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平区位于沈阳市的中心区域,2001年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社区教育实验区。2004年7月经辽宁省教育厅批准,沈阳市和平区第一家社区学院正式成立。2008年3月,和平区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2011年12月被教育部确定为首批全国城乡社區数字化学习实验基地。十年多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区教育局的指导下,和平区社区学院围绕创新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运行机制,进行了一系列社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背景介绍
“锵锵锵锵……”,沈阳市中山路兰州街小区路口传出了一阵激昂的京剧锣鼓声,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杨贵妃、武大郎等人们熟知的人物和故事被一群民间艺人用京剧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还将喷火、变脸等绝技融入其中,京剧表演者的精湛技艺,让全场的观众如痴如醉,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沉浸在京剧艺术的浓郁氛围中。
突然,一阵骚乱,唱戏声音也戛然而止,三四个城管模样的人冲了进来并开始驱散表演队伍,理由是占道。刚才还是锣鼓齐鸣、人声嘈杂的场面一下安静下来。大家心里颇有几分感慨,现在城市发展需要规范管理,但这些原本就在路边生存的民俗文化又该如何传承发展呢?社区教育又能为服务民生做些什么呢?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和平区社区学院了解到,目前全区有社区公共用房总面积45983.46㎡,教学教室面积7450.05㎡,图书馆面积3821.02㎡,活动房间数204间,活动的房间面积11242.82㎡,常住人口数70.7599万人,总户数27.8879万户,六十岁以上老人9.9264万人,民间艺术传人480人,各种社团205个。
通过调查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数的1/7,其中,参加社区社团的对象有一半是老人。参加活动的大多是自愿组合的社团,活动地点不固定,大多数社团和民间艺人对社团现状和活动场地不满意。
因社区过多依靠行政手段对社团进行管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观念不新、服务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而且行政手段的管理对社区社团组织不存在约束力,社团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社团活动开展无计划、不系统,给人运动式的、应景式的形式主义感觉,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此外,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日益增多,光靠居委会的几个人是做不了社区社团工作的,需要有一个专业组织(如社区学院)进行多项指导,以满足社区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访谈征询意见,我们发现社区居民的意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希望社区教育重视和关心老年人,成立多种类社团;二是已有的社团和民俗传人希望得到场地和资金上的支持;三是社团需要师资和专业化培训;四是社团要有专门负责部门,增加社团归属感。
二、基本目标
建立以社区学院为核心,街道和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民艺汇”为中间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民俗传人等为对象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组织。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通过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意见,教育局和社区学院决定以点带面展开工作。组建由社区学院牵头的“社区民艺汇”,在太原街街道先行试点,形成以街道办事处、社区为主体的服务格局。民艺汇设在社区学院,由社区学院的张凤伟主任负责,协调双方关系,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构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有效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工作条件。
(一)引进专业学会
为提升社团的专业水平,社区学院引进了专业学会。学院与辽宁省民俗学会进行沟通,得到了会长曲雁斌的全力支持。他派辽宁省民俗学会民间艺术分会会长李世昌亲自进驻和平区进行学术指导;决定吸收各社区的优秀民间艺术社团为理事单位,优秀民间艺人为学会会员,并给予相应的扶持。民俗学会还针对理事单位进行专业指导,通过讲座与共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自愿带动与帮扶的共学氛围。
(二)建设社区社团
社区学院通过调查了解到,社团的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组织与管理。基于此,学院做法如下:首先,规范了社团管理,明确了社团备案的主体。社区社团由街道社工协会负责、区民政局授权,对社区社团进行备案。其次,建立了社团负责人培训制度,规范了社会服务项目。根据各社团特点,开展合适的服务项目,组织社团参加辽宁省民俗学会的相关活动和培训,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区社团多开展活动。目前已新增社团32个。
(三)确定活动场地
经过多方协调,每周六、周日,太原街步行街可作为活动场地,并安排城管人员维护治安。由社区学院投资,在太原街步行街与中华路接口处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百姓舞台”露天活动剧场。由辽宁省民俗学会民间艺术分会投资,在太原街步行街南街建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民间艺人”活动摊位点,共设摊位200多个。
(四)启动和平区社区民间艺术表演
在多方的支持配合下,2012年8月18日,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平家园”为主题的沈阳市和平区社区教育“社区民艺汇”启动仪式在太原街步行街隆重举行。
在启动仪式上,和平区20多个社区群众文艺社团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民俗节目。省、市、区领导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来自省内的近百余名民俗艺术家为启动仪式献技献艺。艺术家们现场表演了包括面人、糖画、泥塑、木雕、影雕、剪纸、布艺、玻璃拉丝、葫芦烙花、串珠工艺、纸雕、蛋雕、花鸟字画、木版年画、豆艺、草编、中国结、布贴画、丝网花、篆刻、书画等众多民间艺术,其中一部分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活动既丰富了社区文化,又拓展了太原街商业与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民艺汇”的统筹和协调力,也使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进入实质阶段。
(五)“社区民艺汇”健康持续发展
“社区民艺汇”自启动以来,已变成常规工作。每周六、周日都会在太原街南街给民间艺人设免费的摊位,艺人们可进行现场表演、制作和民间作品买卖;在北侧的“百姓舞台”,各个社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演出,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每年到了冬季,附近商场还会把一楼部分区域划出来,免费提供给民间艺人和社团使用。 这项活动自从开展以来,还成功举办了“大爱在民间”民间艺术绘画大赛,“诗意生活”传统诗歌创作朗读大赛,“食为天下”美食展,“花嫁喜铺”传统婚礼展,“茶艺人生”茶道大赛,“轻舞飞扬”民族舞蹈大赛,“神醫华佗”中医养生大讲堂,“太极魅力”太极养生培训及大赛,“曲苑幽风”地方戏大赛,“孝道文化进万家”孝顺子孙大评选,“民间有大爱”民间艺术品义卖,“民间鉴宝”民间宝藏鉴定评选等主题民艺活动。
