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在南京

来源 :创作·文字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前有人总结城市特点,常常会说“吃在广州,穿在上海,住在北京……”之类,表示广州上海北京领吃穿住之风骚。南京领什么呢,好像没有什么可领的,那么根据我自己的经验,我说一个“困在南京”吧,要想受困,南京最好。
  也许有人要发笑,你不是自找倒霉吗?谁想受困呢?我说,那不一定。《易经》里困卦的卦辞并不坏呢。困:亨(亨通)。贞,大人吉,无咎(守持正道的大人物能获得吉祥)。有言不信(此时说话没有人相信,最好少说话)。
  “困在南京”这个想法,不是我想出来的,是已故画家董欣宾说的,我只是在被动的意思里添加了一些主动精神,使它成为消解了好恶倾向、或者说是兼容了好恶倾向的一个说法而已。
  董欣宾对《易经》颇有研究,有一次我们聊天,他说,南京的地形是个“困”卦,困在里面出不去。他并且举了逃犯的例子,说那些闻名全国的大逃犯,逃到南京来都落了网。
  我问他,你的意思是不是说,人在南京不容易发展?他怎么回答的我忘了,可能是说不适合干事情吧,我接下来又问他,那么在南京适合干什么呢?他说:休息与思考。这句话我记得很清楚,我喜欢这句话。
  老早采访演艺界人士的时候,就听到有人说在南京不容易发展,要发展,最好去政治、经济、文化的高地——在中国,这个高地就是北京和上海,至少也要是广州。南京是凹陷的,窝在里面不容易显出来。如果一个人北京不呆了,回南京了,这个人肯定是越混越差了。
  南京的凹陷从南京话的腔调里也可以体验到,短暂的入声加大量的降调,如果让我一天到晚只说南京话,我会压抑得受不了。本来我说话的声音就小,一降再降更听不见了。南京话好像有一种私秘的性质,一上电视极为难听,纯说南京话还好,如果带着南京的吐字和发音说普通话,两相冲突,就更难听。不过现在的电视上经常有采访老百姓吵架的,南京话用于电视上吵架,倒是独具魅力,比用普通话吵,更有生活的实感。
  两个说南京话的人相见,如果说普通话,很可能是在谈工作,那姿态再不端还是会有一点端,那距离再不远还是会有一点远,一旦改说南京话,姿态马上就懈了,距离马上就近了,默契也由此而生。对于有些人来说,降调子的南京话能把他降到最实在的层面,给他带来最主动的态势、使他获得最大的周转余地,他轻轻松松一句:“多大事啊?”能把最火爆最对立的情绪就地消化。
  南京人有股什么都不甩的劲,是因为麻木,懒惰,还是因为六朝文化积淀太多造成的傲慢?多少演出团体在其他城市都能掀起热潮,一到南京的演出市场就莫名其妙地栽了,但是对于极端走红的诸如F4的演唱会,或电影《英雄》之类,南京人照样是狂热的。与此相对应的是,蝇头小利也能把南京人调动得团团转。商家想诱惑老百姓买东西,什么创意啊、品牌优势啊,都不灵,就是价格战最灵,能把有品位的商家气个半死,由此南京获得了价格盆地之称,可是南京最大宗的商品——房子的价格与平均收入的水平之比,又高于许多大城市,这又倒过来把南京的老百姓气个半死。
  南京就是这么一个要么见底、要么见顶的地方,它是否真的不利于培育中产阶级?所有中间层面的成效全被“多大事啊”降解、模糊与吞没,任你如何折腾,南京人没有反应——“有言不信”,让许多中间层面的奋斗者得不到相应的评价和鼓励,南京以令人窒息的氛围训练出我们对缺氧的适应力。
  对我们这些外来的南京人,这是一种拒绝,也是一种诱惑。比如我,我的血脉一半来自沧州,一半来自广州,均与南京相距甚远,但是我从出生到现在,基本上没有离开过南京(插队的八年也在距南京不远的地方),或许我终其一生都会与这个城市纠缠。
  我至今不会运用南京话的低调和幽默为自己解嘲,让自己放松,降调的营养是我的肌体所排斥的,我与这个降调的环境格格不入,自身的植物性又使我无法逃跑,我只能当一株从低洼的盆地里长起来的树,地势低,承接的阳光雨露差,长得奇慢,在隐忍的愤怒中,惟有用我的文字去改变周围每一分子的基因组合,使之转变为我可以吸收并延续我性格生命的养料。
  因为学会了用文字施展魔术,使我和环境的关系逐渐发生变异或改善,我虽然困在南京,却颇安于这个困了,长期困在其中,周围的羁绊像厚重的棉被一样显示了它遮蔽中的温暖,当我掌握了如何在这种环境中自由呼吸的方式以后,我开始享受它给予我的安全感。
  同时我还找到了娱乐的方式,日复一日对自身的沉潜或隐藏发生了兴趣,在这个连老百姓的生活都爆光过度的媒体时代,惟有学会隐藏,方可保护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一切的自得其乐,这是南京教会我的,这也是南京训练我的,南京总是用不屑一顾的沉默让我们的虚荣作废。所以我对命运把我降生在南京又十分地愤怒与感恩,如果我愤怒,我就创造,如果我感恩,我会快乐。
其他文献
我们踏遍千山万水,试图勾勒创业中国的宏大版图。    过去一年里,我们采编团队的行迹几乎遍布中国。在创业中国的大潮中,我们每个人的行迹或许都宛如尘埃,但幸运的是,这一粒粒尘埃锲而不舍地试图勾勒创业中国的宏大版图。循着创业的足迹,我们穿越了千山万水,北至长白山脚下的农田,南达深圳的海边,东抵浙江的乡村作坊,西到重庆的解放碑下。我们看到无数人正行走在创业的路上,也看到无数人正试图用创业的方式完成自己过
