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工程质量检验已成为建筑业管理特别是建筑业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检验活动直接涉及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技术保证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验 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全民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检验已成为建筑业管理特别是建筑业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检验机构已成为对社会出具建设工程质量公正性检验数据,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公众服务的特定行业。检验活动直接涉及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技术保证。
一、 工程质量检验发展的几个特点
1.质量监督检验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近20年来,随着全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和网络已相应健全和完善。各对外检验机构已经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可和技术监督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部分权威和骨干检验机构还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国家实验室认可或检查机构认可。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严格管理,以资质认可、计量认证、日常动态管理以及年终考核评价等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检验机构的综合技术力量和社会诚信度。
2.检验领域向综合型多元化发展
工程质量检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原施工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的试验室基础上,经质量监督部门不断努力,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领域由单一的工程材料检验,不断拓展为工程材料见证检验、地基基础工程检验、砼结构及钢结构检验、建筑工程沉降检验、建筑幕墙门窗检验、室内环境检验、建筑智能检验、建筑节能检验等诸多领域,实现了对施工全过程质量监督的检验控制。
3.检验成为质量监督的技术支撑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复杂程度的提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检验技术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质量监督也由原先较为落后的"一把尺子、一把榔头",发展成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多视角、多领域的质量检验。在工程实体监督、住宅施工质量抽检和优质工程评选中,通过现场检验手段,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准确地评判工程质量的真实水平。
4.检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监督与质量检验联手、联网,强化了工程质量监督力度。通过质量检验不合格信息统计和速报制度,一旦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不合格混凝土试块、钢筋、焊接件等,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传递到质监站及时处理,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现场。不少地区还推行检验数据自动登录,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管理,个别地区还实现了行业城域网管理。检验已成为工程质量监督的"忠诚卫士"。
5.质量检验正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检验工作的本质和其服务的特性,决定了检验机构必须以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和拓展业务之源。建立质量检验的诚信机制一直是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重点工作。不少地区质监部门通过建立检验行业信用档案制度,制定行业诚信公约,开展行业评优,实现行规、道德和价值取向的互动,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处处守信、事事方便"的健康局面。
二、当前工程質量检验市场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监管依据不足
众所周知,工程质量检验管理的法律支撑聊胜于无。在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上,除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外,目前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及行政法规涉及工程质量检验工作,更谈不上对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的资质(资格)和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约束。
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层面上,许多地区虽然对检测机构的资质条件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还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设定了行政处罚,但这些规则尚未函盖检测质量全部责任方,其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后果设定也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且处罚威慑力不强,造成失信成本过低。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取消,使得检测市场监管出现了法律"真空",管理活动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检验市场无序和检验诚信缺失
目前,不少地区检验市场处于供大于求,混乱无序的状态。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司空见惯;违规操作、弄虚作假时有耳闻;出卖资质、私人挂靠无所顾忌。