四、创新点分析
多方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特别依靠社会的、专业的社团力量,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社区民艺汇”,以此为载体来满足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促进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这是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一种创举,也是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路径。
五、成效与贡献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社区学院理顺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满足了百姓提出的需求,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丰富社区教育形式,走出了一条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的新路子,在居民中、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一)专家的肯定
和平区社区学院的探索和实践,也得到了社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辽宁省民俗学会会长的曲雁斌在研讨时指出,“社区民艺汇”的建立有重要意义。一是吸引了居民群众的参与。社区学院通过一套规范的标准,开展意见征求、摸底调查、基础数据统计,根据居民需求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社团的积极性。二是做实了社区教育服务的内容。充分发挥“社区民艺汇”的沟通作用和其在解决社团、民间艺人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变自上而下的命令型服务为自下而上的需求型服务,使社区服务内容更实了。
(二)百姓的反响
社区社团骨干们说,社区学院干实事,“社区民艺汇”的建立,将以前小打小闹的零散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后,变成有统一组织、有专业人员培训的专业社团。居民间有了交流的空间,有了展示的舞台,提高了素质,增进了和谐。不同群体都能在“社区民艺汇”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
(三)社会的推广
社区教育服务民生的做法得到了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辽宁晚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时代商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网、社区教育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系列报道。
(四)走进社区
“社区民艺汇”和辽宁省民俗学会民间艺术分会会员走进社区,与社区的民间艺人、艺术团体、百姓同台献艺,相互交流、学习、互动。辽宁电视台《快乐50》栏目对优秀节目和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了转播。
六、工作展望
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教育功能的拓展,服务社会民生功能亟待强化。因此,加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建设,必须进一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完善。
第一,“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种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整和完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日益重要和紧迫。目前涉及社区教育服务民生工作的规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二,“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种改革,需要在机制上不断完善。随着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仅靠政府提供的服务资源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因此,在“社区民艺汇”建设中,应形成政府、社区学院、街道、社居委、社会组织、单位组织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体系,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
第三,“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种创新,需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个可以推广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需要有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通过社区教育服务民生这项工作,可以总结出: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破题,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使社区教育成为服务民生的“第一线”,成为市民生活的“幸福港湾”。
专家点评:社会民生,既包括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又包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沈阳市和平区多方合作构建了“社区民艺汇”好载体,传承中华文化,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这既满足了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这是该区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一种创举,也是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路径。和平区成功实践启示我们:一是社区教育可在服务社会民生中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需通过调查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社区民众需求为宗旨,加以寻求和确定。三是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要多方合作,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特别要依靠社会的专业社团力量。
点评人:叶忠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责编 黄紫鹃)
一、背景介绍
“锵锵锵锵……”,沈阳市中山路兰州街小区路口传出了一阵激昂的京剧锣鼓声,四周围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杨贵妃、武大郎等人们熟知的人物和故事被一群民间艺人用京剧的形式生动地呈现出来,还将喷火、变脸等绝技融入其中,京剧表演者的精湛技艺,让全场的观众如痴如醉,欢呼声、鼓掌声此起彼伏。大家都沉浸在京剧艺术的浓郁氛围中。
突然,一阵骚乱,唱戏声音也戛然而止,三四个城管模样的人冲了进来并开始驱散表演队伍,理由是占道。刚才还是锣鼓齐鸣、人声嘈杂的场面一下安静下来。大家心里颇有几分感慨,现在城市发展需要规范管理,但这些原本就在路边生存的民俗文化又该如何传承发展呢?社区教育又能为服务民生做些什么呢?
