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墓的变迁

来源 :党史纵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73430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在几代中国人心中,对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的红场大都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红场,也就是俄罗斯的“天安门广场”,不过,看上去,却没有想像中那么大,它呈长方形,总面积9万平方米,大约只有北京天安门广场的五分之一大小。其地面全部由方形小条石铺成,显得古老而神圣。红场是莫斯科历史的见证,也是莫斯科人的骄傲。
  笔者原以为红场是前苏联“十月革命”之后取的名字。因为红色象征革命,苏联的军队就叫“红军”。后来又听说,由于红场旁边的克里姆林宫的外墙、塔楼都是红棕色的,所以把这个广场叫做红场。
  这一回亲临其地,我才明白,原来红场本来就是这个名字。红场的俄语含义一是 “红色的”,二是“美丽的”,三是“明朗的”。在15世纪末,红场原本是克里姆林宫前的一个贸易市场,其名字最初的意思为“美丽的广场”。这一名字就流传至今,译成中文时,译成了“红场”。
  站在红场上,一种历史感在我心中油然而生。
  红场,曾经有过多少次激烈的战斗,曾经有过多少次残酷的杀戮;
  红场,曾经有过多少次示威游行,曾经有过多少次群众集会;
  红场,曾经有过多少次雄壮的检阅,曾经有过多少首脑在这里招手,从沙皇到斯大林,从赫鲁晓夫到叶利钦再到普京……
  尽管,俄罗斯一次又一次改朝换代,红场依然还是红场。
  1917年11月7日,在圣彼得堡爆发了“十月革命”。在莫斯科,布尔什维克的赤卫军与沙皇禁卫军展开争夺克里姆林宫的战斗,鲜血染红了红场。
  最令人难忘的是1941年11月7日,莫斯科铅云低垂,纳粹德国数十万大军兵临城下,德军先遣营从望远镜中已经能够看到克里姆林宫外塔楼的尖顶和红星。纳粹党的机关报《人民观察家报》也留好了头版,准备报道攻克莫斯科的消息。就在这一天,斯大林在红场举行盛大的阅兵式,纪念“十月革命”24周年。寒风瑟瑟、红旗猎猎,苏联红军官兵们肩披雪花,列队走过红场,从这里直接浩浩荡荡地奔赴前线。悲壮,一如那句传遍战场的誓言:“俄罗斯虽大,我们却无处可退,因为身后就是莫斯科。”一番浴血奋战后,德军从莫斯科城下败退而回。
  1961年的一个深夜,赫鲁晓夫下令悄然从红场的列宁墓中移走斯大林遗体。
  戈尔巴乔夫曾在红场发表演说,鼓吹他的“改革与新思维”。
  叶利钦也在红场接受群众的欢呼,庆贺他当选俄罗斯首任总统……
  一部红场史,就是一部俄罗斯史。
  二
  一到莫斯科,我第一个想去的地方,就是红场上的列宁墓。
  可到了红场才知道,列宁墓只在每周三、周四上午的10点到11点,每周六下午的13点到14点开放,接受游客的瞻仰。周一、周五不开放。不巧,那天正是周一,一道铁栏杆把行人、游人远远地挡在了栏杆之外。
  第二回去红场,总算是列宁墓对外开放的日子。
  铁栏杆外已经排起了长队。由于按照规定在列宁墓内不准摄影、摄像,我只能以非常遗憾的心情,通过安全检查,走向列宁墓。
  列宁墓是下大上小的梯形建筑,用方形的红色花岗岩、斑岩以及黑色的拉长石砌成的,显得庄严大方。陵墓上刻着金色的俄文字母АEHИH(列宁)。
  现在所见的列宁墓,是第三次改建而成的。
