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式磨煤机原煤制粉工艺及安全工艺设计

来源 :企业科技与发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468105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由于原煤自身的挥发性及暴露在空气中的氧化性,原煤制粉过程中就会有自燃和爆炸的可能性发生。为保证安全生产,文章从立式磨煤机的磨煤系统原理和煤粉产生自燃、爆炸的必备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切实可行的原煤制粉安全工艺,为原煤制粉提供理论基础和指导作用。
  【关键词】原煤;制粉;自燃;爆炸;安全工艺
  【中图分类号】TQ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688(2017)02-0027-03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节能减排成为电厂、水泥厂的必备项目。为了满足国家对环境保护的需求,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許多企业开展了原煤制粉的项目。原煤制粉后,可以大大提高原煤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因此原煤制粉工艺技术得到了大力的发展。然而,由于原煤在制粉过程中存在易燃易爆的特性,因此制粉过程中安全工艺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煤粉的性能及煤粉发生爆炸的条件
  1.1 煤粉的特性
  煤粉在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的过程中会发生氧化反应,在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使得煤粉温度升高,温度升高又会加剧煤粉的进一步氧化,如果散热不良,会使氧化过程不断加剧,最后使温度达到煤的燃点而引起煤粉的自燃。在煤粉制粉系统中,煤粉是由输送煤粉的气体和煤粉混合成的云雾状的混合物,它一旦遇到火花就会使火源扩大而产生数倍大气压的大气压力,从而造成煤粉的爆炸。
  1.2 影响煤粉发生爆炸的因素
  影响煤粉爆炸的因素很多,如挥发分含量,煤粉细度,气粉混合物的浓度、温度、湿度和输送煤粉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等。
  (1)一般来说,挥发分含量VR<10%的煤(无烟煤),是没有爆炸危险的。而VR>25%的煤(如烟煤等),很轻易自燃,煤粉的自燃温度为140~350 ℃。
  (2)煤粉越细,越轻,越易自燃和爆炸,粗煤粉爆炸的可能性较小。例如,烟煤粒度大于0.1 mm,几乎不会爆炸。因此,挥发分含量大的煤不能磨得过细。
  (3)煤粉浓度是影响煤粉爆炸的重要因素。实践证实,最危险的浓度在0.05~2.0 kg/m3,大于或小于该浓度时,爆炸的可能性都会减小。制粉设备中沉积煤粉的自燃性往往是引爆的火源。气粉混合物温度越高,危险性就越大。煤粉爆炸的实质是一个强烈的燃烧过程,是在0.01~0.15 s的瞬间大量煤粉忽然燃烧产生大量高温烟气,因急速膨胀而形成的压力波及高速向外传播而产生的很大的冲击力和声音。立式煤磨机制粉系统煤粉浓度在0.30~1.0 kg/m3,发生爆炸的可能性非常大。
  (4)气粉混合物中,含氧量越高,越容易发生自燃和爆炸。实践证明,当气粉混物中的氧气含量≥12%时,即可发生煤粉自燃或爆炸。
  2 原煤制粉工艺方案设计
  2.1 工艺方案
  立式煤磨机的制粉工艺如下:喂料机构将原煤运送到立式磨中,立式磨通过研磨机构将原煤磨成煤粉,再由风送系统通过选粉机分选合格的煤粉,分选合格的煤粉则通过收尘系统收集,最后运送到存储罐存储。其制粉过程如图1所示。
  2.2 工艺分析
  由于原煤含有一定的表水和原水(一般为4%~15%),合格的煤粉要求含水量≤1%,故在制粉过程中都需要进行烘干处理。因此,风送系统所送的气体,一般都要经过燃烧炉燃烧加热处理。经过加热处理过的气体温度一般为350 ℃左右,大大超过了煤粉的燃火点。由于煤粉本身具有自燃和爆炸的特性,所以在煤矿制粉工程中必须加入安全工艺设计。
  3 煤矿制粉安全工艺设计
  3.1 煤粉发生爆炸的必要条件
  根据物理原理,我们知道煤粉发生爆炸的必要条件有3个:{1}可燃物(煤粉)达到一定浓度;{2}周围温度达到着火点;{3}气粉混合物中要有一定的氧含量。三者缺一不可。
  3.2 制粉的安全性分析
  (1)在原煤制粉的过程中,为达到蒸发水分的效果,一般会将系统风加热到250 ℃以上,这一温度已经大大超过了煤粉的自燃温度,并且在研磨的过程中由于金属撞击也易产生火花,所以在磨粉过程中通过气粉混合物的温度来达到防止爆炸的可能性已经不存在了。
  (2)由于立式煤磨机制粉系统中气粉混合物的煤粉浓度在0.30~1.0 kg/m3,刚好在煤粉易爆的含尘区间之内,如果减少含尘浓度,则影响系统产量,增加生产成品,故通过控制煤粉浓度来防止煤粉爆炸也是不可取的。
  (3)我们可以通过燃烧炉的充分燃烧来控制风送系统气体内的含氧量,以求达到防止制粉过程发生爆炸的问题。通过计算,我们可以获得燃烧炉燃烧后含氧量在4.5%左右的气体。而煤粉只有在气粉混合物中含氧量≥12%的情况下才会发生自燃或爆炸,故我们可以通过控制气粉混合物的含量来防止原煤制粉过程中自燃和爆炸事故的发生。
  3.3 安全工艺设计
