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如何学习古诗文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理化教与学有章可循,程序清楚,学生进门之后,往往越学越有劲。而语文呢,灵活多样,也杂乱无章,往往越学越茫然。我想谈谈初中生学习古诗的程序,希望能给学生一点启发和帮助。
   一、反复吟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有点夸张,但可以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有瘾”。学习古诗,或轻或重、或快或慢,反复吟读几遍或十几遍再说。
   二、理解意思。古诗语言精炼,且有文言词,理解字面意思很有必要。如《诗经》名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中的“归”是女子出嫁的意思。美丽如花的女子要出嫁,可不能理解为流浪的男儿要回家。
   三、想象“人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歌和绘画一样,靠形象说话。学习古诗,头脑中一定要有画面。“画”中有景,如在目前,“画”中有人,这个人或是作品中的人物,或是作者,或是读者。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你可以想象成一幅画,也可画出来,而且要想象到作者王维一行人身处其境的感受。不仅想象一句,也可想象整首诗,形成电影一样的画面。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你可以想象李白或自己在旅舍,对月思乡的情景。至于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事件、有对白,简直就是一出戏剧了。没有想象,味同嚼蜡;有了想象,如同鸟儿翱翔蓝天,多多么惬意呀!
   四、揣摩“情意”。大多诗歌是借景抒情,也有说理的,蕴含的道理我称之为“意”。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问渠那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如“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等。对于说理诗所蕴含的道理一点即通,对于抒情诗,却主要靠学生自己去领会。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的豪情壮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体现的忧国思亲,“可怜白发生”包含的极度愤懑,“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居然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抑郁。
   五、背诵默写。背诵默写,既是语言积累的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也是语文考试之必需。望严格要求,不错一字,不别一字,不增一字,不删一字。
   六、了解知识。了解诗歌的分类、特点、写作技巧,对学习诗歌有帮助。贵在运用,否则有不如无。
   六个环节,有一定灵活性,如理解意思,每首诗有难易,每个人有高低,可多可少。又如反复吟读,则应贯穿诗歌的学习中,边吟唱、边理解,边吟唱、边想像、边吟唱、边揣摩。
   诗歌学习程序也可启发我们学习其它文章。如文言文,可读读背背,知其大意,解释词语,翻译句子,了解技巧。又如现代文,可从理解语言入手,概括内容,理清思路,揣摩主题,再体会写法,品味语言。
   运用之妙,存乎于心,望同学们能活学活用。如果对诗歌学习,特别是对语文学习有所帮助,我将不胜欣慰。
其他文献
从事语文教学,我深感初中作文教学存在诸多弊病,诸如:随意性大,没有系统的教学设想、教学要求,检验手段等,整体目标大都清楚,但各阶段应该达到什么样的训练目的,并不十分明了。往往是教师感觉该写一篇作文了,便临时布置一篇了事,即使是重视作文及练笔,布置学生写周记之类,也是由着学生的马儿跑,写到哪里算哪里。这样的训练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有什么效果,大家心里恐怕并不是十分了解。学生积极性也差,常是完成任务了
期刊
走进名师课堂,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纷纭各异的教学风格当中,都包含着一个“趣”字。在他们的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也学到知识,听他们的语文课,几乎成了学生一种精神享受。时下,许多语文教师抱怨学生厌学语文,不肯听讲。仔细想来,我们的课堂寡淡无味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怎样增添课堂的情趣呢?笔者不揣浅陋,列举“四法”,供广大同仁参考。  一、联系生活,学用结合  生活中处处
期刊
一、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教师内涵的转变:教书匠→教育家。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过:“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但在语文实际教学中,人们往往走入单纯“老师教,学生学”的误区。采用“一刀切”“齐步走”大运动量的办法“孜孜乐教”,固守着一套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架空分析教材,照本宣科,成了教材的奴隶,为教而教的机器,毫无艺术性可言。这貌似对学生
期刊
农村的孩子看着青山,饮着绿水,一天天长大。他们不再是玩泥巴的孩子,渐渐地有了丰富的内心活动,清澈的眼神或迷茫或执着,他们究竟在想什么,作为他们的老师究竟该给予他们什么?  要弄清一个人的底细,他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他正在走向何处?这得放出孩子的心。“亲其师,方能信其道也。”作为他们的班主任,对学习严格要求,对生活倍加关心,对他们的思想动向格外关注,对问题学生我采用宽容,期望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努
期刊
一、巧妙利用时间。学校7:25早读,我一般7:10就到,到校后先进教室和学生一块早读。学生知道我的习惯,都愿意提前到校和老师一起早读。这样无形之中早读就多出了十来分钟。利用语文早读的黄金时间,英语、数学早读前的三五分钟也不放过,再就是下午放学前布置作业的时候,三分五分,十分八分,点点滴滴,日积月累。其实背一首诗有个三五分钟也就够了。这样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调节了课堂气氛,不至于使学生感到枯燥。我从
期刊
语文是一门想象时空极大的学科,作为语文老师,在教学中更应抓住各种契机,采取各种手段,着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呢?笔者认为:语文教师必须进行创新教学,给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一、拓展学生知识、丰富学生想象力  文化知识的多少,决定着学生的想象力。知识贫乏,其想象狭窄、肤浅;知识丰富,其想象则开阔、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积累学生
期刊
新编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初中生要“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我国传统语文教育的成功经验之一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背诵要讲究方法,讲求效率,必须克服机械记忆的毛病,掌握科学的记诵方法。本人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从多方面点拨学生进行课文背诵,效果颇佳。现将有关初中文言文记诵技巧总结归纳如下,希望能给同学们帮助。  一、理解课文内容  理
期刊
语文的终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满腹经纶,能说会道”。因此,加强阅读教学,培养说写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思促读以读促讲  多思善疑方得真知灼见。学生因家庭环境、学习能力、行为习惯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在阅读过程中也会表现出不同的倾向性。素质较好的一部分学生有上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忠孝文化是重要组成部分,忠孝是古代中国从上到下,君民共同遵循的社会共识。西晋人李密所著《陈情表》以不足六百字的短文委婉畅达,真情流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孝文化的经典之作和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仔细品读《陈情表》能解读到文中蕴含的些许忠孝文化思想。   一、“移孝作忠”,忠孝文化发挥着强大的政治教化作用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德一直居于社会价值体系的中心,并由此形成
期刊
一、综合性学习的特征与优势  (1)综合性学习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础,强调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的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它有如下基本特征:  ①开放性。“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主要内容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二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区等教资源,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三是沟通课堂内外,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综合性学习无论是内容、时间、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