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诵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icarp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诵读是语文课的第一教学法,是学生学习语言的第一基本功。鲁迅先生说:“诵习一字,当识音形义三:口诵耳闻其声,目察其形,心通其义,三识并用,一字之功乃全。”然后“自文字到文章”,“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三识”“三美”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基本形式。诵读时将课文入于眼,看清字形、词语、句子,不添字,不掉字,是为了“目治”;出于口,流利顺畅,情词芬芳,是为了“口治”;入于耳,听来抑扬顿挫,声韵合拍,是为了“耳治”;记于心,依文赋情,心旌摇荡,潜移默化,熏陶感染是为了“心治”;如此眼、口、耳、心并用,根据对文章的感觉和理解,错综地使用高低、强弱、缓急的语调,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把文章中的神情理趣,在声调里曲曲折折传达出来,使耳与心谋。如我在指导学生诵读《听潮》时,引导他们用平稳、舒缓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沉吟,感受那恬静、清丽、和平、愉悦的柔态美;用昂扬急速的语调读出大海的愤怒,感受那铺天盖地、排山倒海、万马奔腾的雄壮美。正是在这反复的朗诵中,学生的语感自然形成了,课文内容化为营养并不知不觉被学生吸收了,学生的阅读能力也潜滋暗长了,语言材料的积累由熟读而记忆也就实现了。如苏轼所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积累了不少诗文的名句、名段,何愁语言能力不能提高?可现在的教读课文学生的朗读太少了,背诵太少了,难怪学生胸无点“墨”,头脑空空。
  二、诵读有助于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品味文章的意蕴,体会文章的情趣
  诵读不仅可以强化语感训练,同时也是理解课文的极佳途径。文字是文章内容的载体,有声语言也是内容的载体。诵读并不是对内容的简单复述,诵读时适当的停顿、读音的轻重、合适的速度、语调的抑扬和音色的处理,无不融洽了读者的体验、理解和情趣,而读者在声音的大小、快慢、抑扬顿挫中确切体会词句的意义及其前后的联系。可见,诵读和理解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读才能理解,而也只有理解了才能更好地读。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朗读,学生才能身心投入,进入作品的角色,“见其人,闻其声,临其境”,从而充分地感受典型的艺术形象和诗情画意的美好境界,领悟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真情实感,品尝到作品的结构美、层次美。在教学朱自清的《春》这篇文章时,我先要求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由于自身情感的投入,很快被带入了一个充满花香鸟语的世界。他们从诵读中品味到作者的真情,弄清作者的感情线索:盼春——绘春——赞春,在这条感情线索的牵引下,他们很快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联想到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动人景象,感受到春的活力,从而给自己带来了希望和力量。
  在诗词教学中,诵读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教学手段。诗词用语精工,但“言简而意无穷”,作者清丽浑厚之词风,深邃绵长的意境,高雅的志趣,只有多读才能提高感知能力,像“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像“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等等,这样具有音韵美和意境美的文字,没有诵读是很难体会到蕴藏其中的美感,正如“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即使当时理解不了,说不定在未来的某一天,被什么东西悄然拨动心弦,突然领悟到诗歌的真正内涵,正如杨振宁所说:“在人生旅途中经历了多种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以后,才逐渐体会到‘高处不胜寒’和‘鸿飞那复计东西’等句的真义”。
  三、多诵读有助于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写作能力的提高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强调:“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见,多诵读对写作确实是有帮助的。君不见,历年中考、高考中许多满分作文,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材料非常丰富,作者博古通今,旁征博引,天文、地理、历史、哲学等也有涉猎,因此,文章写得颇有大气。
  现在有些学生朗读能力不强,口头表达能力差,这与忽视诵读训练密切有关,只有多读、多背,学生才会在熟读和背诵的过程中揣摩到朗读速度的快慢、语调的高低、感情的变化,从而达到熟练、流利的程度,同时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帮助。读和写是密不可分的,读是写的基础,中国语文的特点就是读,在读的过程中,通過各种感官把种种感性的、活生生的东西反映到头脑中,组成“内心视象”,然后运用语言文字把这种“内心视象”物化为内容丰富的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形象生动,极富感染力。然而,要达到这种程度,就应多读,正如清代唐彪所云:“文章读得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作文时,吾意所欲言,无不随我所欲,应笔而出,如泉之涌,滔滔不竭。”我们常常看到学生作文辞不达意、行文捉襟见肘的现象,这主要是学生语言材料积累不多所致,而语言材料的积累,最好的方法就是诵读,在琅琅的读书声能读出情感,读出韵味。如教《岳阳楼记》时,我采用形式多样的诵读方式,如默读、自由诵读、全班齐读、分组竞读等,让学生多读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分层背诵法”和“语言标志法”来背诵课文;在背诵时,我特别强调学生熟背第五段,因为这一段是课文的核心,作者“不以物喜,不与已悲”的豁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政治抱负在此段中得到了体现。通过读和背的结合,学生对这篇佳作的印象加深了,对作者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了,从中也得到了很大的启示。多读多背精彩的片断和名篇,大脑皮层内自然而然储蓄了大量的美词佳句和成篇佳作,日积月累,写作时就会运用自如。
  近几年来,随着电化教学的发展,把多媒体教学和诵读教学结合起来的新尝试、新做法不断出现,它可以设置情景,渲染气氛,甚至可以跨越时空,赋予诵读更为深广的内涵。在以诵读教学为突破口的新课标教学改革中,不少教师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相信,随着教改的深入和科技的发展,诵读教学法这一朵教学艺术奇葩必将开得更鲜艳,更绚丽多彩。
其他文献
