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月还圆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fan20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秋节这天,我老早就赶到爸爸那里。
  一进屋,就看见爸爸正站在桌子前,一手拿着妈妈的遗像,一手攥着洁白的毛巾,正在颤颤巍巍地擦着,眼睛里密密麻麻的血丝,已经滴落到几盘刚刚摆好的水果上。霎时,我的心好像被一只蜜蜂深深地蜇了一下,疼得潸然泪下。
  我赶紧走过去,把爸爸慢慢扶到床边坐下。然后小心翼翼地接过妈妈的遗像,端端正正地放到桌子中间。还没等我转过身来,爸爸就大声地对我说:“你再去拿几块月饼,放到你妈的相片前。”“好的。”我一边应允着,一边去取。
  当我把月饼放到妈妈的遗像前,四十多年前的那个中秋之夜,忽然一幕幕在眼前浮现。那天晚上,又圆又大的月亮穿过薄薄的云层,在寂静的夜空中缓缓地移动着,把一大片一大片的银辉洒满了大地。爸爸下乡还没有回来,妈妈领着我们几个孩子,围坐在小院的桌子旁赏月、祭月,桌子上摆着几块又黑又硬的月饼和一些陈放多天的海棠果。我们几个孩子馋得直淌口水,但谁也没有动,都在偷偷地瞅着妈妈的眼睛,等着她下命令。但妈妈还是一声不吱,静静地坐在那,眼睛一直盯着天上的月亮。我知道妈妈是在等爸爸,也就把嘴闭得严严实实,不敢大声喘气。等月亮又升高了一大块,妈妈终于说话了:“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你们的爸爸工作忙,虽然没有赶回来,但他现在也一定在想着我们呢!你们一人拿一块月饼,先吃吧。”说完,就伸手轻轻地拍拍我的脑袋,笑着对大家说:“你们慢慢地吃。”我们一边吃一边笑,不大一会儿,就把手中的月饼吃光了。正当我把手伸向桌上的最后一块月饼时,妈妈突然伸出手,一下把那块月饼摁住了。“行了,这块给你爸爸留着吧。”说完,就用一張纸把月饼包好拿走了。我们几个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下都傻了眼。
  爸爸和妈妈就是这样互相惦记、互相照顾、互相扶持,走过了几乎一辈子的路。妈妈患尿毒症以来,爸爸忧心如焚,痛苦万分,可是他还要强装笑容,对妈妈关怀备至、体贴入微。妈妈住院期间,他每天都要拄着拐棍,气喘吁吁地爬上五楼,走到妈妈的病房里,不是给妈妈掖掖被角,就是给妈妈倒杯开水,然后叮嘱我们:“你妈妈病这么重,又这么大年纪,你们可要千万照顾好啊!”听着老爸历尽沧桑、饱含感情的话语,我们都连连地点着头。记得妈妈往省城转院那天,爸爸一大早就来到了医院,在妈妈昏睡的病床前来回地挪动,一会摸摸妈妈的脸,一会攥攥妈妈的手,脸上挂满了痛苦和无奈。当亲属和医务人员抬着妈妈走出病房时,爸爸的眼睛一直跟过去,没有片刻的离开。在救护车拉着妈妈离开市医院的一瞬间,我看见爸爸还拄着拐棍,一拐一拐地跟在后面。微微吹来的夏风,把他的眼泪刮到了车身上。
  一转眼,妈妈病故已经两个月了。可是,爸爸却一直沉浸在深深的痛苦之中,无论我们怎样劝导,也是挥之不去。今天是中秋节,是举家团圆的日子,他对妈妈的思念之情更是如同泉涌,无以言表。
  晚上,月亮一点一点地升起来了,一会露出皎洁的脸庞,一会被薄薄的云彩遮住,一会又在婆娑的树影上晃动。爸爸坐在床头上,一会看看窗外的月光,一会看看妈妈的遗像,一会又用双手摆弄着妈妈留下的一只玉手镯。他的眼睛里挂着泪花,脸颊上布满了深切的怀念,正像古诗中所说的那样:“独坐对月心悠悠,故人不见使我愁。”我们姐弟几个看着爸爸难过的样子,都非常心疼,就把新打盒的月饼,新洗净的水果端到他的面前,让他尝尝,想缓解一下他心中的痛苦。可是他一口也不吃,把这些月饼和水果端到桌前,一一摆在妈妈的遗像前,还把那只玉手镯也轻轻地放到了上面。然后就一动不动地坐在床上,默默地看着,仿佛是在等着妈妈从遥远的天国回来,一起品尝,一起赏月。
  看着爸爸期待的眼光,我一下明白了许多。心想:虽然月有阴情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是只要心中有一个爱,思念就会像一根绵绵的线,慢慢地弯成一个圆。如一轮皎洁的月亮,照亮着这方圣土,让灵魂和灵魂在这里相逢,让亲情和亲情在这里交谈。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大片大片的余辉透过婆娑的枝叶和玻璃窗户,洒在屋子里,洒在桌子上,洒在爸爸佝偻的身子上。
  啊,人去月还圆,影归情更浓。
  责任编辑:子 非
  美术绘画:丰子恺
其他文献
