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方言中的程度义后助形容词“挺”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stb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黑龙江方言中的程度义后助形容词“挺”读轻声[t‘iη],主要用于含消极意义的动词和形容词后面。从历时角度看,它是附属词,而非词缀,它是从程度副词“挺”语法化而来,语法化的动因是表达明晰与互补分布,语法化的机制主要是类推。在与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组合时,“X挺”比“挺X”具有更明显的词汇化倾向。
  [关键词]黑龙江方言;后助形容词;挺;主观性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21)04-0095-04
  [收稿日期]2021-04-15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现代汉语白话文中的文言用法研究”(2020-KYYWF-0905)
  [作者简介]于靖莹,黑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现代汉语语法。
  ① 马彪(2008)提出“状态词缀”是与词根结合松散的表现某种语用含义的词缀,是介于构词词缀和构形词缀之间的语用词缀。状态词缀无实在意义,只描摹某种状态,即附加语体、感情色彩,突出主观情态及增强程度,具有描写性语用含义;状态词缀与词根结合不紧密,去掉一般不影响词义,词根是词汇意义的承载者,可以单独使用而词义基本不变;状态词缀的书写形式几乎只是单独记音,不表示意义。
  一、“~挺”的性质及来源
   (一)“~挺”的性质
   从目前研究来看,大家基本上都把“~挺”看作是词缀,但又有构词词缀和状态词缀的不同看法。聂志平(1995)认为东北方言中的“~挺”和 “~道”“ ~嗒”“ ~咕”“ ~乎”“ ~拉”“ ~巴”一样,都是构词后缀,和其前面的词根组合后构成后附式双音谓词。侯海霞(2010)认为“~挺”满足了状态词缀的特点,是状态词缀。①由于“~挺”有突出主观情态及增强程度的语用义,所以就“词缀说”而言,我们认为看作状态词缀比构词词缀更合适,也更合乎语言事实。太田辰夫(1987)提出現代汉语中有“后助用词”的词类,后助用词属于附属词,是附于自由词之后的,包括后助动词、后助形容词等。他进一步说,后助形容词是形容词的附属词,后助形容词有时也可跟在某些动词后面。太田先生把“~得慌”看作是后助形容词词。依据太田先生的论述,我们把黑龙江方言中的“~挺”看作是后助形容词。比较“词缀说”,我们把“~挺”的性质认定为后助形容词,基于如下理由:
   第一,后助形容词清晰地说明了“~挺”的语法位置是用在形容词后面;并阐明了它在现代汉语词类系统中的地位是附属词。第二,看作后助形容词是站在历时与共时结合的立场上来看待“~挺”性质的。我们都知道太田先生是立足于现代汉语,同时结合近代汉语的历时发展建构现代汉语词类系统的。也就是说,把“~挺”认定为后助形容词更能古今结合地来探求其历史发展,更能说清其来源。第三,共时视角下的“词缀”说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尤其是状态词缀的看法把语用义也纳入进来,已很好地从形式与意义结合的视角看待“~挺”的性质问题。但这种看法没有将历时与共时结合起来,也没有与相关的程度副词“挺~”进行对比来说明二者是否有关联,当然也就不可能很好地解释“~挺”从何而来。
   (二)“~挺”的来源
   从目前关于“~挺”的来源进行探究的文章来看,主要的看法是“音变说”。聂志平(1995)把“X挺”看作是“X得慌”的语音变读。侯海霞(2010)则在聂志平论述的基础上,结合状态词缀的观点,认为“X挺”经历了如下的演变过程:“X得慌”在语音同化作用下变成“X挺慌”,“X挺慌”在经济原则影响下变成“X挺”。“音变说”立足于“X挺”与“X得慌”语音上的关系,对后助形容词“~挺”的演变机制作了说明,看起来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却缺乏语料上的证据,只是主观上的推测。另外,孤立地从语音角度考察后助形容词“~挺”的来源,不考虑其语义上的流变,是很难准确地梳理出其演变轨迹的。
