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讲解.鉴赏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uggi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时期的诗词,其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璀璨绚丽,珍美绝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闪烁着真、善、美的光彩。中学语文课本中都有所撷取,成为中学生一笔宝贵的财富。教学时,笔者采用“诵读、讲解、鉴赏”相结合的方法,颇有成效,以此就教于方家。
  【关键词】 重要性 诵读 讲解 鉴赏
  
  江泽民总书记在北京唐宋诗名篇音乐朗诵会上说:“中国的古典诗词博大精深,有很多传世佳作,它们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也包含很多哲理。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中国古代文学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璀璨绚丽,珍美绝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乃至明清时期的诗词,中学语文课本中都有所撷取。纵观这些古代诗词就如滔滔的长江水,源远流长,闪烁着真、善、美的光彩,显示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它们无疑是我们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文学遗产,也是我们中学生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朱自清先生认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这种古典训练、熏陶,才成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然而,古典诗词作为文化遗产,是属于过去时代的作品,从它们的语言文字、时代背景、艺术手法,直到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等等,对于中学生来说,无疑构成了一道障碍。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扫清路障,深入理解诗词的内涵,渗透相关的文史知识,初步培养学生诵读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其鉴赏能力,弘扬祖国传统文化,是摆在我们中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任务。笔者在中学古诗词诵读教学中,采用“诵读、讲解、鉴赏”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中的“记忆力体操”
  
  朱光潜在《文艺心理学》中,曾用心理学的原理说到朗读、吟诵的好处。古代诗词教学中的朗读过程,逐字逐句,如出胸臆。达到眼到、口到、心到,感受就会特别深刻。这对于培养学生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开发记忆力,是一种极好的强化手段,是一种“记忆力体操”训练。我们平时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不就是一个有力的佐证吗?
  诵读,其实是我国传统的读书方法。朱熹提出“大凡读书,就是熟读,熟读了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的要求。那么读书成诵的优点是什么呢?第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在不断的诵读中才能逐步体味出蕴含其中的文义。朱自清在《了解与欣赏》中说:“吟诵与了解极有关系,是欣赏必经的步骤。”第二,语言修辞,潜移默化,提高思维能力和鉴赏。当代学者程千帆说:“背诵名篇,非常必要。这种方法似笨拙,实巧妙。它可以使古代诗词中的形象、意境、风格、节奏都铭刻在自己的脑海中,一辈子也磨洗不掉。因此,才可能由于对它们非常熟悉,而懂得非常深透。”同时,也可提高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技巧,引用古诗词,使文章妙语连珠、笔下生花。那如何做好“诵读”呢?
  1.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古诗文富于音乐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而词与曲更富于音乐美和含蓄美。教学时,要注重指导诗句的升降缓疾,读出韵味,掌握诵读的语速快慢,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换气、间歇与衔接,音调的高低,语气轻重,注意诗文中蕴含的情感。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笔者通过以情带声、以声传情的艺术方法处理,收到感染、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短短的28字,只有通过反复诵读,才能连缀画面。借助理解和想象,将一些孤零零的景点——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古道等,构成一幅动人的秋郊古道夕照图。以读带讲,把作品无声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把文中静止的感情变为真情实感。引导学生进行品赏玩味、领悟。这样一幅情景交融的古道游子悲秋图,勾起了“断肠人”对故乡美好风光和亲人的无限思念,以及因苦思而不可得的悲凉。真是“三分文章七分读”啊!
  2.入境生情,润物无声
  口诵心想,是学生进入作品的桥梁。读着诵着,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入境生情,毫无障碍地接受作品中的感染熏陶,表达出诗词中的喜、怒、哀、乐等不同的感情。把文中的人、事、景、物变成可以看到、听到、感触到的客观世界中的物象,运用联想再现逼真的情境和意境,体验也就自然地产生,即情动于衷,形之于声。如《庸风·相鼠》一诗,让学生诵读时,注意篇章诗句的回环反复。诗句音节跳跃有力,很有气势,首句以反面讽刺与正面斥责相结合的方法,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憎恶、诅咒。让学生尽可能体会词语,感受声律,疏通文脉,体悟情感,达到入境生情。
  