通过走访和问卷调查,和平区社区学院了解到,目前全区有社区公共用房总面积45983.46㎡,教学教室面积7450.05㎡,图书馆面积3821.02㎡,活动房间数204间,活动的房间面积11242.82㎡,常住人口数70.7599万人,总户数27.8879万户,六十岁以上老人9.9264万人,民间艺术传人480人,各种社团205个。
通过调查发现,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数的1/7,其中,参加社区社团的对象有一半是老人。参加活动的大多是自愿组合的社团,活动地点不固定,大多数社团和民间艺人对社团现状和活动场地不满意。
因社区过多依靠行政手段对社团进行管理,服务意识不强、服务观念不新、服务手段单一,不能满足居民的实际需求;而且行政手段的管理对社区社团组织不存在约束力,社团的需求往往不能得到有效落实。社团活动开展无计划、不系统,给人运动式的、应景式的形式主义感觉,使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不强。此外,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日益增多,光靠居委会的几个人是做不了社区社团工作的,需要有一个专业组织(如社区学院)进行多项指导,以满足社区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通过访谈征询意见,我们发现社区居民的意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希望社区教育重视和关心老年人,成立多种类社团;二是已有的社团和民俗传人希望得到场地和资金上的支持;三是社团需要师资和专业化培训;四是社团要有专门负责部门,增加社团归属感。
二、基本目标
建立以社区学院为核心,街道和社居委为主体,“社区民艺汇”为中间力量,社区群团组织、社区志愿者组织、社区民俗传人等为对象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组织。
三、主要做法和经验
通过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意见,教育局和社区学院决定以点带面展开工作。组建由社区学院牵头的“社区民艺汇”,在太原街街道先行试点,形成以街道办事处、社区为主体的服务格局。民艺汇设在社区学院,由社区学院的张凤伟主任负责,协调双方关系,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构建社区教育服务体系,有效提供良好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工作条件。
(一)引进专业学会
为提升社团的专业水平,社区学院引进了专业学会。学院与辽宁省民俗学会进行沟通,得到了会长曲雁斌的全力支持。他派辽宁省民俗学会民间艺术分会会长李世昌亲自进驻和平区进行学术指导;决定吸收各社区的优秀民间艺术社团为理事单位,优秀民间艺人为学会会员,并给予相应的扶持。民俗学会还针对理事单位进行专业指导,通过讲座与共学相结合的模式,充分调动居民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形成自愿带动与帮扶的共学氛围。
(二)建设社区社团
社区学院通过调查了解到,社团的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是组织与管理。基于此,学院做法如下:首先,规范了社团管理,明确了社团备案的主体。社区社团由街道社工协会负责、区民政局授权,对社区社团进行备案。其次,建立了社团负责人培训制度,规范了社会服务项目。根据各社团特点,开展合适的服务项目,组织社团参加辽宁省民俗学会的相关活动和培训,并以购买服务的方式,鼓励社区社团多开展活动。目前已新增社团32个。
(三)确定活动场地
经过多方协调,每周六、周日,太原街步行街可作为活动场地,并安排城管人员维护治安。由社区学院投资,在太原街步行街与中华路接口处建起了200多平方米的“百姓舞台”露天活动剧场。由辽宁省民俗学会民间艺术分会投资,在太原街步行街南街建起了占地3000多平方米的“民间艺人”活动摊位点,共设摊位200多个。
(四)启动和平区社区民间艺术表演
在多方的支持配合下,2012年8月18日,以“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建设和平家园”为主题的沈阳市和平区社区教育“社区民艺汇”启动仪式在太原街步行街隆重举行。
在启动仪式上,和平区20多个社区群众文艺社团为大会带来了精彩的民俗节目。省、市、区领导还饶有兴趣地观看了来自省内的近百余名民俗艺术家为启动仪式献技献艺。艺术家们现场表演了包括面人、糖画、泥塑、木雕、影雕、剪纸、布艺、玻璃拉丝、葫芦烙花、串珠工艺、纸雕、蛋雕、花鸟字画、木版年画、豆艺、草编、中国结、布贴画、丝网花、篆刻、书画等众多民间艺术,其中一部分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次活动既丰富了社区文化,又拓展了太原街商业与文化的内涵,进一步增强了“社区民艺汇”的统筹和协调力,也使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进入实质阶段。
(五)“社区民艺汇”健康持续发展
“社区民艺汇”自启动以来,已变成常规工作。每周六、周日都会在太原街南街给民间艺人设免费的摊位,艺人们可进行现场表演、制作和民间作品买卖;在北侧的“百姓舞台”,各个社团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安排演出,做到“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活动”。每年到了冬季,附近商场还会把一楼部分区域划出来,免费提供给民间艺人和社团使用。 这项活动自从开展以来,还成功举办了“大爱在民间”民间艺术绘画大赛,“诗意生活”传统诗歌创作朗读大赛,“食为天下”美食展,“花嫁喜铺”传统婚礼展,“茶艺人生”茶道大赛,“轻舞飞扬”民族舞蹈大赛,“神醫华佗”中医养生大讲堂,“太极魅力”太极养生培训及大赛,“曲苑幽风”地方戏大赛,“孝道文化进万家”孝顺子孙大评选,“民间有大爱”民间艺术品义卖,“民间鉴宝”民间宝藏鉴定评选等主题民艺活动。
四、创新点分析
