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点” 敲开散文阅读之门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anhao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散文阅读存在着一定的误区,通过反复实践,笔者找到了一条解决现代散文阅读的“捷径”,本文通过举例,对这种阅读技巧进行了详细的阐释说明。
  【关键词】语文教学 现代散文 阅读教学 阅读技巧
  
  课标版《考试大纲》中关于“现代文阅读”分为二部分,其一为“必考内容”,即对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的考查;其二为“选考内容”,即对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考查。因其分值在整份卷中的比例之高,成为教学中的重点。然而,由于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的失分率之高,它又成为学生心中常犯怵的题型。学生怕语文,是有两怕,一怕作文,二怕现代文阅读。而在“选考内容”上,学生往往看到有散文阅读,便绕道而走,选择“实用类文本阅读”。
  散文是难,但不至于难到学生避而远之。唯有掌握其规律,善用其技巧,是完全可以打开散文阅读之门的。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一技巧,可让学生想读散文,会读散文,也会做散文。那就是“三点”:画点什么,写点什么,问点什么。下面结合语文(人教版)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余秋雨的散文《都江堰》来谈这一技巧的应用。
  一、画点什么
  画点什么,是我们通读一篇散文后要留下的最基本的痕迹。画重要的句子(包含重要的词语),或是横线,或是波浪线,或是圈。哪些句子要我们留下这些痕迹呢。
  1.首句——它可以全文的首句,也可以是某一段的首句。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埋下伏笔。
  2.尾句——它可以是全文的尾句,亦可是某一段的尾句。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回味深长。
  3.转承句——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4.中心句——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5.点睛句——点明全文中心,统领全文;句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6.情感句——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7.矛盾句——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8.不明句——字面上没法理解,句意也不甚明了。
  初读全文,对照以上几种句子类型,我们可以在课本上画出以下具体的句子。如: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首句),“让人全身心地投入对历史、对岁月、对民族的巨大惊悸,感觉就深厚得多了”(点睛句),“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魂的生活”(点睛句,不明句),“因此,在灌县下车,心绪懒懒的,在街上胡逛,一心只想着青城山”(矛盾句,不明句),“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点睛句,不明句),“没有证据可以说明李冰的政治才能,但因有过他,中国也就有过了一种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点睛句),“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不明句),“他只知道,这个人种要想不会灭绝,就必须要有清泉和米粮”(中心句,点睛句),“作家由此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诘问:活着或是死了应该站在哪里?”(中心句,尾句),“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中心句,尾句)
  “它,就是都江堰”(过渡句)。
  “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得看不出画影的李冰”(过渡句)。
  有了以上的线条,散文阅读犹如在创作一幅美丽的图画,首先出现了一些简单的线条和艺术的雏形,接下来,就该给她着色了。
  二、写点什么
  写点什么,就是在画线的基础上,在其空白处,写上自己的理解和思考,我称之为着色。写哪些内容呢,可以写内容,写结构思路,写段意、写问题、写诠释、写探讨。
  1.写段意
  文章第一部分以长城为参照,表现作者对都江堰的独特感悟;第二部分绘神绘色地表现都江堰的壮丽图景;第三部分由堰及人,展现李冰父子的精神风采。
  2.写结构思路
  由长城引出都江堰,介绍两者的不同。再详细地描写都江堰的浩大壮丽、充满着强悍的生命力以及她的驯服,再引出使其壮丽和驯服的人——李冰父子,最后礼赞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朴素的人格,进而思考政治、文化、历史、官场等问题。
  3.写内容
  本文写了长城、都江堰,写了李冰父子,也写了政治、文化、历史和官场。
  4.写问题
  为何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为何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在第一部分作者对都江堰倾注了赞美之情,为何在第二部分,作者的心情却是“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
  在“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中,“两种政治”是指哪两种?
  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活着应该站在哪里?而死了又应该站在哪里呢?