  二、讲解,是古代诗词教学中切实可行的有效途径
  
  古代诗词的讲解应避免“大包干、满堂灌”的填鸭式的教学法。扬弃地串讲一些词句,有目的地介绍一些与诗词相关联的创作背景,诗词的艺术风格,渗透一点古典诗歌流派、文学发展情况。
  可见,讲解中的“讲”应是精讲,而非“泛讲”。要保证准确性,从最基本的字、词、句、篇的内容及注释入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近及远,引人入胜;采取点、线、面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掌握一个诗人、一种诗体及至诗歌的概貌。教师应做到有的放矢,解学生之惑,释学生之疑,讲学生所需。并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有些诗句应放手让学生理解其精妙之所在,去驰骋神思,细细品味。
  1.对作者生平的理解
  鲁迅说过:“倘尚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为人。”由此出发,作品讲解时应把重点放在与作者创作关系密切的生平事迹上,以及诗人所处的历史环境和政治情况上。如在讲到陶渊明的生平时,可插入“三仕三隐”,并揭示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既看到他‘悠然见南山’的一面,也要看到他“猛志固常在”的一面。我们之所以格外推崇陶渊明,是因为他的诗品和人品达到审美理想和人格理想的统一。还有,我们应尽可能通过诗词把握诗人心态,体味其饱含的爱憎,“知人论世”,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
  2.对作品的讲解
  初中教材中所选的诗词作品大多是不同时期的名篇佳作,但编排比较零乱,没有文史发展的轨迹。鉴于中学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时间的限制,教师也不能面面俱到。如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时,“绿肥红瘦”不能只停留其词面上的理解——绿叶经细雨洗刷显得更加肥嫩可爱,而花被风刮得稀少了,而要点出“绿”与“红”的借代意义,让学生体会词人所表达的爱花和惜花的深情。
  3.对文学现象的讲解
  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古代诗词中,诗歌创作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和嬗变的文学现象。对于中学生,我们只求学生做些了解,以求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如盛唐诗人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首诗,描绘了西北边塞冰天雪地奇异壮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真挚感情。全诗以雪贯穿,处处写雪又处处写景,意境开阔,感情豪放。讲解时可由此联系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两首诗题材上都是描绘边塞风光和边防战士生活,有颇多相似之处,被后人称之为“边塞诗人”。再如,汉乐府儿歌和建安文学等,都可以渗透一些文学知识。
  
