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和学生共读绘本的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n_l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绘本在儿童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好的绘本画面精美、文字简洁、版式灵活,有助于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以及审美等综合素养。目前,许多学校都把优质绘本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索绘本的教育价值。
  就绘本阅读教学来看,不同主题、不同内容的绘本有不同的教学选择;同一绘本因学生的年龄、阅读的目标不同,也有不同的教学选择。笔者试以小学四年级《艺术大魔法》绘本阅读课为例,谈谈教师在绘本教学中的几点实践和思考。
  一、让绘本成为课堂的主角
  绘本是运用一组图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主题 [1]。美国插画家大卫·威斯纳创作的绘本《艺术大魔法》,讲述的是性格形象迥异、对绘画的认识和理解完全不同两只蜥蜴,在各种碰撞后的互相融合,体现了艺术的无极限。这本书中的文字很少,仅有两个人物的对话。
  引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应该是绘本本身。阅读的开始活动是“10秒看封面”。学生凭借及时的记忆,注意到画面中人物的身份、造型、周围的环境等内容。可10秒的时间毕竟太短,还有一些细节未能细看。再次出现图画时,大家纷纷睁大眼睛边看边发言补充,把封面上人物的姿态、物件的色彩、背景中的细节以及画面中的作者、译者、出版社等信息都“一网打尽”,还有学生根据书名推测了故事的内容。这时他们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到底讲了什么,书本身成了学生最关注的对象。学生对这本绘本的阅读兴致被激发出来,始终带着好奇和探究的心情直面对绘本的内容,兴致勃勃地主动阅读。
  让绘本成为课堂里的主角,教师要想办法点燃学生想要挑战阅读的“斗志”,让书本走到前台和儿童“坦诚相见”。
  二、让儿童成为阅读的主人
  儿童是绘本阅读的主人,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图读文,积极想象,理解世界。在绘本阅读中,教师要放下权威的身份,以一个共同的阅读者身份,聆听儿童的观察与思考,与他们平等讨论,从中更好地了解儿童、理解儿童,进而向儿童学习。
  1.聆听每一个孩子的想法
  故事的开始,小马蒂从远处飞奔到了正在绘画的达芬蜥的身旁,学生看到了小马蒂兴奋地想称赞蜥蜴大哥的画,却撞倒了画板,并估计画笔落下后会把画弄脏。学生观察图画细节的眼光非常敏锐,注意到画旁边的小模特,骄傲地摆出了蒙娜丽莎的造型。接着三张连续的画面以组图的方式安排在一页里,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讨论起来。
  生1:我看到小蜥蜴把画板架到了仙人掌上。
  生2:我看到大蜥蜴好像不愿意小蜥蜴画画,他怕太吵大蜥蜴,因为画家都需要一个宁静地画画。
  生3:我看第二幅是小蜥蜴把大蜥蜴的画板拿走了,经过文字看,原来是大蜥蜴把画板借给了小蜥蜴。
  生4:我觉得这三幅图放在一起就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是创新。你看,第一幅图大蜥蜴挺傲慢的,他不太想借小蜥蜴东西,就借一个画板,但是小蜥蜴并没有因为没有画架就气馁了、不画了,画家让我们要坚持,还有创新。
  在学生个性化地解读图画内容时,教师全心全意地聆听,不插话、不打断、不评价,只做共情的呼应,让每一个孩子都安心、大方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体会。事实上,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大胆的想象力,能把绘本中独立的画面连贯成一个完整的故事,同时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也在阅读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2.搭建畅通交流的网络
  教师悉心的倾听,会带动学生之间专注倾听,后面发言的同学往往是在个人理解和前面同学发言的基础上做补充、完善或反对、质疑、提问。教师通过串联不同学生的发言,让学生之间互相对话、交流,搭建同伴间无障碍地畅通交流网络,引发思维的交锋碰撞,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例如,在读到小马蒂把颜料画到了达芬蜥的身上这幅图时,
  生1:我认为达芬蜥的意思是把他画到画纸上,小蜥蜴以为达芬蜥让颜料把他画到他的身上,然后画了他一身。
  师:你觉得小蜥蜴有错吗?
  生1:嗯……有錯。
  师(追问):错在哪?
