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通过提升招聘会成效帮助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yo1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招聘会是最基础的就业服务之一,其举办成效事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质”与“量”。本文通过分析江苏32场招聘会现场调查的招聘需求、简历满足度和达成率等数据,建议从征集高端需求、拓展信息服务和丰富活动内涵等方面提升招聘会的举办成效,从而帮助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地就业。
  关键词: 高校毕业生 就业 招聘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提供全方位公共就业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1]组织招聘会作为最基础的公共就业服务之一,要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就要及时关注各种类型招聘会的举办成效,找问题、查原因、谋对策。下面以2017年10月至12月江苏举办的32场服务2018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百校联动”系列招聘会为例,从现场问卷调查的数据入手,谈谈如何提升招聘会的举办成效。
  一、调查简介
  (一)调查内容。
  本次调查主要向参加招聘会的用人单位采集实际招聘岗位需求数、现场收集简历数和现场通过初选人数三项有关成效的数据。
  (二)数据来源。
  调查采用纸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在32场招聘会现场回收有效问卷8679份。这32场招聘会覆盖高职高专和本科及以上学历,分为综合性和行业性两种,涵盖机电、信息、食品藥品、化工、现代服务、建筑等17个行业,遍及南京、苏州、无锡、徐州等7座城市。
  (三)分析方法。
  为了方便进一步的数据比较分析,按照招聘会类别、针对学历层次对招聘会进行分类,并设立每单位提供岗位需求平均数、每岗位收集简历平均数和平均初选通过率三项指标(每单位提供岗位需求平均数=总招聘岗位需求数/填表单位总数,每岗位收集简历平均数=收集简历总数/岗位需求总数,平均初选通过率=收集简历总数/岗位需求总数),以观测招聘需求、简历满足度和达成率等就业供需匹配情况。
  二、问题分析
  (一)按维度直观分析问题。
  1.招聘需求
  传媒、化工、纺织服装行业的招聘需求少,远低于平均值23.13个。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高校举办行业、专业性专场招聘会提供的岗位多于综合性专场。举办高校的办学层次和所处地域对招聘岗位的需求影响大。
  2.简历满足度
  信息行业专场、百校联动名校行江宁专场1、苏南医药卫生专场、淮安地区专场的每岗位收集简历数远低于平均值1.36份。高职毕业生专场招聘会的每岗位收集简历数平均值1.5份高于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专场的平均值1.25份。
  3.达成率
  生物、医药卫生类专场初选通过率低,远低于平均值34.2%。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专场初选通过率(平均值26.54%)低于高职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平均值44.05%)。
  (二)综合剖析存在问题。
  1.就业宣传引导有待加强
  每岗位收集简历数低于1的招聘会达19场,可见供需信息不对称问题不容小觑。一方面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宣传讲解不够,另一方面是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了解不深,没有较为明确的求职定位,对招聘需求没有理性分析比较。所以对于招聘会的组织者而言,如何帮忙用人单位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校园招聘宣传?如何帮助毕业生建立清晰明确的求职定位,迅速甄别比较招聘需求,理性做出选择?将是下一步提升招聘会成效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2.岗位需求质量有待提升
  简历满足度低反映的另一问题是招聘需求吸引力不够,岗位需求质量有待提升。岗位需求质量直接影响毕业生就业质量。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可诠释为:在遵循高等教育基本规律的前提下,基于相对公平的社会环境,高校毕业生一定时期内面对充足的就业选择机会,充分发挥特长,适应社会需要,且在就业过程中获得与就业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匹配的竞争性薪酬及较高的精神满足感[2]。由此可见,招聘会的组织者需要在为毕业生提供机会公平、充分发挥特长、适应社会需要、较大的发展空间及在收入和精神获得满足感的高质量岗位需求上下大力气。
  3.学生就业能力有待提高
  本科及以上学历招聘会及生物、医药卫生专场招聘会的初选通过率偏低,反映的则是应聘毕业生的能力匹配问题。高质量的岗位呼唤高质量的毕业生,如何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提高就业能力刻不容缓。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有:基本能力不强;专业能力不足;学习能力不够;适应能力较差[3]。不仅需要通过招聘会发现问题,更希望通过招聘会协助解决问题。未来如何组织类似招聘会这样的就业工作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是我们亟待研究的问题。
  三、改进建议
  今后就业工作部门在组织毕业生招聘会时,不仅要关注安全保障和会务服务,更要深层挖掘招聘会服务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潜能”。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和问题剖析,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三项重点工作的改进提升招聘会成效。
