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开肿瘤君!“国脸”郎永淳护妻更爱妻

来源 :女士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sbz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术室外那一束火红玫瑰


  2010年10月2日,夫妻俩在深圳会合。到达宾馆后,郎永淳顺手拿起妻子的iPad,屏幕弹出的页面是“中医治疗乳腺癌”。吴萍含泪说:“中秋节时单位组织体检发现的。这次我去上海并不是出差,而是确诊。你工作压力够大了,我不想让你担心,一直瞒着。”
  郎永淳时年39岁,江苏徐州人,1994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专业,转年考入中国传媒大学播音系攻读第二学位。当时,他是班长,美女吴萍担任学习委员,两人相识相恋。1995年4月,郎永淳进入央视综合频道主持午间栏目《新闻30分》。吴萍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一家电视台担任播音员。
  后来,吴萍放弃做播音员的机会,进入北京《计算机世界》杂志社当了一名普通编辑。1997年,两人租房结婚,婚后两年儿子郎晓雨降生。经多年艰辛打拼,郎永淳成为《新闻30分》的第一主播,吴萍晋升为《计算机世界》执行总编。
  10月3日一大早,夫妻俩飞回北京,郎永淳让妻子住进解放军301医院。专家发现吴萍的乳腺癌已是中期,建议实施病灶切除手术。爱美的吴萍不愿意身体残缺,要求保守治疗。郎永淳问妻子:“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没有了,所谓的身体完美还有什么意义?不管你将来变成什么模样,在我心目中,咱们始终如初见。”吴萍的纠结化解了,在手术风险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10月9日上午,吴萍被推入手术室。郎永淳抱着一束火红玫瑰,焦虑地守在手术室门口。半年前,妻子因IGA肾炎尿血,住过两次院,经历了健康人难以想象的痛苦……5个小时后,主刀大夫将吴萍推出来,郎永淳疾步上前,将玫瑰花放在妻子怀里:“老婆,你真坚强,我爱你!我从来没有感受到,你对我是如此重要!”丈夫不是浪漫的人,即便向自己求婚也没送过玫瑰花;而今他这一举动,是给自己爱的支撑,是无声的承诺。吴萍热泪盈眶,感觉身体的疼痛也减轻了。


  術后一个半月,化疗开始了。吴萍变得焦虑、恐惧、自闭,拒绝与病友交流。每次打过点滴,她就倒在床上,用被子蒙着头抽泣。郎永淳带儿子前来看望,乖巧的郎晓雨打来热水给妈妈洗脚。郎永淳用手机对准他们,一连拍下数张照片,然后一张张翻给妻子看:“晓雨真懂事。”郎永淳本想安慰妻子,谁知却打开了吴萍悲伤的闸门:“晓雨,你要坚强,妈妈不知还能陪伴你多久。”儿子呜呜地哭起来,郎永淳也情绪失控地落下泪水……
  妻子必须动起来,走出去。这年4月,郎永淳要求吴萍做好两件事:一是写化疗日记,二是接儿子放学。刚开始,敏感的吴萍浮想联翩,误解了丈夫,一次次与他争论。郎永淳道出初衷:“用文字记录生命这段特殊时期,是一种宣泄,既鼓励自己也与其他病友共勉;接儿子放学,有一定运动量,还能与外界接触,不知不觉就能驱散内心的抑郁。”吴萍心里暖暖的,开始一丝不苟地做好这两件事。两个多月后,吴萍的精神状态与健康人无差异……