有些检验人员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为了经济和其他利益屈从于顾客的不正当要求,大肆编造数据,出具虚假报告,检测机构成为"造假机构"。还有相当一部分检验机构让利舍本,甚至采取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扰乱了检验市场的秩序,严重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利益。
3.检验体制不适应和管理体系不适时
我国建设工程检验机构(或者其母体)基本上都是法人单位。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和有关法理,法人的对外财产责任只以其自有的全部资产为限,即只承担有限责任。这与检验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相称的。检验机构如果不能向社会承担相应责任,对它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机制约束和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研究国外工程质量检验行业的管理模式,改革我国工程质量检验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我国检验机构市场化、规范化运作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三、 对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管理的建议
1.加快检验工作的法制建设
为了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而为了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工程质量检测的法律法规,使检测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改革检验机构体制和机制
检验机构应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鉴证类中介机构,确保检验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今后,为了使检验行业向高风险、高信誉的方向回归,承担起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检验机构还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承担一定民事赔偿责任的合伙企业等组织。
3.成立区域性检验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实行当然会员制后,在政府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会员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通过行规制约、能力评估、从业资格、技术比对、信息统计、行业评优等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诚信、有序的检测市场。
4.调整检验费用的支付权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工程承包单位选择检测机构并支付检测费用的方式,难以确保检测的公正性。如果将现行工程造价中的检测费用从施工费中扣除,重新划归业主(监理方)或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掌握使用,能有效地铲除弄虚作假的客观基础。
5.推行工程检验责任险制度
引入责任保险制度可转嫁行业风险,检测机构参加商业保险公司的执业风险保险,能有效提高检测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检测机构为获得较低费率的保险合同,必须提高自身的诚信度,这样保险行业的介入又增加了一支有效的社会监督力量。
6. 加强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的重点抽查
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要着重对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真实性、同步性以及闭合性进行检查,重点抽查被查实体工程的隐蔽单、原材料进场台帐、材料报验、材料使用部位、数量、材料的见证取样复试等资料,其它资料质监人员可在监理工程师检查签字的基础上进行抽查;在分部验收或者竣工验收时的资料检查中,重点抽查影响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部分的资料,如试块评定、问题的处理回复、钢结构试验情况、幕墙隐蔽记录情况以及一些功能性检测情况等。通过重点抽查,使监督工作更具动态性、随机性和权威性。
总之,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世勋《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2期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检验 问题建议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全民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工程质量检验已成为建筑业管理特别是建筑业质量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检验机构已成为对社会出具建设工程质量公正性检验数据,为政府、社会和企业提供公众服务的特定行业。检验活动直接涉及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是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做好工程质量工作的技术保证。
一、 工程质量检验发展的几个特点
1.质量监督检验体系逐步健全和完善
近20年来,随着全国工程质量监督制度的建立,工程质量监督检验体系和网络已相应健全和完善。各对外检验机构已经取得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资质认可和技术监督主管部门的计量认证,部分权威和骨干检验机构还通过了国家认监委的国家实验室认可或检查机构认可。通过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质量监督机构严格管理,以资质认可、计量认证、日常动态管理以及年终考核评价等工作方式,不断提升工程质量检验机构的综合技术力量和社会诚信度。
2.检验领域向综合型多元化发展
工程质量检验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在原施工企业内部质量控制的试验室基础上,经质量监督部门不断努力,逐步发展成为独立、公正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检验领域由单一的工程材料检验,不断拓展为工程材料见证检验、地基基础工程检验、砼结构及钢结构检验、建筑工程沉降检验、建筑幕墙门窗检验、室内环境检验、建筑智能检验、建筑节能检验等诸多领域,实现了对施工全过程质量监督的检验控制。