  (一)着眼国家战略,征集高端需求。
  要实现更高质量就业,首要任务是征集高质量招聘需求。古人云“时势造英雄”,今天高质量的招聘需求一定是顺应国家发展形势的需要。《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引导毕业生到重点领域就业。各地各高校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向重点地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要领域输送毕业生。结合“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大力开拓就业岗位,促进毕业生到新兴领域就业创业。各地各高校要结合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要求,引导毕业生到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就业创业。深入挖掘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创造的就业机会,在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拓展就业新空间[4]。   这就给征集高质量招聘需求指明了具体方向,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可以既“请进来”又“走出去”。一方面,可以结合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新动向和本校办学特色,分科类、行业、区域等订制专题招聘会,尽可能多地向相关领域的重点用人单位发出诚挚邀请。另一方面,可以带领相关学科的教师和学生,尽可能多地主动赴相关地区和单位进行调研和宣传,了解用人需求,推荐学校、毕业生和相关专题招聘會。
  (二)着眼精准对接,拓展信息服务。
  吸引来的众多高质量招聘需求仅仅投放在供需双方前期对接不充分的传统招聘会上,是发挥不出最大效用的。高质量招聘需求只有通过精准信息服务,让最大范围的毕业生收益,才能有效促进高质量就业。《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充分利用互联网 就业新模式,采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精准对接服务内容。广泛利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开展订制服务,根据毕业生不同阶段需求和求职意愿,精准推送相应的就业政策、岗位信息、指导服务,实现就业服务个性化、差异化[5]。由此可见,传统招聘会要走出供需双方前期对接不充分的困境,必然要尽快推行互联网 招聘会模式,通过拓展信息平台、丰富发布内容及深化数据应用,进而实现精准服务。详细建议如下:
  1.拓展信息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发展和应用普及,手机已取代PC(个人电脑)成为人们传播和接受信息的第一平台。为顺应时代变化,招聘会信息平台需要及时向移动终端拓展,可选择的方案主要分为自建APP和基于微信平台的再开发。不管选择哪种方案,都需要在移动终端完全实现目前在PC端具有的所有功能,包含:
  (1)用人单位预订展位、发布招聘岗位需求、接受和筛选应聘简历、通知面试和向主办方反馈信息等功能。
  (2)毕业生填写和投递简历、接受和反馈面试信息、申请招聘会参会资格,以及向主办方反馈信息等功能。
  (3)主办方发布招聘会安排、设置可预订的招聘会展位、审核用人单位参会招聘信息、通知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招聘会的相关安排,以及接受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反馈信息等功能。
  拓展信息平台的意义在于帮助就业供需双方进行更迅速、更便捷的信息交互,帮助管理者更及时地掌握供需双方的参会信息、意愿交流信息和工作建议。更迅速、更便捷、更及时的信息服务可以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下有更多的互选机会,从而促进毕业生更充分地就业。
  2.丰富发布内容
  目前在招聘会信息平台发布的招聘信息和简历主要以文字和图片为主,高度标准化、相似度高,但区分度低。这样的展现形式明显相对滞后,枯燥乏味的信息让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进行双选时,徘徊在海量信息之中,难以选择。要破解这一难题,就要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让招聘和求职信息“活”起来,具体可以做以下三件工作:
  (1)引入第三方平台,应用新媒体技术。微视频和直播因其制作、传播的门框低,展现内容丰富多彩,传输方便、易于分享,而被大众热捧。一些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在招聘、求职的过程中开始应用这两项技术进行个性展示,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考量人、财、物等投入因素,招聘会信息平台应用这两项技术,可以采用第三方平台嵌入的合作模式。选取社会信誉度高、经营长期合法合规的第三方平台,与其商定合作模式,签订合作协议,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服务。
  (2)严格审查制度,确保内容真实合法。新媒体技术是柄“双刃剑”,既要引入它的“好”,又要预防它的“坏”,防止不法之徒利用微视频和直播技术的便利,进行虚假、欺诈等违法宣传。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部门在管理招聘会信息平台时建立严格的审查制度,规范管理,落实责任,做好对发布内容的实时监督。
  (3)鼓励用户使用,选优集中展示。新媒体技术在招聘会信息平台上的应用普及需要就业工作部门的积极引导。就业工作部门可以定期举办评选活动,请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对各类就业微视频和直播进行多维度评价,选出形式新颖、内容出彩、传播正能量的作品进行集中展示和重点推荐。