窗外丈夫那沧桑忧伤的背影


  学医出身的郎永淳,从民间医生那里讨来偏方:白萝卜、牛蒡和香菇一起煮水喝。吴萍每天喝至少1500毫升。9次化疗、注射3支升白针后,她的病情得到控制。2011年5月,她出院回家休养。
  这年9月25日,郎永淳与欧阳夏丹搭档,正式亮相央视《新闻联播》,成为该栏目有史以来,第一位戴眼镜的主持人。
  2012年12月30日,吴萍去医院做核磁共振复查。医生表情凝重地告诉她:“胸部的囊肿消失了,但肝部出现一块指甲盖大的阴影和4颗米粒大的斑点,这是癌细胞转移的迹象。”吴萍崩溃了,满腹凄凉回家,在窗前呆坐到天黑。儿子放学回家,见妈妈神情抑郁、满脸泪水,懂事的他下厨房帮妈妈煮面条。
  吴萍含泪在电话里将癌细胞转移的凶讯告知丈夫。郎永淳正在台里开会,只觉得脑袋嗡地一下像要炸开。他强忍泪水说:“等我开完会回家,咱再细说。”回家路上,郎永淳边开车边落泪,双手颤抖得握不住方向盘。他将车泊在路边,哭了起来。
  郎永淳到家时,儿子已睡了,吴萍悲伤地坐在客厅里,孤零零地守着一个生日蛋糕。她戴着乌黑假发,脸颊扑着腮红,穿上了平时只有出席重大活动才穿的青花瓷旗袍。郎永淳猛然想起,今天是妻子45岁生日。他让吴萍吹红烛,吴萍切下一块蛋糕递给丈夫,凄然一笑:“我不知自己还能活多久,这也许是你陪我过的最后一个生日。郎童鞋(吴萍对丈夫的昵称),谢谢你陪伴我一路走过。”她将事先写好的“离婚协议”摆在丈夫面前,“你能走到今天不容易,我不忍再拖累你,咱们分开吧。”郎永淳将“离婚协议”扯得粉碎:“你以为这样做是爱我吗?告诉你,这是对我和儿子的伤害。”
  郎永淳去了书房,捧出一本厚厚的相册。100多张照片,记录着他们从相识相恋到结婚生子,从青春到中年的人生旅程……
  吴萍将头靠在丈夫肩上:“谢谢你,你总是在我一次次绝望的时候将我拉回来。”郎永淳感觉到一丝宽慰。
  2013年1月,吴萍再次住进医院。因患慢性肾炎,加上多次化疗,吴萍不适合再动手术。鉴于此,院方为她实施放疗治疗。入院第5天,放疗副作用在吴萍身上凸显:她眉毛掉光,双腿浮肿,经历着传说中生不如死的骨髓疼……郎永淳整夜在医院守护妻子,每晚只能睡三四个小时。次日早晨6点,第一缕晨曦打在窗户上,郎永淳就匆匆在病房洗漱,然后赶往央视上班。
  丈夫一出门,吴萍就默默挪到窗户前,目送丈夫从楼下走出医院。丈夫小自己3岁,才42岁,可生活的重荷,让他的背影是那么沧桑忧伤;他的步履不再轻快,而是有些迟缓。阳光中,他的鬓角清晰地出现几根扎眼的白发……如果不是自己的拖累,丈夫的背影会依然帅气挺拔。
  这年7月,吴萍肝部的癌细胞被彻底杀死,但她又患上了严重的鼻窦炎和中耳炎,经常高烧到39度,耳内流脓。医生建议:“大城市雾霾多,你最好去空气清新的环境中康复,最好是去陌生的地方,没人将你当病人看,你也会忘了自己是个病人。”经过反复比较和咨询,郎永淳决定让吴萍去美国休养。