   我们认为,后助形容词“~挺”源于程度副词“挺~”。关于二者的异同及联系,我们还将在下文作具体的论述。太田辰夫(1987)认为,“挺”本义为“直立或者笔直地伸展”。它用作程度副词的例子始见于清代,主要见于《红楼梦》和《儿女英雄传》。尤其在《儿女英雄传》中,程度副词“挺”搭配的形容词大大增加,如“挺硬、挺大、挺深、挺长、挺横、挺累赘”等。太田先生进一步说,此时的程度副词“挺”还保留着用于积极的、意味较强的词的倾向,像“挺小”“挺软”“挺薄”那样的用法时代还要晚些。
   从太田辰夫关于程度副词“挺”的论述,我们得出如下分析和启示:
   1.程度副词“挺”产生年代较晚,大约在清代。
   2.起初,程度副词“挺”主要用在含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大”“深”“长”前面,与含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小”“软”“薄”的连用时代还要晚些。
   3.程度副词“挺”起初主要与含积极意义形容词连用,而非消极意义形容词,与其本义为“直立或者笔直地伸展”有关,本义为积极意义,在其语法化为程度副词后,首先选择的也是含积极意义的形容词,这符合“语义相宜”原则。
   有了关于程度副词“挺”这样的认识之后,我们就能很好地说明其与后助形容词“~挺”的关系了。“~挺”含有程度义,“挺~”也含有程度义,这一点上二者是相似的。不同的是:“挺~”的程度义更明显,而“~挺”程度义相对较弱,并且语音上,“~挺”是轻声。基于二者的异同,我们把“~挺”的形成原因及发展过程分析如下:
   1.表达明晰与互补分布。在与积极和消极两种不同色彩义的形容词搭配时,为了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区别,互补分布的结果是“挺~”主要用在积极意义的形容词前,“~挺”主要用在消极意义的形容词后。
   2.类推与词汇选择。马彪(2008)研究发现,汉语从古至今,已经形成了独有的语用词缀体系,后附式语用词缀有很强的能产性。另外,我们也发现黑龙江方言中有很多与“~挺”类似的用法,如“~乎”“ ~巴”“~叽”“ ~登”“~皮”“ ~气”。由于“~挺”出现得较晚在清以前的文献中未发现用例,应晚于“挺~”。,再加上“挺~”是表程度义的副词,先已存在的凸显程度义的语用后缀在类推过程中马彪先生说的语用后缀即我们说的后助词。,优先选择了语义相宜的“挺~”,用在形容词后,“挺”的语音弱化,逐渐发展为为“~挺”。    3.由于全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基本语序具有较强的规约性,程度副词“挺”用在形容词前是基本语序,同样表程度义的后助形容词“挺”用在形容词后就显得不合规范,只保留在方言当中。
   二、“~挺”分类例释
   用在“~挺”前面与其搭配的只能是单音节的动词和形容词,而且这些动词和形容词的数量是有限的,往往含有消极意义。“动词/形容词+挺”强调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作谓语、一般不作定语、本身很少带宾语,没有重叠式。
   (一)“~挺”的类别
   1.动词+挺
   能够进人“~挺”的是含有消极意义的单音节感知动词,“动词+挺”强调生理上的不舒服。
   【噎挺】①因食物堵住食管儿而使身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例如:一顿饭光吃馒头,也没个汤水啥的,太~了。②因言语顶撞人或使人受窘而让人
   【烤挺】因靠近火或较热的地方而使身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例如:别往炉子里填煤了,够热了,都~了。
   【咬挺】因蚊虫叮咬而使身体产生不舒服的感觉。例如:这地方好像有蚊子,我觉得有点儿~。
   2.形容词+挺