  列宁于1924年1月21日18点50分,在莫斯科的高尔克村带着遗憾溘然长逝,年仅53岁。为了缅怀这位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苏联政府决定在莫斯科红场修建列宁墓,永久保存列宁遗体,供苏联和世界人民瞻仰。
  最初的列宁墓是临时性的。在列宁去世后的第三天,用木料在红场上搭起的一座方形的陵墓,供人们悼念。这年8月,列宁墓对外开放。
  木质的墓毕竟不是永久性的。1925年底,苏共中央决定修建永久性的列宁墓。
  有着“苏联人民建筑师”光荣称号的阿·舒舍夫出色地完成了列宁墓的建筑设计工作,他在一夜之间便绘出草图,并得到各界的一致认可。在苏联,重要建筑物像这样一次性完成设计工作是十分罕见的。
  阿·舒舍夫设计的列宁墓,质朴而厚重,体现了列宁朴实的作风,其外形、颜色、建筑风格也与红场建筑融为一体。
  列宁墓两侧是观礼台,后面是检阅台。在举行群众集会时,在检阅游行队伍时,领导人就站在这里。这儿,站过斯大林,站过赫鲁晓夫,站过勃列日涅夫,站过戈尔巴乔夫,还站过叶利钦,也站过普京和梅德韦杰夫。
  我来到了列宁墓的入口处。列宁的遗体被安放于地下,从入口处通往地下的通道是黑顶、黑墙,连台阶也是黑色的。只有几盏小灯,射出微弱的光线,让人依稀看见脚下的台阶。从阳光灿烂的红场,一下子走进全部黑色的通道,仿佛来到另一个世界。
  除了轻轻的脚步声之外,陵墓内一片静穆。
  顺着黑色大理石台阶一步步走向地下深处后,我的眼睛渐渐适应了黑暗,才看见在通道的拐弯处伫立着表情严肃的卫兵。
  拐弯之后,我便进入大厅。大厅的顶、地、四墙,依然全部用黑色大理石砌成。除了正中一盏明亮的大灯之外,四周只有幽幽的小灯。
  大灯照射在一尘不染、清澈透明的水晶棺上。列宁的遗体穿着一身黑色的西装,打着圆点领结,正安详地躺在水晶棺里。
  我曾经无数次见过列宁的照片、画像、塑像,但亲眼见到他的真容时,心里还是涌动着难以言状的情感。
  三
  列宁墓每逢周一和周五不开放,因为这是医护人员作例行检查的时间。他们打开水晶棺,对遗体进行认真检查之后,再把水晶棺重新封上。
  长期保存列宁遗体是一道科学难题,为了让列宁永葆生前模样,数十年来,三代科学家耗去了无法估量的精力和心血,苏联政府更是像致力于航天、核武器研究一样不惜工本,不计代价。别的不说,光为了保证棺内始终保持摄氏16度恒温、湿度保持在80%~90%这一项,便需要由12名生物医学家组成专门实验室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护理。   据俄罗斯报刊披露,列宁逝世1个月后,他的遗体开始出现腐烂现象。后由于苏联生物化学家兹巴尔斯基教授和乌克兰卡尔可夫大学解剖学系主任沃罗比约夫教授用自己发明的方法进行防腐处理,大大减缓了遗体的腐烂速度。
  列宁遗体受到严重损坏,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1年6月22日,当希特勒下令突然向苏联发动大规模进攻之际,位于莫斯科红场上的列宁墓显然成了德国法西斯轰炸的头号目标。
  就在战争爆发几天之后,斯大林下令将列宁的遗体秘密转移到安全地带。因为准备时间只有两天,兹巴尔斯基教授只能随身携带遗体保养用的主要器械和药液,匆匆上路。
  他后来在回忆录中写道:“我们是在7月3日夜幕降临后秘密出发的。我记得很清楚,一列苏共政治局专用装甲列车在开往乌拉尔方向的铁路小站上,等着大家。专家及家属伴着列宁遗体的车厢居前,中央政治局常委们居中,由410名全副武装警卫组成的护送队压阵,在最后的车厢内。5天后,火车驶抵秋明,连当时的州委第一书记库普佐夫都不知道是什么要人乘车到此。包括兹巴尔斯基教授一家在内的所有被护送的对象,均被安置在市区的一所农学院内。水晶棺放在一幢叫‘白宫’的二楼会议厅内。”
