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阳光点亮希望 让希望长驻心田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yezi4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之人”,让德育如阳光温暖心灵,让德育如春风焕发憧憬,让德育如雨露润泽生命。用“阳光”为德育“冠名”,反映了现代德育的理想追求、目标境界和诗意情怀。全国各地有多少中小学校在探索和实施阳光德育?我不得而知。然而,在广东至少有三所百年名校——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潮州城南小学(中英文学校)及顺德本原小学近十年来一直坚持探索和实践阳光德育,而我很有幸成为这三所学校开展阳光德育研究的课题指导,见证了他们基于校本德育研究有效推进学校德育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历程。
  2007年,《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与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研究与指导中心及《小学德育》(现《中小学德育》)杂志社联合主办全国首届阳光德育论坛。原广州市小北路小学林海英校长作了题为“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典型汇报,来自全国各地的阳光德育实践者进行了精彩的论坛互动,《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李耀明主任就阳光德育论坛作了精辟的点评;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德育专家檀传宝教授和我分别作了《欣赏型德育模式的基本构想》与《叙事德育——走进心灵的教育智慧》的专题讲座;平阳县小副校长池昌斌作《美丽的生命》精品课例展示。
  2012年6月,第二届全国阳光德育论坛在潮州市举行。广东省中小学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卢春梅校长作“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报告,介绍他们用“顶层设计理论”从阳光教师到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全面构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的典型经验,其中以“预构-导构-自构促建构”的“三构式课堂教学”和“书声-笑声-歌声齐飞扬”的“三声校园”为亮点,出版《阳光下成长》系列第二部专著《阳光下成长——阳光德育理论与实践》,这既是学校办学的经验总结,也是广东省中小学德育重点课题和名校长工作室的研究成果。卢校长嘱咐我写序,我欣然允诺。因为,无论作为“阳光德育校本模式研究”课题指导者和卢校长名校长工作室的导师,还是作为“全国阳光德育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我不仅深感荣幸,更倍觉责无旁贷。
  最近,顺德本原小学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德育示范学校评估,总结提炼了他们用将近8年的时间,用自下而上的“叠积木理论”建构起来的阳光德育校本课程,包括显性课程、隐性课程和潜在课程系统,以及8年来由许许多多感人至深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组成的阳光下成长的故事集。孩子们从开始只是为自己许愿到后来为他人许愿,从感受阳光到感悟阳光,由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在这一过程中,小学生的积极向上、开朗乐观、友爱助人的阳光心理行为和人格特质在不知不觉中悄悄地形成。
  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校本研究,探索的不仅仅是一条学校德育创新发展之路,也是一条从德育特色创新到学校特色发展、创新发展、整体发展、优质发展和持续发展之路,更是一条践行现代教育公平理念和素质教育的理想之路。阳光德育校本探索之路,表达了教育者对现代德育内涵的理解,反映了教育者对美好德育理想的憧憬,体现了教育者对未来德育发展的期待。
  “实施阳光教育,培养阳光少年”是阳光德育的核心理念。广州小北路小学“以阳光德育文化培育阳光小北人的感悟体验型阳光德育”模式;潮州城南中英文学校从阳光教师到阳光学生、从阳光校园到阳光课堂、从“三构课堂”到“三声校园”的“阳光下成长”的德育校本模式;顺德本原小学的“许愿树下的阳光故事”和从感悟阳光到播洒阳光的健康人格行为阳光德育模式,体现的都是以阳光文化培养阳光品格的德育理念。聚焦这三所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探索历程的关注点,人文关怀精神,德性内生规律,品德自我建构,形成了贯穿于其中的三个鲜明的主题词,折射出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与本质内涵。
  一、用阳光点亮希望:阳光德育体现了现代德育的人文关怀与人本精神
  寓意阳光的普照万物、把光明带给人间和孕育生命的自然属性,阳光德育派生出公平、关爱、希望、自信、开朗的品格特征,进而拓展为以人文关怀精神促进生命健康成长的现代德育理念。发展为本、成长导向是阳光德育的基本宗旨,而以爱育爱、用人文关怀精神培育学生的人文情怀、以阳光之心培育阳光之人,则是阳光德育的核心内涵。
  德育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孕育、哺育、激励和引领生命成长,在于惠及每一个生命,在于促进发展主体的自我成长而不是替代生命的成长。基于这样的认识,从德育的本质是人文关怀的意义上说,我们把阳光德育比喻成春天哺育生命成长不可或缺的阳光雨露、春风春雨;从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品格生成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具体演绎为促进品德“内生外化”的校园文化、课堂行为;从德育的价值是以爱育爱、以德树德的意义上说,我们将阳光德育实践演化为品德促进自我建构的道德行为,如志愿者关爱行动、环保低碳行为等。
