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路径探析

来源 :广东教育(高校思想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matri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贯彻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根本要求。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深入基层直接联系群众, 构建起党员领导干部、中层干部、普通干部三级联系群众机制,建立科学工作、经常调研、激励评价、全程监督等保障机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是我们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重要途径。
  关键词: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这是全党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最基本的制度保障。新时代,习近平同志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和实践要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理论。任何政党都离不开人民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这是历史的经验,也是历史发展的规律[1]。党员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有助于增近党群、干群感情,有助于依靠群众力量推进党的自身建设,有助于排解基层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是我们党一贯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也是我们党开展工作、战胜困难的三大法宝之一,民办高校党员干部建立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是加强党的建设、干好事业的重要途径。
  一、民办高校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时代背景
  民办高校已有30余年的发展历程,截至2020年5月,全国民办高校共计757所,在校生708.83万人[2],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民办高校党建工作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也在一步步的探索中前行,为保障民办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由于民办高校体制上与公办高校不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存在着许多制约的因素,如何加强党建工作也是众多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民办高校党组织要积极探索加强党建工作的方法和路径,积极建立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加强与基层群众的联系,依靠群众的力量,才能让党建工作在民办高校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一)找准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定位的需要
  民办高校成立后,中央各部门、各省市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等,先后出台了许多规范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的文件,确定民办高校党组织在民办高校中的地位。如广东省委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民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粤办发〔2018〕39号)文件,明确了民办高校党组织保证政治方向、凝聚师生员工、推动学校发展等6个方面的工作职责。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民办高校党组织发挥作用的情况因地而异、因校而异,主要表现在有的民办高校党组织參与学校重大决策、监督学校依法办学等方面等力量不强,这是民办高校独特的机制体制原因造成的。所以,民办高校党组织要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持续稳定发展,形成一心一意谋发展,齐心协力干事业的良好局面[3],党员干部就必须要经常联系师生群众,要经常走到师生中去,多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进一步调整党建工作思路,明确党建工作重点,找准定位,如加强对学校改革发展的支持,积极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过程等,这样党建工作才能有机的和民办高校的教育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才能焕发生机。
  (二)发挥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作用的需要
  民办高校实行的是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坚持立德树人,保证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得到贯彻落实。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党组织在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中,在加强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学科水平和教学能力为重点的建设中,在大学生的学习成才中发挥积极作用。这一点,在《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明确。但是,目前,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不仅受到学校领导体制、办学形式、办学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重专业、轻思政”的思想,认为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而思想政治工作则经常被忽略,部分党组织在教育中的作用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在学校中没有地位,党的活动时间、经费和人员得不到保障,精力投入也不足,党组织作用的发挥也不尽如人意。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党员干部建立直接联系群众的制度,依靠师生群众办事,帮助师生群众解决了困难,了解师生群众的真正需求,也是新形势下扩大党在民办高校的工作覆盖面,增强党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的客观要求。
  二、民办高校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优势
