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姚峰先生一生锺情於音乐,从少年自学竹笛开始,便走上了这条音乐之路。此後,音乐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忠实的朋友,伴他度过了无数或苦涩,或清贫,或欢喜,或富足的岁月。他与音乐彼此为伴,相互成就,他为音乐躬耕不缀,音乐为他畅叙幽怀。他更为社会奉献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精品力作,受到社会和人民的敬重。未来,他还将继续携手,探寻音乐艺术的更高峰。
与乐为伴 步履不停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许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事物,他(它)们或许微不足道,或许在旁人看来普通寻常,但在自己的生命中,他(它)卻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他(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轨跡。对於姚峰先生而言,与音乐的结缘,就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场相遇,看起来既天经地义,又令人受宠若惊。天经地义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似乎注定了他与音乐的缘分;令人受宠若惊则是因为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里,艺术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他最开始接触音乐是在九岁的时候,那一年,他开始学着吹竹笛,之所以选择竹笛,是因为这是他们在那个年代最容易得到的乐器。他买的第一支竹笛是两毛七分钱,外加一包两分钱的笛膜,就这两毛九分钱,带他走上了宽广的音乐之路。那时会音乐的人很少,没有人教,他就自己摸索,凭自己对於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暗夜中独行。这段与音乐相识,相伴的日子,给了他音乐的启蒙。
到了十一岁的时候,他对於音乐已经有了更多的渴望,於是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与最开始学习竹笛一样,作曲他也同样是独自摸索,那股创作的热情在心底汹湧澎湃,手边的诗歌文字都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每每完成一件作品,他都掩抑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因为这是他初次将自己心中的旋律诉诸笔端。此後,他开始了频繁的音乐创作,为接触到的各个群体畅叙抒怀:下农村就写跟农民生活有关的歌,进工厂就写跟工人生活有关的歌,因为自己有吹竹笛的功底,所以他又写了一些与器乐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无承载着他最炽热的音乐梦想,让他找到了自己可以毕生追逐的方向。
幼时的音乐启蒙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在成年之後能夠选择自己锺情的专业,最後顺利被当时的湖北艺术学院(今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录取。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他具有歌唱家的潛质,因为他当时在舞台上的表演十分活跃,毫不怯场,所以在入学之後又将他转入了声乐系。进入音乐学校学习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闪光的时刻之一,因为那时他尚是一名水泥工人,音乐算是他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进入学校之後,他真正看到了自己音乐梦想实现的希望。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快速地汲取知识,快速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最後,由於他出色的专业能力,毕业之後他成功留校任教,成为了美声专业的一名老师。这是他的另一种与音乐相处的方式。
流行歌曲兴起之後,武汉音乐学院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通俗演唱专业,那时候,全国的音乐院校屈指可数,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拓荒者。这麽多年的教师生涯,他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音乐家,其中最让他骄傲的,就是他的女儿,我国著名的歌唱艺术家姚贝娜。女儿继承了他的音乐天赋,也同样是个乐迷,父女俩一块儿说起音乐,就像千载难遇的知己,语无穷尽,乐不可支。女儿在音乐上达到的高度,所获得的影响力,在华语乐坛已经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於这一点,他甚是骄傲,不管是身为父亲,还是身为老师。
对於音乐领域的探索,他未曾停止,从最开始自学乐器,到後来学习声乐,再到後来成为音乐教授,移居深圳之後,他继续在新的领域探索更多可能。
近几年,他更多的是拿起了指挥棒,站上了各大型音乐会的指挥台。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他的指挥艺术亦如他的作曲风格一样,尽显个性气质与风采。舞台上的激情和暗湧也成为了他演出的一部分。那些意尤未尽的情绪,一旦传递到观众的心里,便成了他们自己的故事。对於他的这种表演方式,香港演艺製作中心的李志雄主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见过很多的指挥,姚峰先生是最有說服力的,他从心底里发出的那种呐喊,那种激情四射的演绎,仿佛是将所有的情绪融汇到血液里然後再迸发出来的,这种表演的感染力太厉害了,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说他是天赋傍身也好,运气加成也罢,你始终也不能忽略掉他的努力。因为锺情於此,所以他从不计较在这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苦心钻研,领悟其意。没有前人指路,他就独自摸索,旁类不通,就继续拓展领域。日复一日的积累,让他根基稳健,这才有了日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艺术没有边界,音乐永无穷尽,这种无边无垠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姚峰先生这一路躬耕和探索的乐趣也正源於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这里,是一种对於艺术的偏执。可即便这条艺术之路没有尽头,一程一程地走,也总有前进的欢喜,这也是姚峰先生这麽多年创作的动力之一。
