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破军被

来源 :前卫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jb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青岛市东南的黄海之中,有一座距离陆地5.3海里的小岛,名叫灵山岛。2006年,我军校毕业分配上了岛,成为海防部队的一名新排长。
  我出生成长在内陆,面对大海,有一种莫名的兴奋,岛上生活虽然艰苦,但我似乎有使不完的干劲。两年后,我被选调到机关,后又来到济南工作。
  从湿润凉爽的沿海来到干燥闷热的内陆,从基层来到大机关,一时间,我有诸多不适应,思乡的情绪也如蓬勃而发的野草,郁郁葱葱长满整个心田。那段时间,我每天跟家人通电话,盼望着家人能来济南和我团聚。
  2010年国庆节,家人计划来济南看我,我高兴地做好了各项规划。假日一到,家人如约而至。父母和姐姐从家乡驾车赶来,远在大连求学的妹妹坐火车半夜到达。吃过晚饭,父母和姐姐回到宾馆休息,我则去火车站接妹妹。凌晨4点,妹妹到了,怕打扰父母,我便将妹妹接到我住的宿舍里休息。
  我住的宿舍是单位分的公寓房,是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筒子间,房间不足15平米,住着我和同事两个人。两个单身汉的房间极其简陋,两张木床、一张破桌,我们经常自我打趣:家徒四壁,一穷二白。不过,军人以奉献为本,不讲享受,每天加班回来都已深夜,往被窝里一钻,再简陋的地方都觉得是舒适的温柔乡。
  假期同事回家探亲,正好让妹妹休息。到了公寓楼,却引来了妹妹的阵阵惊呼,这里的每一处都让她“恐瞑”:“哥,公共厕所居然没有灯!”“哥,楼道太黑太恐怖!”……我给妹妹铺好床单,没想到她刚打开我叠成“豆腐块”的被子,就惊呼起来:“哥,你的被子太可怕了!”
  我一瞧,我的被子是上军校时发的军被,盖了四年,毕业上岛,我又将它打包带到了连队,后来辗转更换工作单位,却一直和它相伴随行,已经有六七年的时间了吧。现如今,它已经在岁月的洗礼下,由曾经的翠绿变得苍白而憔悴,被罩经历几年的洗涤也变得脆弱不堪,竟然随着“豆腐块”的折痕破裂开来,里面的棉絮丝丝缕缕地翻出来,招摇着它们的手臂。
  想来妹妹就是觉得这个破被子“可怕”吧,要不是妹妹说,我平时都没大注意呢。第二天去景区游玩,一家人沉浸在团聚的幸福中,景美人乐,其乐融融。中午吃饭的时候,妹妹突然开口讲:“哈哈,笑死我了,哥哥的被子都破得打绺了,他还盖着呢。”妹妹话一出口,大家纷纷询问起来,唯有母亲默不作声。吃完饭,母亲不肯回宾馆,执意要去我住的地方看一看。
  进了屋,母亲翻了翻我的被子,眼泪就流下来了,她捧着我的被子说:“儿子,被子破成这样咋睡,你也不说。你妹妹还觉得好笑,我这个当妈的看了心里真难受。”我安慰母亲说:“没事儿,当兵的谁还在乎这个啊,我是对这被子有感情了。”看完了被子,母亲便围着屋子左看右看,摸摸这儿、晃晃那儿,随后和父亲走了。
  刚送走父母,单位打电话说有急事,我便急忙回单位处理。没想到下午回到宿舍,立马眼前一亮,我的宿舍竟然被“装修”了!被褥换上了一套蓝灰色条纹的被罩和床单;桌子擦拭一新,铺上了晶亮的玻璃板;行李摆放得整整齐齐,墙壁变得洁白,弄脏的地方被砂纸打磨过了。而母亲和父亲正蹲在地上,替我墙角摇晃的木床拧紧螺丝呢。
  看著他们忙碌的身影,我的鼻子泛酸,眼泪禁不住夺眶而出。自读军校起,我就成了母亲心头的牵挂。我刚上军校那一年,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爸妈特别想我,每天都把我的照片铺在桌子上反复看。如今从军十四年,离开父母也十四年了,最亏欠的也是他们,可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既然选择了在军旅路上报效祖国,那另一条路上的温馨缱绻,就只能割舍。
  这些年,母亲每次来济南小住,最喜欢看我穿军装的样子,在她眼中,儿子永远是最帅的那一个。看到我军装上有了油渍、有了折痕,她总是细心擦拭、小心熨烫。母亲告诉我,军装要笔挺、整洁,要时刻打起精神,保持军人的精气神。
其他文献
我家的后面有座部队营房,有天和老公一起散步,听到不时传来的震天口号和嘹亮军歌,老公情不自禁跟唱起来,而且踏着节奏迈开正步激动地说:“我感觉还是个军人!”望着他兴奋的样子,我仿佛又看到了昔日那个身穿军装的他,沉淀已久的思绪随即弥散开来……  打记事起,我就对军人十分崇拜,一身绿军装配以红五星帽徽和鲜艳夺目的红领章,穿在身上非常威武英俊、精神挺拔!军人在战争年代抵抗侵略、抛洒热血,和平时期保家卫国、无