  民办高校党组织相比较公办高校党组织,没有行政级别,不处在学校的核心领导地位。但是,这种体制下,民办高校党组织机制更加灵活,党员干部也更容易接近师生群众,建立联系群众的制度。
  (一)民办高校党员干部选拔机制更加灵活
  公办高校的干部选拔机制,是在党委组织部门领导下,照搬政府的一套做法来选拔干部,虽然有一套完备、严格的选拔体系,并且引入了竞争选任选拔方式,但是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选拔干部中关于级别、年限的规定,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能上能下”制度等,这种僵化的模式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而民办高校党员干部选拔机制则不同,民办高校党委在党员干部的选拔方式上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灵活度,选拔干部的标准也更加的灵活,这样,就能把那些群众口碑好、为群众办实事的、有能力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而那些脱离群众、独断专行的干部,则调整到其他岗位。
  (二)民办高校党员干部没有行政级别
  公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与国家公务员行政序列一样,每个人都有一定的行政级别,从科级到部级干部不等,这种行政级别,使公办高校党员干部有先天的优越感,如有些干部认为自己级别高,对普通师生缺乏敬畏感。同时,这种行政级别也使普通师生群众产生一定的距离感,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专家呼吁公办高校去行政化的缘由。而民办高校除独立学院由母体学校委派的党委书记外,其他党员干部和普通教师一样,基本实行的都是聘任制,没有相应的行政级别,这就使得民办高校的党员干部没有这种鸿沟,更加能和群众走到一起,打成一片。   (三)民辦高校党员干部年轻化趋势明显
  由于民办高校办学时间不长,民办高校党员干部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这些年轻的党员干部,虽然缺少相关的资历和经验,但是他们更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更加善于利用新的媒介手段,加强与普通师生群众的互动交流,建立起与师生群众的密切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
  三、民办高校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的三级机制构建
  (一)建立党员领导干部直接联系二级教学院系制度
  高校的二级教学院系是学校最基本的单位,集中了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高校最中心的工作,各专业师资人才也基本都集中在教学院系。所以,民办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要做好党建工作,就必须和二级教学院系建立直接的经常联系,构建上下沟通的机制,畅通院系诉求渠道,只有这样,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才能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为学院中心工作服务。具体则要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让每一个党员领导干部联系1-2个二级教学院系,并以学年为限,设定具体的联系内容、目标。
  1.党员领导干部参加二级院系组织生活
  党员领导干部每学年要参加二级教学院系党组织召开的组织生活1-2次,一是向院系党员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和学校党组织的工作安排;二是指导和督促院系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并参与党的重教育活动;三是收集院系党员对学校党建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提出改进方案。通过党员领导干部参与二级院系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一方面可以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也能了解到基层党员的心声,更好地凝聚党员的力量,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党员领导干部参与院系教学科研活动
  教学科研是一个学校的中心工作,民办高校党建工作不能脱离学校的中心工作来开展,必须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服务,这样党建工作才能和学院的中心工作结合起来,也才能更好地为民办高校的发展助力。党员领导干部每学年要参加二级教学院系1次教学科研活动,如参加专业教师教学竞赛、公开课比赛、科研研讨会等,了解院系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动态和需求,探索党建工作服务院系教学、科研工作的具体措施。
  3.党员领导干部参与教师谈心活动
  党员领导干部要参与联系院系的教师谈心活动,每学年与1-2名专业教师进行谈心,重点围绕学校工作实际和教师思想作风现状,有针对性地确定谈心内容,了解谈话教师的学习、工作、生活、家庭方面的情况。谈心谈话要体现讲真话,用真心,动真情、求真知的“四真”原则。对谈话中反映的重要问题,负责谈心谈话的同志要及时向组织汇报,并努解决,使党建工作达到进一步加强沟通、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激发干劲、推动教学科研工作的目的。
  (二)建立中层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学生班级制度
  民办高校中层党员干部,特别是行政部门的党员干部,是学校党建工作的中坚力量,负责民办高校各项政策的具体制定和实施。通过建立中层党员干部联系班级制度,让中层党员干部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健康等方面的情况,架起学校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桥梁,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思想上的实际困难和存在的问题,让民办高校各项政策的制定和组织更加符合育人的要求,提高学校的育人水平,也是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应有之义。
  1.中层党员干部参加学生班级班会
  中层党员领导干部每学年要参加1-2次联系班级的班会,通过学生班级班会,重点了解联系班级班委会、团支部等班级干部建设情况;班级的班风、学风情况;班级学生专业情况;班级人才培养情况;班级参与社会实践和就业情况等,并利用自身掌握的各种优良资源,为联系班级存在的问题提供各种帮助,并联络辅导员、学习导师,指导制定改进措施,共同做好民办高校的学生班级建设。
  2.中层党员干部走进联系班级课堂
  中层党员领导干部每学年要走进联系班级的上课课堂,听课1-2次,一是进一步了解班级学生所学专业的知识,掌握专业的市场动向,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联系工作;二是通过观察上课学生的表现和上课状态,如了解学生出勤、精神面貌、学习气氛、听课效果和学习效果等,进一步掌握联系班级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情况;三是了解学校的设备、设施情况,教学现场周围的环境,是否有影响教学秩序的现象;四是在课后听取学生对教学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并及时反映给学校相关部门。
