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单位,低调好还是高调好?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ank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主任是我十分敬重的领导,他出身贫寒,靠着自己的努力,凭着过人的智慧,一步一步艰难地走上了领导岗位。可能因为我是农家子弟,在我的身上看到了当年的他,所以他时不时地对我指点迷津。对于他的话,我总是仔细揣摩,认真品味。都说酒后吐真言,老主任醉醺醺之后总是对我说:“人呀,一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但有时候又对我说:“人呀,该高调还得高调啊。”这样的话听多了,我有点不知所措,无所适从。在低调和高调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如何把握,我一时感悟不透。
  “初闻不知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当年初入茅庐的我,无法理解老主任的话。今天历经沧桑的我,才顿悟那些话的真谛——低调是根本,高调是策略。而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在单位里的时光应该这样度过:低调—高调—低调。
  第一阶段:低调
  新人进入单位,大家伙都在观察你,你也在观察大家伙。而低调的态度才能让你获得大家的好感,尽快融入新集体。
  1.领导喜欢低调内敛的人
  大家看看领导身边的秘书,哪一个不是低调的?领导阅人无数,看法自有独到之处。领导为什么会物色低调的人呢?因为低调的人有思想、有想法、思维缜密,他们善于用脑思考,知道什么该做、什么该说,办事有分寸。这样的人稳重成熟,潜力也大,放在身边有安全感。初入茅庐的你只有低调,才能获得领导的好感。而高調的人则被贴上浮夸、不接地气的标签,领导必然弃之不用。
  2.同事容易接纳低调的人
  你一定要明白,放低自己,别人才乐意接受你。不论谁来到新环境,周围的人都会产生一种本能的心理戒备,会看看新人到底如何办事?太高调,大家就会不自主地想:这家伙会不会威胁我的位置呢?从而对你防备,形成无形的隔膜。所以,没太熟之前,不要和别人那么亲近、那么高调,那样会显得虚伪,会让自己被别人孤立。在工作中,见多了这样的例子,挺为这些年轻人感到惋惜。
  3.便于观察单位的人和事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和一把手关系好,如果你处处显摆,别人当你的面,自然不会说一把手的坏话,自然什么事情都不说,以防你告诉领导。
  所以,你要静若处子,静静地观察单位里的事情。别人不知道你的关系,说话的时候就会没有顾忌,单位里乱七八糟的陈年旧事就会说给你听,单位里的人际关系你就会有大概的了解。
  第二阶段:高调
  在新单位待了三四个月,和大家熟悉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高调,积极地展示自己的实力,让自己显得和别人稍微有点不同。
  会写作就好好写材料发表文章,会演讲就好好登台表演,会办事就好好把事做完美,反正能展示什么就展示什么。为什么要高调呢?
  1.获得领导认可
  有个道理大家都听了无数遍:学校里老师只认识学习好和学习差的学生,却记不住水平一般的人。在单位同样是这个道理,谁能力突出,谁迟到早退,领导都在心里有本账。而能力一般的人,领导却淡然待之。
  我们最怕的就是领导记不住我们,同事想不起来我们。在单位里最大的悲哀就是被雪藏,领导从不把事情交给你,这样你就完蛋了。
  领导只有发现了你的优点,才会慢慢压担子,看看你是不是可塑之才,看看你能力到底行不行、值不值得培养?
  2.赢得同事的尊重
  在单位里,除非利益冲突,其实大多数人,都喜欢优秀的人,愿意和优秀的人在一起,因为说不清哪天你就当上了领导,趁现在抓紧和你培养感情。
  如果你一点实力也没有,单位里会有一些素质低的人,看不起你、瞧不上你,专门欺负你。
  所以,我们应该像孔雀一样,时不时地开屏,时不时地展示自己的漂亮羽毛,把大家伙吸引过来,赢得大家发自内心的尊重和赞许。顺便告诉一些人,我有实力,我很强大。
  第三阶段:低调
  在单位待了半年之后,我们该展示的已经展示,该表达的已经表达,接下来就应该沉下心来,低调做人,安心工作。
  我们要牢记才高不必自傲,太高调容易引起别人的不满。翻阅历史书籍,高调的人总如昙花一现,终会消失于滚滚红尘之中。在我们这种文化环境中,太高调会让别人说我们太显摆。
  你在滔滔不绝地和别人交谈,说不清别人在心里正想着:这孩子咋就这么自不量力呢?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尽量和大家一样,大家都一样了,别人就不会拿你说事。
  我们要相信是金子终会发光,不宣扬、不炫耀,别人也会看到我们的功劳。领导之所以为领导,肯定对单位里的各个方面有深入的了解,你的所作所为、你的一举一动终究瞒不过领导。你的心里有什么小算盘,领导看你一眼就全明白了。
  或许你做不到低调,但终究会低调,因为随着时间的沉淀,现实的打磨,你总有一天会变得无比低调,总有一天会明白低调才是正道。
  小的时候,我对别人说:“如果开会的时候让我上新闻,电视镜头对着我,我肯定就会笑出声来,真不明白那些表现得无比自然的人是如何做到的?”长大之后才明白,经过大风大浪,我们每个人都会变得稳重深沉,遇事波澜不惊 、稳如泰山。“天不言自高,海不言自深,地不言自厚。”每个人都想极力地证明什么,最后却什么也没有证明。
