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资源有效教学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语文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z2574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老师的课例,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给了笔者很好的启发。
  一、巧用《语文作业本》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流程
  戴老师巧妙地以《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四个学习任务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看似简单,却很好地完成了梳理文章脉络、理解内容及情感、学习欲扬先抑及象征手法等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学扎实有效。
  好的教学设计总是简单明了的,然而简单的设计背后却有并不简单的努力。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作业本》的设计意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配合统编本教材编写的《作业本》体现的是一种学习设计,每一课都包含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三大板块的任务,涵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导学”特征非常鲜明。教师只有理解《作业本》的设计意图,才可能在研读教材的同时研读《作业本》,并巧妙利用练习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来完成课堂教学。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文本。虽未逐课解读,但笔者相信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適合这么教——如果真的每一课都可以这么教,那当教师也太无趣了。其实选什么样的课文作这样的尝试,主要取决于《作业本》。《作业本》的编写质量高,练习设计符合教材编写意图、文本特质及教师的教学意图,才有可能实现巧用《作业本》资源的意图。
  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作业本》的学习任务设计巧妙融合。虽然四个学习任务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但教师并非没有教学设计,而是借《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就戴老师这一课而言,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任务的取舍,《作业本》中共有八个任务,戴老师选取了其中四个,这四个任务分别着眼于文章脉络梳理、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欲扬先抑及象征手法的学习,四个任务的选择其实体现了教师对文本价值的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二是对课堂生成的把握,戴老师并未机械讲解答案,而是围绕四项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教师不仅关注答案,更关注形成答案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引导,可见他课前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早有充分的预设。
  二、整合多方信息,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材,二是学情。
  在作教材分析的时候,戴老师不仅研读了文本,还仔细研读了“单元导语”与“预习要求”,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及每一课的具体任务,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避免盲目。
  在作学情分析的时候,戴老师关注到学生已
  学知识与将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关注到七年级与八年级学习侧重点的不同,更关注到“欲扬先抑”与“象征”两种写作手法在何时学过,学到何种程度,接下去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将“这一课”所学的语文知识置于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去考量,如此设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细致的。
  当然,在目标的表述上,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戴老师在“内容分析”部分描述本课的“学习内容”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象征的具体内涵与应用,茅盾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按笔者的理解,戴老师所说的“学习内容”就是教学目标,而从课堂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借助表格梳理文章脉络、借助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也应该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而欲扬先抑与象征手法的学习则应该是教学重点。表达上这一小小的失误也造成了作者自身的困扰,戴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有些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应。”其实目标是由人设定的,只要任务有价值,何愁“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应”呢?
