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音乐、影视、图片、巧设问题等形式创设情境可以调动学生情绪,让其更好地进入课堂。笔者援例探究入境生情的策略及其效果。
关键词:情境;策略;情感
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心底里沉淀的情感发酵释放,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入境生情,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探究了几种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其效果。
一、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音乐的海洋里虽无凶险的波涛但能沁入灵魂深处,让人心旷神怡。在音乐的渲染下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就很容易传达。
笔者在教授《热爱生命》时,课堂播放了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在这样豪情万丈要将生命活个畅快的深情演唱中,我开始了热爱生命的导入,学生也受到了歌词和旋律的感染,热血沸腾,完成本课的授课目标就犹如水之就下了。
在教《边城》前播放了黄磊的《等等等等》,情节描述式的语言配以哀怨柔情的歌声,一下子摄住学生心魄,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那个悠远的年代古朴的湘西,人物的爱恨情愁已不用教师多说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还有在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课前我循环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父亲》和《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几首歌,在浓浓的对慈母父爱的感恩中,在时光刻刀在父母年轮中留下印痕的深情演唱中,在课堂弥漫开亲情无限感恩无价的氛围中,我开始了本课的导读。
音乐的播放可以在上课伊始营造氛围,可以在环节中根据情境选择相契合的旋律,可以在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依然沉浸于情感漩涡中。没有音乐的课堂,就是没有如盘皓月的夜空,缺失了灵气;就是没有如雪浪花的湖面,波澜不兴。
二、 影视呈现,直观感受
影视播放可以变枯燥乏味的文字为直观可感的动态,可以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化抽象生僻为具体生动。影视的导入让课堂多了份现场的立体感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小狗包弟》时,课前播发了《忠犬八公》的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其更直观地感受到小狗的忠诚、通人性、不离不弃;还有在上《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播放了《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对那段遥远的惨绝人寰的历史有了更直观地感触;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了《水浒传》片段,让学生激起了阅读名著的欲望,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记忆……
当然影视的播放要精选,要契合文章内容,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短时间的播放拓展到课外主动欣赏;不能过长,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影响正常上课进度。
三、 创设图片,激发想象
图片的呈现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异彩纷呈的图片可以拓展课堂内容,增加了画面感和课堂趣味性;图片的对比展示可以增加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对生命除了热爱,别无选择,我出示了几张图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种子,不管石块如何重,缝隙如何狭,它向着阳光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这是一种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烈日风沙中坚挺的胡杨,扎根20多米流沙之下,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是生命的坚韧与本色;地震女孩身埋在一片废墟中,头悬输液的管子,她那清秀的脸上,露出的是一抹甜甜的、淡定坚强的,被喻为“地震中最美的微笑”,那是生命的从容与淡定。一番欣赏与诉说,激起了学生对生命的尊敬,激起他们在困厄面前永远不要低下你那高傲的头颅的信念。
还有笔者在上《燕歌行》时,出示了战士浴血奋战和将军帐下美人歌舞的对比图片,还有边塞黄沙弥漫绝域苍凉以及家中妻子举头望月遥相思的组图。在一系列对比鲜明的图片中给学生触目惊心的震动,文章的主旨情感不言而喻。
生动的画面使课堂容量变得多姿多彩,但画面的呈现只能是辅助,而且出示的时间要恰当,否则就弄巧成拙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画面的出示要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否则就变成噱头。
四、 设置问题,激活思维
巧妙提问,创设悬念,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悬念的驱使下,在答疑解惑的内在需求下,迫不及待去阅读文章,急不可耐地想和老师交流,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调动。
例如,在教授《小狗包弟》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情感变化,把握主旨,感受人格,笔者上课时抛出了连环珠式的问题:如此可爱的包弟怎么就变成了沉重的“包袱”被作为礼物都无法送出,最后怎么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似的被残忍地送上解剖台开肠破肚,怎么就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为什么?一个可爱的小狗,一个善良的老人,为什么会发生小狗被老人送上断头台的悲剧?谁之过?本文只为了写小狗的遭遇吗?一个民族能经历如此灾难吗?如此浩劫谁应该承担责任呢?谁率先站出反省忏悔呢?赢得怎样的评价呢?在声声叩问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情感被激发,所有的答案如骨鲠在喉,所有的激情澎湃于胸。
另外本人在上《記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开篇我就提出:刘和珍是怎样的女学生?作者为何用“君”来称呼她?对于她的死社会各界的反应是怎样的?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对于徒手请愿先生赞同吗?她们这次流血的意义又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学生早就疑窦重生,想一睹为快,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就成功解决了课文的内容情感了。
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问题的创设要是学生易回答的,能诱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是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能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问题要是一剑封喉切中文章要害的,能帮助教师因势利导地解决文章重点。
如果说教育上的水是情和爱,那么情境就是盛放这一潭春水的池。我们可以通过精美画面的呈现、悠扬音乐的渲染、影像视频的刺激以及四两拨千斤式的问题的铺设,以期达到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参考文献:
[1]邓彤,贺学根.阅读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轴心[J].中学语文教学,2003(2):17-19.
