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基层ATB—25在高速公路中的应用

来源 :建筑科技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cong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沥青稳定碎石ATB-25在高速公路中应用进行总结,简述了施工过程中配合比设计、拌和、运输、摊铺、碾压等各阶段的技术要点。
  【关键词】沥青稳定碎石;ATB-25;施工
  1. 引言
  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仍是中国高等级公路路面结构的主要形式,半刚性基层板结性能好,具有强度高、刚度大、承载能力高和造价低的优点。但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半刚性基层的刚度过大,会直接造成沥青混凝土面层内的剪应力急剧增大,诱发沥青混凝土面层的剪切破坏。而组合式柔性基层,即ATB-25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和级配碎石下基层,它具有较高的抗剪、抗弯拉强度和耐疲劳特性,减缓反射裂缝的发生,有效延长路面的使用寿命。ATB-25沥青稳定碎石是一种嵌挤骨架密实型沥青混合料(空隙率为3%~6%),其作用力的传递是通过组成骨架的粗集料进行的。
  2. 工程概况
  某高速公路设计行车速度120Km/h,路基宽度整体式为42m。采用组合式柔性基层路面结构:4cm改性沥青SMA上面层+6cm中粒式改性沥青砼AC-20C下面层+18cm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ATB-25上基层+16cm级配碎石下基层+1厘米单层热沥青表处下封层+35cm的3%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
  3. 配合比设计
  (1)ATB-25沥青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包括目标配合比设计、生产配合比设计和配合比检验三项内容。沥青稳定碎石是骨架密实型级配,粗骨料的数量占矿料总量的70%以上,以使以粗骨料形成骨架,4.75mm筛孔的通过率不宜大于30%,过粗或者过细的级配都对沥青稳定碎石的高温稳定性能不利。
  图1
  (2)集料采用泉港区三锦碎石,分为1#(19~31.5mm)、2#(9.5~19mm)、3#(4.75~9.5mm)、4#(2.36~4.75mm)、5#(0~2.36mm)五档。经过沥青拌和站二次筛分,该配合比确定了沥青稳定碎石上基层的生产配合比的材料比例1#仓(19~32mm):2#仓(12~19mm):3#仓(6~12mm):4#仓(4~6mm):5#仓(0~4mm)=37:20:5:11:24:3,矿料合成级配图见图1。最佳沥青用量3.94%(油石比4.1%),毛体积相对密度2.382,最大理论相对密度2.509,空隙率5.1%,矿料间隙率14.2%,沥青饱和度64.2%,马歇尔稳定度12.30KN,流值2.6mm,残留稳定度89.4%,各项技术指标均符合设计要求。
  4. 柔性基层铺筑
  施工之前必须对级配碎石下基层进行验收、修补缺陷,对下基层进行彻底清扫,做好ATB-25基层的测量放线和挂线。
  4.1拌合。
  (1)ATB-25沥青稳定碎石采用德基4000型间歇式沥青混合料拌和机拌和,ATB-25沥青稳定碎石拌和工艺和普通沥青混凝土区别不是很大,由于沥青混合料集料较粗,油石比相对较小(3.94﹪),拌合时间比一般沥青混合料的拌和时间要长一些,以沥青均匀裹覆集料为度,经试拌确定间歇式拌和机每盘的生产周期不宜少于50S(其中干拌时间不少于6S)。
  (2)石油沥青加热温度为160~170℃,集料加热温度170~190℃。沥青和矿料的加热温度应调节到使拌合的ATB-25沥青混合料出场温度应在155~170℃之间,不得有超温混合料,一旦混合料高于190℃应立即废弃,沥青混合料运到现场时不得低于150℃,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温度采用具有金属探测针的插入式数显温度计量取。
  4.2运输。
  防止温度降低带来混合料的离析、不易碾压密实的缺陷。因此,混合料的运输、卸料等过程要尽量缩短时间,以减少混合料热量的损失应采用载重15t以上的大吨位自卸车运输 , 还应加盖篷布并绑紧,以防混合料温度降低过快。在装料过程中要求自卸车严格按照前、后 、中的顺序来回移动装料,且尽量缩小下落的距离,以减少粗集料的离析现象不正确的装料方式将导致沥青混和料粗、细集料离析同时,在运料途中,应尽量避免颠簸、急刹车。为防止沥青与车厢板粘结,车厢侧板和底板可涂一薄层洗涤剂水溶液或油水混合物。
  4.3摊铺。
  4.3.1沥青混合料到场温度不得小于145℃,摊铺温度不小于135℃。
  4.3.2ATB-25沥青稳定碎石摊铺厚度一般由沥青稳定碎石设计厚度和摊铺试验决定,该工程ATB-25沥青稳定碎石18cm厚采用两次(10cm+8cm)摊铺,松浦系数为1.25。