   能够进人“~挺”的是含有消极意义的单音节感知形容词。“形容词+挺”强调生理、心理上的不舒服。
  1)生理上的不舒服
   【累挺】劳累。例如:一会儿爬到山顶,我得好好儿歇一下,好~啊。
   【痒挺】痒。例如:你别挠我脚心,太~了。
   【麻挺】身体麻木的不适感。例如:我蹲得时间太长了,起身后腿都~了。
  2)心理上的不舒服
   【堵挺】因郁闷或者憋气而使人心情不愉快。例如:你的话让我好~啊。
   【憋挺】 ①气压低或空气不流通而引起身体不舒服的感觉。例如:这房间不通风,真~。②同“堵挺”。
   【愁挺】 因忧虑而使心情不好。例如:这孩子天天就知道玩儿,真叫人~。
   (二)黑龙江方言中后助形容词“~挺”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使用条件受到限制
   具体表现在:第一,并不是所有的动词和形容词都可以用在“~挺”的前面。只有含消极意义的感知类动词和形容词才允许和“~挺”搭配,这与“~挺”的语法意义有关,它表示主观不如意,强调生理或心理上的不舒服。让身体有不舒服之感的当然是含消极意义的词语。第二,“动词+挺”只强调生理上的不舒服,而“形容词+挺”既强调生理上的不舒服又表示心理上的不舒服。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动作作用于身体后最容易造成生理上的直接反应,身体上不舒服的感觉是最容易凸显出来的。而感知类形容词表示的是一种不舒服的状态,当然就包括生理上的和心理上的两种。第三,“X挺”类词语有一定的能产性,但数量是有限的,表示的语义类别主要都是与四肢、五官、内心等身体部位感知有关,这部分词语实际上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类。
   三、“~挺”与“挺~”
   前文已提到,“~挺”源于“挺~”,二者关系非常密切。“挺~”是程度副词,“~挺”由于主观化过程造成客观语法意义减弱,但仍表程度义。“~挺”与“挺~”在表程度较高这一点上的相似性,从变换分析上就能看出来,如:
   a.挺累 ≈ 累挺|我挺累,歇一会儿≈我累挺,歇一会儿“≈”表示“相当于”。
   b.挺饿 ≈ 饿挺|我一天没吃饭了,现在挺饿≈我一天没吃饭了,现在饿挺
   c.挺挤 ≈ 挤挺|车上挺挤≈车上挤挺
   d.挺勒 ≈ 勒挺|这帽子戴着挺勒≈这帽子戴着勒挺
   我们看到,“挺累”“挺饿”“挺挤”“挺勒”和“累挺”“饿挺”“挤挺”“勒挺”在语法意义较为相似,都表程度较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挺”与“挺~”更为明显的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二者语音上的区别是“挺~”读上声,“~挺”读轻声。除此之外,其他方面的区别还有很多。
   (一)句法功能不同
   1.现代汉语“挺~”是程度副词,修饰形容词、动词,后面常带“的”,如:
   挺 + 形+(的):分量~轻(的)|衣服~干净(的)|讲得~生动(的)
   挺 + 动+(的):老板~赞成(的)|他~顾全大局(的)|我~喜欢他(的)
   2.现代汉语中的“~挺”是附属词中的后助形容词,用在形容词、动词后面,前可加状语,后可加补语,如:
   形 + 挺:太闹~了|好饿~啊|热~死了
   动 + 挺:太勒~了|真呛~|硌~死了
   由于 “挺~”与“~挺”语法位置不同,语法分布上具有互补性,即前者用于形容词、动词前,而后者用于形容词、动词后,所以会出现二者共现的情况,如:
   (1)这个屋子好小啊,挺憋挺(的)。
   (2)这条裤子太瘦了,挺勒挺(的)。
   例(1)中“挺憋挺的”是“挺~ + 形 + ~挺(的)” 格式,例(2)中“挺勒挺的”是“挺~ + 动 + ~挺(的)” 格式。
   (二)语义特征及语体色彩不同
   “挺~”语义上凸显客观意义,主要表程度较高。“~挺”虽也表程度,但程度义远不及“挺~”,它更主要的是体现主观意义,具有主观强调性,往往有主观不如意的含义,即说话人觉得客观动作或状态使人产生生理、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觉。再以上面举过的例子进行说明:
