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基础与超越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4725595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准确把握课标、布置明确的任务、保证充分的预设、设置精准的问题,然后在此基础上引领学生向深度学习方向努力。
  [关键词]课堂教学;基础;超越
  近日江苏省乡镇组优课评比大赛的市级预赛在我校举行,我有幸观摩了各区县代表精心准备的课堂教学,课后专家的点评更是醍醐灌顶。当然,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精彩的背后也有些瑕疵,令人深思。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课?对于普通教师来说,如何既能保证课堂的基本要求,又能超越普通的课堂呢?
  一、课标的把握应准确
  对课程标准的正确解读是每个教师应具备的基本功,但是从几节课的教学情况来看,还是有部分教师对标准的解读不准确、不到位。以“大气的受热过程”为例,课程标准是“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而湘教版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有五个部分。选手在选择教学内容时有的是把这五个部分内容都教了,也有教后三个部分内容的,还有教了中间两个部分内容的。可见各人或各区县对标准的解读也有很大的差异。
  如何正确把握课程标准?在教学之前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的内容,正确领会课程标准编制专家对课程标准的解读,另外还要对照各省区编写的教学要求,从而达到应有的标准。
  二、任务的布置应明确
  在本次比赛中有几位选手对学生提出了“现在请大家消化理解”的任务。学生听了以后一头雾水,不知道该做什么,只好看看书而已。在平时的听课中也常常发现有些学生做与教师要求不相关的事,其实很大程度上主要是因为学生没听清楚也没有理解教师的要求,导致他们不知道应该做什么或怎么做。
  教师布置学习任务时应该做到:首先说明白,要让学生做什么;其次是让学生能够清楚需要怎么做;再次布置的任务要能够检查。只有做到这些,学生才能很快地根据教师的指令去做,这样的任务才是有效的,因为可执行性强,带来的效果也好。
  三、问题的设置应精准
  好的课堂应该是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链中自然进行的。这次优课评比中课堂“问题”设置存在的主要不足是:问题指向不明确、问题范围过大、问题的基础不在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的落点不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是怎样形成的?”“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如何实现的?”这样的问题学生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去思考,于是就出现了思维卡壳。如果这两个问题改成“太阳辐射的能量是怎样传递给大气的?”“大气是如何使地面损失的能量减少的?”可能学生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想到如何去思考,教学也就会更流畅。
  我们在教学中设置的问题应该形成一个问题链,这样的问题链应“低起点、小步子、高频率、高目标”,使学生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解决达到知能要求,获得成功感,增强对地理问题探究的欲望。
  四、充分的預设是保证
  只要是“问题”就有回答不出的可能,也可能会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答案。因此充分预设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只有充分预设才会有精彩的生成。如在“大气的垂直分层”教学中有一位教师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对流层大气气温的分布规律是什么?”第一个学生没有回答出来,第二个学生又错了,教师有点急了:“你们再看看图,到底是什么?”课堂气氛顿时紧张起来,教师也乱了方寸。如果在上课前有个预设,当学生回答不出这个问题时,就引导学生阅读坐标图,让学生依照这个方法再读图分析,我想就不会出现这样尴尬的场景了。
  如何预设?可以从设计的问题入手。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可能有其他答案吗?这个答案是怎么得到的?这些知识或者获得答案的方法是什么时候习得的?学生对这些知识或方法还留下多少印象?通过这样的追问,就会找出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然后在困难之处给学生搭一个脚手架,学生就会顺着这个脚手架拾级而上,到达目的地。
  五、深度学习是方向
  按照布卢姆认知领域学习目标分类,深度学习是指“应用、分析、评价、创造”,面向高级认知技能的获得。
  综观8节课,绝大多数课堂属于浅层学习,大多数还是带着教材走向学生,没有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大多数选手不敢对教材进行整合。我们必须以审视的目光全面分析教材、挖掘教材并与学生生活中的资源进行整合,将孤立的知识以明线或者暗线的形式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将知识以整合的、情境化的方式存储于记忆中。这样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也有利于学生灵活地提取知识、迁移和应用知识。
  总之,一堂好课是既达到课程标准又超越课程标准的课。在这样的课上,学生能充分领悟教师预设的问题,在这些问题的引领下思维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升、知识得到建构。
其他文献
[摘要]如何达成既定的写作目标,是作文教学的困惑之一。支架式作文教学通过系统地整理单元文本写作方法与技巧,以此作为作文支架的组成部分,有效构建起范文与写作训练之间的桥梁,给学生提供写作的辅导和启示,达到作文技法点拨的目的,促进学生作文质量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结构式支架;范文;仿写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8)07000402  在传统的
[摘要]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就要精心研究“导”的艺术,不断提高课堂监控能力,站在更高的高度把握课堂。真正的历史课堂,需要的不是作秀表演,不是盲目跟风,而是勇气与探索,理性与思考,让我们的课堂因生成而更加精彩。  [关键词]教学本真;动态生成;探究性教学;热闹;冷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7702  新課改实
[摘 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最根本的追求以及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它的人文性。教师结合2017年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优质课,通过直面学生真问题、设计思辨性问题、借力有效追问等方式,对教学问题的设计与引导进行探究,让道德与法治课堂更多浸润人文关怀。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人文问题;设计;引导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10005
[摘要]自“核心素养”提出以来,众多专家都主张教育应该由知识中心转向能力中心,强调教学要指向学生的素养提升,而地理综合思维能力的培养就是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任务之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导向式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  [关键词]问题导向;核心素养;高中地理;综合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摘要]人文精神包括自由、平等、价值、尊严、宽容等内涵,充满了对人类的关爱与尊重。在高三总复习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从研读教材入手,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继而引导学生进行专题研究,深度理解人文思想的内涵,并为他们树立具体的榜样,启发他们积极追求人文精神。  [关键词]高中历史总复习教学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130095  简言之
[摘 要]古文背诵要得其要领、掌握方法,应当先理清文章层次和思路,顺藤摸瓜。可利用课堂时间在接龙游戏中激发学生的背诵竞争意识、调动背诵兴趣;可读赏结合,活化背诵;另外,还可以调动各种感官记忆,复现文章情境,从而引导学生逐渐爱上背诵、享受背诵。  [关键词]背诵;古文;排序接龙;读赏结合;情境;复习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应注重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主体性作用的激发,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有效参与。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丰富学生的体验,可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情境、媒体情境、生活情境等,以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31-0076-02  在高中历
[摘 要]证据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能够证明某事物的真实性的有关事实或材料的反映,是感觉思维等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它强调的是反映和过程。初中历史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重视初中生史料证据意识的培养和史料证据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证据;有效教学;意识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6702  证据意识是历史学习的目标,也
[摘 要]许多艺术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基础,导致升到高中阶段学习地理困难重重。地理逐渐成为新高考改革以来艺术生最薄弱的文化科目之一。要提高艺术生高中阶段地理知识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需要从根源入手,分析初中教材和中考卷,找到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的重难点,为艺术生升入高中学习地理和备战新高考做好准备。  [关键词]艺术生;初中教材;中考卷;初高中教学衔接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摘 要]写作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投入多,成效差。教师不妨采用“支架”模式,借助搭建支架、剖析范文、合作学习等环节降低学生写作难度,让其在合理训练中掌握写作技巧,实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初中英语 写作教学 “支架”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33.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310051  写作一直是初中英语教学的薄弱环节,通常是“投入多,成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