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临和王文娟:舒伯特和林黛玉的爱情之诗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ant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电影百年史上,孙道临是一座表演艺术的丰碑,他的演艺生涯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他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哲学系高材生,然而,一个偶然的机会却让他走上了通往艺术殿堂的“不归路”。他曾先后主演过《乌鸦与麻雀》、《渡江侦察记》、《家》、《永不消逝的电波》、《早春二月》、《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等十余部影片。1962年,他荣誉入选为文化部评选的新中国二十二大影星之一。在2005年中国电影百年纪念活动中,他以终生对表演艺术执著的追求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他曾在80岁高龄以饱满的激情亲自执导投资2000万元的电影《詹天佑》,并获当年中国电影“华表奖”之最佳故事奖;他曾先后为二十余部外国影片配音,其中参与的英国电影《王子复仇记》的配音,堪称中国配音界的经典;他还是著名的对外文化交流使者,曾经用英语在美国艺术剧院演出尤金·奥尼尔所作话剧《马可·百万》,并多次出国讲学,访问,最后促成了中国电影研究会在美国的成立……
  以下记叙的,是笔者撰写的《孙道临传》的一章,浓墨重彩表现孙道临和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爱情故事。
  
  没有罗曼史
  
  夜凉如水。一轮圆月冉冉升起。
  孙道临从电影厂出来,一个人沿着衡阳路默默散步。今天是中秋佳节,一个万家欢聚的时刻。一双双情侣从身边偎依着走过。
  有的一家三口,在欣赏法国梧桐树上团圆的皓月。
  “妈妈,月亮上有影子!”小男孩大发感慨。
  “那是广寒宫和桂树,还有嫦娥姑娘……”
  “她怎么上去的?坐飞机吗?”
  做父母的被问住了,听到这话的行人都笑了。
  孙道临看到这温馨的一幕,不知怎的,竟突然有些羡慕。
  一个王老五,哪怕是钻石王老五,也难以体会团圆的滋味。孙道临突然感到某种孤独:同年龄组的朋友早已成家立室,似乎就剩下自己还光荣孤立了。
  这么多年来,他在银幕上塑造了那么多光彩照人的形象,他的风采撩动过多少异性的心弦呵!为什么在个人问题上,他却迟迟不“觉悟”呢?
  孙道临看上去始终那么冷静,似乎拒人于千里之外,是孤傲吗?
  不!恰恰是他过于珍重那一份真情,他要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那一半”才会奉献感情。他心中的爱情是彩虹,高悬在他内心深处的蓝天碧空上,只因为太纯太美,才不敢轻易碰触。
  “孙老师,能说说您年轻时的罗曼史吗?”笔者禁不住心中的好奇,就单刀直入了。
  “我没有‘罗曼史’,我的‘罗曼史’都在银幕上演给你们看了!”孙道临狡黠地虚晃一枪。
  “才不信呢,坊间传闻,那时,喜欢您的女孩子多着呢!”
  孙道临看着我们,愣了一会,笑了。似乎是稍稍迟疑了一下,又似乎是有些自言自语:“有是有的,最初在学校,后来在电影圈儿,是出现了一些痴情的女孩,都是一些令我感动的女孩,好女孩。六十年代,在电影厂,每天,有一个女孩子在厂门口枯等,痴痴地等,而且是个完全陌生的女孩子……我对这类情况也实在无能为力,后来女孩子神经还是出了问题……唉,这个不说了吧。说出来,对人家多不好呵……”
  与他大学时代的好友黄宗江,在大学里不断恋爱、不断失恋、充满戏剧情节的生活相比,孙道临的个人生活确实静如秋水。他当然是有过爱情的渴想的。在诗里,他也曾写过向往爱情的篇章,然而,也只是渴望而已。更何况,那时的中国正是风雷激荡、云水翻腾的革命年代,“匈奴未灭,何以家为?”孙道临满脑子想的是国家与民族,无暇想个人的事情。及至解放后,新的生活又激动着他:赴朝、下乡、连续不断的拍片……他过的一直是“急急风”式的生活,不知不觉中,岁月的车轮转了一圈又一圈,如今,不知不觉,生命之树已经刻下三十几个年轮了。
  他还要单身下去吗?