  3.中层党员干部走访联系班级学生宿舍
  中层党员领导干部每学年应走访联系班级学生宿舍1-2次。走进学生宿舍,能更加深入学生日常生活,了解学生深层次的思想状况。走访过程中,党员干部要积极与学生交谈,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学生宿舍内生活设施的使用情况,听取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记录学生反映的问题,一件一件地落实解决。同时,要鼓励学生们珍惜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自身素质,多与寝室室友交流,搞好宿舍卫生和各项评比,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走访宿舍,把学生宿舍变成思想教育阵地,在学校形成多元育人、合力教育的氛围。
  (三)建立普通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学生的制度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学生制度是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模式的重要举措,也是党员干部积极参与学生工作、转变工作作风的重要措施。普通党员干部每学年要分类直接联系3-5名学生,掌握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习情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心理健康等;积极引导学生成长成才,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规划;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素质拓展、社会实践等,提高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让学生既受到教育,又增长才干;帮助学生释疑解惑,分析学生的实际困难,对新生、毕业生、经济暂时有困难、需要心理鼓励和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等特殊学生群体分类进行联系,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为学生排忧解难。做学生的知心人。
  1.普通党员干部帮扶1-2名成绩落后学生
  党员干部要帮助帮扶对象做好学习计划,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发挥班级学习导师和班级优秀学生党员的作用,共同对帮扶对象进行学习辅导,促进学习的提高。要指导帮扶学习制定进步目标,并对帮扶学生达标情况进行检查,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   2.普通党员干部帮扶1-2名贫困学生
  党员干部要帮助帮扶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引导帮扶的贫困学生自立自强。帮助他们争取助学贷款,积极为他们申请勤工助学岗位或兼职岗位,或争取相关基金会的支持,最大程度上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的后顾之忧。同时,积极鼓励他们要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拿到学校的各类奖学金,减轻家庭负担,同时,打牢专业基础,积累实践经验,积极为就业做准备。
  3.普通党员干部帮扶1-2名违纪学生
  高校的办学的宗旨是以育人为本。党员干部要帮助帮扶的违纪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要经常找帮扶学生谈心,了解他们的思想状态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引导,促进帮扶学生的教育转化,增强帮扶学生的纪律意识。
  四、建立民办高校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长效性保障机制的思考
  (一)建立科学工作机制,增强“实效性”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一定要强化制度保障,建立科学的工作机制。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细化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各项措施,规范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具体时间、地点、次数等,既要确保党员干部有一定的时间深入基层,了解民意,指导工作、解决问题,加深对师生群众的感情,又要让群众觉得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让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制度避免形式化,增强实际效果。
  (二)建立经常调研机制,增强“针对性”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组织各部门要建立起常态的工作调研机制。在制度实施过程中,既要及时了解党员干部的真实想法,倾听他们的意见,又要多到基层走访,收集群众的反馈意见。对一些干部、群众反应较为强烈的措施、制度,要及时地进行修正;对实施效果不明显的措施,要适时加以改进,不断地进行调整,增强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针对性。
  (三)建立激励评价机制,激发“原动力”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建立一套完备的激励评价机制,提高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积极性。首先,要注重发挥目标考核的导向作用,把联系服务群众的效果作为党员干部的一项重要考核指标,建立党员干部作风群众评议制度,并把党员干部联系师生群众、宣传师生群众、组织师生群众和服务师生群众的情况,与党员干部年度考核评先选优和使用挂钩,并由党委相关部门登记备案[4]。其次,要创新激励方式,树立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先进典型,要大力宣传,及时给予奖励。通过奖优罚劣的激励评价机制,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热情。
  (四)建立全程监督机制,强化“自觉性”
  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要落实监督机制,强化约束力,建立完善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台帐,实行实时动态公开,真实记录联系服务的情况,进一步健全考评体系,采取党员干部一年一述职的方式,进一步强化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意识。同时,要建立组织考核、民主评议、群众测评等全方位的考核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确保党员干部联系和服务群众各项工作的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闫丽君.新时代密切黨群干群关系的实践路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3):39.