  所谓瑕不掩瑜,表达上一点小小的失误并不影响课堂的精彩。这是一堂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目标设定合理,教学设计巧妙,化繁为简,务实高效的好课,尤其在巧用《作业本》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一点上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研究、借鉴。
其他文献
摘 要:从近几年全国卷作文题来看,命题者有意深入议论文写作过程的内核,有侧重考查论证思维过程的,有侧重考查对碎片化、非连续性材料统整能力的,有侧重考查交际意识的,有侧重考查论据材料运用能力的,或兼而有之。高考作文题考查方向的深刻变化启示着一线教师要更全面地关注写作过程,在关键性环节上做好有效辅导,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高考作文命题;论证过程;统整能力;交际意识;材料运用  从整体上考
期刊
摘 要:2018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指向学科素养,适度调整了命题思路。在选文上,适度增加篇幅长度,内容庞杂,讲究思维品格和语言的规范建构,富有文化内涵。在试题设计上,严格控制选项长度,灵活考查学科素养,选项拟定呈现被统一的痕迹。  关键词:论述类文本;阅读理解;命题  2018年高考全国卷论述类文本阅读试题,从形式上看,具有超强的稳定性,依旧赋9分,依旧为客观题,题干表述依旧同于2017年
期刊
摘 要:2018年的中考名著阅读呈现以下命题导向:一是基于关键情节,考查阅读积累;二是指向核心价值,关注深度阅读;三是体现文本特质,渗透阅读策略;四是开展专题探究,倡导主题阅读;五是采用读写结合,关注高阶思维。  关键词:中考语文;名著阅读;命题导向  一直以来,探索名著阅读的有效评测途径和方法,以测评来推动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促进名著阅读教学的真正落实和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真正落地,是语文教学的重要
期刊
社会的发展不仅伴随着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也催生了大批流迁人口,跨地域的流动迁徙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承载不同文化的群体之间的互动与碰撞。部分西部民族地区在工业建设蓝图下得以迅速崛起并实现跨越式发展,受国家调配而迁入的政策性移民与近年来自发进入的流迁人口共同构成当地的外来人口群体。加之民族地区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复杂民汉混居文化,来自不同地区文化载体的相遇,使得民族地区流迁人口的文化适应研究富有挑战性,也颇具意义与价值。然而,结合对过往文献资料的梳理,可以发现学界对流入西部地区的流迁人口的关注远不及东部沿海地区
摘 要: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是教育界的关注热点之一。高中语文教学中,阅读是牵涉批判性思维的重要环节,而人物形象尤其适合进行批判性阅读。通过吸纳学生对人物形象的不同解读,可以唤醒学生主体的反思意识,改变顺从权威的思维惰性。批判性阅读课堂教学中,可以质疑破旧、顺势设问为发端,以整合求证、关联问题为核心,以反思求真、公正辩证为精神,鼓励学生与文本进行多重对话,在文本细读和拓展阅读中求证整合,最终
期刊
摘 要:从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的语用题的阅卷情况看,考生答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逻辑思维不严密;概括不全面;审题不仔细;语言缺少严谨性;逻辑思维不深刻,没有做到有理有据地分析。所以,语用题的备考应该着重于学生思维品质、逻辑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高考语文;语用题;试题分析  2018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5、第6两道语用题打破了常规考法,让考生有些措手不及。虽然语用题考查形式多样化,但考查的本质是
期刊
摘 要: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在任务驱动型教学中,任务驱动的策略可以有体验式驱动、指导式驱动和整合式驱动。  关键词:任务驱动型教学;教学策略;《石壕吏》  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在一个个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掌握学习内容、达成学习目标的教学模式。
期刊
摘 要:《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修)》选文《送李愿归盘谷序》中“入耳而不烦”一句,《教学参考书》把“烦”翻译成“厌烦”。邓英树主编(巴蜀书社出版)的《古文观止》、王峰主编(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古文观止》也都把“烦”翻译成“厌烦”。但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出版)中,“烦”的最后一个义项是“动心”,而所举的例子就是这句话。纵观上下文,从说话者身份、听话者心理以及创作意图等角度考辨,把“烦”
期刊
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现代性和市场经济飞速蔓延,以利益为导向的市场理性渗透入乡土社会。伴随着社会变迁,当前乡村中个体对其他村民、土地和乡村的依赖性降低,具有更高的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市场化和理性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传统熟人社会的人格信任、情面规则依然在无形中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际,这种处于传统-现代连续统中间状态、兼具现代性和乡土性的乡村社会是“后乡土社会”。在这样的社会形态下,乡村集市作为村民定期进行商品交易的公共场所,其间充盈着经济行动之外的丰富的意义表达,所以本次研究通过关注集市上的人际互动和交
摘 要:思辨性阅读的起点是从质疑起始,立足生本,问题引领,解决“思辨什么”的问题;落点是在思辨中阅读,在阅读中思辨,学会思辨与阅读的思路与方法,解决“怎么思辨”的问题;终点是解决问题,指向发展,解决“为什么要思辨”的问题,它指向阅读能力与思辨能力的提高,进而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终身发展。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阅读能力;语文核心素养  思辨性阅读是目前语文教学的一个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