  学校德育的人文关怀,是校园、家校、社区的关爱行动;是师生、亲子的情感交流活动;是班级关爱文化与关爱共同体的营造;是教师的基本素养、亲和力、关助力;是助人自助的能力;同时也是指导学生自我关怀、自我关爱的思维方式;是激励学生心灵成长的一种自我鞭策、自我激励、自我教育。
  “德育的本义是约束人、规范人还是关怀人、发展人?”这是传统德育与现代德育的分水岭,也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和德育伦理价值的体现。
  人文关怀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理念,从“范本德育”到“人本德育”是现代德育的价值取向。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从德育理念上说,人文关怀是一种育人思想,关注人的情感﹑需要﹑权利﹑发展和促进人身心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的思想。从德育内涵说,人文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的教育意识,是一种与人为善的教育态度,是一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一切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情怀。但是,从本质上说,它首先是一种德育伦理观念,即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师生﹚之间合理关系的观念。道德是对人的行为的一种社会规范。德育的使命是培育学生养成遵从社会规范的品德。从德育过程看,教师是学生品德的示范者、教育者、塑造者、指导者,学生是品德的仿效者、受教育者、被塑造者、学习者。示范与仿效,教育与受教育,塑造与被塑造,指导与学习,构成了师生间为人师表和尊师重道的“遵从﹙服从、顺从﹚式”传统德育伦理关系。这种德育伦理观指导下的学校德育模式,就是一种以规范、约束为核心内涵的“范本德育”模式。现代德育理论观念强调人文关怀,主张“人本德育”,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作为德育的前提,把发展人、成就人作为德育的目标。这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德育伦理关系,是学校德育理念创新的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革命性的突破。从“范本”到“人本”,从教导、训导到指导、辅导,从约束人、塑造人到发展人、成就人,学生成为发展的主体、教育服务与指导的对象,更重要的是真正成为了品德的自我建构者和生命成长的主人。   二、让希望长驻心灵:阳光德育呈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内生外化规律
  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导向,而达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要促使学生品德的内生外化。以人文关怀为价值取向的学校德育,就是让德育充满人文关怀精神,把关怀作为德育的内在要求,去关注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情感世界,关心学生内心的感受和需要,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成为品德优良、品行端正、品格健全的人。人的发展的根本是自我发展。因此,德育最大的人文关怀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关怀、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而这一过程的实质是品德的内化、内生与外化活动。中小学生品德形成与教育的过程有四大基本规律:(1)品德知、情、行要素整合协调发展规律;(2)品德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交往中形成发展规律;(3) 品德内化过程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规律;(4)品德形成的长期性与反复性规律。实施人文关怀德育的本质意义在于,从品德形成规律上进行德育,让德育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在生活和活动交往中,通过情感体验进行自我建构,自觉地将道德知识、规范和要求内化为道德认知(观念、信念、信仰)和道德情感、道德价值与道德需要,进而内生为道德人格,然后外化为道德行为表现。
  人文关怀是对道德主体的人格尊重与爱护,是一种“人本教育”。前提是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历史上有三种“见物不见人”的“物本教育”——把学生看作是物体、物件的教育模式的影响,如手工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制作”东西,把学生比作泥团任意捏造成型;农耕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栽种”东西,认为教师是园丁辛勤浇灌就有收获,把学生比作植物让其自由生长;工厂生产模式的教育把教育比喻为“生产”产品,把学生比作材料,按一定程序进行加工成产品。
