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从分析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机遇与存在瓶颈入手,提出了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简要分析了该模式运作方式以及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期推进“教学单位到办学单位的角色转化”进程,促进高职教育由“规模建设”到“内涵发展”转型升级,培养出大批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
关键词:专业自营公司 校企合作 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204-02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這已成为一种共识。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政策的倾斜以及“互联网+”的行业渗透,更多的现代企业开始重新认识并主动“牵手”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在提供市场所需的技术创造和技能实践生力军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然而,由于诸多客观和历史遗留因素,校企合作的实质发展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开展有效合作的企业数目较少,状态松散,合作的水平较低,“校、企”两个主体在“联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有效发挥“1+1>2”增值效应。因而如何针对校企合作的短板,展开适合现代市场的有效模式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多方共赢”实践途径,已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诉求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遇与瓶颈
1.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迎来利好发展机遇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历经十余年的经验探索式发展,无论从师资水平、资源建设还是培养模式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近年来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规模都在不断刷新记录,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机构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大量细分行业领域的企业对懂技术、有经验、能创新的复合型员工需求量剧增。因此可以预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前景和空间。
另外,近年来国家的政策环境开始导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对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已经被提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也日益彰显
(1)合作模式缺少循环。通过我们的调研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开环的,并没有充分发挥校企人、财、物等资源整合的效应出来,同时也忽略校企合作的自我供给和自我“造血”功能,没有有效沉淀形成迭代,从而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在运营的过程中逐渐消弱合作双方的积极性。(2)合作内容缺少内涵。经过几十年的相互磨合,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期望建立起来利益共享关系,学校期望实现“教、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提高自己的办学效益。但根据我们的调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更多的停留在实训室建设、设备引进,在企业技术需求、企业创新需求、“双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缺少实质性进展。(3)合作成果缺少渠道。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了真实项目和一线的师资走进学校,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但校企的合作的成果只停止在企业所需人员的定向输出,大量可延续性成果比如方案、专利、著作权等缺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渠道和可行性。(4)合作持续缺少驱动。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是基于感情和少部分人员利益的驱动,合作的效益很难普惠到所有的参与人员,因此参与者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很多校企合作“雷声大雨点小”,这也是限制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2 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鲜有报道
通过我们团队的调研,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办企业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几十年来,校办企业对带动产业经济和缓解教育经费压力和开创新技术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的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體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独立、财务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也不可忽视,这样严重影响了校办企业在新时代发挥其多重作用。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拘泥于教育的本位思想。虽然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创业意识的渗透,南方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导向下,开始探求专业利用自身资源创办公司的可行性渠道,但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2]。
3 研究方式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如何能够将技术和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新技术跟踪、应用平台建设、配套应用资源建设、应用模式建设等多维角度来推动职业教育如何借势而为,来有效解决发展瓶颈,以期望切实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每个职业教育必须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我们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在这方面走在创新前列,从战略层面推出了“教学单位转办学单位、一院N公司、一专业一公司”等大胆的革新,打造了特色的“专业自营公司”,也为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绘出了蓝图。我们以“专业自营公司”的建设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专业建设新途径和新突破点,总结出可遵循和可复制的运作模式和运营机制,围绕学校“一专业一公司”建设的总目标,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在专业师资团队的参与下,突出“校企合作纽带、教师发展中心、产品研发基地、学生成长平台、专业建设推手”的定位,坚实的向“结构合理、队伍整齐、制度完备、效益显著、经验典型”的目标模式和机制迈进[3]。切实解决了如下关键问题。
(1)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专业建设新模式,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人才孵化和创新创业瓶颈问题。(2)改革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有效地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深化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辐射效应。(3)探索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以及经济共赢问题,破解校企合作法规政策缺陷的瓶颈,改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切实增强校企合作双方的持续驱动力。
4 结语
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内求”方式,探索如何融合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专业自营公司”运营机制,探求“互联网+”背景下,重新整合优化资源,形成内部闭环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大胆实践、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校企合作新途径和新方法,助力高职教育克服短板、突围瓶颈,让这种新型校企合作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和成才的平台,也成为专业建设自身经营生产和创新的平台,将产学研深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开启高职教育4.0时代。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9):76-77.
[2] 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3(28):65.
[3] 龚芳海.构建基于“4+1工场”的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5(20):139-140.