  丰富发布内容的意义在于帮助就业供需双方进行更深层次和更多方面的相互了解,进行更全面的信息交换。就业工作部门辛苦征集来的高质量招聘需求,只有在就业供需双方进行充分的信息交换和深度多维的相知互信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就业。
  3.深化数据应用
  不管是招聘会信息平台还是招聘会举办现场都蕴含着大量的数据资源,但是目前这些数据资源都没有得到有效深度利用,比如本文开篇展示的对用人单位的调查,还是依靠纸质问卷和人工统计,调查内容和分析深度都受到限制。要挖掘招聘会这个数据宝库,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开展如下三项工作:
  (1)逐步实现招聘会全程无纸化,全面记录行为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实现招聘会全程无纸化带来了技术可能性,通过招聘会信息平台由PC终端向移动终端的拓展,从而进一步实现招聘会举办形式的改变,入场券、招聘海报和求职简历将全部实现无纸化,通过移动终端进行存储和传送。招聘会的无纸化,不但给参与各方带来便捷和降低成本,而且有效、大量地记录招聘和求职的过程数据,以数据形式记录就业双选行为,为进一步进行大数据分析建立海量高品质数据库。
  (2)尝试建立就业偏好分析体系,广泛匹配双选意向。精准就业信息服务的核心是帮助供需双方进行意向的精准匹配,精准匹配需要依托大数据技术建立偏好分析体系。建立偏好分析体系关键在于观察维度的设置。一方面需要采集供需双方在就业地区、行业、职位类别、薪资待遇、专业、在校学习情况、外语和计算机水平等方面的要求和真实数据作为主观维度。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大数据监测技术对供需双方在招聘会信息平台上的浏览、筛选、转发和分享等行为记录作为客观维度。依托主客观维度和一定算法形成的偏好分析体系如同GPS一般,帮助供需双方在海量数据中寻找最合适的信息。   (3)注重供需双方成效分析,深层剖析就业形势。招聘会的成效反馈一直是组织工作的短板,往往一张情况和意见反馈调查表会固定使用十多年。现在依托大数据技术,可以建立分析模型,围绕招聘需求、简历满足度、初选通过率等关键项目,对通过系統记录的招聘会现场简历投递、简历筛选及供需双方的评价反馈等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分析用人单位的招聘偏好、吸引力和应聘难度等情况,分析毕业生的求职偏好、就业竞争力和应聘成功率等情况,从而更准确地了解招聘会的举办成效,更深层次地从微观掌握就业形势。
  深化数据应用的意义在于通过运用新技术,帮助就业供需双方进行更高效、更精确、更科学的信息交互和意向匹配,帮助管理者掌握就业过程的细节信息,更有的放矢地改进工作,从而实现就业的更高质量和更充分。
  (三)着眼协同育人,丰富活动内涵。
  服务一届毕业生的高质量和充分就业不是终极目标,而是开始。学校就业工作部门应主动谋划,积极丰富招聘会活动内容,利用用人单位亲临现场的机会,开展校企合作座谈,邀请用人单位参与协同育人。具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进行操作:
  一是浅层次合作,将招聘会变为就业指导的“第二课堂”,邀请用人单位招聘人员为毕业生开展模拟面试、生涯规划辅导、新员工入职教育等就业方面培训[6]。让用人单位在就业指导中发声,让毕业生得到最实用的建议。
  二是深层次合作,学校可在招聘会后,邀请用人单位参加校企协同育人座谈会,详细了解用人单位的人力资源规划、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和能力等。根据实际情况,与用人单位深入沟通,建议其有选择地采用订单式培养、分阶段弹性培养、产学研项目培养等多种模式与学校进行合作培养[7]。
  在举办招聘会的同时,开展校企合作,不管是哪个层次,都是把招聘会真正做成学校、用人单位和毕业生三方交流互动的平台,真正通过就业工作正向引导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
  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就业工作者今后一段时期的总要求,也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期盼。作为最传统的就业服务手段,招聘会需要不断“旧瓶装新酒”,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积极扩展工作内容,增强服务效果,成为承载毕业生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成功之舟”。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
  [2]鲁学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内涵和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22):34-40.
  [3]谢芳.基于供给侧改革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路径探讨[J].江苏高教,2017(5):82-85.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8届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 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712/t20171207_320842.html, 2017.12.04.
  [5]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服务工作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5/s3265/201604/t20160401_236231.html,2016. 3.18.
  [6]王平.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招聘会新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123-124.