  受此影响,传统的德育理论和实践,常常也是“目中无人” (眼中无学生)的德育,更多的是把学生看作是一块可以随意塑造的“泥团”和可以随心所欲地描绘的“白纸”;把教育者看作是“灵魂的工程师”;把德育看作是一种塑造学生灵魂、转变学生思想的工作,看作是简单的外塑行为和过程。因而,学生品德形成被看作是被动的或受动的。这是长期以来学校德育低效或无效现象的认识上的误区和根源。因此,为了更科学有效地促进儿童青少年品德的健康发展,必须树立品德内生发展的理念,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向内生型德育的转变。内生型德育,指以内在生成为本质特征的学生品德形成和学校德育发展模式。它既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培育模式,也是学校德育发展的模式。倡导品德内生发展理念和实现从外塑型德育到内生型德育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提升德育的科学性、实效性,促进儿童青少年良好品德的健康发展,而且,也有利于引导和促进学校改进与学校特色发展。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人文关怀德育,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尤其是情感感受、体验与需要。基于品德形成是道德认知主体在教育者有效指导下品德的自我建构与内生外化过程的理论,以人文关怀为主题的中小学德育工作,不仅要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既重视德育的社会规范,更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与需要;既要关心学生的品德健康,又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要用和谐的理念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积极的心态及和谐的心理品质。
  人的品德行为受其内在的需要、愿望、观念、情绪、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支配和控制。学生品德的形成发展与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道德价值是否得到认同、道德情感是否获得支持、道德行为是否得到强化、道德理想是否得到实现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最为关键的情感动力需要是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包括学习的价值感、能力的价值感、为人的价值感、心灵的价值感,也包括在课堂中的价值感、同伴中的价值感、生活中的价值感、班级中的价值感、校园中的价值感以及父母与老师面前的价值感等等,是学生品德形成发展乃至整个身心发展的“杠杆性”要素。以促进学生素质发展为使命的人文关怀德育,要特别关注学生成长中的这一“价值感效应”。“价值感效应”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动因,更是心灵成长的自我驱动力,是“让希望长驻心灵”的秘密所在。关注每一类学生、每一个学生和全体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价值感和心灵需要,关注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情感世界,才能创造出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自主选择和实现个人理想、才智和潜能的平台,才能积极引领学生品德人格的内生外化,才能有力促进他们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才能有效帮助他们实现从他律到自律,从自律到自觉,从自觉到自为的品德发展。
  三、让心田植满鲜花:阳光德育展现了现代德育的品德自我建构本质
  “拔掉杂草最好的办法是种植绿油油的庄稼,培养良好品格最好的方式是让美德驻守心灵。”作为德育目标,我们当然最关心的是“让心田开满鲜花”的结果。但作为德育过程,我们更关心如何才能让鲜花开满心田,鲜花如何长留心田,特别是如何形成鲜花长留心田的良性循环机制和长效机制。
  儿童青少年品德形成发展是一个自我建构、自主发展的自我成长过程。科学、合理的品德教育,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创设一切有效的条件去“孵化”学生的良好品德。这一过程的实质就是通过学习、活动、践行进行品德的自我建构,以实现“感悟明理”“情感体验”“行为反省”“认知升华”的“悟构”过程,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简单化、模仿性的“道德灌输”和“行为养成”。
  阳光德育的实质是生命价值的唤醒,生命内涵的丰富与生命动力的激扬,而这一切的动力之源均来自主体的自我建构行为,而自我建构行为的心路历程和动力机制的关键性环节就是“悟构”——由认知和情感感悟体验内在生成的自我建构。这是学生的品德或德性内生的关键。品格生成的核心内涵在于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其实质是品德的“悟构式”发展,“心田鲜花长盛”的秘诀。大海的洁净是因为它的净化功能,品德“鲜花长盛”关键是建立和形成“悟构式”动力机制。阳光德育的意义在于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找到适合自我的成长方式,而“悟构式”动力机制就是这种成长方式的“机理”。
  “悟构式”品德机制的形成,需要道德认知、道德需要、道德情感和道德智慧的参与和融合。德育与心理教育整合是实现这种融合的有效途径,也是人文关怀德育的重要特征。人文关怀德育不仅仅是一种关爱行动,更是一种关爱式教育。关爱心灵、引导心灵,关爱成长、引领成长,关爱生命、引领生命是人文关怀德育的宗旨。关爱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的情感需要,也是一种情感表达方式。情感是关爱的核心内涵。因此,人文关怀德育作为一种基于情感感受与体验的德育模式,是一种能走进学生心灵、引导心灵和培育心灵的有效的育人策略和方式。通过人文关怀德育来激发、唤醒和发展学生的积极心态、情绪智能和健全人格,以促进学生品德人格的健康发展。要产生这样的效果,人文关怀德育需要把德育与心理教育有机整合起来,才能形成“德心整合效应”。德育的使命是促进生命成长与人生幸福,而任何教育都蕴含德育的内涵,同时任何教育过程都伴随心理活动和情感体验。德育低效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一大困境。德育低效的根源在于学生品德内化过程缺乏情感体验、感悟环节,内化机制“短路”导致知识与认知、认知与行为脱节。德育心育相整合,“同心同德”破难题。德育与心育有机整合是促使学生品德“悟构”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品德内化内生的有效条件,是提高德育实效、破解德育低效难题的有力措施。
  百年名校的阳光德育探索之路,正是现代德育特色发展、创新发展之路,也是现代德育通向未来的永续发展之路。