关键词:专业自营公司 校企合作 运营机制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7)04(c)-0204-02
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学生职业技能为目的,這已成为一种共识。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创业政策的倾斜以及“互联网+”的行业渗透,更多的现代企业开始重新认识并主动“牵手”高职院校,高职院校在提供市场所需的技术创造和技能实践生力军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彰显。然而,由于诸多客观和历史遗留因素,校企合作的实质发展不容乐观,很多企业和学校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开展有效合作的企业数目较少,状态松散,合作的水平较低,“校、企”两个主体在“联姻”的过程中,难以真正有效发挥“1+1>2”增值效应。因而如何针对校企合作的短板,展开适合现代市场的有效模式研究,探索切实有效的“多方共赢”实践途径,已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诉求和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遇与瓶颈
1.1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迎来利好发展机遇
我国高职院校是改革开放时代的产物,历经十余年的经验探索式发展,无论从师资水平、资源建设还是培养模式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尤其近年来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规模都在不断刷新记录,社会认可度也在逐步提升。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迫切需要教育机构为其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支撑,大量细分行业领域的企业对懂技术、有经验、能创新的复合型员工需求量剧增。因此可以预期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前景和空间。
另外,近年来国家的政策环境开始导向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顶层设计,比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加快对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步伐;《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提到“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加强技术技能积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由此可以看出,校企合作已经被提到了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1.2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瓶颈也日益彰显
(1)合作模式缺少循环。通过我们的调研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都是开环的,并没有充分发挥校企人、财、物等资源整合的效应出来,同时也忽略校企合作的自我供给和自我“造血”功能,没有有效沉淀形成迭代,从而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在运营的过程中逐渐消弱合作双方的积极性。(2)合作内容缺少内涵。经过几十年的相互磨合,企业也主动向学校投资,期望建立起来利益共享关系,学校期望实现“教、学、研、创”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提高自己的办学效益。但根据我们的调研,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更多的停留在实训室建设、设备引进,在企业技术需求、企业创新需求、“双师”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缺少实质性进展。(3)合作成果缺少渠道。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虽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提供了真实项目和一线的师资走进学校,学校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支持、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但校企的合作的成果只停止在企业所需人员的定向输出,大量可延续性成果比如方案、专利、著作权等缺少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渠道和可行性。(4)合作持续缺少驱动。很多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是基于感情和少部分人员利益的驱动,合作的效益很难普惠到所有的参与人员,因此参与者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从而导致很多校企合作“雷声大雨点小”,这也是限制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之一。
2 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校企深度合作模式鲜有报道
通过我们团队的调研,我国高等学校的校办企业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几十年来,校办企业对带动产业经济和缓解教育经费压力和开创新技术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存在的产权关系不清晰、管理體制不完善、运行机制不独立、财务监督不到位等问题也不可忽视,这样严重影响了校办企业在新时代发挥其多重作用。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大部分的高职院校都拘泥于教育的本位思想。虽然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创业意识的渗透,南方大部分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政策的导向下,开始探求专业利用自身资源创办公司的可行性渠道,但未形成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2]。
3 研究方式与解决的关键问题
随着时代发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与时俱进,如何能够将技术和应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新技术跟踪、应用平台建设、配套应用资源建设、应用模式建设等多维角度来推动职业教育如何借势而为,来有效解决发展瓶颈,以期望切实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是每个职业教育必须思考和研究的内容。我们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团队在这方面走在创新前列,从战略层面推出了“教学单位转办学单位、一院N公司、一专业一公司”等大胆的革新,打造了特色的“专业自营公司”,也为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校企深度合作培养人才的模式绘出了蓝图。我们以“专业自营公司”的建设为切入点,深入研究专业建设新途径和新突破点,总结出可遵循和可复制的运作模式和运营机制,围绕学校“一专业一公司”建设的总目标,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在专业师资团队的参与下,突出“校企合作纽带、教师发展中心、产品研发基地、学生成长平台、专业建设推手”的定位,坚实的向“结构合理、队伍整齐、制度完备、效益显著、经验典型”的目标模式和机制迈进[3]。切实解决了如下关键问题。
(1)基于专业自营公司的专业建设新模式,解决人才培养过程中就业、人才孵化和创新创业瓶颈问题。(2)改革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问题、体制机制问题,有效地指导校企合作实践,深化校企合作成果转化和辐射效应。(3)探索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以及经济共赢问题,破解校企合作法规政策缺陷的瓶颈,改善校企合作的政策环境。同时兼顾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切实增强校企合作双方的持续驱动力。
4 结语
我们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内求”方式,探索如何融合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优势,打造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专业自营公司”运营机制,探求“互联网+”背景下,重新整合优化资源,形成内部闭环的校企合作新模式,大胆实践、探索适合时代发展的校企合作新途径和新方法,助力高职教育克服短板、突围瓶颈,让这种新型校企合作真正为学生提供成长和成才的平台,也成为专业建设自身经营生产和创新的平台,将产学研深度、紧密地结合起来,力求开启高职教育4.0时代。
参考文献
[1] 刘雪梅.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发展现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9):76-77.
[2] 潘海生,王世斌,龙德毅.中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职教论坛,2013(28):65.
[3] 龚芳海.构建基于“4+1工场”的工程化人才培养模式[J].中外企业家,2015(20):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