  
  我想结婚了
  
  而今天,在这个中秋之夜,他突然有些想家了。
  这么个大帅哥,找对象却得要别人帮忙!找谁呢?那时孙道临的挚友、作家黄宗江恰好在上海,他就直率地去找黄宗江,开门见山,单刀直入:“我想结婚了,请你帮忙找个对象。”
  黄宗江先是一愣,继而狠狠地拍了他的肩膀,他为老友迟迟才来的“觉悟”而高兴,另一方面,他又实实在在地被孙道临这句坦率实在而又“土得掉渣”的话逗得哈哈大笑。
  “我们的落后分子终于想家了?好事!”
  既然是孙道临的大事,黄宗江哪有不积极撮合之理?
  黄宗江立刻骑着车,走街穿巷去觅“关系户”,那些日子黄宗江真可说跑遍了大上海。
  但是,每次回来他都面带忧色地对孙道临说:“唉,迟了迟了,都嫁出去了!”
  孙道临也暗暗有了青春早逝的失落感。
  那天,黄宗江突然又想起了一个人,掐指一算,振奋不已,满脸笑容地叫起来:“有了有了,就是她!”
  孙道临满脸疑惑:“谁啊?”
  黄宗江满脸喜色地说:“越剧团的王文娟还待在闺中,不知你对她感觉如何,如合得来,这大媒人我包下来啦。”
  孙道临心头一亮,但脸上却镇定如常,微笑不语。
  这可能就是缘份吧!
  为什么偏偏是心中暗生情愫的人,却同样待字闺中呢?黄宗江看他这副表情,真是“默言更胜千百语”,他急于找人商量。好心人总会遇到贵人——黄宗江为朋友忙里忙外,被另一位热心人细心察觉,她就是张瑞芳。
  张瑞芳是上影演员剧团的团长、孙道临的同事,与黄宗江也是挚友。张瑞芳又是王文娟的同事,当年徐玉兰、王文娟参军总政越剧队时,她是联络、接待人之一。
  有她来加盟红娘的队伍,就可望锦上添花。
  千里姻缘一线牵,让我们把话题拉开,再说说缘分吧:
  先得说孙道临与越剧的缘分。一直有这样的传说:孙道临是孝子,他的母亲是越剧迷,每每母亲去戏院,孙道临必恭候在侧,那样的情形很像孙道临在《家》中演的长子高觉新。
  其实,他对越剧不仅情有独钟,还颇有造诣。
  作为浙江嘉善人,他从小就受到这个地方剧种的熏陶。小时候回到家乡,从绍兴戏的“的笃”板开始,他就与顽童们在石拱桥上唱“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百鸟对打对”,戏班子来了,孩子们会挤上乌蓬船,荡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社戏演出。傍水而筑的戏台上一会儿祝英台哭灵,一会儿孙悟空闹天宫,一会儿又穆桂英挂帅,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他爱越剧优雅的伴奏,赞赏江南丝竹的特有魅力,他痴迷那婉转的唱腔、漂亮的戏装、潇洒的动作……
  而王文娟,在舞台上塑造的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多情多义的牡丹仙,这些角色都令孙道临赞叹不已。
  他特别赞赏王文娟在《孟丽君》中的舞台形象,对孟丽君这位挣脱封建礼教、追求婚姻幸福、更兼才貌胆识俱全的奇女子倍加称赞……
  然而,孙道临尽管有现代的开放,却更有传统的矜持,他不会冒失地写信求爱,更不会寻找某种红叶传诗的机会去表白心迹……
  千真万确,这个大帅哥的婚恋还得别人为他操持!
  
  第一次约会
  
  这天终于悄悄地到来了:张瑞芳来到越剧团找到了王文娟。
  王文娟正穿一身练功服,大汗淋漓地在练功房练功。她从练功房的镜子里看到了张瑞芳。
  等王文娟把规定的动作练完,张瑞芳把王文娟拉到一边,一边帮她擦汗一边说:“文娟,戏是要演的,可是个人问题也不能老这么拖下去!”
  王文娟一听这开场白,就知道其中暗藏“玄机”,一刹时,禁不住面红耳赤,忙拿手巾频频擦汗。
  张瑞芳千真万确发现王文娟羞得脸红一直红到了耳朵根,就笑着引了《西厢记》里的两句唱词打趣道:“真是‘莺莺心间无限事,尽在深深两拜中’!”
  一双姐妹边说笑边往外走。排练场外,碧树红花,绿意盎然。王文娟单刀直入:“大姐,是不是又有谁托您做媒来了?”
