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改工作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成为众多语文教师的重点教学内容之一。朗读是中学生应当习得的一项最重要的基本功,其将僵化的文字变为有声形式的一种创造性学习方式,它不仅是阅读的基础和必要养成途径,而且对于培养学生语感、课文记忆、同化诗文情感、迁移知识技能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朗读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基本途径之一。本文重点论述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对策,以期为更多教育工作者提供有价值的借鉴。
关键词:朗读;中学语文;重要性;应用策略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时代过渡,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语言构建能力为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朗读教学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中學语文教师忽视朗读教学的原因分析
(一)语文教师被传统教学思维束缚
部分中学由于本身的语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语文教师培训并不是太及时,很多语文教师被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把教学精力放在背诵、阅读和语文写作上,对朗读教学不太重视。例如中学语文早读大都是安排学生背诵古诗词、预习课文,教师虽然也会考查学生背课文和背诵古诗词情况,但是对朗读教学关注度远远不够,这也折射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思维亟待转变。
(二)学生对语文朗读不太重视
很多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朗读不是考试内容,因此对朗读教学态度比较敷衍,很多学生不太配合教师朗读教学。例如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是注重自己所背诵的内容是否准确,忽视了课文内容的节奏,语文朗读韵味不足,这种学习态度影响了学生普通话和语感提升,对语文听力和阅读理解教学会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纠正学生对朗读教学态度,激发学生语文朗读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朗读教学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语文语感
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为学生讲解语文语调、单词连读和重音等朗读技巧,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的语文语调和发音更加标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记住语文固定句式和短语搭配,让学生语文语感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积极开发课外朗读素材,例如语文歌词和短篇诗歌,多元化朗读素材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实现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双赢。朗读教学不仅仅是重复阅读资料,教师可以结合朗读材料讲解课文内容搭配,渗透语文语言文化讲解,为后续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加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朗读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育,结合多元化朗读素材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筛选朗读素材中的经典句型和古诗词,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感,加快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三、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开展策略
(一)加大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及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朗读的教学氛围,在此环境下进行的后续教学活动才会更加有效。具体来讲,教师要以课文情感作为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为后续的朗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中《背影》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关于父爱的一些图片,并播放了《父亲》这首歌曲。在学生听完歌曲之后,学生的情感逐渐被激发,笔者利用此时机,用深情的语调将课文进行了范读。在范读完后笔者又为学生播放了较为符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此环境下,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上述过程中,笔者为学生营造了多媒体情境并进行了范读,可以对后续学生自主朗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选择的歌曲在学生之间的传唱度也较高,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有着重要帮助。同时,在有背景音乐和之前气氛的烘托下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此过程中,学生还会将自己幻想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学生朗读作品时会有更饱满的情感,有助于其朗读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积极意义。
(二)立足经典诗词,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经典诵读的核心在于“诵”,古人倡导“临文为诵”。不同于阅读,经典诵读决不可放任自流,而是要细读、巧读,对文章每句话、每个词进行品味,思考其在文章中的巧妙之处。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重经典诵读在课堂中的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深度剖析,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情境,使学生感受文章魅力的同时,全面调动学生诵读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以《行路难》一诗为例,该诗篇幅精巧,格局独特,用词不仅精确而且十分巧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李白内心从愁苦、烦闷再到重拾信心的起伏变化,展现了其倔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诵读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本该大展宏图,却因为身边人的排挤,被迫远离。这样一来,学生诵读时就会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基调,对诗词含义理解得更加透彻。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片、影像等资料对诗词、句进行分析,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以此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随后,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同类型的诗词,并让其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诵读,以此强化他们的记忆。这样一来,从初识到感悟,从感悟到内化,系统性的学习全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诵读兴趣,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朗读情境,在朗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情境的创设可谓如虎添翼,其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学生融入课堂的时间,于高校课堂的打造有关键意义。对此,教师在语文朗诵教学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以《再别康桥》这一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该首诗歌的朗诵视频,并让学生跟读,进而深入文本中。紧接着,我还为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并为其标注韵脚,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其次,我还引入了该首诗歌的背景,并询问学生“通过朗诵该首诗歌,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哪些情感?”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引入了康桥的照片,让学生走近这座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再次,我还让学生总结诗歌的情感变化,如第一节写的是难舍难分之情,第二、三节又是欢喜和眷恋,第四节为沉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此外,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诵,教师为评委,评价每组学生朗诵情况,从语调、停顿、重音、情感等多方面评价,并选出最优小组,以此换发课堂活力。
(四)设置朗诵任务,积累朗诵技巧
任务具有一定导向性,其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累更多的朗诵技巧,进一步提高其朗诵能力。对此,教师在朗诵教学中要设置多元化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诵技巧。
以《荷塘月色》为例,首先,我让学生识生字,扫除朗诵障碍。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课本中的生字,如梵婀玲、蓊蓊郁郁、沾裳而浅笑等,扫除生字困境后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文本中,才能提高其理解能力,这种情况下进行朗诵能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紧接着,我还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文章,并梳理文章的大致写作思路,如第一段(缘起)、第二、三段(去荷塘)、第四、五、六段(观荷塘)、第七、八段(离荷塘)、第九段(回家)。学生梳理清楚这些内容后能够了解各部分的写作意图,这种情况下也能更好地解读文章,进一步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朗诵能够深度与文本对话,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通过设置朗诵任务帮助学生剖析文本内容,于其朗诵能力的提升有关键意义。
(五)分析朗诵文体结构,提高朗诵能力
朗诵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长期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训练模式,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分析与总结,如了解语文朗读中的停顿、连读、重读、轻读、抑扬和顿挫的部分,通过分析朗诵文体结构,选择合适的朗诵技巧,提高自身的朗诵能力。以《劝学》这一内容为例,该篇属于议论文。在朗诵过程中,我让学生划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后,我又让其思考几个问题,如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为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事物都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此外,学生也可以对比文章的一些内容,如“终日思”与“须臾学”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能够明确文章中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下进行朗诵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文章整理来看,其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从语言特色来看,其多处运用对偶与排比句,为文章注入了活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感。
结束语
朗诵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引朗诵入中学语文课堂,使课堂化为一潭“活”水。对此,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使其在朗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灵活设置朗诵任务,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朗诵技巧;分析朗诵文体结构,提高自身的朗诵能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朗诵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朝池.试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07):8.
