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你在心口难开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t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想让教师的劳动给教师带来一些快乐,那么我们应当从事一些思考和研究。高二上学期我们就已经进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阶段,就以这本选修课本为触发点,谈谈个人的粗浅之见。其中《六国论》《项脊轩志》《阿房宫赋》等以前在必修的课本中都出现过,当前不同版本的教材,有的在选修课本,有的保留在必修课本,人教版教材中统一纳入到选修课范围内并且分属三个不同的单元。这样的折腾究竟何用?我们的选修课到底怎么了?是谁动了我们的选修课?
  一、谁为选修定“终身”
  谁为选修定终身?既然要体现学生的本位,为什么学生只是完全被动的接受,被选择呢?
  人教版选修模块共有五大类:“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虽然这五个模块共有十六本教材,但我们教师都没有选择,各地市甚至全省统一选修,这和必修有什么区别呢?一些学校也相应开设了校本课程的选修课,也几乎都是教师根据自己的喜好或专长确定主题方向后让学生选择。这样,基本上剥夺了学生的自主选择权。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去选题,教师引导和把关,从学生的选题中确定具有典型性,积极性,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有益的主题作为我们的选修课程,这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又能从中获益的内容,对教师也具有挑战性。我想可能就会出现“漫画与人生”“玄幻与现实”“网络与科技”等一系列新鲜又不失价值的选修课题。只有把选修的权力真正赋予学生,选的才有意义,学的才有价值。正如一位专家所言:学习因选择而快乐,人生因自主而精彩!
  二、必修、选修剪不断
  我们的必修与选修到底该如何区分呢?愚以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应是我们必修内容的学习方向,而人文性是我们选修内容的学习方向。现行人教版选修模块中“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等模块很直观的能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现行人教版必修课本中的课文更侧重于人文性,其中以诗歌、小说、散文为主。有些单元、课文文艺理论性强,对学生的要求很高,比如《说“木叶”》《谈中国诗》等,学生没有较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品鉴能力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的,这类文章应是根据学生的喜好和专长进行粗浅的解读和品鉴,故而应纳入选修课程更好。这类文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受到的待遇也基本上是一致的——被无视。
  三、踏过选修了无痕
  选修课程的评价标准对各模块都有明晰的规定和说明,例如“诗歌与散文”模块的评价要求中就有这样两条:(1)学生的阅读积累是评价的基础,要注意考察他们的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2)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如能否拓展想象和联想,能否通过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的共鸣,能否发现作品的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是否有独到的感受和对作品的创造性理解等。怎样的评价机制可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尽管《考试说明》有明确规定不少于百分之十,但事实上有些省份高考试卷中哪些题型是选修内容是比较模糊的,因为这些题目既可以姓“必”(必修)也可以姓“选”(选修)。所以,现实是许多学校并没有认真完成选修课程的教与学,而这样的结局也是“预料之中”的。
  四、爱你在心口难开
  一位课改专家曾说,高中新课改,亮点在选课,难点在选课,突破点也在选课。那些走在新课改前列的地区、学校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也有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做法。譬如,在高一阶段就开始选修课程的学习,每周固定一课时,实行走班制,学生可任选;另外开设拓展性选修课定位于培养语文特长生。这些都是有益的尝试和借鉴,这些地方和学校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我们的选修课究竟怎么开,恐怕一时也难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我想,我们还是要充分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学生和教师的现实情况,从学生的需要和成长出发,适当给自己和学生松松绑,让学生从选修中找到受益匪浅的养分,这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在中学阶段开设选修课的初衷无疑是好的,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开设要求、细则、评价等不能说不具体细致,但落实过程中却徒有其表,原因何在?我们不得不再次审视我们的选修课和必修课、考试与升学的关系。但愿不久的将来,我们的选修课能如春天百花争艳般绽放在大江南北,我们的选修课堂真正的有学生的精彩和智慧!
  ★作者单位:安徽宣城市宣城中学。
其他文献
一、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偏好,也就是说其倾向于某种活动的心理。诗词拥有一种独特的美,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出来。  2.培养学生审美及联想的能力  我国诗词语言较为简洁,含蓄,需要读者在反复品读之后,联系当时的情景,对诗词中表达的事物进
【摘要】孤独的才女张爱玲有着苍凉的人生,我们从她的作品里能深深体味到这“苍凉”。她用再灵巧不过的笔叙写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世俗,可这绝不是凡俗,而是历尽苍凉之后的“大雅若俗”。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大雅若俗    我个人一直认为上海是俗文化的产地。而在这块土壤里浸润成长起来的张爱玲却令我刮目相看。张爱玲的散文很美,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美文”。  记不得哪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
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研究与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重视学习、探究和积累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的魏巍《我的老师》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谈一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本时如何进行写作训练。  一、学会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事例)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选择了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名人传记的专题阅读中,应十分突出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两大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人物传记,是语文教学实现人
【摘 要】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内容博大精深,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平台。要落实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加强诵读、理清教材主线、关注研读过程和打破单一评价。  【关键词】选修 经典 诵读 人文素养 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
一、题例解析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内容,我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围绕“文化·生活·积累·思维·经营”十个字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复习迎考的(参见《中学语文》2011年第12期《挖掘文化底蕴延伸语文课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含读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传承着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我把它奉为“圣经”,把自己当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剖析,来慢慢地阐释其微妙的文化、文化的微妙。有的老师
【摘要】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了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要构建这样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从两方面入手: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此基础上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学语文 生命课堂 师生关系    一、问题的
高中语文教材的写作模块设计较为系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可操作性也很强,但由于课时紧张,教师很少按教材指导学生作文。高二上学期,主要是系统教授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模式,让学生初步形成议论文写作的整体结构。这学期要进一步让学生认识议论文的本质内涵和特征,使学生在议论中体现思辨和逻辑力量。为此我努力尝试,希望有所为,对学生的写作困境提供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一、问文那得轻松写,唯有源头活水来  北大钱理群
纵观目前的语文课堂,由于诸多原因,课堂生本教学评价出现了一些脱离实际的无效现象,生本教学评价失去了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就会使学生不能认清努力的方向,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学习。那么,如何用全面的生本教学评价来激活初中语文课堂呢?笔者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以期达到促进语文教学的目的。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促进学生的发展是教学的基本着眼点,也是教师组织教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