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故乡在沦陷

来源 :方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c66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费孝通念念不忘的那个“乡土中国”已经渐行渐远,破碎的乡村中唯有江河山川和日月星辰依旧古老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著 新星出版社
  
  当推土机轰隆隆地推倒老家已世居百年的老房子,我分明看见父亲流下了眼泪。早在一年多前,我们就已经知道这是不可抗拒的命运:因为县城要搬迁,新址就选在了我们村。
  只是我从来没有想到,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能够这么快,快到我还没有真的搞清楚什么是城市化的时候,推土机就已经开到了我家门前。下一次等我再回老家的时候,山川河道、田园风光,都将是面目全非,用最通俗的话来说,我的故乡沦陷了。
  在老家陪伴父亲、等待拆迁的日子里,收到了熊培云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熊培云是最近几年炙手可热的专栏作家,其文风既宽厚又清晰,既乐观又悲悯。
  前两年出版的《重新发现社会》、《自由在高处》都是好评连连,获奖不断。但是,坦率地说,熊培云此前的文字我几乎都没有坚持读完过。那时候,我总觉得他书中讨论的“公民社会”、“自由”这类话题离现实生活太远,与我多有隔膜,难以入心。
  然而,这一次,当我翻开他的《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时,却是心有戚戚。为何会有这样的变化呢?最大的原因我想是因为熊培云说出了我的痛,他笔下的村庄几乎就是我老家的复制,他的忧伤与困惑,亦是我对故乡的复杂之情。
  即使没出过国门,在电影里我们还是可以多次看到,在欧美国家或者日韩的乡镇农村,大片的沃野和森林掩映着上百年的古堡、木房子,汽车悠闲地开在寂静无人的公路上,原始古老与现代生活交相辉映,彼此遗忘了界限,厌倦于都市拼搏的人在这里诗意地栖息。
  而中国今天的绝大部分乡村,则是另外一种面貌:古老民居荡然无存,现代建筑光怪陆离,读书成才者谋生都市,打工的年轻人鲜有归来,村头巷尾寥落的是妇弱老幼,费孝通念念不忘的那个“乡土中国”已经渐行渐远,破碎的乡村中唯有江河山川和日月星辰依旧古老。
  比起“原始也原始,现代也现代”的西方小镇,我们的乡村真是“原始得不原始,现代得也不现代”。何以至此?读熊培云的新作《一个村庄里的中国》或许能找到一些答案。
  在熊培云“唐德刚式”的诙谐和幽默之中,我们听他以沉痛却乐观的笔触用家乡小堡村的经历串起他对百年中国乡村大视野的梳理和重建:分田到户、乡镇干部的所思所想、拆迁、民选村长、计划生育、沦落风尘的村姑以及随处可见的他自己的乡村成长见闻和其家乡父老的生活命运纪事……乡民们的生老病死、荣辱哀乐在熊培云的笔下缓缓流淌。
  读完全书的时候,我不禁折服于熊培云的有心,数十年来他始终没有将目光游离开自己的故乡,用一部村庄的历史,曲折反映了近百年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与兴衰。
  他的小堡村乡村叙事,晓白通畅,入眼入心,既讲故事也讲历史,既有调查也有理论,更有文学、名言和电影。目的不仅在于为一个个沦陷的故乡进行抒情式祭祀,更为了寻找今天乡村面貌的历史和现实逻辑,以及几千年来中国乡土社会的自治经验和自济精神。以期在眼下的城乡治理中,为当今的中国农村破碎的面貌和残缺的权利,在理论远景上开凿一条城市反哺乡村、乡村人才走出之后再归来的改良之路,以达到法国那种城乡两忘的乡村新貌。
  熊培云的文笔有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当我读到他描写乡村社会被现代化的巨轮冲击得七零八落的时候,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故乡。
  曾有一位作家说过,“没有故乡的人是不幸的,有故乡而又不幸遭遇人为的失去,是一种双重的不幸。”
  我相信,熊培云在观察自己故乡近百年来的变化时,一定也有自己与故乡越来越隔膜的感觉。如果没有强大的信念,我不知道他如何面对故乡的沦陷,那种无家可归的绝望感一定早就击倒了他。
  在一次访谈中,熊培云曾经引述海明威的话说,一个人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以后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巴黎;如果你心里有故乡,虽然故乡沦陷会让你心伤,但也要看到,你是故乡的一部分,你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故乡。
  真的如此吗?我不敢相信!就在今天,在这异乡的夜里,我独自一人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虽然脑子里有熊培云那种乐观向上的精神回荡,有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信心,但是我为什么还在想我的故乡?想那童年时奔跑过的田野,想母亲在炊烟里的声声呼唤?它们在我的耳边隐隐约约,似远似近,好像那梦里呜咽中的小河……
  