[2]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薇,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四中学。
关键词:情境;策略;情感
情境的创设可以让学生心底里沉淀的情感发酵释放,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入境生情,教学目标的达成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例探究了几种情境创设的策略及其效果。
一、 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创设音乐情境,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在音乐的海洋里虽无凶险的波涛但能沁入灵魂深处,让人心旷神怡。在音乐的渲染下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情感就很容易传达。
笔者在教授《热爱生命》时,课堂播放了韩磊的《向天再借五百年》,在这样豪情万丈要将生命活个畅快的深情演唱中,我开始了热爱生命的导入,学生也受到了歌词和旋律的感染,热血沸腾,完成本课的授课目标就犹如水之就下了。
在教《边城》前播放了黄磊的《等等等等》,情节描述式的语言配以哀怨柔情的歌声,一下子摄住学生心魄,自然而然地将学生带入那个悠远的年代古朴的湘西,人物的爱恨情愁已不用教师多说就成了他们关注的焦点。还有在上《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时,课前我循环播放了《烛光里的妈妈》《父亲》和《时间都去哪儿了》这几首歌,在浓浓的对慈母父爱的感恩中,在时光刻刀在父母年轮中留下印痕的深情演唱中,在课堂弥漫开亲情无限感恩无价的氛围中,我开始了本课的导读。
音乐的播放可以在上课伊始营造氛围,可以在环节中根据情境选择相契合的旋律,可以在课堂的结束让学生依然沉浸于情感漩涡中。没有音乐的课堂,就是没有如盘皓月的夜空,缺失了灵气;就是没有如雪浪花的湖面,波澜不兴。
二、 影视呈现,直观感受
影视播放可以变枯燥乏味的文字为直观可感的动态,可以给学生新鲜感从而调动学生积极性,可以化抽象生僻为具体生动。影视的导入让课堂多了份现场的立体感觉,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上《小狗包弟》时,课前播发了《忠犬八公》的片段,激起学生的兴趣,让其更直观地感受到小狗的忠诚、通人性、不离不弃;还有在上《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播放了《辛德勒的名单》,让学生对那段遥远的惨绝人寰的历史有了更直观地感触;在上《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播放了《水浒传》片段,让学生激起了阅读名著的欲望,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记忆……
当然影视的播放要精选,要契合文章内容,要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由课内短时间的播放拓展到课外主动欣赏;不能过长,否则就有喧宾夺主之嫌,影响正常上课进度。
三、 创设图片,激发想象
图片的呈现可以激发学生想象,使学生如临其境,触景生情。异彩纷呈的图片可以拓展课堂内容,增加了画面感和课堂趣味性;图片的对比展示可以增加学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
例如,笔者在教授蒙田的《热爱生命》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对生命除了热爱,别无选择,我出示了几张图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的种子,不管石块如何重,缝隙如何狭,它向着阳光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这是一种生命的不可抗拒的力量;烈日风沙中坚挺的胡杨,扎根20多米流沙之下,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是生命的坚韧与本色;地震女孩身埋在一片废墟中,头悬输液的管子,她那清秀的脸上,露出的是一抹甜甜的、淡定坚强的,被喻为“地震中最美的微笑”,那是生命的从容与淡定。一番欣赏与诉说,激起了学生对生命的尊敬,激起他们在困厄面前永远不要低下你那高傲的头颅的信念。
还有笔者在上《燕歌行》时,出示了战士浴血奋战和将军帐下美人歌舞的对比图片,还有边塞黄沙弥漫绝域苍凉以及家中妻子举头望月遥相思的组图。在一系列对比鲜明的图片中给学生触目惊心的震动,文章的主旨情感不言而喻。
生动的画面使课堂容量变得多姿多彩,但画面的呈现只能是辅助,而且出示的时间要恰当,否则就弄巧成拙地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画面的出示要与课文内容相辅相成,否则就变成噱头。
四、 设置问题,激活思维
巧妙提问,创设悬念,学生只有在强烈的学习动机驱使下,才会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学生在悬念的驱使下,在答疑解惑的内在需求下,迫不及待去阅读文章,急不可耐地想和老师交流,他们的思维被激活,情感被调动。
例如,在教授《小狗包弟》时,为了让学生了解作者情感变化,把握主旨,感受人格,笔者上课时抛出了连环珠式的问题:如此可爱的包弟怎么就变成了沉重的“包袱”被作为礼物都无法送出,最后怎么就像一颗定时炸弹似的被残忍地送上解剖台开肠破肚,怎么就逃脱不了自己的厄运,为什么?一个可爱的小狗,一个善良的老人,为什么会发生小狗被老人送上断头台的悲剧?谁之过?本文只为了写小狗的遭遇吗?一个民族能经历如此灾难吗?如此浩劫谁应该承担责任呢?谁率先站出反省忏悔呢?赢得怎样的评价呢?在声声叩问中学生的思维被调动,情感被激发,所有的答案如骨鲠在喉,所有的激情澎湃于胸。
另外本人在上《記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开篇我就提出:刘和珍是怎样的女学生?作者为何用“君”来称呼她?对于她的死社会各界的反应是怎样的?作者对他们的态度分别是怎样的?对于徒手请愿先生赞同吗?她们这次流血的意义又是什么?通过一系列的设问,学生早就疑窦重生,想一睹为快,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就成功解决了课文的内容情感了。
当然,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找准切入点,问题的创设要是学生易回答的,能诱使学生深入思考的;问题要是能激起学生探究欲望的,能激起学生情感波澜的;问题要是一剑封喉切中文章要害的,能帮助教师因势利导地解决文章重点。
如果说教育上的水是情和爱,那么情境就是盛放这一潭春水的池。我们可以通过精美画面的呈现、悠扬音乐的渲染、影像视频的刺激以及四两拨千斤式的问题的铺设,以期达到让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参考文献:
[1]邓彤,贺学根.阅读教学培养问题意识的轴心[J].中学语文教学,2003(2):17-19.
[2]高帆.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于漪.我和语文教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王薇,安徽省合肥市,巢湖市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