3.检验成为质量监督的技术支撑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工程的规模、复杂程度的提高,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检验技术手段对工程质量进行准确、科学的分析和判断。质量监督也由原先较为落后的"一把尺子、一把榔头",发展成通过先进的设备和仪器进行多视角、多领域的质量检验。在工程实体监督、住宅施工质量抽检和优质工程评选中,通过现场检验手段,以实验数据为依据,准确地评判工程质量的真实水平。
4.检验信息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质量监督与质量检验联手、联网,强化了工程质量监督力度。通过质量检验不合格信息统计和速报制度,一旦发现影响结构安全的不合格混凝土试块、钢筋、焊接件等,通过计算机网络迅速传递到质监站及时处理,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地现场。不少地区还推行检验数据自动登录,建立和完善计算机局域网管理,个别地区还实现了行业城域网管理。检验已成为工程质量监督的"忠诚卫士"。
5.质量检验正纳入诚信体系建设
检验工作的本质和其服务的特性,决定了检验机构必须以诚信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和拓展业务之源。建立质量检验的诚信机制一直是政府质量监督部门的重点工作。不少地区质监部门通过建立检验行业信用档案制度,制定行业诚信公约,开展行业评优,实现行规、道德和价值取向的互动,形成"一处失信、处处制约;处处守信、事事方便"的健康局面。
二、当前工程質量检验市场存在的问题
1.法律法规不健全和监管依据不足
众所周知,工程质量检验管理的法律支撑聊胜于无。在法律和行政法规层面上,除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三十一条外,目前没有任何一部法律及行政法规涉及工程质量检验工作,更谈不上对检验机构及检验人员的资质(资格)和行为进行具体的规范和约束。
在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层面上,许多地区虽然对检测机构的资质条件进行了原则性规定,还对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设定了行政处罚,但这些规则尚未函盖检测质量全部责任方,其假定条件、行为模式和后果设定也过于简单,操作性不强,且处罚威慑力不强,造成失信成本过低。
随着《行政许可法》的实施,地方政府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相继取消,使得检测市场监管出现了法律"真空",管理活动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检验市场无序和检验诚信缺失
目前,不少地区检验市场处于供大于求,混乱无序的状态。竞相压价、恶性竞争司空见惯;违规操作、弄虚作假时有耳闻;出卖资质、私人挂靠无所顾忌。
有些检验人员缺乏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良心,为了经济和其他利益屈从于顾客的不正当要求,大肆编造数据,出具虚假报告,检测机构成为"造假机构"。还有相当一部分检验机构让利舍本,甚至采取行贿等不正当手段,扰乱了检验市场的秩序,严重损害了行业的整体利益。
3.检验体制不适应和管理体系不适时
我国建设工程检验机构(或者其母体)基本上都是法人单位。根据《民法通则》、《公司法》和有关法理,法人的对外财产责任只以其自有的全部资产为限,即只承担有限责任。这与检验机构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不相称的。检验机构如果不能向社会承担相应责任,对它的职业道德和执业质量就失去了最基本的机制约束和保障。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研究国外工程质量检验行业的管理模式,改革我国工程质量检验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推进我国检验机构市场化、规范化运作已成为当前重要的课题。
三、 对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管理的建议
1.加快检验工作的法制建设
为了建设工程的质量,进而为了人身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尽快制定工程质量检测的法律法规,使检测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2.改革检验机构体制和机制
检验机构应成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技术鉴证类中介机构,确保检验工作的公正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今后,为了使检验行业向高风险、高信誉的方向回归,承担起社会责任和职业风险,检验机构还可以逐步发展成为承担一定民事赔偿责任的合伙企业等组织。
3.成立区域性检验行业协会
行业协会实行当然会员制后,在政府主管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和会员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通过行规制约、能力评估、从业资格、技术比对、信息统计、行业评优等加强行业自律,营造诚信、有序的检测市场。
4.调整检验费用的支付权限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由工程承包单位选择检测机构并支付检测费用的方式,难以确保检测的公正性。如果将现行工程造价中的检测费用从施工费中扣除,重新划归业主(监理方)或保险公司等第三方掌握使用,能有效地铲除弄虚作假的客观基础。
5.推行工程检验责任险制度
引入责任保险制度可转嫁行业风险,检测机构参加商业保险公司的执业风险保险,能有效提高检测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检测机构为获得较低费率的保险合同,必须提高自身的诚信度,这样保险行业的介入又增加了一支有效的社会监督力量。
6. 加强工程质量验收资料的重点抽查
在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时,要着重对工程质量控制资料真实性、同步性以及闭合性进行检查,重点抽查被查实体工程的隐蔽单、原材料进场台帐、材料报验、材料使用部位、数量、材料的见证取样复试等资料,其它资料质监人员可在监理工程师检查签字的基础上进行抽查;在分部验收或者竣工验收时的资料检查中,重点抽查影响结构安全和重要使用功能部分的资料,如试块评定、问题的处理回复、钢结构试验情况、幕墙隐蔽记录情况以及一些功能性检测情况等。通过重点抽查,使监督工作更具动态性、随机性和权威性。
总之,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稳步发展,为了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为了更好更快的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必须加强工程质量监督检验工作。
参考文献:
[1]杨世勋《浅谈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发展方向》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1年第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