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你的时间

来源 :幸福·悦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shicahg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央视《我们》栏目中,主持人王利芬反复使用的一句客套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每次现场或者连线的嘉宾说完话后,王利芬总是加上一句“谢谢你的时间”。在这种场面上,一般我们都会说“谢谢”,谢什么呢?谢他给你面子前来捧场?谢他完美的表达给节目添了彩?要谢的内容或许很多,但一句“谢谢你的时间”,谢得最到位,最得体。因为时间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宝贵、最不可替代的资源。只有時间,我们租不到、借不到,也买不到。
  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总是在寻找职场成功的秘诀。有的相信靠能力,有的人更相信靠良好的人际关系,还有的相信关键是怎样取得老板的信任。这些都重要,但不管你相信哪一条,所有这一切都建立在时间的投入上,其实,除了极少数天资聪颖和先天愚钝的人,对大部分人来说对于工作时间的投入和职场的成就基本成正相关的关系。你相信能力需要时间来学习,你需要人际关系需要时间来营造,你需要获得老板的赏识需要时间来证明。如果你的老板真要谢谢你的话,他唯一要谢的就是你对工作的时间付出。我曾经有一个习惯,当我对一个编导的方案不满意的时候,我不会问:你用心了吗?而是会问:你用了几个小时?每到这种时候,编导都会不好意思地一笑:抱歉,昨天忙,还没来得及好好弄,你先大概看看方向?没人会好意思当着面对如此具体的问题撒谎。而且我知道,接下来肯定会有几个小时的踏实工作,而结果肯定差不到哪里。之所以可以进行以上的判断,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公司的某个岗位上,尽管每个人的性格、品德千差万别,但从综合能力上看是差不多的。任何人的聪明程度本来就没那么大,在差不多的岗位上就更不会大到哪里。大部分员工的工作效果和他们的时间付出成正比。尤其是共事一段时间以后,谁工作多少个小时,大概可以拿出一个什么样的东西是可以判断的。很多年轻的员工不明白这一点,总相信自己的聪明才智而不相信时间的付出,“聪明但不踏实”的印象就是这样留下的。在20年的职业生涯中我还没有看到一个不加班的人能够有超出常人的成就。道理很简单,加班让你有了比别人付出更多的时间在工作上。很多人梦想有更悠闲的生活,幻想能过上“农夫、山泉、有点田”的逍遥日子。在我看来,唯一可以实现的解决方案就是去做一个体力劳动者,然后耐心等待国家实现共同富裕那一天。否则不管是做一名员工还是自己做老板,要想一份好的收入和说得过去的社会地位,你就不可能摆脱在工作上超额付出时间的命运,即使你生活在一个发达国家也是这样,更别说在咱这发展中的国家。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因为今天的经济发展是以不断的创新和变革为前提的。创新、变革和竞争形成了对大家时间的过度要求。如果一个人只能提供较短的工作时间,那么就只能应付他所熟悉的工作——只有体力劳动者才会有这样的好运气。而对非体力劳动者而言,相互的竞争大体上是付出时间多少的竞争。
  按照管理大师德鲁克的理论,在现代社会中所有靠知识工作的人都是管理者。通常,我们大部分人并没有自己的下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再进行管理工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最重要的下属——自己的时间。大部分情况下,管理自己的时间就是管理自己的职业生涯。
  德鲁克认为,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不管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可能增加,时间也没有替代品,有效的管理者和他人最大的区别在于,他们非常珍惜并很好地安排自己的时间。
  对于时间管理,德鲁克给出的药方是:要随时记录自己的时间使用;要尽量多的腾出整块而不是零星的时间来应付最重要的工作;要尽量消除浪费时间的活动。
  摘自《新世纪周刊》
其他文献
我一个朋友,她比我大,也大不了多少,仍然在公司里杀伐决断。她婚结得不早不晚,儿子二十几岁,在大学就开始恋爱。两家算得门当户对,小两口也情投意合,就也在不早不晚的年纪结了婚。两个孩子学历背景都不错,只是还年轻,赚的不多,男孩每月赚五千,女孩也是。  现在小妻子怀了孕,双方家长都很开通,养娃的事既不打算干涉也不准备亲力亲为,商量好了:娘家一月给一万,婆家也是。你们爱住月子中心住去,爱请月嫂请去。  小