  经燃烧炉燃烧过的气体含氧量为4.5%左右,温度一般为350 ℃左右,由于温度过高,对磨机设备及收尘设备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磨煤系统中经过收尘器收尘后排出的尾气含氧量为7%左右,温度为70 ℃左右,为了充分利用资源,我们将尾气的一部分引入风送系统中,与燃烧炉燃烧后的气体进行混合。相比直接掺入冷空气可以降低送入磨机内气体的含氧量;同时,可以降低进入磨机气体的温度,以到达符合磨机温度要求的气体。通过管道调节阀,我们可以将最终进入磨机的气体含氧量控制在8%左右,温度控制在250 ℃左右。
  由于磨煤系统在喂料过程中会掺入氧气,且磨辊轴及返料口存在漏风的问题,因此都有可能致使磨内含氧量升高,引起煤粉自燃或爆炸。为了防止自燃和爆炸,我们在系统中设置了氧含量检测设备和惰性气体(这里以氮气为例)灭火装置。其工艺流程图如图2所示。
  从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整个制粉工艺过程中,为了防止煤粉的自燃和爆炸,我们在磨机入口、磨机出口、收尘器出口3个位置设置了氧含量检测点,并配备了氮气防爆灭火装置。根据前文论述,当制粉系统中氧含量超过12%时,煤粉则易发生自燃和爆炸现象。那么,在上述3个检测点我们设置氧含量的检测值为11%。当检测点位系统气体中氧含量超过11%时,则打开相应点位的氮气阀,对系统内气体进行氧含量的稀释,以此来保证磨粉系统的安全运行。
  4 结语
  通过对煤粉性质的分析,确定了煤粉发生自燃或爆炸的必要条件;根据煤粉发生自燃和爆炸的必要条件,确定了制粉工艺过程和实现安全生产的安全工艺流程。上述原煤制粉工艺和安全工艺设计,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原煤制粉过程中的节能减排的问题,而且保证了原煤制粉过程中的安全运行。
  参 考 文 献
  [1]贾军萍,朱耀平.煤粉尘爆炸特性和煤自燃倾向性的定量分析[J].吉林电力,2003(5):17-21.
  [2]殷永江.磨煤机防爆炸措施分析[J].电气技术,2015
  (4):132-133.
  [3]叶卫东,张志宇,绳慧玲.立式煤磨及其在水泥行业中的应用[J].水泥工程,2004(4):51-54.
  [4]杨宏斌.煤磨系统爆炸原因及防范措施[J].水泥,2003
  (4):37-38.
  [责任编辑:钟声贤]
其他文献
提出了一种基于压力控制型电液转换器及二能插代的汽轮机电液控制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调节民甩负荷工况下快关蒸汽阀门的快关系统是相对独立的,它解决了现有电液控制系统既要避免
在有爆炸危险介质的化工企业中,只有正确选用防爆产品,才能有效地降低爆炸发生的可能性.
德国法兰克福Degussa公司已开始使用新的连续法生产异氰酸三烯丙基酯,工厂位居Mainz,生产能力1,000t/a,生产原料是氰尿酰氯,而氰尿酰氯系由氯和氢氰酸制得,除此而外,公司尚未披露其它
教育创新是教育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深化和发展素质教育的途径。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的创新,需
本文扼要介绍某矽卡岩型铁、铜矿床实例。通过对它的剖析,探讨矿田小型构造、接触反应带的接触构造及含矿围岩特性、侵入体及成矿的关系等方面,以初步揭示其成矿条件。一、矿
期刊
近期,“感恩教育”这个热门话题的温度在校园里猛然升高.有的学校通过创新体验方式激发孩子“感恩的心”,有的学校专门通过教师和家长的亲身示范开启“感恩节”,还有的学校通过开展写“感恩信”、拍“感恩DV”、送“爱心节目”等活动掀起校、园感恩教育的高潮……  实施“感恩教育”本无可厚。非,但千万不可忽略感恩教育的“理性轨迹”,感恩教育应落实在每一个人的日常言行中,不应是一时兴起的皆然之功,更不是忽冷忽热的
〔关键词〕 中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22—01  中学时期是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是心理健康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面对现代社会竞争的加剧,教育的局限,家庭教育的弱化,不少中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各种心理困扰和障碍。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平衡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上产生了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经济新业态,社会就业岗位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趋势对于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如何搭乘“互联网+”广阔就业前景的便车,调整与残疾人就业息息相关的职业技能培训模式,是当前促进残疾人就业创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视力残疾;技能培训  【中图分类号】D669.69 【文献标识码】A
据悉,商务部目前新修订的《对外贸易壁垒调查规则》已经结束了社会意见征求阶段,拟定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它的实施,标志着中国贸易政策由被动趋于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