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各大院线先后宣布支持《闯入者》,但在接受《瞭望东方周刊》采访时,王小帅仍将他遭受的冷遇称为“铁板一块”。
一部严肃电影,被导演寄予厚望,也投入了近千万元宣传费用,还精心选择了两部好莱坞大片之间的档期空间,其结果却是王小帅所说的“连一小块蛋糕也没有分到”。
这不是影院经理的阴谋,而是资本、电影公司、院线乃至观众“合谋”形成的某种“霸权”。王小帅既不是第一个闯入者,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失落者。
尽管商业也是电影的本质属性,尽管电影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就是让它更具商业性,尽管讲求商业已经是中国电影的生存基础,不过,是否因为追求商业价值就要把一些电影拒之门外?或者真像王小帅说的那样,到了“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
这个问题不只提给影院经理。因为从产业链的源头,青春片和喜剧片就已经占据了统治地位。
北京新影联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一位资深电影人,这样预计:当银幕再增加1万块,也就是进入3万块区间时,中国电影才会开始形成多样性和多元化的结构。他大约参考了当今美国电影市场的规模——也就是不到4万块银幕。
这可能不只是指电影公司拍摄什么类型的电影,而是像美国那样,有针对不同观众的观影场所。至少大学教授不必和他的学生们一起挤在一家电影院里。
在这场竞争中,没人奢望理性消费会战胜粉丝经济,所以不必惊诧于这样的现实:以三线建设为叙事背景的《闯入者》,在院线的排片低于大多数30岁以上人士都不了解也不感兴趣的《何以笙箫默》。
2002年,中国电影院线银幕数量仅1843块,2009年增长到4723块。但最近一个1万块的增长,是在2012年到2014年间完成的。如此看来,中国电影是不是很快就会迎来更加完善的多元化产业结构?
至少从现在电影公司的拍摄计划看,2016年的中国电影恐怕还很难有严肃电影的空间。
这不是说周铁东的预测有问题。实在是中国电影市场的奇迹太多,比如我们就要用不到30年的商业电影经验,建造超越美国的全球第一大票仓。
还有一种预测,中国城镇电影市场的总容量不过4万块银幕。换句话说,就银幕数量而言,中国电影已经过了青春期。
我们是不是只能悲观地认为,中国电影市场将始终被年轻人和他们钟爱的青春片、喜剧片占据?而这一代中产阶级在他们收入的巅峰时期,是否离电影院越来越远?
王小帅希望有新的力量介入——具体而言就是政府出手扭转。不过,最近30多年来的改革主线之一就是要减少政府干预。
很难用情怀来改变和约束人。周铁东说,“影院要活就不能为情怀埋单,因为埋不起。”这里的情怀,不仅指导演的情怀,还包括投资人、电影公司和院线老板。
可时不我待,能为中国电影产业塑造基础——比如推动多元化埋单的人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