  那年夏天非常闷热,为了预防列宁遗体受热,他们在遗体四周放上冰块,一路上还不断用酒精擦拭遗体,以防感染。
  这次历险为这些医学专家提供了进行各种新试验的机会,尤其在对列宁面部保护方面有了突破性进展:奇迹般清除了所有因防腐处理而产生的色素斑点,并修整还原了已塌陷的鼻子和眼睛。
  然而,遗憾的是,由于受战火影响,他们不可能按标准要求将遗体始终保持低温。1943年12月,遗体开始腐烂,即便搬迁到地下室,也无济于事。
  最后,专家们只得忍痛截去遗体的一条腿和部分左肢,以人造假肢代替。苏联战胜法西斯德国之后,列宁遗体于1945年3月运回红场上的列宁墓时,参观者只是感到他的容貌似乎比去世时还年轻,却不会发现深色西服里的肢体实况。
  1954年,长期致力于保护列宁遗体的兹巴尔斯基去世。其弟子们的经验毕竟没有老师那么丰富,列宁遗体又开始腐烂。经过请示当时的苏共中央第一书记赫鲁晓夫,决定不再保留列宁遗体的躯干,将躯干火化,另外制作一个足以乱真的人造躯干,与列宁的头颅相接。
  这样,列宁墓中所保存的列宁遗体,实际只有头颅才是真的。不过,当时这一不得已的处理被高度保密,加上头颅与人造躯干的连接天衣无缝,参观者从未察觉。直到苏联解体后,当年的种种神秘政治面纱都被揭开,其中也包括列宁遗体的这一秘密。
  四
  随着苏联的解体,苏联共产党在一夜之间解散,这巨大的政治风波也直接冲击了长眠于地下的列宁。
  1991年10月12日,俄罗斯政府取消了护理列宁遗体的拨款,原列宁墓实验室被重组为“生物医疗技术科研中心”,后被并入俄罗斯药物及芳香植物科学研究所,又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
  俄罗斯转型的最初几年,这些常年在地下室埋头搞科研的专家,必须从头学习养家糊口的经营技能。实验室团队只剩下12人,专家们的平均月薪是50美元,就是这样,还有过连续一年发不出工资的窘境,但没有一人离去。1993年1月,《真理报》首次刊登了负责列宁遗体保存工作者劳无所获的消息,列宁墓办事处就此提议在列宁遗体面前摆放两个集资箱,但未获政府批准。《真理报》随后鼓动公众捐款。不久,从独联体各地区短时间内征集了200多万卢布,但这点钱无异于杯水车薪。
  同时期,一批新闻工作者、历史学家、法律工作者和商人联合建立了列宁墓基金。1993年6月23日,该组织于莫斯科司法局正式登记注册,名为“‘列宁墓’独立慈善基金”。1993年夏,基金开始向列宁遗体研究工作者发放工资,数额随着物价与通胀程度自动调节。
  据担任实验室负责人的生物化学家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杰博夫的学生介绍,实验室的几个年轻人凭借热情参与此项工作,他们所获待遇不足私人诊所的十分之一,即使是首席专家,月工资也不过60000卢布左右。
  五
  近一个世纪的风雨中,列宁墓曾多次遭到破坏。有证可查的是1953年到1991年之间《苏维埃检察院对5810例反苏维埃鼓动宣传活动案件的司法复查》,其间就有不少是针对列宁墓的破坏行为。
  1960年7月14日,一个鞑靼人越过围栏用脚踢碎了水晶棺的玻璃。
  1961年9月9日,一个俄罗斯女人朝水晶棺吐痰,说:“给你,下流鬼!”并将包在手绢里的小石子投向石棺,砸碎了水晶棺的玻璃。
  1962年3月25日,一个俄罗斯女人从大衣里抽出上了扳机的信号枪,企图向水晶棺射击,未遂。
  1966年3月29日,一个俄罗斯退休人员向水晶棺抛掷大锤。
  1966年10月19日,一个俄罗斯聋哑人向水晶棺抛掷锤子,砸碎了玻璃。他在接受审讯时,表示他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让列宁活过来站起来,他想看到活着的列宁。