一、了解学情,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做到有的放矢,使得学生在复习课上得到提升  由于是借班上课,所以在进行本课教学设计之前,我先向学生了解情况,知道他们以前对光荣革命的认识仅停留在了解简单史实的程度,但考虑到高考题目的考查频率很高,所以我将教学的重难点之一放在“光荣革命”这一历史事件上,这也是本节课我的一个亮点所在。  就课本而言,光荣革命所占的篇幅并不多,在教学中也经常会为人所忽视,但从高考出题的角
期刊
一、激发和培养老少边山地区小学生学习语文兴趣,首先要了解学生实际,做到因材施教  1.要查找“病因”“对症下药”,全面深入了解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实际情况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课前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教师從课前备课到课堂,从课堂上课到作业的布置,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这是无可辩驳的“真理”。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深入了解学生,把学生的实际情况作为写教案的依据,切合实际设计问题
期刊
中华文化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她有着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特点。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化能像中华文化一样历经几千年的沧桑巨变依然渗透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国家目前大力倡导文化自信,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而语文这一学科正因其特殊性而与传统文化相伴相行,成为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应该通过将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之中来弘扬传统文化及传统美德,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世界观、
期刊
历史学科是初中教学体系的重要部分,初中历史是实现初中时期学生博古通今、提升他们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同时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对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健康形成也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初三历史复习课担负着查漏补缺,系统整理以及巩固知识的重任。它既要调整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所掌握的知识与课程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落实完成课标的基本要求,还要对所学知识、技能进行梳理和融通,通过知识的系统化形成思维的整
期刊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仍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之一便是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之所以将其作为重点问题,是由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工作甚至生活过程中,都需要利用语言以及其他语文方面的知识,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提升农村小学语文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而农村小学语文教師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知道如
期刊
一、激发兴趣—-乐意学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识字本身是枯燥的,如果学生只是被动识字,不仅识字的效率低,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因此,作为教师一定要在起步阶段通过多种途径来营造识字教学的
期刊
在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得以推广,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为教育者提供了新型的教育资源。将信息技术融合在幼儿园课程中,把声音、图片、视频、动画、文字等进行有机整合,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  科技和教学的紧密结合与相互促进,不仅潜移默化地提升了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有效地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提供
期刊
一、丰富幼儿经验解决幼儿“无话可说”的困境  首先,关于如何丰富孩子的游戏经验,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做法。教师可以创设相应的主题环境,营造一种潜移默化的信息传递氛围,通过环境的暗示,与环境的互动,孩子通过多种感官感知环境,从中丰富孩子的相关经验。另外结合主题适当的留疑,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也是激发孩子好奇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一日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可以有选择性的留给孩子,鼓励孩子回家后可以翻阅图书
期刊
摘要:素养是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水平和正确的待人处事态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知识和技能的传播者,不仅需要在教学中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进行明确,同时还需要全面掌握对体育核心素养进行培养的方式,从而对学生起到更好的帮助和引导作用,才能更好地在体育教学中解决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  关键词:体育 核心素养 形成  一、核心素养的涵义和核心能力  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科课程学习所形成
期刊
中式英语(Chinglish)对生活在大陆的人们其实并不陌生,我们常常在日常生活中碰到。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中式英语指中国的英语学习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这种英语现象其实是一种必然,但往往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不可理解或不可接受。而在普通的初中英语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能力和所享受的条件有限,中式英語更比比皆是。  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