  [7]樊平军,王炳富.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招聘会新模式[J].课程教育研究,2017(38):123-124.
其他文献
摘 要: 通识教育是最近十多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研究常态,但是在不同类型的高校实践中的情形却大相径庭。本文以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为观察样本,从通识教育体现的教育理念、通识课程教学推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识教育对于改进学生的学习心态和认知观念方面的作用等三方面展开探讨,最后提出通识教育对于高等教育回归“育人”核心的意義。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院校 通识教育 教育模式 课程体系  
摘 要: 天津市公共图书馆总分馆的建立为全民阅读的开展提供了优质平台,但现有的文化服务供给模式仍存有公共文化供给总量不足、资源流通不畅、公众话语权缺失等问题,本文从此入手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总分馆制 文化服务  引言  公民享受公共文化服务,是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家加快了有关公共文化服务的保障性立法,《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等国家
摘 要: 卓越“英语 商务”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目标是培养能参与国际商务竞争与合作的应用性、复合型的卓越商务英语专业人才。本文以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为例,分析探讨该模式下商务英语专业发展的问题及促进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有效保障和提升商务英语人才培养的效能和质量。  关键词: 商务英语 复合型人才 困境及对策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和《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
摘 要: 本文从美国国家的形成出发,探讨美国精神的主要源头即清教主义。清教主义思想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了美国,并在美国社会里一直发挥重要作用。成功的文学作品,一定要融入社会的精神风貌并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肖申克的救赎》,是一部受到广泛好评的电影作品。本文分析该作品如何将美国精神融入其中,努力呈现给大众。  关键词: 美国精神;清教主义;溯源;呈现  美国电影以数量、质量领先全球,为世界各地人们带
摘 要: 为了更好地满足服务地方的需要,历史学专业的培养体系应着重于学生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强化、素质的内化,构建“三位一体”的知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课堂教学改革、课外阅读扩展等多种方式,最终达到让学生既具备基础知识传授能力又具备紧随前沿研究并将其融入教学实践的意识的目的。  关键词:知识应用型人才 课堂改革 课外阅读  在高等教育发展新常态的形势下,商洛学院不断强化服务地方理念,坚持“尚教为
摘 要: 主持人通过有声语言,依据节目定位、特点和主旨,进行准确恰切的话语表达,使观众在和谐统一的传播意境中获得美的享受,同时激发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本文以Jef Verschueren (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为基础,以《中国诗词大会》主持人董卿的语言表达作为研究文本,从顺应论的语境顺应、语言结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顺应过程的意识凸显性四个表现维度,对其进行解读和分析。主持人应强化语言表达效果
摘 要: 师资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高职院校办学最终质量的高低。高职院校想要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具有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首先要提高院校内部教师的能力。所谓“双师型”教师团队,需要教师除了掌握基础的理论知识之外,还能够指导学生实践工作,只有具备这样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才能够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全面型人才。本文就长白山技能名师引领“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思考相关建设手法。  关键词: 长白山技能名师
摘 要: 本文以核心素养为参照,结合高职艺术类学生学习钢琴之思维要求,提出了“模块主题探究”的课程研发路径,并构建了“创设主题情境、发现探究问题、构建探究思维、有效高效练习、交流评价提升”的课堂实施策略,推动高职钢琴教学目标、方式、实践等环节的改革与创新,促进高职学生钢琴核心素养的培养。  关键词: 核心素养 模块主题探究 课堂构建  核心素养主要体现的是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既涉及专业知
摘 要: 佛山文苑人物作为文化精英,對佛山文脉传播影响深远,但是素来缺少系统梳理和学理探究。通过纵向梳理和横向梳理及文脉载体的分析,有助于形成对佛山文脉清晰完整的规律性认知。透过纷繁的表象,提出“乡群取向”“道德践履”“贤能效应”“榜样示范”等解释框架,探寻出千百年来佛山文脉传播的深层机理。  关键词: 佛山 文苑人物 文脉 传播 学理  佛山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广府文化、岭南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和
摘 要: 本文在高考改革的大背景下剖析法国经典教育题材电影《放牛班的春天》的故事简述和蕴涵其中的教育教学智慧,以此为基从地理学科背景和学科角度出发,分析了一些有关高中地理语言魅力、地理分层、地理环境、地理角色扮演和地理情怀等教学方法,为中学地理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教学方法和建议,为其他学科教学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高考改革 《放牛班的春天》 教育智慧 地理教学方法  一、地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