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与风

来源 :新作文·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underwa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实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电影,“雪”都是武侠主题中极具表现性的一种意象。但很奇怪,直到学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才想到动笔探讨雪与中国传统武学的关系。
  对这一主题感兴趣源于半年前看的《一代宗师》。其中有个片段是宫二在大雪中练拳,让我一直念念不忘。我几乎是屏住呼吸看完了这一段。王家卫的镜头太漂亮了,雪在掌风下的每一处翻飞,枝头积压的细小冰晶簌簌飘落,轻易就能感受到风雪中裹挟的清冷气息。
  雪为武学注入灵魂,或者说,中国传统武学就是为雪而生的。一门武学,在其余的任何时空下都只是武学,但在雪中,它是精神。
  习武之人有三重境界,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雪掩下世间一切幻色,茫茫尘寰中只余自我,即见自己:万物皆归于沉寂,而天地在方寸之心间延展开来,即见天地;漫天飞雪中认识渺小,化作尘芥,于微尘里容大干世界,即见众生。
  宫二说,她这一辈子,见过自己,见过天地,却唯独没有见过众生。但我想,她在大雪中静伫的时候,她如御剑惊风般穿行在落雪间的时候,也定曾心怀众生。这是武学的精神,也是雪的精神。
  宫二和林冲是雪中的两个极端,极冷、极烈。
  林冲呢?林冲提刀站在雪夜里的时候,他在想什么?他会想什么?
  同样的雪,同样的武之风骨,在宫二身上是止,在林冲身上是杀。
  山神廟的那场大雪,是苍白的火焰,是燃烧的雪。无论雨还是日光都无法造出这样浩大的声势,一定要是雪,也只能是雪。血溅在纯白的雪中更显夺目,而最终,被融化的雪洗去一切痕迹。雪就是这样,它既包容,又凌厉如同宝鉴,反映出所有的罪与恨。林冲只有在这样的一场大雪里,才能真正完成他孤绝的复仇,达到文学意义上的圆满。就的,我认为,没有这样的大雪做背景,便不是完美的谢幕。
  当我们在意识里重建场景,就能看见,林冲在大雪里运势、出击,时间仿佛凝滞,陆虞侯、山神庙,也都不复存在。世间只剩下雪和一个林冲。宛西衙内在诗里写,想杀人的时候大雪就落了下来。这便是雪与武交融的独有魅力。即使将林冲的这次对决拍摄得再热闹,再轰轰烈烈,只要闭上眼睛,你仍然只能看见雪,看见林冲,看见他的悲凉和复仇。雪和武术的尽头都是孤独。
  雪就是雪,武学是运雪的风,席卷过天地浩渺,宇宙无穷。而在大风雪最后所到达的境界里,只有一个人罢了。 (指导老师:熊芳芳)
  熊芳芳说:
  无情感冲动,无好文章
  这是讲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之后,刘晨曦写的作文。
  在课堂上我给他们讲过一首诗——宛西衙内的《林冲》:“燃烧的水。/想杀人的时候大雪就落了下来。/‘大风雪用最短的时间走遍了天下的路’。/落雪不冷。/麦盖三床被。/多漂亮的江山,怎么也值得一副脚镣。”
  我跟他们一起赏析“燃烧的水”这一意象,我说水火原不相容,水是不可能燃烧的。水性至柔,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何以会燃烧?这里的“水”,就是林冲内在天性的写照,恰恰因为林冲原本至柔至善,最后竟然被逼到背水一战,恰恰能够凸显“乱自上起…‘官逼民反”的主题。诗歌在这里将“水”的意象诠释到了极致。大雪是对悲剧气氛的渲染,也表现了林冲隐忍度日的幻想被彻底颠覆的悲凉和不得不背水一战的悲壮。在那一瞬间,林冲好像走遍了天下的路,将一切都经历过了,终于彻底清醒。世间最冷的不是雪,是人心。唯有将人性里的深渊都看透,林冲才有可能从庸人变成英雄。因为爱美人而甘愿忍辱负重抵押自己的人格和自由的林冲,在这一刻,在美人可爱之外,发现了江山可爱,自由可爱,为此,即使付出不自由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我一直认为,林冲在梁山待了几年之后才下山寻找他曾经心心念念要挣扎着回来与之团聚的妻子(而妻子早已守节自尽),并非时机不成熟,而是因为,在梁山,他发现了一个属于男人的新天地: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快人心。当一个男人真正成为男人,拥有一片真正自由舒展的天地的时候,就不会再贪恋巢穴的温暖。
  鲍鹏山说:“像他这样性格的人,如果不是彻底绝望,他绝不可能脱胎换骨;不是给他一个彻底的打击,粉碎他所有的梦想,他绝不可能从一个庸人变成英雄。”虽然代价惨重,我还是为林冲的脱胎换骨而庆幸。
  我在讲林冲的时候,是赋予了充沛的情感的,所以刘晨曦的创作也是基于情感的冲动,我对学生说过,没有情感的冲动,你就没有办法写出好文章。情感比才华、比模式、比技巧,重要得多。
  肖尧留言
  另一种感悟