  推荐者:徐昕
   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司法高等研究所主任,曾任海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独著《诗性正义》、《迈向社会和谐的纠纷解决》、《论私力救济》、《英国民事诉讼与民事司法改革》,合著十多部,译著七部,主编《司法》杂志,主持司法文丛。
  微博:http://weibo.com/poetjustice。
  
  
  《批评官员的尺度》
  [美]安东尼·刘易斯著 何帆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对公共事务的讨论应不受抑制、充满活力并广泛公开。”纽约时报诉沙利文案的判词,因《批评官员的尺度》畅销而在中国风行。该书记录了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美国的那场影响深远的诉讼,一场有关新闻自由的争论,“若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此语此书对于当下中国具有时代性的警示意义。
  
  《法律创世纪》
  [美]德肖维茨著 林为正译
  法律出版社
  很早就翻过这本书,《司法》杂志还发表过书评。作者精选圣经中十则最引人争议的故事,旁征博引,见解精辟,试图说明这些故事中令人难以捉摸的公理正义原则是如何启迪与发展出了现代法律。圣经蕴含着现代社会正义公理之源头。“正义公理就诞生在《创世纪》里所发生的冤屈中。”
  《中世纪神判》
  [英]罗伯特·巴特莱特著 徐昕等译 浙江人民出版社
  从古代至近代,神判“为世界上许多不同地区的民族所使用”,是一种重要的司法程序。其功能主要是穷尽其他证明方法无法证明案件事实、法官对事实存在与否不能达到确信状态时,作为最后的救济手段。
  罗伯特的《中世纪神判》是有关神判的第一部系统的专著。二十余年来,该书一直是了解和研究神判的必读之作。
  该书系统描述了神判在欧洲自最早出现于蛮族法典、经基督教社会、至近代欧美国家猎巫时期一千多年的历史。作者对中世纪欧洲的神判洞察深刻,分析到位,对神判的起源、传播、运作、功能、规则、类型、终结以及替代性制度进行了深入论述,尤其讨论了13世纪前后神判的终结及其原因,批评了史学界有关神判运作及衰落的理论,提出了新的见解。
其他文献
Q:市人足一个肺癌晚期患者,我们的孩子才4岁,由于我已经彻底丧失劳动能力,爱人只能在家照顾我和孩子,没有经济来源,爱人不能出去扣工,在网上看到一个叫神州天成创新中国分销平台的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化与经济向来是相伴而行,相伴发展,相互促进的。通过创立哈尔滨学,推进哈尔滨文化的繁荣发展,对促进哈尔滨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
微博上流行一个段子描述了中国人对于“办证”这个事情的纠结:人的一生,似乎可以用档案夹中几张薄薄的纸片和几本证书就可以概括了。出生的时候有出生证,上学的时候领学生证,工作
北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产有两类硅质岩,一类为层状硅质岩,富Cu,Zn,Ba,U,P,Ni而贫Mn,w(REE)值很高,w(LREE)/w(HREE)值低(0.330~0.990),负Ce异常明显,稀土分布曲线呈V字形,其成因与火山活动有关,形成于深海环境;另一类为硅质结核,贫Cu,Zn,Ba,U,P,Ni而富Mn,w(REE)值低,w(LREE)/w(HREE)值高(3.390~3.920),无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从北周静帝宇文阐手中取得了政权。当时的经济状况据《隋书·食货志》记载,府库空虚,京城龙首仓、台城仓、东西太仓等所藏钱帛、粮食,总数不超过五十余
日前,广州市民李苇(化名)向广东省妇联法援中心求助。她与男友陈某同居四年多,并共同出钱在广州买了一处房子,"买房时觉得都是一家人了,没多计较,就以男友名义签了"。不久前,
鲁迅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杂文时,曾说过:“我的文章,未有阅历的人实在不见得看得懂,而中国的读书人,又是不注意世事的居多,所以真是无法可想。”(《鲁迅书信集》第九七八页致王冶秋信)这
艺术性修辞习惯上分为常规性修辞和变异性修辞两大内容,李国文小说《危楼记事》中的变异修辞手法丰富多彩,主要包括聚合单位变异和矛盾表达变异等等。
人类是群集的动物。之所以只有我们人类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我们人类是群集的,我们在群体中和其他人彼此相处,才有每个个体的发展和群体的发展,才有社会的
邓小平同志不仅重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也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他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有许多重要的、精辟的论述,构成了其完整的、系统的、科学的精神文明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