17年后那场迟来的婚礼


  7月中旬,郎永淳召开家庭会议,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吴萍忧心忡忡:“那得花多少钱?”郎永淳逐条给妻子分析:“咱们房贷还清了,你是带薪养病,又买了商业保险,没有太大经济负担,我的收入足够支撑你在那边的开支。”吴萍还是不同意:“我一个人去那么远的地方,常年见不到你和儿子,不知会怎样抓狂。”郎晓雨自告奋勇:“妈妈,我去那边留学陪你吧。”
  就在半个月前,初中毕业的儿子收到了北京重点中学——人大附中的录取通知书。吴萍不忍心:“晓雨,这对你不公平。”“妈,我是小男子汉了,该为你和爸做点什么。”郎永淳怜爱地将儿子的头抱在怀里,心里涌起诸多感慨。
  郎晓雨这年9月参加托福考试,以97分的优异成绩,被康涅狄格州的乔特私立中学录取。郎晓雨激动地说:“爸妈,以后我要拿全额奖学金,不让你们负担学费。”郎永淳与妻子对望,眼睛湿润。
  9月中旬,郎永淳将妻儿送往美国。根据学校安排,郎晓雨寄宿在一对老年白人夫妇家里;吴萍在离儿子5公里远的沃灵福德镇租房陪读,只有在双休日母子才能相见。
  妻儿在美国举目无亲,郎永淳只能通过电话和网络问候母子俩。他经常算好时间点,半夜起来与吴萍视频聊天。吳萍不间断地向丈夫传递喜讯:“我租住的小镇靠近大海,空气湿润清新,我的鼻窦炎和中耳炎好了。我经常拿本书坐在海边,看累了就闭着眼听涛声,心情倍儿好。”“晓雨适应能力强,性格明显开朗阳光了。他挨个儿问美国同学,是否和他一起过万圣节?他写感恩卡片,在网上给同学选购礼物……”
  主持《新闻联播》之余,郎永淳办了自媒体“郎读”,他常常告诉吴萍:“我的时间缝隙,都被工作填满了,没有时间孤独。”吴萍为丈夫的勤奋点赞。
  因英语交流有障碍,吴萍来美国大半年了没交到朋友,常常一个人宅在出租屋。一到双休日,郎晓雨就早早坐校车赶到妈妈身边,教吴萍英语口语。阳光灿烂的时候,他还领着妈妈去中餐馆、咖啡厅,鼓励妈妈与陌生人用英语交流。社区有什么公益互动,郎晓雨也积极陪妈妈参加。渐渐地,吴萍与当地华人、陪读妈妈、社区居民熟络起来,时不时被对方邀到家中做客。
  在美国,被邀请的客人有自带菜品、酒水的习俗。每次郎晓雨都提前从超市买回带鱼、牛肉等半成品,让妈妈加工后带到主人家。为了给聚会增加亮点,吴萍苦练厨艺,做出的中餐经常被大家率先“消灭”干净,母子俩成了最受欢迎的客人。
  2014年3月,吴萍回北京做核磁共振复查,体内癌细胞奇迹般彻底消失。医生预言,再康复两三年,吴萍就与正常人没什么两样了。这激动人心的福音,让郎永淳潸然泪下。
  这些年,郎永淳心中一直有个缺憾。1997年结婚时,因没有房子,加上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没有举办婚礼。儿子降生后,夫妇俩为生计奔波忙碌,也没心情和精力补办婚礼。而今妻子重获新生,自己送给她一场婚礼显得尤为必要。
  2014年8月23日,《鲁豫的礼物》栏目组特意为郎永淳和吴萍在美国夏威夷举办婚礼。吴萍略施淡妆,身披洁白婚纱;郎永淳一身灰色西装,英俊潇洒。17年后,夫妻俩真爱不变,仍如初见。婚礼由鲁豫主持。交换戒指时,郎永淳动情地说:“从今天起,你与过去的吴萍彻底告别,咱们的人生翻开崭新一页。”吴萍眼含幸福泪水,对未来生出美好向往。
  2015年,16岁的郎晓雨进入青春期,变得叛逆,特立独行。吴萍没有信心独自引导儿子度过这段特殊时期,加上夫妻长期分居,不利于她的身体康复。征得妻子同意,郎永淳做出大胆决定:辞职,陪伴儿子和妻子。
  很多人对此不理解,郎永淳平静地说:“一个人的职业生命只有几十年,而亲情却是一辈子的财富。在家人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与他们一起战斗。”9月2日,郎永淳主持完《新闻联播》,正式离开工作了20年的央视。他这样为自己设计未来:先陪儿子顺利度过青春期,待吴萍身体彻底康复,他再开始第二次创业!
  编辑 尼尼威
其他文献
人生路上暗礁横亘  2015年4月的一天,起床后的宋志良感到胸口发闷、呼吸困难。妻子赵丹陪他到医院检查,诊断结果是:恶性肿瘤,胸腺瘤,B3型,中晚期。宋志良顿时脑海一片空白,他喃喃自语:“我才26岁啊……”  宋志良出生于江苏省仪征市的一个农民家庭,2008年8月考入当地一所轻工业学院。大三那年的五一假期,宋志良和爱好户外运动的同学一起去野营。在一片幽静的山坳中,有人提议表演节目来活跃气氛。赵丹唱
期刊
一股冷风,从门缝里吹进来,让我打了一个寒噤。此时,我顾不上那么多了,心中的怒气将我推出门外,重重的关门声发泄了我心底的一些不满。  我与妻吵架了。傍晚漫天飞舞着雪花,像极了我的心境。  在空寂的大街上,我漫无目标地前行。雪花更密了,夜色凝重,街灯的亮度在雪境里,显得那么乏力、无助。  我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看见朝我骑来的那辆人力货运三轮车的。  骑车的是一个男人,他穿得很厚,我看不清他的脸,但坐在