  张瑞芳开门见山:“正是!这回这个大媒人我要当定了!”
  说罢,她避开众人,拉王文娟到僻静处,和盘托出了孙道临的情况。
  王文娟一听,面颊绯红、低头不语。
  孙道临,那是所有女孩子头上高悬的一颗星呵。她对他的电影耳熟能详,他儒雅的风采,出色的表演,渊博的学识,以及置身娱乐圈多年而始终洁身自好的品格,都让她佩服不已……
  谁能想到呢?姗姗来迟的缘份竟会是他?
  又过了一天。
  在张瑞芳与黄宗江、黄宗英兄妹的“导演”下,孙道临与王文娟终于踩着淮海路的梧桐落叶开始了第一次的并肩而行。
  “唰,唰……”,两个人踩着法国梧桐的落叶默默走着,容貌娟秀、身材修长的“林黛玉”不胜娇羞,一时竟不知说什么好。而那个在银幕上勇敢机智的李侠,谈锋犀利的方哲仁、雄姿勃发的李连长,此刻也木讷得让林妹妹大为意外。幸而,他们都有各自的艺术。一聊艺术,谈话便倏忽变得水起风生了。
  孙道临谈了越剧《红楼梦》带给他的震撼。孙道临不但说了许多她演出时别人难以发现的匠心独具的处理,还谈了许多别人很难说出的问题。别人都只夸改编剧本的脍炙人口,孙道临在谈了剧本的妙处之后,还坦诚了其中的不足之处。这让王文娟深感可贵,也很新鲜,就沿着该改进之处一路追了下去。在深入探究剧作上的美中不足时,两个人越谈越投机,分析原因也越来越深入。孙道临最后把问题归结到原作上:“你想想,《红楼梦》是一部尚未完成的改稿,你读原著发没发现,书中人物的年龄与我们印象中的年龄、包括你们在剧中把握的年龄差别很大?”
  王文娟被问住了。
  孙道临如数家珍:“我们都觉得宝玉已经是个成熟的青年公子,其实不然,宝玉在书中出场时还不到十岁,只能说还是个孩子,最后离家出走时也不过十六岁。黛玉出场时年龄就更小了,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级的年龄。”
  王文娟愣住了,她不明白曹雪芹为什么要这样写?
  孙道临耐心地解释:“宝玉的年龄不写小一点,他在大观园姐妹群里就没法厮混,否则就不合那个年代男女授受不亲的社会约束。所以曹雪芹只能这样把他写小。但宝玉的言谈举止,又分明不是孩童而是青年,这一矛盾作者最后肯定是要统一处理的,遗憾的是曹雪芹没来得及改完就与世长辞了……”
  王文娟被孙道临的独到见解折服了。
  孙道临还谈了越剧《红楼梦》改编上的一大败笔:
  他说:“原作里有一个关键性情节:宝玉挨打。这一情节发生的顺序在改编越剧时被弄混乱了。这一改编错误不是我的发现,是红学家吴组缃先生发现的。”孙道临认真地申明“版权所有”,让王文娟感到怪好笑的。孙道临又较真地说,“——宝玉为了戏子蒋玉涵挨了父亲贾政的毒打,被打伤之后,黛玉去看他,黛玉伤心地说:‘你就改了吧。’宝玉回答:‘妹妹你放心,为了这些人,纵是死我都甘心的。’吴先生认为这是宝黛之间的一次重要的灵魂坦露和内心剖白。宝玉的话表面上说的‘这些人’是指蒋玉涵等人,实际上暗指的却是包括与黛玉的儿女私情在内的叛逆性情感。这话黛玉也听懂了,并且默认了,从此以后两个人之间便平静下来,再也没闹过别扭。但是在你们这个戏里,探病的情节却安排不当,被错挪到前面去了。于是宝、黛在进行过这样一次内心剖白后又发生过吵嘴等冲突。改编者当然有再创造的权力,但吴先生认为这样处理把曹雪芹大大地误解了,同时也说明我们对中国传统伦理了解得不够。”
  孙道临对艺术的认真与细致,让王文娟肃然起敬。而他把自己也划在对“传统伦理了解得不够”的一群中,让王文娟又感到一种亲和力。
  两个人之间的交流慢慢深化了。
  “林黛玉”也谈了对孙道临的电影的看法,从《渡江侦察记》到《永不消逝的电波》,从《民主青年进行曲》到《革命家庭》,原来她看得都很仔细。