多方合作,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特别依靠社会的、专业的社团力量,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社区民艺汇”,以此为载体来满足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促进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这是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一种创举,也是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路径。
五、成效与贡献
通过不断地探索和实践,社区学院理顺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满足了百姓提出的需求,发展社区民间组织,丰富社区教育形式,走出了一条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的新路子,在居民中、在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一)专家的肯定
和平区社区学院的探索和实践,也得到了社会专业人士的关心和支持。辽宁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任辽宁省民俗学会会长的曲雁斌在研讨时指出,“社区民艺汇”的建立有重要意义。一是吸引了居民群众的参与。社区学院通过一套规范的标准,开展意见征求、摸底调查、基础数据统计,根据居民需求不断完善社区教育服务项目,充分调动了居民参与社区社团的积极性。二是做实了社区教育服务的内容。充分发挥“社区民艺汇”的沟通作用和其在解决社团、民间艺人需求等方面的优势,变自上而下的命令型服务为自下而上的需求型服务,使社区服务内容更实了。
(二)百姓的反响
社区社团骨干们说,社区学院干实事,“社区民艺汇”的建立,将以前小打小闹的零散组织进行资源整合后,变成有统一组织、有专业人员培训的专业社团。居民间有了交流的空间,有了展示的舞台,提高了素质,增进了和谐。不同群体都能在“社区民艺汇”这个大家庭中找到归属感,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热情。
(三)社会的推广
社区教育服务民生的做法得到了各级媒体的高度关注,《辽宁晚报》、《沈阳晚报》、《华商晨报》、《时代商报》、中国成人教育协会网、社区教育网等多家媒体对其进行了系列报道。
(四)走进社区
“社区民艺汇”和辽宁省民俗学会民间艺术分会会员走进社区,与社区的民间艺人、艺术团体、百姓同台献艺,相互交流、学习、互动。辽宁电视台《快乐50》栏目对优秀节目和民间艺术作品进行了转播。
六、工作展望
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是党的十八大报告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教育功能的拓展,服务社会民生功能亟待强化。因此,加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建设,必须进一步积极探索,大胆实践,不断完善。
第一,“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种尝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调整和完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创新工作,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日益重要和紧迫。目前涉及社区教育服务民生工作的规范,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
第二,“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种改革,需要在机制上不断完善。随着社区居民的服务需求日益增加,仅靠政府提供的服务资源远不能满足居民的服务需求。因此,在“社区民艺汇”建设中,应形成政府、社区学院、街道、社居委、社会组织、单位组织共同参与的格局,建立有效的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体系,充分满足居民的需求。
第三,“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种创新,需要在精神上给予鼓励。“社区民艺汇”的构建是一个可以推广的经验,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实践,需要有勇于尝试、不怕失败的创新精神。通过社区教育服务民生这项工作,可以总结出:从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诉求破题,不断加大投入,才能使社区教育成为服务民生的“第一线”,成为市民生活的“幸福港湾”。
专家点评:社会民生,既包括社会民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需求,又包括日益增长的精神生活需求。沈阳市和平区多方合作构建了“社区民艺汇”好载体,传承中华文化,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这既满足了社会民众的精神生活需求,又促进了社区教育的持续发展。这是该区社区教育服务社会民生的一种创举,也是社区教育自身发展的一种路径。和平区成功实践启示我们:一是社区教育可在服务社会民生中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促进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社区教育特色品牌需通过调查分析,以问题为导向,以满足社区民众需求为宗旨,加以寻求和确定。三是打造社区教育特色品牌,要多方合作,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特别要依靠社会的专业社团力量。
点评人:叶忠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员,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及成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委员会理事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研究会终身教育工作委员会副理事长)(责编 黄紫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