1985年秋季,我考入大竹县观音中学念高中。  开学第一天,暑热渐退,天气宜人。铃声刚毕,一位男老师手里拿着书,信步走上讲台。他三十七八岁,中等身材,脸膛红润,眉宇宽广,穿着朴素。他用风趣的语言作了自我介绍,并在黑板上工整地写下他的姓名,回过身娓娓道来:“这三个字很普通,但要立得住,就必须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笔画要横平竖直,字与字之间得彼此呼应,这样才能显出整体的美感来。”  我有点纳闷,讲写字,
期刊
1983年7月,我高考落榜,蹲在家里,羞于见人,整天闭门不出,不是睡懒觉就是闷头看书,当然,看的已不是高中课本了。  村主任王守西来到我家,他说,寺沟村小的一位老师去师范进修,缺一个代课教师,你去不去?我正闲着,想都没想,就答应了。王主任说,你去代课,村上很穷,没多少钱,一月给你10元,全年120元。我说,工资多少无所谓,我就是闲得慌。村主任让我第二天就上班,说完就转身走了。  寺沟村有两个组,学
期刊
我出生在瓜果丰收的秋天。听父亲说,我出生的时候,正赶上村里分粮食,因为我的到来,家里多分了180斤豆子,200斤玉米。父亲说这话的时候,脸上笑意融融,摸着我的头,好像我是家里的功臣。另外,我们家还按人口、按工分分了些胡萝卜、地瓜、白菜,总之很不少。  父亲去乡里的中学上班,周末才回家,冬天没有农事,母亲便在家忙些家务。母亲能干,手巧,一晚上能做一双鞋子。她先纳鞋底,鞋底要做得厚一些,才结实暖和;然
期刊
豆瓣酱  还没有封冻,婆婆会把黄豆放在锅里煮熟。煮熟后的豆粒放在一个泥盆子里发酵,不几天煮熟的豆粒会吐出一些粘丝,豆粒慢慢地变颜色。时间不长,豆粒全部变黑,婆婆说可以放到太阳底下晾晒了。这时我会联想到蠕动的蚕宝宝,仿佛这些黑黑的豆粒也会动,要不怎么会吐丝呢?  天气还是温和的,虽没有秋天的凉爽,但是最适合晾晒东西。我帮婆婆把发酵好的豆粒晒在东屋顶上,婆婆早在屋顶铺好一大块尼龙袋子,豆粒倒入时,黏糊
期刊
“轴”是我们北方人的方言,就是死心眼的意思。今天我说的陈轴子,此人早已作古,我在他手下干了十多年,算领教了他那个“轴”劲,但“轴”得有时让人舒心,让人钦佩。  1977年我在留府中学毕业后,被招聘到景县后留名府公社(现在是乡政府)当半脱产协助员,主要协助办公室陈主任工作,写写汇报材料。我报到时,有几个熟人背地里告诉我:“小徐,你可小心点,陈主任这人不好伺候。”刚一进办公室,只见一位50多岁的老同志
期刊
窗外的雨下得愈来愈大,寒冷的西北风裹着雨滴摔到车玻璃上啪啪作响。  天阴沉着脸,天地间灰蒙蒙的,路两边的树蜷缩着身体在寒风里瑟瑟发抖,路上的行人和车辆很少,偶有一辆车从旁边驶过,伴随飞溅雨水声音的远去,天地间又恢复了安静。  我们要去一个叫史集的地方进行农户基本情况调查,接待我们的是一位中年村干部,叫韩雷光。简单地寒暄后,他自我介绍说他是村委委员兼任三个村民小组的组长。我们也简单地介绍了我们一行人
期刊
唠叨的“唠”,字面意思就是嘴在操劳,说起来没完没了;“叨”似乎就是俗语“刀子嘴,豆腐心”。词性似乎略带贬义,但的确又是礼赞母亲不可或缺的褒义词,是厚德载物的伟大母亲的代名词。  小时候,奶奶、外婆唠叨父母、叔叔、舅舅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而母亲对我们子女的唠叨仍在继续:“少喝酒,不打牌,少熬夜。酒喝多了乱性,还影响身体,万一酒驾危险万分,打牌既伤神又得罪人伤感情。”她还津津乐道地推介她的养生之道。是
期刊
在秋天静谧的大地上散步,你便有了新奇的发现:一只挥着羽翼的蝴蝶跌落残花上,翅膀扇动得越来越慢,最后僵硬地停止颤动,似卷曲的叶片耗尽最后的生机;一枚小如豌豆的红果悬挂于枝丫,它闪着暗淡的光泽,在树荫巨大的阴影下,呈现细小的安静。  一片飘摇的叶被纤草轻轻托住,一种温暖的依偎让你瞬间感动,一个身影静止在草地上,那是你的影子。它瘦小纤弱,但依旧蓬勃有力,那是你躺在泥土上的依恋,是灵魂对秋天的真实的感觉。
期刊
初中毕业那年,我放弃了读高中的机会,必须要找份工作贴补家用。  那时候,各个单位都裁员,要是哪里有一个招工的机会,就要和几十人去争。我只能在小地方找,也许是爸爸妈妈的在天之灵保佑了我,后来,我被一家很小的灯具商店录用了。爸妈去世之后,我一直和姥姥相依为命,这几年姥姥的身体越发的不好,这次听说我找到了工作,姥姥哭了。  我工作得很卖力,努力地记下所有灯具的名称、价格、功能等等,老板还算满意,不到半个
期刊
我有生以来的第一张照片,是这样的窘态:口中含着娘的乳头,一只手护着另一个,一脸生怕别人抢去的表情。两只眼直直地盯着娘的面孔。娘低着头迎合着我的目光,脸上荡漾着只有娘才有的慈祥。  对幼小的我来说,在人人都为养家糊口奔波的年代,岁月的甘甜首先是从“口”中感受到的。有一次我捏着一块鸡蛋饼,在胡同口和娘邂逅,当举目第一次读娘时,忽然有了这样的奇想——  我的娘为何是她?而不是她?  我说的她,是我的大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