期刊
3月9日,吉尼斯确认新的“全球在世最长寿老人”和“全球在世最长寿女性”纪录。日本籍老太太田中加子在福冈一家养老院里接受了证书,她于1903年1月2日出生,现在已经116岁,有4名亲生子女、1名养子女、5名孙辈和8名曾孙辈。她出生的那一年,全球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刚试飞成功。  在养老院的颁奖仪式结束之后,田中加子获得了一盒巧克力,有人问她一天吃多少颗,她俏皮地说“100颗”  田中加子佝偻着身体,坐
期刊
我喜欢我的鱼,我给每条鱼都起了名字,每天晚上点一次名。陈许自然是不记得的。只会说:“那条黑的好像拉肚子了,那条黄的得红眼病了。”他的嘴很妖,咒谁谁死,百试不爽。我说:“干脆你哪天念念我们老板的名字,这个恶人哪……”  陈许白我一眼:“你把老板咒死了,谁给你饭吃?”  “你呀!”我大叫。  “哦。”他正好削了个梨,高高举起,“嗟,来食。”  我和陈许就过着这样不痛不痒的日子。他从来不主动提结婚的事。
期刊
那个著名的“箭猪”理论,包括距离产生美,其实都是一个意思。所谓柔情蜜意的实难相忘,终得有个适度匮乏的基础,就像再美味的佳肴,若没有饥饿的肚皮,还是没法相得益彰。  我有一个熟悉的人,她每天早上都给老公把牙膏挤好,其他方面更不必说。但结果还是离了婚。  还有一个人,生病时不希望别人探视,但女朋友就是不听,提着大包小包到病房去,最终也因为服务过度而宣告分手。  所以说,未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到无以复加
期刊
早上,医生未至,县城医院的诊室门口已排起长队。不久,一位黑人男性出现在诊室门口,开门而入,穿上白大褂,开始看诊。  这位医生叫迪亚拉·波巴卡,在中国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  三十多年前,马里共和国的留学生迪亚拉第一次来到中国北京。他出身医生世家,本计划像父亲一样学习西医,但一场感冒让他转变了观点。  从赤道国家来的迪亚拉并不适应北京冬天的寒冷,没几天就感冒了,吃了一些感冒药效果不佳,他决定去中医院尝
期刊
母亲是一个开朗爱笑的人。在我的印象中,母亲极少流泪。即使在清苦的日子里,她也始终一副笑脸,笑着给我们缝补衣裳,笑着给我们做一日三餐。但母亲的三次流泪,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  一  那年我6岁,别的孩子都已经去读幼儿园了,而我因为家里穷,遇到生人说话还有点口吃,迟迟没有入学。母亲说草药卖了钱就留着给我攒着当学费,于是我兴冲冲地跟母亲爬山去挖草药。正值盛夏,虽然母亲贴心地为我准备了草帽,我还是热得小脸
期刊
我读大三的那个暑假,知了叫个不停,太阳烤得大地冒烟。  我从校外做完家教回到空荡荡的宿舍区,“少!”背后传来父亲的声音,我是不是热出了幻觉,从未来过学校的父亲怎会找到这里来呢?  “爸爸你怎么来了?”  父亲笑起来,连粘在前额的头发都在动。  “你妈不放心,念叨你学习忙,怕你没钱用。”  父亲边说边缓缓地从衣兜里摸出一把钱,坚决塞进我口袋,还在外面按了按。我知道父母的脾气,不收会让他们心神不宁。 
期刊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个人守着老家的一处老宅,孤独度日。在省城的二哥把母亲接到省城去住,没几天,母亲便闹着要回乡下,她说城里人多,车多,楼高,没有乡下敞亮,清净,方便。二哥便依了母亲。我把母亲接到县城,才两天,母亲便收拾好自己的行李,让我把她送到乡下去。  回就回吧,“孝顺”的“顺”字,不就是顺着老人的意愿吗?  母亲回到乡下,把西边靠院墙的一片空地收拾干净,挖地,施肥,浇水,播种。一个月后,母亲的小
期刊
青山说:提及考古,不少同学可能会联想到《鬼吹灯》《盗墓笔记》之类的小说。考古这专业比较小众,不熟悉也很正常。作者就介绍了考古学者们打破我们想象、真实有趣的一面。  考古专业的纳兰研究生毕业后,顺利进入汉阳陵工作,吃住也全在陵区内。我们都调侃她:“哎哟,你这是住到陵墓里去了?”纳兰反驳:“谁住陵墓里了?我明明住在陵墓上面!”  汉阳陵是西汉第四位皇帝汉景帝的陵墓,汉景帝因与其父汉文帝开创了中国君主专
期刊
“章敏曦,来一下!”老师在隔壁办公室扯着嗓子喊。  章敏曦从座位上,像篮球一样弹起来,哒哒哒,蹦到老师身边。  “把水换一下!”老师头也没抬,依然沉浸在批阅作业的战斗之中,他的紅笔,如同一把寒气逼人的大刀,霍霍霍,杀着一道道错题。  “好嘞!”章敏曦三下两下,抱起一桶水,哼哧哼哧跑到教室,踩在一张凳子上,将水在饮水机上安放好。  “章敏曦,女汉子,大力士,你呀是我们的活雷锋,要是没有你,我们今天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