   (1)我挺累,歇一会儿          ——     我累挺,歇一会儿
   (2)我一天没吃饭了,现在挺饿  ——     我一天沒吃饭了,现在饿挺    例(1)中“我挺累”中的“挺”是“挺~”,这里强调的是客观情况,即“我很累”;“我累挺”中的“挺”是“~挺”,虽也表程度义,但更突显的是主观不如意这样的一种主观义,和“我挺累”相比,“我累挺”强调的是说话人觉得自己现在很不舒服,带有一种不满的情绪。例(2)也是同样情况,“挺饿”和“饿挺”,前者突显客观意义,强调“俄”的程度很高,后者则突显主观意义,强调说话人现在产生了生理、心理上不舒服的感觉。
   语体上,二者相同之处是主要都用于口语,但“挺~”用于普通话,而“~挺”用于方言。另外,二者搭配的词语在语义色彩不同,“挺~”既可与积极意义的词语搭配,又可与消极意义的词语搭配,如“挺静”“挺闹”,但“~挺”只能与消极意义的词语搭配,如能说“闹挺”,但不能说“静挺”。当然,也不是所有含消极意义的词语都可以和“~挺”搭配,只能是与生理或心理有关的感知类动词或形容词,并且必须是单音节的。
   (三)構成的双音节词汇化程度不同
   现代汉语中,“挺~”是程度副词,当与单音节动词或形容词组合后构成的双音节结构“挺X”是偏正式的词组,如“挺大”“挺小”“挺快”“挺慢”“挺高”“挺爱”等,关于这一点,学界已达成共识,无需赘述。与之相比,当“~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构成的双音节结构到底是词还是短语却仍有争议。将“X挺”看作是词组的理据是:“X”与“~挺”语义关系并不是十分紧密,并且“~挺”仍保有程度义,和一般意义上的后缀不同。将“X挺”看作是词的原因是:“~挺”读轻声,这是后缀的典型特征;“X挺”的意义不是前后成分简单的叠加,并且该类用法具有较强的能产性;“X挺”前后成分间不能插入其他成分,也不能进行扩展。虽然目前关于“X挺”是词还是词组还有争议,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与“挺X”相比,“X挺”的词汇化程度更高,试比较:
   A组:X挺    B组:“挺X”
   晒挺                                  挺晒
   压挺                                挺压
   磨挺                                  挺磨
   累挺                                挺累
   痒挺                                  挺痒
   热挺                               挺热
   通过比较不难看出,A组中的“X挺”类结构比B组中的“挺X”类结构更具有词汇化倾向。站在历时的立场上,我们将 “~挺”看作是后助形容词,但如若仅就现代汉语共时平面而言,“~挺”后缀化倾向十分明显,甚至可以将其看作是准后缀。
  [参 考 文 献]
  [1]陈小荷.主观量问题初探——兼谈副词“就”“才”“都”[J].世界汉语教学,1994(4).
  [2]李宇明.数量词语与主观量[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6).
  [3]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
  [4]聂志平.黑龙江方言后附式双音谓词[J].语言研究,1995(1).
  [5]聂志平.东北方言中一些带后缀的后附式双音词语[J].呼兰师专学报,2000(2).
  [6]侯海霞.谈东北方言词缀“挺”[J].现代语文,2010(3).
  [7]闫岩.谈吉林方言中的后缀“挺”[J].长春大学学报, 2008(1).
  [8]马彪.古代汉语状态词缀的变化发展[J].语言科学,2008(5).
  [9][日]太田辰夫.中国语历史文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10]史维国.“语义滞留”原则及其在汉语语法中的表现[J].外语学刊,2016(6).
