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老师的课例,在教学资源的整合利用方面给了笔者很好的启发。
一、巧用《语文作业本》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流程
戴老师巧妙地以《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四个学习任务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看似简单,却很好地完成了梳理文章脉络、理解内容及情感、学习欲扬先抑及象征手法等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学扎实有效。
好的教学设计总是简单明了的,然而简单的设计背后却有并不简单的努力。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作业本》的设计意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配合统编本教材编写的《作业本》体现的是一种学习设计,每一课都包含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三大板块的任务,涵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导学”特征非常鲜明。教师只有理解《作业本》的设计意图,才可能在研读教材的同时研读《作业本》,并巧妙利用练习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来完成课堂教学。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文本。虽未逐课解读,但笔者相信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適合这么教——如果真的每一课都可以这么教,那当教师也太无趣了。其实选什么样的课文作这样的尝试,主要取决于《作业本》。《作业本》的编写质量高,练习设计符合教材编写意图、文本特质及教师的教学意图,才有可能实现巧用《作业本》资源的意图。
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作业本》的学习任务设计巧妙融合。虽然四个学习任务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但教师并非没有教学设计,而是借《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就戴老师这一课而言,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任务的取舍,《作业本》中共有八个任务,戴老师选取了其中四个,这四个任务分别着眼于文章脉络梳理、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欲扬先抑及象征手法的学习,四个任务的选择其实体现了教师对文本价值的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二是对课堂生成的把握,戴老师并未机械讲解答案,而是围绕四项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教师不仅关注答案,更关注形成答案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引导,可见他课前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早有充分的预设。
二、整合多方信息,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材,二是学情。
在作教材分析的时候,戴老师不仅研读了文本,还仔细研读了“单元导语”与“预习要求”,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及每一课的具体任务,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避免盲目。
在作学情分析的时候,戴老师关注到学生已
学知识与将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关注到七年级与八年级学习侧重点的不同,更关注到“欲扬先抑”与“象征”两种写作手法在何时学过,学到何种程度,接下去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将“这一课”所学的语文知识置于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去考量,如此设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细致的。
当然,在目标的表述上,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戴老师在“内容分析”部分描述本课的“学习内容”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象征的具体内涵与应用,茅盾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按笔者的理解,戴老师所说的“学习内容”就是教学目标,而从课堂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借助表格梳理文章脉络、借助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也应该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而欲扬先抑与象征手法的学习则应该是教学重点。表达上这一小小的失误也造成了作者自身的困扰,戴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有些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应。”其实目标是由人设定的,只要任务有价值,何愁“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应”呢?
所谓瑕不掩瑜,表达上一点小小的失误并不影响课堂的精彩。这是一堂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目标设定合理,教学设计巧妙,化繁为简,务实高效的好课,尤其在巧用《作业本》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一点上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研究、借鉴。
一、巧用《语文作业本》资源,合理安排教学流程
戴老师巧妙地以《语文作业本》(以下简称《作业本》)中的四个学习任务构成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看似简单,却很好地完成了梳理文章脉络、理解内容及情感、学习欲扬先抑及象征手法等教学任务,达成了教学目标。四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教学扎实有效。
好的教学设计总是简单明了的,然而简单的设计背后却有并不简单的努力。
首先,教师要充分理解《作业本》的设计意图。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配合统编本教材编写的《作业本》体现的是一种学习设计,每一课都包含课前预学、课中导学、课后拓展三大板块的任务,涵盖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导学”特征非常鲜明。教师只有理解《作业本》的设计意图,才可能在研读教材的同时研读《作业本》,并巧妙利用练习作为学生的学习任务来完成课堂教学。
其次,要选择合适的文本。虽未逐课解读,但笔者相信并非所有的文本都適合这么教——如果真的每一课都可以这么教,那当教师也太无趣了。其实选什么样的课文作这样的尝试,主要取决于《作业本》。《作业本》的编写质量高,练习设计符合教材编写意图、文本特质及教师的教学意图,才有可能实现巧用《作业本》资源的意图。
再次,教师的教学设计要与《作业本》的学习任务设计巧妙融合。虽然四个学习任务构成了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但教师并非没有教学设计,而是借《作业本》中的学习任务完成自己的教学设计。就戴老师这一课而言,教学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学习任务的取舍,《作业本》中共有八个任务,戴老师选取了其中四个,这四个任务分别着眼于文章脉络梳理、文章内容及情感的理解、欲扬先抑及象征手法的学习,四个任务的选择其实体现了教师对文本价值的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及学生学习路径的设计;二是对课堂生成的把握,戴老师并未机械讲解答案,而是围绕四项任务引导学生开展朗读、讨论等学习活动,教师不仅关注答案,更关注形成答案的过程,在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中,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在教学过程中,戴老师胸有成竹、游刃有余的引导,可见他课前对学习活动的开展早有充分的预设。
二、整合多方信息,科学设定教学目标
设定教学目标的依据,一是教材,二是学情。
在作教材分析的时候,戴老师不仅研读了文本,还仔细研读了“单元导语”与“预习要求”,揣摩教材的编写意图,明确单元整体目标及每一课的具体任务,使教学目标的设定与教学内容的选择避免盲目。
在作学情分析的时候,戴老师关注到学生已
学知识与将学知识之间的联系,不仅关注到七年级与八年级学习侧重点的不同,更关注到“欲扬先抑”与“象征”两种写作手法在何时学过,学到何种程度,接下去应该学什么、如何学。将“这一课”所学的语文知识置于整个语文知识体系中去考量,如此设定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才是科学的、细致的。
当然,在目标的表述上,还有不尽完善之处。戴老师在“内容分析”部分描述本课的“学习内容”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象征的具体内涵与应用,茅盾先生散文创作的风格。”按笔者的理解,戴老师所说的“学习内容”就是教学目标,而从课堂的实际完成情况来看,借助表格梳理文章脉络、借助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及作者的情感也应该是这堂课的教学目标。而欲扬先抑与象征手法的学习则应该是教学重点。表达上这一小小的失误也造成了作者自身的困扰,戴老师在“教学反思”中写道:“有些学习任务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应。”其实目标是由人设定的,只要任务有价值,何愁“没有明确的目标对应”呢?
所谓瑕不掩瑜,表达上一点小小的失误并不影响课堂的精彩。这是一堂在充分整合资源的基础上,目标设定合理,教学设计巧妙,化繁为简,务实高效的好课,尤其在巧用《作业本》资源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一点上值得广大语文教师研究、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