  [2]教育部.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2020.5.
  [3]闫丽君.高校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99.
  [4]李中华等.高校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化研究[J].大众科技,2017(3):127.
  责任编辑  姜淑娟
  作者简介:张高峰,广州软件学院党委副书记。
其他文献
摘 要:道德教育功能是道德教育存在之合理性的体现,而以理性主义至上为特点的“启蒙道德筹划”给现代性社会带来了道德生活领域上的危机,麦金太尔依据历史主义的分析方法,追溯道德历史传统,继承并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思想,提倡道德回归到历史传统中,提出以实践——历史叙事——道德传统为理论基础的德性论思想,并与之对应从实现实践的善、个人生活的善与共同体的善三个维度对道德教育功能进行重塑,从而开解现代性社会
期刊
摘 要:在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背景下,谈心谈话工作的内涵式实施,是落实立德树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全覆盖”的重要举措。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在实际开展过程中主要存在学生被动约谈、谈话忽略情感、忽略差异等问题。基于一次单元心理咨询模式,创新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模式是解决辅导员谈心谈话工作现存问题的积极尝试。一次单元谈心谈话工作模式主要从肯定倾诉行为,建立良好关系;了解学生状态,促进改变的可
期刊
摘 要:马克思在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宗教异化思想的基础上,以劳动为切入点,阐述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人与类本质和人与人的关系的四种异化表现,深刻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的现实生存境况。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则以科技为切入点,关注当代资本主义工业社会单向性问题,提出技术异化思想。总的来说,马克思从经济视角,以劳动为切入点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现象,异化的扬弃是实践性的、现实性的活动
期刊
摘 要:以暨南大学“文化素质教育讲堂”十余年的实践作为研究对象,借助问卷调查法、文本分析法,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探究大学生在空窗期、迷惘期和饱浆期所具有的特殊精神需求。运用心理学内化的基本原理分析“文化素质教育讲堂”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如何与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并内化为大学生精神结构的一部分,从学理上解析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机制,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化
期刊
摘 要: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提及实现自由的意义和价值、统治和法律为实现自由奠定基础、自由建立在公民教育基础之上等问题。卢梭自由思想对马克思的自由观影响深远,在借鉴吸收卢梭自由思想之上,马克思提出共同体理念,认为人类自由是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人类社会实现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在卢梭以及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基础之上,分析实现自由的路径,即通过自由全面的发展、个体性中彰显人的自由、
期刊
摘 要:诺丁斯关怀道德教育理论批判了以男性为主导的传统道德教育模式,提出了关心道德教育的新模式。诺丁斯强调注重实践、尊重学生、强调师生关系以及教师以身作则的观點,对解决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教育理念偏差、教育模式单一化和教育力量分散化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为了进一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实效性,高校可通过建立关心型德育模式、构建关怀型师生关系、营造关怀型教育环境以及发挥多
期刊
摘 要:斗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主体能动性的生动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新时代,我国面临着风险挑战与历史机遇并存的双重局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更加自觉地发扬斗争精神。如何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斗争精神,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为此,需要从斗争精神的历史生成、哲学意蕴、践行路径三个方面进行梳理与探索。  关键词: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  斗争,尤其是无产阶级争取民族
期刊
摘 要:实践教学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开展的重要方式,是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认识社会、了解社会的基本教学手段,通过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思政课的热情,更好地实现知行合一。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着一些普遍问题,不能满足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建设的需要。这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积极行动,献计献策,不断探索并总结经验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实现实践教学
期刊
摘 要:高校承担着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重任,也是为我党提供新鲜血液的重要渠道之一。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其中,学生党员是大学生群体中的优秀代表,也是我党人才的优秀后备军,青年学生特别是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素养如何,直接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方面与学生党员思想建设要求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本文立足于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思想现状,
期刊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的新思想和新观点。其中,构建“精准思政”体系,是继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之后,继续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的重要举措,实施精准思政是新时代对网络育人提出的更高要求。随着社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者开展网络育人存在“各自为战、只顾一摊”的现象,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针对当前网络育人中存在的问题,应运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