[2]卢必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4):82.
[3]王翠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对策[J].轻工科技,2021,37(01):182-183.
[4]殷勤.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朗读的模式探索[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26.
关键词:朗读;中学语文;重要性;应用策略
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使得中学语文教师教学工作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知识本位”向“核心素养”时代过渡,中学语文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语言构建能力为核心素养的一个关键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现阶段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引入朗读教学能够提升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能为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一、中學语文教师忽视朗读教学的原因分析
(一)语文教师被传统教学思维束缚
部分中学由于本身的语文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语文教师培训并不是太及时,很多语文教师被传统教学理念束缚,把教学精力放在背诵、阅读和语文写作上,对朗读教学不太重视。例如中学语文早读大都是安排学生背诵古诗词、预习课文,教师虽然也会考查学生背课文和背诵古诗词情况,但是对朗读教学关注度远远不够,这也折射出中学语文教师教学思维亟待转变。
(二)学生对语文朗读不太重视
很多学生潜意识里认为朗读不是考试内容,因此对朗读教学态度比较敷衍,很多学生不太配合教师朗读教学。例如很多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只是注重自己所背诵的内容是否准确,忽视了课文内容的节奏,语文朗读韵味不足,这种学习态度影响了学生普通话和语感提升,对语文听力和阅读理解教学会产生不利影响,如何纠正学生对朗读教学态度,激发学生语文朗读兴趣是中学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
二、朗读教学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语文语感
朗读教学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教师可以结合课文为学生讲解语文语调、单词连读和重音等朗读技巧,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让学生的语文语调和发音更加标准,让学生潜移默化地记住语文固定句式和短语搭配,让学生语文语感得到提升。
(二)有利于全面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积极开发课外朗读素材,例如语文歌词和短篇诗歌,多元化朗读素材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文学素材,实现朗读教学和阅读教学的双赢。朗读教学不仅仅是重复阅读资料,教师可以结合朗读材料讲解课文内容搭配,渗透语文语言文化讲解,为后续语文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奠定基础。
(三)有利于加快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
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学的热点,朗读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重要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在朗读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培育,结合多元化朗读素材培养学生语文思维和文化理解能力,引导学生筛选朗读素材中的经典句型和古诗词,提升学生语文知识储备和语感,加快语文核心素养培育。
三、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开展策略
(一)加大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师要深刻认识到朗读教学对学生及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提高对其的重视程度,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适于朗读的教学氛围,在此环境下进行的后续教学活动才会更加有效。具体来讲,教师要以课文情感作为激发学生自身情感的一种重要方式,使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从而为后续的朗读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讲述八年级上册中《背影》这一内容时,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关于父爱的一些图片,并播放了《父亲》这首歌曲。在学生听完歌曲之后,学生的情感逐渐被激发,笔者利用此时机,用深情的语调将课文进行了范读。在范读完后笔者又为学生播放了较为符合主题的背景音乐,让学生在此环境下,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在上述过程中,笔者为学生营造了多媒体情境并进行了范读,可以对后续学生自主朗读有一定的帮助。而且选择的歌曲在学生之间的传唱度也较高,对学生情感的激发有着重要帮助。同时,在有背景音乐和之前气氛的烘托下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投入此过程中,学生还会将自己幻想成文章中的主人公。这样学生朗读作品时会有更饱满的情感,有助于其朗读能力的提升,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对学生语文学习也有积极意义。
(二)立足经典诗词,激发学生诵读兴趣
经典诵读的核心在于“诵”,古人倡导“临文为诵”。不同于阅读,经典诵读决不可放任自流,而是要细读、巧读,对文章每句话、每个词进行品味,思考其在文章中的巧妙之处。中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要注重经典诵读在课堂中的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课程标准的深度剖析,设计多种形式的诵读情境,使学生感受文章魅力的同时,全面调动学生诵读兴趣,从而提高教学工作的有效性。