  [11]梁银峰,译.语法化学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薄 刚]
其他文献
会议纪要是最高法院统一裁判尺度的司法政策。为消弭司法区域化现象而整合的审判共识,吸纳了党政意图对司法的政治期许,表达了司法精英在适法问题上的态度和立场。为缓和流变的司法实践与法律安定性间的紧张关系,法院凭借行政权力将纪要塑造成不具有法外观,却被践行的“法”。倚赖政治与智识权威被奉为司法通说的纪要,充当着行为规范与裁判规范之角色。援用纪要的逻辑,表现出趋利避害、实用考量、便宜行事等“倚赖下位法”倾向。纪要虽具有软规范拘束力,却面临正当性指摘。纪要并非依法审判的负资产,它虽以制度竞争中的比较优势寻求自我辩护,
汉语中的并列式复合词非常发达,表现在数量多、在复合词中占比较高、种类全面、句法功能齐全、内部成分之间的语义关系多样,体现出了不同于其他语言的汉语类型特点.并列式复
[摘 要]环境问题的国际化以及与国家主权的实际交集,引发了人们对环境法领域环境权与国家主权关系的思考。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环境危机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权利概念或社会主张,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全面深刻的反省之后形成的新的生存与发展的权利观。从我国提出“人类运共同体”理念范畴考量,环境权和国家主权关系之间应是互趋并重并相互合作的关系。  [关键词]环境权;国家主权;相互影响  [中图分类号]D99 [
在哲学理论的对照下,制度是具体实践的体现;而在固定的制度本身的对照下,实践又是一种更为具体的特殊个案的体现.在社会公众的基本观念之中,死刑无疑是最具威慑力的刑罚,在此
[摘 要]刑法将“骗取财物”作为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罪状之一,学界对此理解可以分为“特殊类型诈骗说”和“传销即诈骗说”。前者将本罪视为以传销为手段的诈骗,该说有违罪责刑相适应,不能准确评价传销的发起、运营者,造成对实质的诈骗犯罪处罚畸轻或虚置本罪。后者认为传销本身存在诈骗性,故将“骗取财物”视为“可有可无”的概念,该说混淆传销与诈骗边界,违反法律解释原则,易将无罪行为错判有罪。鉴于此,应当以客观
[摘 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丰富而深刻的伦理意蕴,确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伦理旨趣,凸显了党性和人民性、中国精神和世界担当融为一体的伦理智慧和伦理实践。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把人民满意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明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为此,要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凝魂聚气,从坚定文化自信中巩固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坚持从制度性提升
[摘 要]尽管人们认为市场是迄今为止配置资源最为有效的手段,但透过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我们会发现,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前提下,会出现价格机制失灵、资本的竞相投资浪费、市場结构无序、“经济人”的道德情操危机、国际经济风险等市场资源配置效率难题。虽然这些难题并不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主要结果,但其对经济社会的良性健康发展具有相当大的破坏性。  [关键词]资源配置;价格机制;市场竞争;市场失灵
“S,是正V么”是张家口方言中的一种特殊句式,由前小句S和后小句“是正V么”构成。“S,是正V么”是涉预期句,具体表现为和听话人预期相反,和说话人预期相合。“正”是情态副词,其意义为“最应该如此”,是从表“合乎社会规范”意义的形容词情态化而来。伴随着“正”的情态化,“S,是正V么”句式化完成,成为张家口方言特殊的句式。
[摘 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历史新高度,从战略全局出发,提出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建设科技强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技创新策源地,正在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文章以四座科学中心所在区域为例,着眼于科学中心的科技创新实践,构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开展科技创新绩效评价与比较研究。  
新自由主义将人本质自私的“经济人”假设作为立论基础,提出经济发展的绝对自由化、全面私有化和彻底市场化,这种理论通过极化的表现形式逐步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转嫁危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