  4.3.3标高控制:采用三台摊铺机成梯队摊铺,前一台摊铺机采用路侧钢丝和路中导梁控制路面高程,后一台摊铺机采用滑靴和导梁控制路面高程,最后一台摊铺机采用路侧钢丝和路中滑靴控制路面高程。
  4.3.4摊铺机前设专人指挥和监督运输车辆,连续摊铺过程中,运料车应在摊铺机前10~30cm处停住,不得撞击摊铺机,卸料过程中运料车挂空挡,靠摊铺机推动前进。
  4.3.5摊铺速度以2~4m/min速度匀速前进,同时考虑拌和、运输、碾压等各种能力的匹配来确定摊铺速度。摊铺机正常摊铺时仰角值为30°,夯锤振动频率40 Hz,双振捣夯锤的前夯振幅为4mm, 后夯振幅为6mm。在摊铺过程中,摊铺机两侧应保持不少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并保持在摊铺机全宽度断面上不发生离析。
  4.3.6检测人员应跟机检测横坡度、高程、厚度等参数,以便检验和及时调整摊铺机的工作状态,使其能够达到最佳的摊铺状态。
  4.3.7摊铺机的操作手应始终注意熨平板的工作状态,若发现高程产生误差应在2~3米内调整到正常状态。
  4.3.8对局部混合料明显离析或摊铺后有明显拖痕的摊铺面,采用人工做局部处理或更换混合料。
  4.4接缝处理。
  4.4.1纵缝处理。   摊铺机采用梯队作业的纵缝严禁产生冷接缝。
  4.4.2横缝处理。
  (1)在施工结束时,摊铺机在接近端部前约1m处将熨平扳稍稍抬起驶离现场,用人工将端部混合料铲齐后再碾压,然后用3米直尺检查平整度,趁尚未冷透时垂直铲除端部厚度不足的部分,使下次施工时成直角连接。
  (2)第二天的作业,从接缝处起继续摊铺混合料,初始摊铺熨平板挂微振,20m以后挂中振摊铺,并人工进行接缝处理,推料时尽量将大料剔除,有必要时用方筛筛选细料补衬。
  (3)碾压时先用双钢轮压路机进行纵向正常碾压两遍再调转横向碾压,确保横线接缝碾压后平顺,无明显凸起或凹陷。
  (4)相邻两幅及上下层的横向施工接缝均应错位1m以上,搭接处应清扫干净并洒粘层油,接缝应做到紧密粘结,充分压实,连接平顺。
  4.5碾压。
  4.5.1密级配沥青稳定碎石混合料 ATB-25 结构由于层厚较厚,公称最大粒径较大,因此其压实过程或方式与沥青上中面层沥青混合料的压实略有区别,组合方式是:ATB-25沥青稳定碎石的压实应按初压、复压、终压三个阶段,采用追随式碾压方式进行。(1)初压应在混合料摊铺后较高温度下进行,保证初压温度不低于130℃,初压时不得产生推移、开裂,采用双钢轮振动压路机前进静压后退振动碾压1遍。碾压时,压路机由低向高碾压,相邻碾压应重叠100~200mm。(2)复压紧接在初压后进行,复压采用2台双钢轮振动压路机与2台轮胎压路机进行组合碾压。组合碾压方法:首先使用双钢轮压路机强振碾压1遍,接着振动碾压2遍,碾压速度均控制在4~5Km/h,相邻碾压带重叠宽度为100~200mm。再使用轮胎压路机碾压4遍,碾压速度控制在3.5~4.5Km/h,相邻碾压带应重叠1/3~1/2的碾压轮宽度。(3)终压应紧接在复压后进行,终压采用双钢轮压路机进行静压,碾压速度控制在3.0~6.0Km/h,碾压遍数为1~2遍,以无轮迹为原则。压实终了混合料内部温度不低于80℃。
  4.5.2碾压顺序应为先低后高,压路机应以慢而均匀的速度碾压,压路机的碾压速度应符合规范要求。碾压过程中,压路机不得在未碾压成型的路段上调头、刹车、转向和中途停顿、制动。振动压路机需振动碾压时,加速、减速或停顿都应停振,待压路机恢复到正常速度时再加振。双钢轮压路机碾压过程中,有沥青混合料沾轮现象时,可向碾压轮洒少量水或洗衣粉水溶液;胶轮压路机为了防止沾轮现象,碾压之前应在其轮胎上涂敷一层植物油。碾压后的路面在冷却前,不得停放压路机或其他车辆,并防止矿料、杂物、油料等落在新铺的路面上,路面冷却至50℃以下方可开放交通。
  5. 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全过程质量控制。在拌和站重点控制原材料质量、混合料级配、油石比等。现场控制施工温度和碾压工艺,防止混合料出现离析。
  6. 结语
  通过一系列技术细节的掌握,使ATB-25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在高速公路中成功应用,大大增强了沥青路面的抗车辙能力、减缓反射裂缝的发生,从而有效地改善了路面的使用性能,提高了道路的耐久性,延长了路面的使用寿命,节省养护费用。
  总之,ATB-25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具有良好的路用性能及经济性,它的推广应用能丰富中国的路面结构型式,提高路面使用寿命。
  参考文献
  [1]沈金安等“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早期病害预防措施的研究”报告[R].交通部公路科研所.
  [2]沈金安.沥青与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3]王端宜等林齐试验路不同基层类型使用情况10年跟踪调查[J].公路交通科技2003,20(1):6~9.