以《行路难》一诗为例,该诗篇幅精巧,格局独特,用词不仅精确而且十分巧妙,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李白内心从愁苦、烦闷再到重拾信心的起伏变化,展现了其倔强乐观的人生态度。学生在诵读时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作者,本该大展宏图,却因为身边人的排挤,被迫远离。这样一来,学生诵读时就会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基调,对诗词含义理解得更加透彻。不仅如此,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片、影像等资料对诗词、句进行分析,进一步揣摩作者的情感,以此提高自身文化素养。随后,教师也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同类型的诗词,并让其以同样的方式进行诵读,以此强化他们的记忆。这样一来,从初识到感悟,从感悟到内化,系统性的学习全面激发了学生学习诵读兴趣,也为他们后续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朗读情境,在朗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 情境的创设可谓如虎添翼,其能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进而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情境的创设缩短了学生融入课堂的时间,于高校课堂的打造有关键意义。对此,教师在语文朗诵教学中要注重情境的创设,使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
以《再别康桥》这一内容为例,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该首诗歌的朗诵视频,并让学生跟读,进而深入文本中。紧接着,我还为学生划分诗的节奏,并为其标注韵脚,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其次,我还引入了该首诗歌的背景,并询问学生“通过朗诵该首诗歌,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的哪些情感?”同时,我还利用多媒体引入了康桥的照片,让学生走近这座桥,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再次,我还让学生总结诗歌的情感变化,如第一节写的是难舍难分之情,第二、三节又是欢喜和眷恋,第四节为沉醉……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进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此外,我还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朗诵,教师为评委,评价每组学生朗诵情况,从语调、停顿、重音、情感等多方面评价,并选出最优小组,以此换发课堂活力。
(四)设置朗诵任务,积累朗诵技巧
任务具有一定导向性,其能引领学生走进语文的殿堂,也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积累更多的朗诵技巧,进一步提高其朗诵能力。对此,教师在朗诵教学中要设置多元化的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朗诵技巧。
以《荷塘月色》为例,首先,我让学生识生字,扫除朗诵障碍。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查阅课本中的生字,如梵婀玲、蓊蓊郁郁、沾裳而浅笑等,扫除生字困境后学生才能更好地融入文本中,才能提高其理解能力,这种情况下进行朗诵能达到推波助澜的效果。紧接着,我还让学生带着感情朗诵文章,并梳理文章的大致写作思路,如第一段(缘起)、第二、三段(去荷塘)、第四、五、六段(观荷塘)、第七、八段(离荷塘)、第九段(回家)。学生梳理清楚这些内容后能够了解各部分的写作意图,这种情况下也能更好地解读文章,进一步思考作者的情感变化。在此基础上,学生再次进行朗诵能够深度与文本对话,感受文中的景物之美,如“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通过设置朗诵任务帮助学生剖析文本内容,于其朗诵能力的提升有关键意义。
(五)分析朗诵文体结构,提高朗诵能力
朗诵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練就的,需要长期的实践。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开展多元化的训练模式,注重学生语感的培养,同时也要让学生不断分析与总结,如了解语文朗读中的停顿、连读、重读、轻读、抑扬和顿挫的部分,通过分析朗诵文体结构,选择合适的朗诵技巧,提高自身的朗诵能力。以《劝学》这一内容为例,该篇属于议论文。在朗诵过程中,我让学生划出文章的论点、论据与论证方法。学生了解文章的结构后,我又让其思考几个问题,如作者以青胜于蓝、冰寒于水两个比喻为例子,说明了什么道理?事物都是如何发展变化的?此外,学生也可以对比文章的一些内容,如“终日思”与“须臾学”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后能够明确文章中的哲学思想,这种情况下进行朗诵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文章整理来看,其运用了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将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从语言特色来看,其多处运用对偶与排比句,为文章注入了活力,同时也能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语感。
结束语
朗诵是中学语文的一个重点内容,其使语文课堂焕发活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新的教育背景下,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思路,引朗诵入中学语文课堂,使课堂化为一潭“活”水。对此,教师可为学生创设朗读情境,使其在朗读过程中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灵活设置朗诵任务,使学生积累更多的朗诵技巧;分析朗诵文体结构,提高自身的朗诵能力。多措并举,全面提升朗诵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叶朝池.试论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应对策略[J].新课程(中学),2018(07):8.
[2]卢必英.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4):82.
[3]王翠娟.谈中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教学的对策[J].轻工科技,2021,37(01):182-183.
[4]殷勤.中学语文教学中文本朗读的模式探索[J].散文百家(新语文活页),2020(1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