期刊
在法国,有一种很吃香的的新锐职业“Stylist”(即整体造型师)。Stylist源于街头时尚,在欧美时尚圈非常受欢迎,同时也是一种整天能和各种富人打交道的高薪职业。北京丽人孙俪雯,就大胆尝试了这一新潮职业。  留法归来,“百变女郎”要做“Stylist”  24岁的孙俪雯是位性格开朗的北京妞,父亲是位著名画家,母亲是位服装设计师。受家庭艺术氛围的熏陶,她从14岁开始跟妈妈一样使用兰蔻保湿乳,喜欢
期刊
他和她刚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时,因为职业的关系,他天天熬夜,学会了抽烟。原本洁白整齐的牙齿,因为整日的烟熏火燎,无论用什么样高级的牙膏也洗不掉那层堆积的黄了。那种浓浓淡淡的烟草味,已固执地变成了他身体上的一部分:他的衣服,他的头发,他的手指……他轻轻地从她的背后走过来,远远地,她就猜出是他。因为,那种味道,她太熟悉。  这种味道,不是她喜欢的。  因为不喜欢,她给他买了瓜子、糖果、各种各样的小吃,只要
期刊
他梦想做一名导游,命运却阴差阳错地让他当上了邮差。  他每天来回奔波在枯燥乏味的城乡线上,日子一天抄袭一天地度过。终于有一天,他决定,送完最后一趟信就辞职。  他风风火火地往乡下赶。无意中,他发现路旁有一座青砖白墙的瓦房,房子窗户很大。透过这扇窗,他发现了倚靠在窗边的女人。  她柳眉凤眼,眼波含春带露,笑容可掬地望着他。那是他生平见过的最优雅的女子。鬼使神差般,他撕毁了辞呈。渐渐地,他不再厌恶单调
期刊
机缘巧合,邂逅不羁男人  1946年,简·伯金出生于英国一个贵族家庭。父亲是皇家海军的指挥官,母亲朱迪·甘伯尔是一名声誉卓越的戏剧演员。在极具艺术气息的家庭氛围中长大,又深得母亲的遗传,简从小便显出超凡的艺术天赋。她19岁迈入电影圈,拍了几部电影之后,被意大利名导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相中,参演了他执导的影片《春光乍泄》。简的出色表演让该片在业内引起了很大轰动,并在1967年的戛纳电影节上获得了金棕
期刊
对于天津市建设工程招标监督管理站的张春娜来说,温暖的家庭不仅代表着甜蜜、温馨和浪漫,更是她在遇到困难时可以依靠的港湾。她最喜欢雨果的这句话: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正是由于家庭的和美,她才更加相信爱,更加懂得奉献,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  在同事的眼中,张春娜对待工作非常认真负责;在家人眼中,她又是贤妻良母,多年来细心照料年迈的父母和公婆,让一家人互敬互爱。她和丈夫更是互相包容、互相信任、互
期刊
1946年10月,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中,56岁的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帕斯捷尔纳克与他的崇拜者、34岁的奥尔加·伊文斯卡娅相识了。  伊文斯卡娅一头金发,举手投足间透露出成熟女性自信的魅力,帕斯捷尔纳克的眼光在她身上流连逡巡,久久不肯离去。在伊文斯卡娅的眼中,帕斯捷尔纳克是那样的充满魅力:“身材高挑,看上去特别年轻,有年轻人一样挺拔的脖子,说话声音低沉,与听众交谈的口吻像对待亲密的朋友。”  一年后,
期刊
我很遗憾我是个女的。我很遗憾别人发觉了龙应台是个女性。  我其实从来也不曾故意隐瞒自己的性别,只因为旅居国外多年,此地几乎没有人认识我,而“龙应台”三个字又十分的男性化。  小时候,为了名字,还发展出一点恨父情结,怨他没给我取一个比较秀气的名字,譬如龙咪咪、龙美丽或龙可爱之类。但是父亲后来解释,他当初只有两个方案,一个是龙应台,另一个就叫“龙三条”,因为我排行第三。两相比较之下,我反而心生感谢,还
期刊
与父亲无声互动  佟大为除了拍戏,几乎不参加任何应酬,可以在家一呆大半个月不出门。如果在本地拍戏,收工再晚,他也会开车回家;去外地拍戏,杀青当晚,他一定直奔机场,坐“红眼航班”回北京。  实际上,佟大为在家比工作要累。他最早孤身一人在北京打拼,混出点儿名堂后买了房,然后把父母从抚顺接了过来。在他童年的时候,做交警的父亲在执行任务时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这些年一直是母亲在照顾父亲,佟大为觉得该到换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