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根除后肝纤维化逆转基础和临床研究

来源 :肝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q4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是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原因。HCV持续损伤肝脏,肝脏纤维组织产生超过了肝脏的降解能力,细胞外基质的沉积不断增加,最终导致肝纤维化甚至肝硬化。本文主要探讨根除HCV后肝纤维化逆转基础和临床研究进展。
其他文献
目的:优选蠲痹颗粒的水提工艺。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总黄酮含量及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对蠲痹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优选蠲痹颗粒的最佳水提工艺。结果:最佳水提工艺为:加入8倍量水煎煮3次,每次1.5 h;按此优选工艺制备的蠲痹颗粒的总黄酮含量和浸膏得率分别为7.28 mg/g和37.24%。结论:所确定的优选工艺稳定可行,可为蠲痹颗粒的生产提供依据。
目的:研究健脾益气生津汤治疗气阴两虚型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2例老年糖尿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1例,对照组予以服用降糖药格列齐特片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健脾益气生津汤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中医症状积分、糖化血红蛋白水平(GHb)、血糖、胰岛素水平变化情况及治疗后两组的不良发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3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1.49%,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目的:系统评价穴位埋线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维普(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库(WanfangData)、PubMed、Embase、CochraneLibrary等国内外主要数据库,时限从建库至2020年5月,收集有关穴位埋线疗法对比西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对纳入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并采用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纳入研究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法联用青龙摆尾手法治疗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83例气滞血瘀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飞经走气”之青龙摆尾手法,每日1次,均以治疗6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比较两组疗效、中医证候主症积分、颈痛量表(NPQ)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4%,对照组为87.80%,两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医证候主症积分在第3疗程和随访1个月时较对
糖尿病是一种以血糖升高为特征的常见代谢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多食、多饮、多尿、消瘦、尿带甜味等典型症状,属中医学“消渴”范畴.传统中医将其病机归纳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一种以脂肪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已造成全球严重的疾病负担和经济负担,治疗上至今尚无获批的特效药物。尽管法尼醇X受体(FXR)激动剂对NASH患者有一定疗效,但因风险-获益比的不确定性至今未获批。优化FXR激动剂的结构有望改善患者的风险-获益比,为NASH新药研发带来希望。
现代社会的生活工作方式,人们日常“伏案”“驼背”姿势的时间越来越长,导致脊柱疾病和脊柱相关疾病的发病率随之增高.在脊柱相关疾病中以颈椎病的研究较为广泛,以往观点认为
HBx是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组编码的一种具有转录调节活性的非结构蛋白,对从头感染初始阶段新形成cccDNA转录的激活和感染过程中cccDNA转录活性的维持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cccDNA是HBx表达的重要转录来源,但最早的HBx从何而来仍然未知。在HBV慢性感染过程中普遍存在HBV基因组片段的整合,已有大量数据显示,整合的HBV DNA片段所表达的表面抗原蛋白是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HBsAg的主要来源;而其表达的保留了结合宿主细胞因子部分功能的截短HBx是否仍有激活和维持cccDNA
目的:研究百解藤茎叶水提物的抗炎作用及最大耐受量(MTD),以评价其抗炎活性及安全性.方法:将50只KM小鼠随机分成5组:模型组、醋酸地塞米松对照组和百解藤茎叶水提物高、中和
目的:探讨五指精蓝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取雌性SPF级健康成年KM组小鼠200只,分别进行迟发型变态反应、血清溶血素测定、小鼠碳末廓清及ConA诱导小鼠脾淋巴细胞转化能力实验。各实验均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予蒸馏水)、阳性对照组(予复方扶芳藤合剂7.5 ml/kg)及五指精蓝颗粒高、中、低剂量组(予五指精蓝浸膏3.9 g/kg、7.8 g/kg、15.6 g/kg),每天给药1次,连续灌胃给药30 d。记录各组小鼠体重,计算脏器系数;进行碳末廓清实验,计算吞噬指数a;用分光光度法测定血溶素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