  后来,又谈到抗美援朝,彼此都曾经有过在朝鲜战场上经历枪林弹雨的体验的。孙道临谈到了范正刚的死带给他的震撼,王文娟也回忆起她当年赴朝演出时目睹的战士悲歌……是同样的内心的撼动,对为国而战的战士深怀敬意,是同样的,为了珍惜这和平美好的生活,努力真诚地以艺术奉献于人民……两个人内心的距离一下子缩短了。
  那一夜回来,孙道临久久难以入睡,他在床上情不自禁想起了几句诗。于是披衣坐起,打开灯,找到一张纸,唰唰地写下来。第一句是:“请给我一缕阳光……”
  一直到几十年之后,这张小纸片还被细心地保存着。
  
  蜜月在“悲情”之后
  
  那些日子,孙道临在拍戏的间隙,总要去看王文娟的演出。
  每次进入剧院,他都设法避开观众的视线,躲进座位,全神贯注于演出。舞台上,王文娟扮演的林黛玉,两弯烟眉,娇袭着一身弱骨,伴随着幽怨凄美的乐曲,正手持诗稿一张一张地投入火盆中,当唱至最后那句痛彻心肺的“质本洁来还洁去”时,观众的泪水和着黛玉的泪水一起掉了下来。很多次谢幕时,随着绵绵不绝的热烈的掌声,王文娟猛然发现孙道临正坐在台下前排,起劲向着她微笑鼓掌,王文娟禁不住怦然心动,脸倏地红了。
  然而,两人毕竟事业心强,平时忙碌异常,更不可能邀约对方经常蹓马路。几个媒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虽然已经知道他们彼此心已所属,却迟迟不见他们当中有谁来报喜。此时,爽直热心的张瑞芳恰好上京开会,禁不住把这事向邓颖超大姐汇报了。周恩来和邓颖超对这两位艺术家都非常欣赏,闻此都极为高兴。日理万机的周恩来总理特意嘱托张瑞芳,说:“为有情人终成眷属,你们多做点工作嘛。”
  邓颖超大姐还担心王文娟对孙道临在政治上有什么不放心,特地叮嘱说:“告诉文娟同志,孙道临的情况组织上了解,对他尽管放心吧!”
  有了周总理的“指示”,张瑞芳、黄宗江和徐玉兰等好心人更信心倍增了。在他们的促成下,1960年,这一对为了艺术而迟迟未婚的“大龄青年”,终于把结婚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这一年,孙道临39岁,王文娟35岁。王文娟从艺比孙道临早五年,因此,朋友们戏称他俩是“半斤八两”的一对。
  婚礼临近,亲朋好友逗趣:“新郎哥能说一口流利英语,还崇拜莎士比亚,人又长得那么帅气,是不是超级‘奶油’?”
  大家被这话逗乐了。
  “对呵,咦,那新娘子像什么?”
  “她嘛,文雅娴静,端庄大方……哈,中国的香茗西湖龙井嘛!”
  “那就是中西餐混吃:‘奶油蛋糕’伴‘龙井茶’!”
  众人都被逗乐了。
  大媒人黄宗江不甘寂寞了:“这新郎哥就是舒伯特,新娘子是名正言顺的林黛玉,他俩的结合就是一首舒伯特与林黛玉合写的诗!”
  孙道临和王文娟的婚期定在电影《红楼梦》的拍摄期间,一个关键人物却发出了“不谐和音”:“不成,现在结婚不成!”说这个话的是越剧电影《红楼梦》的导演岑范。
  怎么会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来?
  原来,导演岑范担心新婚的快乐会影响王文娟拍悲情戏的情绪,或者说也担心拍悲情戏会影响新婚的幸福感,他坚持必须在拍完“黛玉焚稿”这段悲情戏后才可以“花好月圆”。
  王文娟很理解导演的心情,婚期真的推迟到拍完了“黛玉焚稿”之后。
  1962年7月2号,这一对天作之合的玉人终于登记结婚。
  那时“黛玉焚稿”已经拍完,导演岑范说到做到,给王文娟放一个月婚假。
  一对新婚的佳偶去庐山度蜜月。
  在庐山,他们手挽手参观了白鹿书院,登了仙人洞,看了美庐,品了毛尖茶。
  第一个月夜,新郎把新娘拉到月下,新娘子说:“月光真好!”