  三、鉴赏,是古代诗词教学中的一种尝试
  
  鉴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作品进行鉴别、评价和欣赏的过程,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这对中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高要求。所以说,鉴赏只是一种尝试。事实上,我们对于古代诗歌的理性认识,最初也是源于具体的鉴赏活动的。也就是说,欣赏文学作品,除了品味和感受,还要进行更高层次的理解和鉴赏。“入乎其内,出乎其外”,即联系作品的社会历史背景、作者的经历和心灵轨迹及文学创作的发展情况等,达到对特定的欣赏对象的更为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我在教学中,作如下尝试:
  1.求同辨异,突出特征
  有比较才有鉴别。教学中,采用对比阅读来突出事物特征。鉴赏中,对欣赏对象进行鉴赏评价,有作品与作品的比较,如将《诗经》与《楚辞》进行比较,使中学生明了南北两大文学流派的老祖宗艺术风格是迥异的。北派厚重、朴实,南派浪漫多情。还有如李白与杜甫的艺术风格比照等。
  2.入境探幽,深化理解
  在古代诗词教学中,要让学生了解优秀作品是某个具体作家在特定的环境、特定心情用特有的艺术技巧写出来的,诗人如何捕捉形象,如何使作品情景交融,都需要教师进行诱导,让学生探幽发微,在诗词的字里行间捕捉灵感,去探索、鉴赏、深化理解。如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在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宦官及其爪牙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热闹街坊,以低价,甚至不给分文强购货物。诗人就针对这一社会黑暗现象,通过卖炭翁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本质。对统治者掠夺人民的罪行给予有力的鞭挞,对劳动人民寄予深切同情。要引导学生从中注意卖炭翁特有的心境,入境探幽,才能真正理解。在某种意义上说,鉴赏其实就是一个“理解——感受—一理解”的过程。
  3.审美求真,言有尽而意无穷
  优秀的古典文学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得动心”,我们要深入浅出地分析作品的形象性和审美性,揭示其丰富的意蕴和艺术上长久感人的秘密并不那么容易。严羽《沧浪诗话》中所称“言有尽而意无穷”,也就是说对于文学作品的鉴赏,需要通过文中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那种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以形容却动人心魄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即超越这些形象本身的“弦外之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些千古传诵的名句,有谁还能否认其无限的意蕴呢?
  《诗人玉屑》总结这一点说:文学作品“贵在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可见,在鉴赏教学中需要学生的感觉、想象、领悟、品味,从而去理解作品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细心体味、领略古典诗词中的艺术趣味,这样才能给学生以创造性的广阔空间,有利于中学生对古典诗词阅读兴趣的培养、鉴赏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黎靖德.朱子语类.卷一.古籍出版社,1980
  [2]顾晓鸣.阅读的战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3]“题未定”草(七).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
  [4]杨海明.试论人生意蕴是唐宋诗的“第一生命力”.文学评论,2000.1
  [5]江曾培.驰骋想象的翅膀.艺术鉴赏漫笔.浙江出版社,1994
  (责编 李 晔)
其他文献
故事背景: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的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军的“扫荡”。王二小是村里的儿童团团员,他常常边在山坡上放牛,边给八路军放哨。  出场人物:老团长、王二小、日军小队长、翻译等。  为了狠狠打击日寇的嚣张气焰,八路军决定,在滚浪沟一带布下埋伏圈,准备对进山“扫荡”的鬼子打个伏击战。  老团长:前面是不是滚浪沟?  王二小:是的,老团长,我领你们过去。  老团长跟着王二小来到离村子
1.too,very,so,quite  四者均有“很”、“非常”之意。(1)too常表示超出需要、允许的程度,如:The box istoo heavy.We can’t carry it.(2)very多表示肯定语气,如:She’s very good at English.(3)so常表示超出意料的程度,并导致某一结果,如:He ran so slowly that he fell behi
宁波某三年级学生家长觉得,在课程内容上,体育课不是很受重视,“上课就带孩子跑两圈,玩玩游戏,没什么花样,感觉老师也比较随意”。南通一初二学生,每周有4节体育课。学生家长认为虽然体育课时不少,中考也有体育考试,但感觉对体育的重视度还不太够,“普遍的情况是到了初三再突击冲刺,练习体育考试的内容”。调查显示,对于目前体育课上存在的问题,53.5%的受访家长认为是运动强度低,达不到效果,50.6%的受访家
读着李白的《秋浦歌》,欣賞着若丝的思维导图,你是否对诗中的意境有了更深的感受?这就是思维导图的魅力!  赶紧制作你的思维导图,发送给我们,分享你的创意思维!
小真问:“切洋葱的时候我总是会流泪,要怎么办才好?”  小发答:“闭着眼睛切就不会流泪了。”  小真很生气:“你骗人!当我切到手的那一瞬間还是哭了。”
前几天,一只流浪的母猫在编辑部外面生下了几只小猫咪。老叔担心刚出生的小猫咪受凉,决定将小猫咪送到流浪动物公益小站。  问题1:10月4日是什么日子?  刚进小站,老叔马上就被墙上的画(P2~P3)吸引了。  问题2:聪明的小读者,你知道图中哪些行为是爱护小动物的正确做法吗?请用红色的笔圈出来。  问题3:聪明的小读者,赶快亮出你的火眼金睛,数一数图中有几只猫吧!  问题4:流浪动物公益小站里贴满了
唐小猫、花朵朵和大山去找在海边生活的好朋友林爽玩。几个好朋友许久未见,有说有笑,玩了整整两天。明天就要回程了,大家都舍不得分离。林爽想送一些礼物给唐小猫他们。他打开自己的“百宝箱”,里面有他从小到大收集的稀奇古怪的玩意儿,几乎都是他在海边捡的,有各式各样的贝壳,亮晶晶的海石,能吹奏的大海螺,还有说不出名字的海兽骨头。“这是什么?”唐小猫发现箱子里有一个古老的木头海鸟。林爽面色有些难过:“这是祖父临
这天,钱多多、鲁星星和他们的同学小强、小明一起玩纸牌。他们拿出1~9的纸牌,每人抽两张。中途鲁星星的姐姐加入了进来,于是他们打算考一下她,要求鲁星星的姐姐猜一猜纸牌1被谁抽走了,并给出如下提示:  但是单凭分析出来的这些组合,还不能很直观地看出结果。于是姐姐先画了一张维恩图,再将四个人可能抽到的组合填入各圆中,最后在各圆重合的区域填入共同出现的数字。  从维恩图可以先得出如下结论:  1.只有鲁星
四位好朋友聚在一起聊天,他们都喜欢小猫,并且各自养了一只。你能通过他们的聊天,快速找出每只小貓的主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