  关于列宁的争论、关于列宁墓要不要迁出红场的争论,在易帜后的俄罗斯激烈地进行着。
  列宁是布尔什维克的领袖,是“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苏联的缔造者,是“苏联国父”。红场上的列宁墓,理所当然是苏联的象征,是苏联共产党的象征。
  红场是俄罗斯的“政治广场”,各种重要的政治活动都在这里举行。红场上的列宁墓,也就成了坚决反共的俄罗斯民主派们的眼中钉。
  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生前坚决主张把列宁墓迁出红场。他多次提出这一建议,但是在国家杜马(相当于中国的人大常委会)遭到共产党人的坚决反对,未能实现。
  为了寻找迁移列宁墓的依据,有人从1924年的《真理报》上查到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写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列宁临终时的遗嘱:“不要为他建造纪念馆或以他的名字命名宫殿,不要为纪念他而组织大规模的活动。”列宁希望在他死后,安葬在他母亲的墓地。   应当说,从列宁一生的品格而言,这遗嘱确实是体现了列宁本人的意愿。列宁并不希望在他死后,在红场为他建造列宁墓。但红场上这座列宁墓,近一个世纪以来已经成了举世瞩目的建筑物。拆除红场上的列宁墓,本身就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997年,叶利钦又一次提出建议,依照列宁遗嘱,把列宁遗体迁至列宁母亲墓地安葬。叶利钦还建议,就列宁墓是否迁出红场,举行全民公决。
  俄罗斯国家杜马就叶利钦的这一提议进行表决,结果以240票对11票的绝对优势否定了叶利钦的提议。
  国家杜马还宣布:“迁移列宁墓遗体是破坏文物的行为!”
  就这样,关于迁移列宁遗体的风波,暂时平息下来。
  到了1999年,风波又起。
  这年5月23日,忽然传出消息,克里姆林宫已经起草了一份总统令,准备把列宁遗体从红场列宁墓移到圣彼得堡沃尔科沃墓地安葬。
  获知这一突如其来的消息,俄共领导人之一、国家杜马主席谢列兹尼奥夫马上与克里姆林宫总统办公厅主任沃洛申联系。沃洛申坚决否认,说根本没有起草过这样的总统令。
  无风不起浪。
  翌日,俄罗斯东正教领袖阿列克谢二世在红场举行宗教庆典活动时,公开向俄罗斯电视台发表讲话,支持将列宁遗体易地安葬。他说:在俄罗斯的心脏——红场举行各种娱乐活动时,旁边就是墓地是“不合道德的”。他希望“把位于红场的革命领导人遗骸迁移出去”。
  阿列克谢二世是俄罗斯宗教界的著名领袖。他的这番讲话,得到许多东正教教徒的支持,在俄罗斯又掀起一番要求迁移列宁墓的风波。
  就在阿列克谢二世发表谈话之后,5月25日,俄罗斯共产党联盟发表声明,对俄东正教领袖阿列克谢的言论表示遗憾。
  时任莫斯科市副市长尚采夫也表示,处理列宁遗体问题应该考虑人民的意志。同时,他又指出,根据俄罗斯现行法律,红场处于国家元首保护之下,莫斯科市在未征得克里姆林宫同意的情况下,无权对红场进行改造。
  这一风波,很快又平息下去。
  六
  伴随着列宁墓是否迁出红场的争论,是一场关于如何评价列宁的争论。
  在今日俄罗斯,怀念、拥护列宁的人不少,反对、诋毁列宁的人也不少。莫斯科列宁博物馆馆长格里戈里·加拉扎的话,或许概括了今日俄罗斯的实际情况:“有些人认为他非常伟大,有些人的看法则完全相反。很多年轻人甚至不知道他是谁。”
  在今日俄罗斯,究竟是支持列宁的人占多数,还是反对列宁的人占多数?