  新郎却更正:“不,是阳光真好!”
  看到妻子纳闷的目光,他轻轻给她朗诵了一首诗,那就是他在与她第一次散步归来时写在小纸片上的:
  
  请给我一缕阳光,
  不是弯曲地从小树林爬过来的那缕;
  不是紫燕从南方衔来的那缕;
  不是锁在公园的湖面上的那缕;
  不是躺在茫茫的散枝上的那缕。
  它,属于你的心灵,
  躲在你的眼里。
  请给我一缕阳光!
  
  充满了温馨的艺术之家
  
  婚后,这对艺术伉俪住在上海淮海西路一条僻静的胡同旁。这是一个和谐而忙碌并充满温馨的家庭。
  早上,大部分居民还在酣睡中,孙道临已踏着微明的晨曦在胡同里“闻鸡起舞”——他不抽烟,酒稍沾,唯有这每天半小时的舞剑,终年不停。深夜,王文娟拖着疲惫的身子,穿过迷离的月色返回家中。两个人一天到晚难得相聚,相聚了也总是三句不离本行,话题总在艺术研讨的圈子里兜兜转转。
  其时,王文娟的《红楼梦》还没拍完。对拍片,她经验不多。虽然过去她拍过《追鱼》,但也多凭感觉和导演指点,现在不同了:家里有一个最好的电影老师,两个人认真地交流起拍片的经验。孙道临又有丰富多彩的舞台经验,这样的“近水楼台”对王文娟益莫大焉。
  在拍《葬花》一场时,王文娟原来设计的动作比较碎,感情不太准。两个人正式拍摄前在家里反复“彩排”,孙道临建议王文娟“动作不要太多,要把注意力放到规定情景中的特定感情上”,王文娟认真吸取了。
  两个人又仔仔细细逐句推敲,王文娟唱到“七条琴弦谁知音”这句时,孙道临又把她打断了:“这些动作显得图解了!舞台与银幕是有区别的。银幕有放大的作用,有些动作在舞台上可以,到了银幕上就会显得不准,唱这几句时随感情慢慢走,注意把情绪突出出来!”王文娟采纳了丈夫的建议,这么一调整,果然变得更深沉内在,感人至深了。两个人在艺术上的切磋交流,就这样坚持了几十年。
  四十年来,孙道临的朗诵,王文娟总是第一位听众。
  而王文娟唱腔上的新变化,孙道临总是第一个高参。
  越剧《孟丽君》,孙道临本来不喜欢。但王文娟深爱这个剧目,为了妻子能演得更到位,《孟丽君》舞台戏孙道临不但反复看了好几遍,还把原著找来,看得滚瓜烂熟。后来又与王文娟合作,把这一剧目拍成十集的戏曲电视连续剧。
  生活毕竟不是仅仅高瓴于艺术之上的空中楼阁,更是由锅碗瓢盆油盐酱醋构成的人间烟火。所幸两人在日常生活中很是互相体谅。王文娟通常晚上要演出,午睡对于她便显得很重要,这时,孙道临就算有十万火急的事情也不会打扰,电话只要一响便冲过去接,有要找妻子的电话,也尽量婉拒,偶尔要进去卧室取东西,也蹑手蹑脚,唯恐惊醒了妻子。难怪王文娟笑说:午间休息时间,孙道临是他最好的守护神。家务活劳动,两人也是从不分彼此。孙道临每每远出归来,王文娟总是亲自跑菜场,准备好可口的饭菜,而孙道临也往往争着下厨,因为烹饪也是他的拿手好戏,尤其是煮汤。王文娟八十多岁的母亲与他们住在一起,孙道临对老岳母更是体贴入微,嘘寒问暖。王文娟在外演出,老太太卧病,孙道临便孝子一般一勺一勺地喂。一次孙道临的岳母不小心把腿扭伤了,王文娟急得直掉泪,孙道临却一边好言安慰爱妻,一边拿出他从不轻易示人的看家本领,为岳母推拿按摩,没想到,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照料,岳母的扭伤竟真的治愈了。孙道临到了七十多岁时还常骑单车上街为岳母抓药。更有趣的是,两夫妇平常因忙碌从不轻易逛商场,但在家里附近的商场,他俩有时竟不约而同地碰到对方,一问之下,竟都是为了给家中喜欢吃桔饼的老太太买桔饼!