  生1:没理解好。
  师(面向全体):其他人有其他观 点 吗?
  生2:我觉得小蜥蜴马蒂没有错。因为他以前没有画过画,而且达芬蜥说你画我好了,那小蜥蜴马蒂肯定会理解为在他的身上画画啊。
  生3: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达芬蜥说的应该是语文的理解能力,不应该是画画的理解能力。你看画画,他肯定是在一张纸上画。然后,语文就是语言嘛,所以我觉得是马蒂语文没学好。
  师(面向全体):你觉得马蒂有问题,对吗?有没有人要反驳他的观点?
  生4:其实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他们两个理解的方式不同。
  生5:马蒂有错也没错。没错是因为他没画过画,不知道应该画在哪儿;有错是语文没学好。
  学生在互动中不仅能读懂这个故事,并且能感受到其中的节奏变化,对沟通、交往这样的话题也有了一定的理解。在编织这个交流网时,教师要始终面向全体学生,把全班同学看做一个完整的对话场域。当有学生说:“老师,您看。”教师要及时提醒:“你是要让大家明白你的想法。”这样其他同学就清楚,发言是面向全体同学发表观点,交流体会。这样,教师在共读的现场适当地点拨,在整个班级营造畅通的交流网络,使阅读活动分享丰富、多元、开放,在把学生的认识或讨论指向深入的同时,营造了和谐的交响。
  3.链接真实的生活体验
  打通阅读与真实生活体验的链接,把生活的体验和心灵的沟通融入阅读中,实现教育及生活,生活及教育。
  故事中达芬蜥说的“画我”和马蒂理解的“画我”完全不一样,同一个词原来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理解。这样的沟通问题,生活中不是也会遇到吗?小马蒂开始不被允许绘画时的沮丧,到得到允许后的欣喜,让学生体会到想做的事即使被拒绝、被看不起,但只要真心地想做,也许转机就会出现。   马蒂性格中的天真、乐观、不怕犯错、主动修正过错、大胆尝试、不断创新、不自我设限、勇于追寻内心的想法等品质与学生的生活体验很接近。当学生讨论故事中自己和谁比较像时,大家在马蒂身上或多或少都找到了相同之处,也有学生表示觉得自己有达芬蜥身上那份严谨和刻板。在这样的链接中,学生能感受到,其实读书就是认识生活、了解世界,也是在读懂自己。
  4.组织创意的参与性活动
  绘本不是教科书,更不是问题大全,它应该是孩子的快乐源泉。故事中的小马蒂玩转了多种绘画素材,而作者每一个画面的巧妙构思与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也给学生艺术的感染,激发了他们绘画创作的欲望。课堂上学生也用故事中涂抹、泼洒、滴、点等方式自由创作一幅抽象画,他们凭着自己的想象和直觉创作,在画布上肆意旋转,泼洒,把线条和色彩处理得层次鲜明,杂而不乱。
  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主张通过美育以养成健全的人格,认为:“美育为近代教育之骨干,美育之实施,直以艺术为教育,培养美得创在及欣赏的知识,而普及与社会。”[2]学生在绘画活动中体验自由表达、创作的乐趣,让他们也把心中激荡的“魔法”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参与性活动受到艺术审美的熏陶。
  三、融价值观教育于无痕
  儿童的学习特点是无意识学习占优势,在无意识中获得丰富的认知经验。[3]在绘本阅读中,儿童通过阅读图画,慢慢接受各类知识,感受到不同的情感,养成各种能力,建构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
  故事中的达芬蜥由打破到重构、破茧新生,创作不再一板一眼、墨守陈规,大肆挥洒他的笔触和想象力,而马蒂像最初的达芬蜥那样认真画起了肖像。在这样的对比中,成人与儿童、严谨与活泼、繁复与简约、创意与胡闹……矛盾的两者之间的调和与和解,给学生带来关于“平等、友善、和谐、创新”的辩证认识与思考。
  关于这是什么主题的绘本讨论,学生提到的关键词有艺术、创意、友谊、成长、变化等,这是一个立体、综合的过程。学生多元解读,内化对主题的再认识,建构价值观,获得思维和精神的双重成长。
  教育的真正意义是要发展人的个性,每个学生的特点和个性都有待我们去发掘。在绘本阅读课上,教师的注意力始终在学生身上,学生的注意力则在绘本的阅读与分享中。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兴趣,创造有利于相互交流的共读氛围,提供丰富的信息支持或反馈,引导学生多读多发现。通过绘本阅读,学生可以获得一生受用的态度、习惯、方法和能力,使课堂成为师生共同阅读、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最好平台。
  參考文献:
  [1]郝广才. 好绘本如何好[M]. 南昌: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
  [2]蔡元培. 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3]郑荔. 绘本对儿童成长的影响[J].家庭与家教,2008(4):37—39.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屯溪路小学)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故事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和手段,教材中的故事不仅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一种符合孩子特性的教学载体,看似简单的讲故事其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有效运用教材中的故事,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一、问题扫描:故事是这样讲述的  案例1.浙教版小学品德四年级上册《失败怕什么》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听一个故事。  录音播放教材中的爱迪生6000多