  1997年7月,莫斯科一家社会科学研究所进行民意调查,题目是“谁对当代人的思想影响最大?”结果,列宁名列第一。
  从这份民意调查中,也可以觑见当今俄罗斯的思想动向。
  现在的俄罗斯,能够记得列宁去世时的情景的老人已经为数甚少。1999年,苏联时代最著名的政治漫画家、98岁的鲍里斯·叶菲莫夫接受记者采访,他回忆道,列宁去世使他感到特别痛苦,那种感觉终生难忘。
  他说:“当时人们都惊呆了。我们不知道没有列宁的日子该怎么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尽管我们已经知道他一直患病,瘫痪了,而且实际上已不能参加政府工作,但我们还是不能接受他去世的事实。”
  他还说:“我清楚地记得举行列宁葬礼的那一天。我看到他的遗体被安放在水晶棺里,前去吊唁的人络绎不绝。”
  在新世纪即将到来之际,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2000年年底,在俄罗斯举行的一次推举俄罗斯“世纪风云人物”的民意调查中,列宁名列榜首,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风云人物。据俄罗斯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此次民意调查共有1500人参加。调查是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进行的,颇能反映居民的真实想法。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天——2000年12月31日,数以千计的俄罗斯人在红场上排着长队,前往列宁墓瞻仰列宁,队伍中有为数不少的年轻人。列宁墓前放满了鲜花。
  2001年4月17日,俄罗斯一家咨询公司公布了一项调查结果,虽然列宁已辞世77年,但三分之二的民众仍然对列宁“念念不忘”,对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表示赞扬。
  这家公司是在对2000人进行问卷调查之后,得出如下统计:66.7%的被调查者对列宁在俄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持肯定态度,其中29%的人完全肯定,37.7%的人比较肯定。另有14.5%的人认为列宁有功也有过,只有7.6%的人否定了列宁的历史贡献。
  这些调查充分表明,列宁仍活在俄罗斯人民心中。(题图为红场上的列宁墓)
  (责任编辑:徐 嘉)
其他文献
企业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推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的必然要求。立足新形势、新要求,深刻认识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
毛泽东是中国近代以来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是领导中国人民彻底改变自己命运和国家面貌的一代伟人。他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为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以毕生奋斗,领导党和人民找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正确道路,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从中国
期刊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法律, 各国法律的内容也迥然不同. 我国的法律可以管发生在外国的案件吗? 或者外国的法律可以管发生在我国的案件吗?很明显,有些案件可以管,有些案件不能
期刊
在中共老一辈革命家中,冯仲云是学历高、担任党政军职务多的传奇人物之一。  1926年。冯仲云考入清华大学,次年5月在白色恐怖中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担任清华大学党支部书记。学习期间,他数理化功课成绩优异,而且熟练掌握英文、法文等外语,是数学系的高才生,深受我国数学权威熊庆来的青睐。  冯仲云善于团结同学,组织能力强,是学生运动领袖。1930年,因参加五一劳动节示威游行。同刘澜波、张静之等人被捕入狱,半
康德提出责任的普遍命令 ,并由此建立起纯粹的动机论。他的绝对的道德义务和动机论遭到了边沁、黑格尔、叔本华等思想家的批驳 ,但他们并未正确指出康德伦理学的根本缺陷。本
期刊
近年来,在全球国际贸易总额不断上升的背景下,中俄贸易的发展显得有些暗淡.普京上台后,俄罗斯政府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对外政策日趋明朗.特别是在中俄关系中,经贸合作比政治对
周律师:你好!我国X公司与某外国Y公司与2012年11月22日签订了购买铁矿石的CFR合同,X公司的信用证规定,装船日期为2013年2月1日至2月10日。由于Y公司租来的货轮在开往装货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