期刊
东风吹起  送你,到  那久泊的小船边  远航  载着你满川理想  我独守这一坡愁绪  从此  期盼你归来的消息  听说你从天涯的哨卡  寄回了三月的消息  仰视蓝天,寻望  那可以带回你書信的燕子  没有只字  也无片语  日暮余晖下  只有熟悉的牵盼  飞入了旧年  安宁的泥巢  大地不觉已微鼾  夜,已静了  春风摇醒焦土  雨,悄然来  你这不屈的脸庞  布满岁月刻划的印痕  一滴春雨,顺
期刊
新兵刚入营,领导就指示说:“你下去看看有没有特长兵,抓紧时间出篇报道。”作为刚毕业没几个月的国防生,其实当时的我也算是一名对部队一知半解的新兵。领导后半句话的语气明显比前半句重了一些,我小心翼翼地猜测,他是不是对抽调到师宣传科已经三个月的我只上了两个豆腐块有所不满。  于是,我选择了距离最近的所属团的新兵营。营长和教导员都很热情很客气,端茶倒水削水果,对我这个刚到部队的人来说,待遇过于隆重,这让我
期刊
清晨,一阵清脆的哨声响起,新兵连的队列场上很快排起了长龙。这时一个粗壮的身影挤入人群,豆大的汗珠齐刷刷顺着脸颊往下淌,连长当时注意到这个人,可却说不上来哪里不对劲。  稍息!  清一色的左腳在队伍中一排排伸出,定睛望去,队伍中间一只墨蓝色袜子裸露在空气里,显得那么扎眼。连长不怀好意地笑了笑说道,你们训练这么久了,居然还有人连这么简单的稍息都不会做!第一排第三名,把你的脚再伸出来一点,让大伙看看! 
期刊
残阳如血,映照着山边的小村;缕缕上升的烟尘,飘散殆尽;逃过一劫的山民渐次向着残垣断壁的居所聚拢而来。  她牵着孩儿,惊怵地回望一番后,向村里踅摸着走去。  打谷场上,他拖着一条断腿,艰难地向稻草垛的夹缝里拱。  看到他,她激灵灵打个寒颤,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里。  孩儿顺势抱着了她的腿:妈,我怕。  不,别怕,我们去。她一溜小跑到了他跟前:兄弟,你……  就剩我自己了,这里……说着,用枪指指夹缝深处,
期刊
在陇海铁路大动脉上有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小站小到快速列车在这里连个盹都不打,一声汽笛长鸣呼啸而过,连小站的站牌也难以留下记忆。小站没有气宇轩昂的楼房,也没有现代化的配套设施,仅有一排结构陈旧朴素的平房,那带有岁月痕迹的墙壁往下掉落着墙皮,墙壁的底部也爬上了一些绿色青苔,仅有的一排候车座椅历经岁月雕琢露出了狰狞,断裂的木板横在空气中,露出了锋芒。小站只有四五个工作人员,身着蓝色制服,手里拿着小红旗小绿
期刊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子女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题记  小时候,许多人都说,我长得更像父亲。每逢那个时候,我总会跳出来反驳说我更像母亲。不管事实如何,我唯一狡辩的理由就是,母亲长得好看。在孩子的眼里,母亲永远比父亲的光环多上几圈。长大后的今天,我从午睡中醒来,站在洗漱台前,迷离的双眼望向那块爬满水渍的梳妆镜,看着镜子里泛着油光、不施粉黛的脸,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十二年前的父
期刊
夜如墨,风急雨如注。  上等兵洪恩,与战友们扔掉锄头、铲子、铁锹,徒手拼命地挖着、刨着,废墟下埋着老师和学生。  与死神赛跑,时间就是生命。  “有人,轻点儿。”一只手、一条胳膊,长发、头脸……一把大雨伞罩过来。战士们急切地、轻轻地把人从废墟中抱出来。  人,已没了呼吸。战士们黯然,洪恩的心轻轻颤抖。他拼命继续挖着、刨着。“有人,轻点儿。”“还活着,快……”  剌啦,一条银色长蛇,把夜空撕裂。一张
期刊
爷爷的生日,是“八一”。对,“八一”建军节这天,是爷爷的生日。每逢爷爷的生日,全家人都要聚到一起,与爷爷共享天伦之乐。  没错,爷爷是个老革命,13岁参加八路军,亲历抗日战争、抗美援朝战争,参加过大小战斗100余次,多次死里逃生。过去,爷爷常到中小学做报告,激励青少年做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虽然,爷爷一天比一天老了,但他人老心不老,总喜欢给自己过生日。爷爷说,活一天,赚一天喽。多活一天,就是多赚一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