与我国对策[J].金融经济,2019(10):41-44.
[2]巴曙松,游春.我国小微型企业贷款保证保险相关问题研究[J].经济问题,2015(01):1-6.
[3]程华,黄解宇.支农贷款和农业保险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效应研究[J].经济论坛,2019(09):120-127.
[4]余嘉勉.农村金融贷款保险制度:创新与规制[J].农村经济,2018(10):91-96.
作者系吉首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