  [4]张喆;陆学元;沥青感温性技术指标的分析与评价[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5]苗英豪;赵恩强;王书云;张金喜;土工织物延缓沥青路面疲劳型反射裂缝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其他文献
【摘要】混凝土配合比是混凝土施工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设计科学、合理的配合比不仅能够促进生产率提高,而且对于保证施工质量,降低施工成本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结合南水北调箱涵施工的混凝土配合比,从材料和配置参数等方面着手进行调整优化,并用于施工,取得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混凝土;配合比;优化技术  1. 问题的提出  1.1混凝土配合比是现场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它直接影响着混凝土施工的难易,影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竞争也显得尤为激烈。认真组织、精心施工的更高要求,也是新时期项目组织者的具备条件。本文主要在分析施工特点的基础上,深入分析研究了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和相关要求。高层建筑施工具有施工技术综合、施工周期长、工程量巨大等特点,与多层建筑的施工技术有明显的不同。本文就此谈了谈自己的观点,可供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施工技术  1. 前言 
期刊
【摘要】在目前的电信固网宽带接入手段中,DSL占了绝大多数,虽然已基本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但其对IPTv等新业务的支持却力不从心,尤其是对标清、高清等视频节目,更是有心无力。大带宽的接入需求成为电信运营商的使命。  在接入技术的选择上,有两种技术受到了青睐:VDSL、FTTx,其中VDSL由于成本相对较低,作为一种过渡兼补充方案,根据用户等级提供差异化服务。但随着用户对带宽需求的进一步提高,光纤及
期刊
【摘要】本文对防外墙渗漏技术进行简要论述,并通过对外墙、门窗、厨房和卫生间、墙体、屋面的防渗漏技术的研究和分析,针对建筑工程中的防渗漏技术提出一些个人观点。  【关键词】外墙防渗漏技术;门窗防渗漏;措施;厨房和卫生间  多年以来,房屋建筑渗漏问题一直是居民住宅质量投诉的热点。近年来,老百姓对工程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业主的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因此,防渗漏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位置越来越重要,
期刊
【摘要】本文介绍了常见建筑物裂缝的成因和预防,详细阐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引起的墙体裂缝,温度变化引起的墙体裂缝,大梁处的墙体裂缝。  【关键词】建筑物;裂缝;成因;预防  作为建筑物的质量通病之一——裂缝,时常会产生,往往在师生中引起恐慌。对于建筑物中出现裂缝的现象,不要谈缝色变,也不要麻痹大意。要分析判别裂缝产生的原因,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裂缝产生的可能,为师生营造安全的教育教学氛围。下面就常
期刊
【摘要】本文结合某住宅小区实际情况,探讨该工程设计中给排水消防部分的相关问题,使设计更安全实用,更经济合理。设计内容:室外消防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喷系统及水喷雾系统及灭火器配置。  【关键词】建筑消防;消火栓;自喷;水喷雾;灭火器  1. 工程概况  (1)某住宅小区由104栋低层住宅及1栋会所组成。其中低层住宅为多层建筑,平均层数3层,并配备IV类地下停车库;会所为小区标志性建筑,地下一层,
期刊
【摘要】 随着人们居住水平的提高,对房屋在使用中出现的渗漏亦愈加关注。外墙渗漏不仅影响房屋的美观,甚至影响房屋的使用功能及寿命。本文就建筑外墙渗漏的类型、成因及防治进行归纳论述,旨在今后施工中避免和消除此问题。  【关键词】外墙渗漏;形成原因;防治  1. 建筑外墙渗漏的种类:根据渗漏的部位及渗漏原因,建筑外墙渗漏可归纳成以下几种类型  (1)砌体或剪力墙质量问题造成的渗漏。  (2)外承重墙(或
期刊
【摘要】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项目并非是人们所认为的4G技术,它是3G和4G之间的一个过渡技术,是3.9G的全球标准。LTE作为现阶段通信技术研究的热点,必然会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文章通过对其关键技术的介绍,指出LTE的优势和不足,并展望其市场发展前景。  【关键词】LTE;TD- LTE;OFDM;MIMO;4G  目前主流的3G技术主要有TD-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建筑业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各大城市高楼林立,大型公共建筑、工业厂房不断涌现。为提高天然地基的承载能力或加固软弱地基,以满足建筑物上部荷载的要求,确保建筑物(构筑物)的工程质量,桩基的使用已日益普及,现结合我们的工作,谈些对桩基应用的心得。  【关键词】预制桩;灌注桩;建筑工程;应用  1. 常见桩的类型  1.1摩擦型桩。  1.1.1摩擦桩。  外部荷载主要通
期刊
【摘要】分析了直接检测光正交频分复用(DDO-OFDM)传输系统中信号在相位偏移补偿的IQ不平衡问题。建立了DDO-OFDM仿真系统,验证了相位偏移特性下IQ不平衡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补偿方法。仿真实验表明,在速率为40Gb/s,4-QAM的情况下,不加色散补偿光纤,采用此补偿方法使O-OFDM信号在SSMF中可传输3000Km以上。  【关键词】光通信;光正交频分复用;相位特性;色散管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