其他文献
摘要:“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要义。以此为主题设计德育课堂,通过问卷調查及其结果呈现激活学生对“红船精神”的已有认知,进而以社会热点事件创设探究情境,以时代榜样人物,激活学生的对话与表达。借此,唤起学生对“首创精神”的向往与追求,引领学生感受爱国与责任的“担当”,促进其对“首创精神”的认同与内化,用时代主旋律引领学生道德成长。  关键词:红船精神;新时代精神;主旋律教育;“首创精
摘 要  借助名人资源开展学校德育是一条有效路径。发掘蒋光鼐将军的精神内涵,践行善爱教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与“爱”的品性,有助于学校卓越发展。  关 键 词  名人资源;蒋光鼐;善爱;文武之才  借助名人资源开展学校德育是一条卓有成效的路径。[1]近年来,广州市荔湾区蒋光鼐纪念小学深挖蒋光鼐将军的精神内涵,并将“善”与“爱”作为致力追求的办学理念,引领师生不断自我完善,追寻品德的高峰大境,取
摘 要 中小学心理健康课程的多元性和特殊性,对于心理健康课堂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从教师与学生多主体参与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互补充三个方面改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课程评价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关 键 词 课堂教学评价;中小学心理健康;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7-0
陈苗苗:经典教育应融入学校理想人格教育  陈苗苗在《教育科学研究》2012年第11期撰文指出,理想人格是指一定道德原则规范的结晶和道德的完美典型,是一定道德所认定的各种善的集合,也是一定道德为人们树立的最高行为标准。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新媒介技术的普及,理想人格不断遭遇解构。“杜甫很忙”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它虽然从侧面反映了新媒体时代言论的民主性和文化的多元取向,但也折射出当代学生对理想人格的认
刘令军,湖南省宁乡市教师进修学校教师,中学一级;“宁乡市德育名师工作室”首席名师,湖南省“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湖南省优秀教师”。出版《让学生真正改变的教育智慧》《如何管出好班级——突破班级管理的四大瓶颈》《中学班主任临场应变的72个技巧》《打造初中卓越班级的40个策略》等专著,并在《中国教师报》等报刊杂志发表班级管理类文章100多篇。  工作室理念:助人就是助己  工作室特色:坚持六年做体验式
教育公平问题已经逐步成为新时代中国社会公共事业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教育公平得到日益关注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义务教育事业发展高度关联。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已成为新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美好教育需求的突出内涵。当前,围绕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很多,而从哲学观念视野中思考和研究教育公平的一些基本问题则相对薄弱。回归哲学的观念视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进一步研究教育公平的价值论等
英國独立学校理事会会长和伦敦卓越学院董事会主席巴纳比·列农,近年来遍访英国学校,为卓越学校总结了11条“金标准”。  第一,纪律,包括行为纪律和学业纪律两个方面。第二,高期望。学校需设置富有挑战的课程。第三,优质教师队伍。第四,定期考试。每三个月举行一次正式的标准化测试,这是学生自测和教师调整教学计划和策略的重要指标。第五,情感连接。学生喜欢上学、喜欢老师,能体会到遇到困难时有教师和同伴相助、取得
摘 要 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直指“人之德性”,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本学科教师素养在教学理论上更具哲学意味,在教学心理上更需学科自信,在教学知识上更要求具备法治意识和法律知识,在教学技能上则不妨以“游戏”增进课堂对话,与学生一起成长。  关 键 词 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教学哲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8)03-00-04  2017年11月,
新课程改革以来,“从儿童出发”逐渐成为品德课教师所坚守的教学立场。品德课程强调以儿童生活为基础,珍视儿童生活的价值。这要求我们时时以儿童立场观照教学,不断深化对儿童世界的理解,真正作到尊重儿童,发展儿童。  儿童立场是走进孩子心灵世界的路标。只有走进儿童的世界,尊重儿童的主体价值,我们才能知道“儿童是谁”;更要用心探寻,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需求,我们才能成为儿童心灵世界的守望者,引领儿童顺性成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国人对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直非常重视,甚至上升到了“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的高度。但现实却是,习惯养成教育效果实在差强人意。以排队为例,尽管我们从幼儿园教到大学,随意插队的行为却屡见不鲜;那些国人心仪的国外旅游风景区中,用中文书写的文明行为提示牌,尤其让人汗颜。  问题的背后,是认识上的误区。  那么,我国中小学教育工作者是如何认识行为习惯养成的呢?可以从传播最广,中小学老师最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