期刊
似乎是宿命。二十年前,美国逼迫日本订立了汇率的城下之盟——《广场协议》,为了对抗由此产生的萧条,日本造出了大量的资金泡沫,这堆泡沫最终被“和服炒手”们在美国戳破。    如果说全球金融危机是一个巨大的炸弹,那么引爆它的导火索应该就是美国的次贷危机。可是,造成次贷危机的信用扩张、随意放贷这些问题其实早就存在,为何到2007年年中才开始引爆?显然是因为有人在那个时刻点燃了这根导火索,大概每个人都想知道
期刊
毫无疑问,《阿莲》是汤素兰小说创作的高峰和代表作。我喜欢这本书里所呈现的所有细节以及所描绘的每一个人物形象。这些细节和这些形象揭示了某种人生的真相。通过这部作品,作家把最绵长的一种爱——对故土童年的爱放了进去,而发生在其间的属于常人的人际互动与悲欢离合,当作家遍阅人世后隔着时空做一种回溯性的写作时,一切故事都变得愈发清晰,亦愈发呈现出一种意义来。那是日渐远离而日渐明晰、日渐消逝而日渐怀念的童年故土
期刊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刘久安的《好命是这样炼成的》一书以传记文学的形式生动诠释了“天有情老,人间沧桑”的世俗真理,它是一本作者大半个世纪风雨人生的深情回忆录,更是一部见证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沉浮的精神自传。作家用真实的语言和情感讲述那些“真实、真情、真悟”的故事,令人感动,催人奋进,驱人向善,是当下传记文学创作百花园中的一抹亮色。我相信,这抹亮色终会因其真切的人文内涵、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刻
期刊
对内部工作人员而言,美术馆是赋予成就感、归属感的复合载体;而对于普罗大众、对于整个社会循环,“美术馆”这个概念所处的心理位置参差不齐,“美术馆”所具备的内涵和影响力也不尽相同。一直以来有一个观点总在敲打着我,美术馆不仅仅是美术馆人的美术馆,亦不仅仅是政府的美术馆,究其根源,其应该是所有纳税人的美术馆。从这个层面来说,美术馆的存在是否给观众带来价值、如何给观众带来价值,成为美术馆的主要命题。  众所
期刊
一  何以会有一种眼光,总能绕到事物的背面,这是我每次阅读张慧瑜的著述时都会不由自主地发出的感叹。鲁迅1922年底写作《呐喊·自序》时,曾叙及多年前在日本仙台医专观看“幻灯片”的经历,其间,他因感慨于看客的麻木而决计弃医从文,这令很多人深信不疑,作为传记资料加以广泛征引,然而张慧瑜却不仅强调“幻灯片”事件的叙述性,探究被这一启蒙叙述中遮蔽的目光,而将之置放在复杂的语境中,拆解了它背后多种权力关系的
期刊
“沒有神话,一切文化都会丧失其天然的健康创造力”(尼采语),神话亦是人类生活想象的最高级形态。但人类神话并非历史或先验的存在,它被庸常生活和现代科学所驱逐,却在生命体验和梦幻想象的奇崛冒险中发出召唤的魅惑。对神话的向往是激发人不断超越自我的不竭动力,但极致的神话笃信可能让人陷入否定现存一切存在意义的虚无深渊;神话的破灭是人性获得灵魂着陆的世俗赈济,但神性的彻底沉沦也附带着生命无望的黑暗危机。高临阳
期刊
近些年,中国电影在文化领域的表现格外突出,一方面电影产业化改革带动电影市场的繁荣,不仅实现了电影生产和发行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而且国产电影的市场规模已经成为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市场,另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国产电影参与到对中国历史的多样化呈现中,成为探究社会变迁的文化症候。我主要选择三组近些年对中国现当代历史的重述,一是关于现代民国历史,以《智取威虎山》(2014)、《一步之遥》(2014)、《太
期刊
翻开张翎的新作《家贼》,扑面而来的是文本质朴的文字气息和作者从容不迫的叙事姿态。读罢,掩卷而思。在这部篇幅不长、内容却颇为丰厚的短篇小说里,打动人心的不只是一位勇于牺牲和独立自尊的坚韧女性、一场中西文化的冲突与和解,还有一种独具匠心的 “减法式”的叙事策略。作家怀着对生活善意的体贴和对未来诚挚的希冀,刻画出弱势女性群体内心的光明与幽暗,揭示出中西异质文化的对立与融合。  一、女性言说:坚韧与自尊 
期刊
如果我还可以写一个关于深圳的小说,一个人来到深圳、在深圳生活的故事——我将以我的主人公站在上海宾馆的夜色之中的情景作为开始。上海宾馆是这个城市我最先知道和熟悉的地方,七年前初来乍到,经常收听电台广播,滚动播出的“交通信息”当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是上海宾馆。无数的车辆行人在此汇合,再辐射至四面八方。入夜,并没有令它稍显寂暗,抬眼四望,处处霓虹闪烁,我的女主角——也许是刚刚结束了一场有些暧昧的约会,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