  文化大革命中,孙道临被隔离审查,随之而来的是无休止的批判、检查、抄家。房子被强占,老少三代挤在一间小屋,孙道临只能睡在地板上,女儿在托儿所受人欺负,王文娟忍痛将孩子带在身边,此情此景,令王文娟一度黯然神伤,还是孙道临给了她希望和安慰:
  “文娟呵,我们难得有现在的空闲,一定要抓紧时间多看书,提高自己的素养,我们现在的艺术积累,总有一天会重新用上的,总有一天……”
  事实上,文革期间,孙道临比王文娟受到更大的冲击。所幸,王文娟也在全身心地支持孙道临。她坚信丈夫的品德与气节,使孙道临有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这一个事业上珠连璧合的幸福之家,在生活上则是充满喜剧氛围。
  王文娟总在晚上演出,唱了一个晚上当然口干舌燥。孙道临体谅妻子的辛苦,总为她准备几斤上好的鲜梨。这种举案齐眉式的相互配合,却节外生枝,让孙道临渐渐有了一个小“意见”——
  原来,王文娟吃了梨,梨皮和梨核总是忘了收。偶尔一两次则可,次数多了丈夫就难免有小意见。妻子听了意见,总是笑眯眯地检讨,满口答应改进,可是第二天一早,丈夫总是发现一堆梨皮还赫然摆在原来的位置上。
  做丈夫的决定不再饶舌,干脆让行动说话——
  是一个初冬,又一个演出归来的夜晚,王文娟看到几个大鸭梨诱人地摆在水果盘上,忍不住又心满意足地吃了一个,对不起,梨皮和梨核又忘在那里。她只顾去早洗澡、早休息了。
  洗罢,丈夫已经鼾声微起,沉沉入睡了。妻子轻轻掀开被子,打算好好睡一觉。她关了灯,钻进被窝——
  咦?不对!
  背上怎么有一丝冰凉?
  腰下也有个东西硌人!
  她窸窸窣窣摸索了一会儿,不知被子里钻进了什么东西。突然,传来丈夫得意的、恶作剧的笑声。
  她拧开灯一看,好家伙!一堆梨皮与偌大一个梨核竟塞进了被窝里!
  丈夫用这个办法帮她改正了这个小细节。
  演这种小小的恶作剧丈夫原来挺在行:
  三个女人一台戏,剧院女性多,“戏”也就多。王文娟有时会为工作上的一些事生闷气,回到家还气鼓鼓的。每逢此况孙道临总要问个水落石出,结果往往是:丈夫比妻子“气”得还厉害,有时简直是“怒发冲冠”。
  王文娟见孙道临也气成这样,忍不住问:“你怎么也这么气?”
  孙道临理由十足:“‘鸡’的肚量比‘虎’小多了(王文娟属虎孙道临属鸡),您这‘英雄虎胆’都快气破,我这‘鸡肠鼠肚’还能不气爆吗?”
  王文娟愣了,打量着这一幕,慢慢品出了“画外音”。
  原来,丈夫是故作发怒状,在彩排“生气”,对一个表演艺术大师来说,气到‘惟妙惟肖”的份儿上实在不是什么难事。
  正在气头上的妻子笑了,气也消了,心里平和下来,丈夫开始和颜悦色地劝她严于则己宽以待人。
  第二天,妻子又高高兴兴去上班了。
  王文娟的心思都在演出上,生活方面,反倒是丈夫来得更心细。每逢出差,总是丈夫帮她把行李打点就绪,准备妥当。孙道临忍不住打趣:“亏了,亏了!老是我给你打行李,什么时候能轮到你给我打?”
  做妻子的不服气:“好,下次我来!”
  下一次恰好是个初秋,孙道临要去广州,王文娟真的赶来为丈夫准备行装:“你别管,看我的,保险你冻不着!”
  孙道临大为感动,真的来了一次“撒手不管”。一边看王文娟忙来忙去,一边在一旁背一首情境类似的古诗:“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妻子生怕丈夫被秋风吹病,给他准备了足够的寒衣。
  丈夫心满意足地提着爱妻打点的行李到了羊城,住下来打开行李一看,却叫苦连天:初秋的广州,骄阳似火,不但热不可支,而且比起三伏天有过之无不及——那几日正逢秋老虎发威,气温高达40度!妻子为丈夫准备的却是毛衣,毛裤,连羽绒衫都带来了!而过夏天的衣服却“缺斤少两”,甚至于连内衣内裤都没带。弄得孙道临赶紧放下行李,头等要事是上街去买内裤。
  丈夫给妻子写信:“我忘了天下老虎一家亲了!‘秋老虎’在帮‘王老虎’发威呢!”