  蔡康永说,他是在用文字寻找知己。确实如此。读完本文,我就在想,知己,原来如此。喜爱读武侠小说,喜欢看武侠电影,沉浸在武侠世界里,快意恩仇,忘我而自在。武侠里的雪和风,孤独、清冷,是一种气氛的渲染,也是人物精神和境界的象征。从雪与风的角度去理解武学,去认识武侠,逻辑圆融。作者列举的两个人物,一为电影中的人物,一为小说中的人物,都很经典,说服力十足。以后,可以再读读别的武侠小说、武侠电影,或许会对武侠小说中的意象有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其他文献
总有人问我:张老师,怎样才能写出一篇好看的文章?  为了方便大家记忆,我索性整出了一個公式:好看的文章=小众的素材+陌生的语言+有趣的灵魂。  首先说小众的素材。  所谓小众的素材,当然是我所独有的,不是被你我他用滥了的;是“私房菜”,不是“大众菜谱”。  请允许我拿我学生的作文来举例子吧!  许多同学写作时动不动就掉进一个套子里却浑然无觉。这套子是——写老师,必写自己生病了,落下功课了,老师不辞
期刊
维特根斯坦说:“真正创造一部著作的是读者而非作者。”在我看来,他的意思便是说明读者的“前理解”状态,即读者阅读时会自觉地将自身的知识素养、审美情趣乃至生活经历融入到阅读的体验中,从而创造出自己对作品的解读。  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生活的参差多态造就了读者眼中内容迥异的同一篇文章。倘若没有独立的阅读及审美意识,没有不同的人之间千差万别的生活习惯与方式,就很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处
期刊
【技法谈】  一、富有核心素养意识的思维发展与提升  在写作过程中,写作的困难之一就是人云亦云,打不开思路,存在思维的定式。新课标特别关注学生思维,思维的发展与提升是语文四个核心素养之一,新课标提出中学生应“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发展”。  在写作中,直觉思维常常表现为灵感和顿悟。很多同学会说写作时没有灵感,叫我如何写呢?文学家创作好像常常是来源于直觉思维,他们凭借
期刊
【作者介绍】  楠君,本名李博涵。生于2001年12月,北京人。现居加拿大。13岁时开始尝试小说创作,16岁完成第一部长篇小说。同时对散文、歌詞、旧体诗、现代诗等多种文学体裁有涉及。  我打开手机自带的手电筒功能,悄无声息地朝父母的卧室走去。其实我不是很乐意称这间屋子为“父母的卧室”,倒不如直接说它是“父亲的卧室”,因为躺在卧室里双人床上的一男一女,其中一个是我的父亲,另一个却不是我的母亲。我从窄
期刊
爸爸说,他最喜欢的一个称谓是“同志”。作为一名有着四十多年党龄的老党员,他着实在意这声称呼背后的亲切和真诚。  妈妈说,她喜欢被人喚作“大姐”,在农村生活了五十年,这一声称呼是乡亲们最朴实的搭腔。  我告诉爸爸,同志已经不是那个意思了,现在这个称呼是社会对某个群体的正式称呼啦!  我告诉妈妈,大姐这个称呼已经落伍了,现在被叫“大姐”,有时候表示抱怨,有时候表示嫌弃,还是少用为妙。  爸爸妈妈都很不
期刊
TFboys(加油男孩)三个少年偶像在如今的娱乐圈里是已称霸多年的顶级流量。在粉丝经济时代,他们的粉丝数量庞大,粉丝团体也各种各样,所造成的明星效应也更显著。  在饭圈里,三家粉丝被统称为帝国粉。组合的粉丝即团粉,团粉的名字叫“四叶草”,源于TFboys首张EP《Heart梦·出发》中的一句歌词,“四叶草在未来唯美盛开”,后来也有叫“啵”。除了團粉,每个人还有自己的唯粉。其中,王俊凯的粉丝称为“小
期刊
提问:高考作文可以“真实写作”吗?为什么有的文章有真情实感,却得分不高?  解答:从广义上说,任何写作都要处理“艺术之真”与“生活之真”的关系。艺术之真,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现实生活。学生作文,要达到这一步,尚有很大距离。在突出真人真事抒发真情实感时,难免狭窄化。现在高考评卷时将“编写故事”“合理想象”等感性表述也给予肯定。  在平时为避免学生讲大话、讲空话、讲套话,老师总是或明确要求或适当暗示学生
期刊
编辑日  “现在的学子,距离校园太远了。”  在与老师,与编辑同行的交流中,我们常有这样的感慨。明明校园生活无限精彩,怎么就像隐形了一样,很少在学子笔下出现呢?  是因为太熟悉了,所以视若无睹?  还是觉得校园生活太过枯燥,完全没有亮点和诗意?  抑或有其他原因?  不过,我想,即使有再多的理由,书写校园都一定是有乐趣的,也是必须的选择。在上大学之前,短短十二年的校园时光里,无数的时光堆叠,无限多
期刊
上学期间,同学们总会互相起各种外号,我却极少有,一个原因是有时候即便他们会起,我也不会答应,久而久之,他们也就不再叫了。對我的称呼,有两个印象很深的。  第一是大一的时候,第一次上法制史的课,老师问哪位同学会背《朝代歌》站起来背一下,结果没有人回应。老师不由得失望地说,不会吧,一个都没有吗?对我来说,本身比较喜欢历史,《朝代歌》更是小学社会课本上就有,早已背得滚瓜烂熟。这一次,我本来想先看看情况,
期刊
校园的花开得有点多。  先是蜡梅,在一片春意中,吐露着清香。循香探去,有三四棵。花很不起眼,只是小小的黄色朵儿,凑近闻,便满面芳香。小小的花生得也精巧,花瓣不过半个指尖大小,几十个拼接成一朵。有些眼熟,才想起当年十—二岁喜欢用橡皮泥捏花玩儿,正与她相像。巧!真巧!当初我还未曾见过蜡梅,却已意外地捏出了她。  我是画过蜡梅的,竟差点认不出来!在我的画中,她的花大了些,艳了些,亮眼了些,全然不像真花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