峥嵘岁月 绝美芳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饱含学问,在祖国的感召之下,放棄城市的优渥条件,下到农村,为祖国广大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历史给他们这批人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词——知青。在中国,这个群体大约有三千多万人,在中国这样大的人口基数下並不算多,但他们的影响力卻不容小觑,在国家建设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常有人说,他们这批人,在最坏的年代里洗尽铅华。现在,那段峥嵘岁月已经远去,当初的那批热血青年早已步入中年,但是,关於这段青春的回忆他们卻不曾忘怀,久而久之,它落地生根,成为了一种情怀。
与乐为伴 步履不停
每个人的一生,都会遇见许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人或事物,他(它)们或许微不足道,或许在旁人看来普通寻常,但在自己的生命中,他(它)卻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甚至他(它)的存在改变了我们人生的轨跡。对於姚峰先生而言,与音乐的结缘,就是他人生的重大转折。
这场相遇,看起来既天经地义,又令人受宠若惊。天经地义是因为他与生俱来的音乐天赋,似乎注定了他与音乐的缘分;令人受宠若惊则是因为在那个青黄不接的年代里,艺术是件极为奢侈的事情。他最开始接触音乐是在九岁的时候,那一年,他开始学着吹竹笛,之所以选择竹笛,是因为这是他们在那个年代最容易得到的乐器。他买的第一支竹笛是两毛七分钱,外加一包两分钱的笛膜,就这两毛九分钱,带他走上了宽广的音乐之路。那时会音乐的人很少,没有人教,他就自己摸索,凭自己对於音乐的理解和感悟在暗夜中独行。这段与音乐相识,相伴的日子,给了他音乐的启蒙。
到了十一岁的时候,他对於音乐已经有了更多的渴望,於是开始了自己的音乐创作。与最开始学习竹笛一样,作曲他也同样是独自摸索,那股创作的热情在心底汹湧澎湃,手边的诗歌文字都能成为他创作的灵感来源。每每完成一件作品,他都掩抑不住自己的兴奋之情,因为这是他初次将自己心中的旋律诉诸笔端。此後,他开始了频繁的音乐创作,为接触到的各个群体畅叙抒怀:下农村就写跟农民生活有关的歌,进工厂就写跟工人生活有关的歌,因为自己有吹竹笛的功底,所以他又写了一些与器乐相关的作品。这些作品无承载着他最炽热的音乐梦想,让他找到了自己可以毕生追逐的方向。
幼时的音乐启蒙给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让他在成年之後能夠选择自己锺情的专业,最後顺利被当时的湖北艺术学院(今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录取。一次偶然的机会,老师发现他具有歌唱家的潛质,因为他当时在舞台上的表演十分活跃,毫不怯场,所以在入学之後又将他转入了声乐系。进入音乐学校学习可以说是他人生中最闪光的时刻之一,因为那时他尚是一名水泥工人,音乐算是他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进入学校之後,他真正看到了自己音乐梦想实现的希望。在这几年的时间里,他快速地汲取知识,快速地提高自身的音乐素养,专业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最後,由於他出色的专业能力,毕业之後他成功留校任教,成为了美声专业的一名老师。这是他的另一种与音乐相处的方式。
流行歌曲兴起之後,武汉音乐学院率先在全国成立了通俗演唱专业,那时候,全国的音乐院校屈指可数,他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领域的拓荒者。这麽多年的教师生涯,他培养出了无数优秀的音乐家,其中最让他骄傲的,就是他的女儿,我国著名的歌唱艺术家姚贝娜。女儿继承了他的音乐天赋,也同样是个乐迷,父女俩一块儿说起音乐,就像千载难遇的知己,语无穷尽,乐不可支。女儿在音乐上达到的高度,所获得的影响力,在华语乐坛已经是浓墨重彩的一笔,对於这一点,他甚是骄傲,不管是身为父亲,还是身为老师。
对於音乐领域的探索,他未曾停止,从最开始自学乐器,到後来学习声乐,再到後来成为音乐教授,移居深圳之後,他继续在新的领域探索更多可能。
近几年,他更多的是拿起了指挥棒,站上了各大型音乐会的指挥台。在一次又一次的历练中,他的指挥艺术亦如他的作曲风格一样,尽显个性气质与风采。舞台上的激情和暗湧也成为了他演出的一部分。那些意尤未尽的情绪,一旦传递到观众的心里,便成了他们自己的故事。对於他的这种表演方式,香港演艺製作中心的李志雄主席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们见过很多的指挥,姚峰先生是最有說服力的,他从心底里发出的那种呐喊,那种激情四射的演绎,仿佛是将所有的情绪融汇到血液里然後再迸发出来的,这种表演的感染力太厉害了,没有人不为之动容。”
说他是天赋傍身也好,运气加成也罢,你始终也不能忽略掉他的努力。因为锺情於此,所以他从不计较在这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苦心钻研,领悟其意。没有前人指路,他就独自摸索,旁类不通,就继续拓展领域。日复一日的积累,让他根基稳健,这才有了日後一次又一次的成功。
艺术没有边界,音乐永无穷尽,这种无边无垠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姚峰先生这一路躬耕和探索的乐趣也正源於此。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在这里,是一种对於艺术的偏执。可即便这条艺术之路没有尽头,一程一程地走,也总有前进的欢喜,这也是姚峰先生这麽多年创作的动力之一。
峥嵘岁月 绝美芳华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饱含学问,在祖国的感召之下,放棄城市的优渥条件,下到农村,为祖国广大农村的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历史给他们这批人赋予了一个美丽的名词——知青。在中国,这个群体大约有三千多万人,在中国这样大的人口基数下並不算多,但他们的影响力卻不容小觑,在国家建设的各个角落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所以常有人说,他们这批人,在最坏的年代里洗尽铅华。现在,那段峥嵘岁月已经远去,当初的那批热血青年早已步入中年,但是,关於这段青春的回忆他们卻不曾忘怀,久而久之,它落地生根,成为了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