  两个人,一个在浙江长大,一个在北京长大,吃东西难免“众口难调”。例如,王文娟很爱吃家乡的“水豆豉煲冬瓜”,孙道临对此味却不敢恭维,因其有一股“怪味”而要求敬而远之;他的口味有点西化:爱吃红肠、面包,自己也很会做罗宋汤、葡国鸡、煎牛排……
  又是一个7月2日——两个人的结婚纪念日,这一天,两个人白天还是各忙各的,晚上,决定好好聚一聚,两个人说好各自去买想吃的东西。
  回到家,妻子得意地亮出了自己采购的美食:竟是红肠、面包、牛排;丈夫则不声不响把妻子带到餐桌前,打开汤锅,竟是一锅“怪味”扑鼻的“水豆豉煲冬瓜”……
  从燕尔新婚到本书命笔,两个人携手共度的时光已经快半个世纪了。两个人对他们这一组合的评价是:“磨合了40多年,已经‘天衣无缝’了!”
  如今两个人都已到八十开外,两个人的喜剧还在有声有色地进行着。
  孙道临平日总要“爬格子”,王文娟戏称为“搞他的纸头”(指写作)。而王文娟有自己的爱好,有时要去会戏迷,偶尔也和一群牌友搓搓麻将。孙道临向女儿抱怨:“哪一天只要你妈妈一早起来就把我哄得高高兴兴,哼,那一天她就一定是悄悄溜之大吉去打麻将!”
  女儿听了哈哈大笑。
  当然,不论多么默契的二人世界,情况也不可能全部如此。
  近五十年来,两位大艺术家不仅是心心相印的夫妻,更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就朋友这一层而言,两个人不是爱情至上的昵友,更不是家庭至上、不问是非的损友,而是在道德上互相砥砺、在事业上互相支持、在艺术上互补互勉的诤友。
  能做到这一点——哪怕是大体上接近这样的境地都是很不容易的。
  别忘了:两个人都是事业型的,而且都是自己这一艺术领域的尖子,在事业上、艺术上都很有主见。相爱容易相处难,两强结合,就很容易造成碰撞。这一对夫妻不可能是“传统”的夫唱妇随,更不可能是“新潮”的“妻管严”。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性格的不同,出身与阅历的不同,两个人对问题的看法必有差异,分歧和争论是必然的。正如再知心的朋友相处久了也会有争论一样。但是,在绯闻不断、婚姻多变的文娱圈里,孙道临与王文娟的家庭是属于超稳定的那一部分。这一个家庭历经历次政治运动的冲击,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磨难,却很能经受风雨,一直稳固地走过来了。
  至于一些庸俗的干扰,就更难撼动这一组合。
  这个家庭有过一次离奇的经历:一日,一个农村打扮的小伙子找上门来。家里平日常有不速之客,孙道临和王文娟以为又是一个不请自来的访问者,便以礼相待地请进客厅,倒茶,让坐,客客气气问他有什么事?
  来人却气势汹汹,怒指孙道临:“什么事?你孙道临心里比我有数!”
  孙道临纳闷了:“您哪位?”
  来人更不可一世:“我是谁还用问?你孙道临心里有数!”
  孙道临楞了:“你到底是谁?”
  来人:“你别装糊涂!我是你孙道临的儿子!”