小说的叙事视角是小说叙述者与他所讲的故事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作者讲述故事的一种策略,直接关系着作品意义的表达。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视角通常有两种:一是作者凌驾于小说中所有人物之上,以故事外讲述人的身份直接叙述故事,叙述者无处不在、无所不知;一是作者隐藏在小说中人物的背后,通过故事中人物的视角叙述故事、展开故事情节。  《林黛玉进贾府》选择了初进贾府的黛玉的视角叙述故事,以她流动的视线,引领读者走到这个
在深入推进语文教学改革之际,我看到余养健老师创造性使用教材的尝试——专题教学法,深受余老师的开拓精神鼓舞。余老师的教学探索,既有合理成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应放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作具体分析。    一、以变求新求活:创造性使用语文教材的思路    1.思路之一——处理教材的内容  狭义的语文教材就是语文教科书。各种版本的教材内容大致包括三类:以选文为载体的语言文字、文学、文化,表达与交流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打赢脱贫攻坚战,短板和弱项在乡村。斩断穷根,阻止贫困代际传递,根本靠教育。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在教师,乡村教师振兴的关键在卓越教师。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核心和根本,乡村教师素质直接关系到乡村教育乃至整个乡村社会的发展。提高乡村教师素质是新时代人才发展的战略要求,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
这个周六的早晨,醍来已经六点多了,街上人多,不能跑步了。到了学校,打开电脑,忽然地就想起了我喜爱的美国诗人弗洛斯特的《一条未选择的路》。  聪明的人总想事事兼顾,结果总在生活的表面漂浮,还被尼采讥笑为“从未活过”,像我这样比较笨拙的人,倒更信仰克尔凯郭尔的“非此即彼”,明白生活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或被选择。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新教育”或者“网师”,也是无数条林中小路之一
《汉书》中有言:“马不伏历,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素养”即为日常修习的涵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
余胜泉  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移动教育与泛在学习、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网络学习平台、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等。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应用,未来的教育将进入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与人工智能将发挥各自的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全纳
教育观点:疑,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矣。”意思是不到他想尽力弄明白却又不能做到的时候,老师不要去引导他;不到他内心明白却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出来的时候,老师先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举一反三,就不用再反复这样了。孔子的这番话对后世教育的影响不言而喻,但当我们在运用这句话指导教育实践时,往往容易忽视它的前提,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首先要有
《触龙说赵太后》是《战国策》中的名篇,颇为广大读者青睐,也常被各类教材及相关选本所收录。然而笔者在研读时发现一些教材及选本对其中一处文字讹误疏于补正,非常不利于读者的阅读与欣赏。  众所周知,《战国策》原为战国时期各国史官或策士所辑录,曾有《国策》《国事》《事语》《短长》《长书》等不同名称,后经西汉刘向整理,最终定名为《战国策》。东汉高诱曾为之作注。不过《战国策》原本流传到北宋时,其正文及注文都有
【摘 要】笔者基于项目式学习,创设情境,设计一系列项目式任务,在学生的言语实践活动中,开展《红岩》的阅读教学,进一步探讨在高中阶段开展中国革命传统经典作品学习的有效方法,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寻求有效手段。  【关键词】中国革命传统作品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 项目式学习 《红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倡导学习任务群的落实要以任务为导向,以项目式学习为载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