  低调不容易做到,而这恰恰让少数人胜出,所以我们必须低调。但如果在低调之中不时地透露出高调,会让我们显得更有韵味,更有厚度。
  (摘自微信公众号“办公室的秘密”)
其他文献
【试题】  假设你是某市双拥办工作人员。2016年12月25日一早,你的领导来电话,内容大概是:现在邻近2017年春节,市双拥办要向全市各地各部门和各驻地部队下发通知,开展好春节期间双拥工作。要结合实际,对各地各部门和各驻地部队分别提出要求。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在下面空格处起草这份通知。字数1000字左右。  【答案要点】  关于做好春节期间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的通知  各地各部门,各驻地部队:  
期刊
2017年4月12日到10月11日期间,应大韩民国市道知事协议会和釜山广域市的邀请,我作为上海市的代表参加了2017年度K2H项目,赴韩国釜山广域市政厅进行为期半年的公务员研修交流。  K2H项目,全称Korea Heart to Heart Programme,也被称为“外国地方公务员赴韩研修项目”。有别于其他的培训交流项目,这一项目不是通过培训授课,而是让研修生以亲身参与的方式,通过日常工作,
期刊
应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更为严格地执行反垄断法。对于国企的串谋等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 务必严格执法。  质次价高、供给不足,是垄断的必然表现。近期,华北地区“煤改气”如火如荼,初衷是推进“能源利用清潔化”,在部分地区却出现入冬无法通气或通气后难以保证按时供气的尴尬。同时,天然气价格近日猛涨,导致怨声四起。成因虽然复杂,根由却是油气行业的市场结构。天然气与电力、石油、铁路、民航、电信类似,均为具有一
期刊
目前全国上下形成了学习十九大报告、落实十九大方针政策的高潮。各地不仅全面动员了起来,而且各级政府及很多组织、机构创新形式,把宣传十九大精神搞得充满新意,产生了良好效果。本次十九大宣传应该说是历届党代会之后开展得最迅速全面、效果也最突出的一次。  由于宣传、落实十九大精神是全党、全社会的事情,参与者非常广泛,而具体执行者的水平又不是一致的,在全国范围内强调这项工作的高质量至关重要。要防止个别地方搞形
期刊
世间只有两件事,一件是关你屁事,另一件是关我屁事。  这是我在停用朋友圈后最明显的感悟。  掐指算算,从三年前发第一条朋友圈开始,微信的好友也从个位数慢慢积累到了近千人,如果硬要说当时停用 朋友圈的理由的话,好友数目的急剧增多是直接的导火索。增多的这些人里面,包括了领导、家长、买东西硬要加你 的营业员、楼下经常叫的外卖店老板,等等。  所以发朋友圈这件事情有了越来越多深刻的含义。比如发张出去吃饭的
期刊
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在你寄托了全部心神的目标消失后,随之而来的不但不是解脱,还有巨大的孤独和空虚。  之所以重新思考起这件事,是因为从国内朋友那里听到一则案子。一个17岁的高中生,在高考之后,留下一段感慨人生空虚的语言后,跳崖自杀了。他学习不错,正是在高考过后旅游的时候走的。遺书中写着,“世间本无安心所,何事空留皮囊在人间。”我想这“安心所”应是在说生活的价值。  这个世界似乎无比繁荣,却又似乎无
期刊
职场有真正的朋友吗  我博士毕业后一直在美国工作,还真没经历过尔虞我诈的事情。我想这主要是因为美国职场非常奉行“职业精神”,你是去工作的,不是去交友的,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以“职业精神”为宗旨。  法国管理学教授艾琳迈耶曾经这样描述美国与其他一些国家在职场文化上的差别:全世界范围,美国人的商业准则是最以任务为导向的,管理者和雇员更专注于工作。他们的想法很单纯,就是希望完成工作而已。但在其他许多国家,
期刊
近些年来,包括步行、慢跑、骑自行车等在内的“主动交通”模式越来越火热。“健康”“绿色”“便捷”等优势是人们选择这些交通模式的重要原因。但是,也有不少人在担心,因为城市中不算良好的空气环境,这些直接暴露在户外空气中的交通和运动模式是不是反而会对身体造成伤害?那么,一方面是空氣污染可能导致的损害,另一方面是主动交通能够带来的健康收益,这两者,究竟孰轻孰重呢?  来自剑桥大学、伦敦帝国学院、苏黎世大学等
期刊
有人问左宗棠:“天地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左宗棠回答:“三尺。”  提问者不以为然道:“我们每个人都超过三尺,如果天地间止有三尺,天空岂不都是窟窿?”  左宗棠回答说:“所以啊,我们学会了低头。”  学会低头,百事可为。  低头不是软弱,不是无能,而是一种气度,一种智慧,一种修养。  01 笑着低头,是一种智慧  人生总会遇到不顺心的事,低头不是自卑,不是懦弱,而是一种智慧。  笑着低头,就是把
期刊
武则天统治时期大肆任用特务诛杀异己,大臣人人自危。可是那时却有一个敢于和酷吏斗法、维护良善的著名“法官”,他就是徐有功。  与武则天当庭辩驳  徐有功(640-702年),出身书香门第,年轻时以“明经科”出仕。先是担任蒲州司法参军(主管司法审判辅助官员),在武则天称帝的前一年(689年),被调到朝廷任司刑(大理)丞,以后就长期在朝廷的司刑寺(大理寺)、秋官(刑部)、肃政台(御史台)三个司法部门任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