  接下来,来人编造了一个孙道临在下放农村时有外遇,生了他这个私生子的故事。
  孙道临气坏了,王文娟却镇定自若。没过多久,接到报案的民警及时赶到,很快戳穿了来人企图无中生有进行讹诈的伎俩。
  原来,王文娟对丈夫了解至深,绝对不相信对孙道临的这些无耻谰言,她早已经不动声色地给110打了报警电话。
  那个家伙是在楼下偶尔过路,在门口听人说孙道临就住在这个楼上,便心生歹意,想敲诈勒索。
  在本书动笔前的采访过程中,适逢孙道临老师因“脸部三叉神经痛”而缠绵病榻。我们又一次目睹了两位老师是怎样相依为命而战胜顽症的。
  孙道临说:王文娟的体贴与关怀是他最好的药物。与妻子在一起,他就回到了青年时代。
  1989年,恰逢上海举办孙道临电影生涯4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有一项内容是回故乡嘉善进行。在他们挽臂嘉善行的日子,一行人受嘉兴绢丝厂的邀请,与职工们举行联欢会。面对职工们的盛情,孙道临一扫平日的矜持,为工人们唱起了由他主演的《一盘没有下完的棋》的插曲。孙道临富有磁性的嗓音和深情的演绎一下子“镇住”了在场的所有人,也感染了在旁的王文娟,王文娟情不自禁地翩然起舞,孙道临也忘情地为爱妻击掌伴奏。一曲终了,孙道临又唱起了《草原之夜》,甘美醇厚的歌声回荡在会场四周,这时,只见王文娟突然从一个角落里抱起一盘树花,跑过去深情地献给丈夫。两人目光相对的一刻,孙道临的歌声一下子止住了,会场一下子静了下来……这是多么美好的沉静的一刻啊!
  两个人就这样相濡以沫了几十年。一起步入古稀之年后,孙道临练书法,王文娟则迷上了国画。上海图书馆赵福嘉先生的学生耀华、品芳常为他俩的作品装裱,久而久之与孙道临、王文娟成了好友,一起说说笑笑不拘形迹,孙道临尤爱耀华开玩笑。2005年初夏,孙道临与王文娟又合作了一幅作品送去请耀华他们装裱:画面上是王文娟画的三朵牡丹,一朵雍容华贵,临枝怒放,一朵亭亭玉立,蓓蕾初吐,还有一朵清新淡雅,蕴藉地藏在后边。孙道临又冲着耀华搞了一句很幽默的题词:“你张(长)得胖,可没我高……”
  在场的几个人看到题词都笑了!原来,孙道临是借嘲弄牡丹和耀华开玩笑——耀华个头不高,但人到中年,身子却发了福。大家的笑,是笑孙老的幽默,也是由衷为两位老人的和谐融洽而高兴。
  
  2005年,孙道临因面部三叉神经患病而卧床不起,记忆力开始锐减。上影领导和亲朋好友登门探访,他也一概毫无记忆。然而,关于爱妻王文娟,点点滴滴,却记得清清楚楚。到了2006年王文娟过80岁生日的时候,孙道临还特地在女儿的陪同下蹒跚着脚步,去商场选购了一枚钻戒,亲自戴在王文娟手上。这一对共同步入耋耄高龄的舒伯特与林黛玉,显得比初恋时还要感情丰富。看到这一对携手并肩了近半个世纪老艺术家的关系是那样感人肺腑和内容丰富,我们再一次体会到那句名言:
  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
  而每个成功的女性背后,也必有一个山岳般的、足以依靠的雄性宽肩。
其他文献
目的:总结临床应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治疗股骨髁上骨折的经验。方法:2005年05-2009年05月应用闭合复位逆行交锁髓内钉内固定的方法治疗新鲜的股骨髁上骨折18例。结果:18例
会议
目的:一期髓关节置换治疗复杂老年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本组45例复杂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36例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9例合并有严重其他器官疾病不能耐受长时间手术患者,
会议
本文对本院2005年1月-2009年12月间28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不稳病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立体植骨的手术方法进行了介绍,浅谈了取得的满意疗效。
自锁髓内钉避免了带锁髓内钉锁钉困难、切口多等缺点,去除了锁钉的操作,手术操作简便和快捷,出血少,视野清楚。本文介绍了应用旋入式自锁髓内钉(简称旋入钉)治疗股骨干骨折43例45
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最早由法国医生Deramand和Galibert于20世纪80年代报道,即经皮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注入颈2椎
在福建宁化已发现的斑点热疫区内进行蜱类媒介及宿主调查。分别在野鼠、野免、野猪、麂、狗、牛等宿主体表捕捉各种蜱类,用鸡胚卵黄囊感染法分离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用微量补结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翻译技术也获得了进步,新技术的出现对翻译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首先论述了信息技术视角下职业翻译的重要特征,之后探讨了英美语言文学翻译在新技术的条件
探讨支撑块撑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通过采用支柱块内固定撑开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24例,均取得满意疗效,表明支撑块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方法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2004年10月至2007年9月我科行10例12个Bryan假体,2006年8月至2008年2月14例19个Prodisc-C假体颈
目的:综述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方法。方法:查阅近年来关于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脱位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研究的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及综合分析。结果:术前对病人做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