  为何“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5.写诠释
  为何在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不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①观点出人意料,很有主观意识和个性风格,体现散文的特点。
  ②突出作者对都江堰的偏爱有加。
  ③内容上:长城是占据辽阔的空间,都江堰是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已经废弃,都江堰还在为老百姓输送清流;长城追求夸饰和炫耀,都江堰毫无所求只知奉献;长城讲排场,而都江堰却低调。
  为何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而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
  ①僵硬,意味着死了的,过去了的,没有实际功效,基本失去了防御功能。
  ②灵动,意味着活着的,指她是充满了智慧,她滋养着整个中华民族。
  在第一部分作者對都江堰倾注了赞美之情,为何在第二部分,作者的心情却是“心绪懒懒的,脚步散散的”?
  ①典型的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②突出都江堰给自己的震憾感受。
  在“这里明显地出现了两种判然不同的政治走向”中,“两种政治”是指哪两种?
  ①一是无所专攻的官僚;
  ②二是因官位成了一名实践科学家。
  现代官场的衮衮诸公,活着应该站在哪里?而死了又应该站在哪里呢?
  这里在探讨“为官”的价值以及“生与死”的价值。
  为何“我突然产生了对中国历史的某种乐观”?
  乐观,来源于自己对都江堰的理解,对李冰父子的理解,所以对中国史上有这样的官员而骄傲,也为有了李冰父子这种精神的传承而对将来充满信心。
  6.写探讨
  关于余秋雨其人其文,一本《文化苦旅》为何能引起国人的追捧。上网查找资料,了解余秋雨及其散文。
  有了以上的“写点什么”,“阅读散文”这一艺术的再创作过程就增色了不少,一幅画就基本形成,她具备了线条、框架和色彩,接下来,我们就得精雕细琢,使之成为精品。于是,我们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问点什么”。
  三、问点什么
  问点什么,在布满了线条和写满了诠释的书本上,学生要去“问点什么”,这时,课堂开放了,学生的思路也打开了,对老师的要求也高了。学生当场问,老师当场回答,师生当场讨论。我们可以问疑点、问主题、问细节、问背景。
  1.问疑点
  “这图谱,可与今天的裁军数据、登月线路遥相呼应”,这句话如何理解?
  “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最澄澈的人类学的思考”,为何有“最澄澈”来修饰“人类学”?
  2.问主题
  作者想通过都江堰来抒发什么,来思考什么?
  3.问细节
  这个都江堰到底是怎样工作的啊,她是无坝引水,是怎样做分流,又是如何做到连现代的水利工作都很难解决的排沙问题呢?
  《文化苦旅》是一本怎样的书?
  “文化散文”的特点是怎样的,《都江堰》能否体现出这种特点?能不能再学习一篇能体现他这种文化散文特点的文章,比如《道士塔》?
  为何冠以“文化”的名义,而且是“苦”的,是否有造作之嫌?
  4.问背景
  为何作者偏偏对那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特别是历史古迹感兴趣?
  他在哪种背景下,写下这些散文?
  散文阅读,本身也就是一种艺术的再创作,艺术是无止境的,她需要时间的浸染,需要心静如水的心态。如果教与学能够坚持贯彻“三点”的思维,散文阅读和写作都不会成为学生中的拦路虎,散文也将真正走进我们的生活。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优秀的文言文作品,语言简约,内涵丰富。本文以《三峡》为例,论述了文言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并以语法修辞等角度概括了文言文的独特表达方式。
在中学课程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越来越广泛地得到了运用,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多媒体辅助教学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自从事语文教学工作以来,我对课文的讲解总是存在困惑,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从事语文课题研究的动力。近几年,我一直在教低年级的语文课,感觉低年级语文课文的道理大部分很浅显,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迅速明白。于是,在课文的具体讲解中,学生就少了一分接触新知的新鲜感,取而代之的是内心对课文枯燥乏味的厌恶。虽然,我们教师会运用教学机智挖掘课文的潜在内容,但是课堂上给学生总体的感觉就是教师在为揭示一个学生早已知
《大学语文》课程自1980年在全国非中文专业统一重新开设以来,成效有目共睹,出现的问题也很多。比如由于版本太多或版本变更频繁,教学难以深化交流(目前国内出版的大学语文课教材
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今教育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思想为指导,充分调动学生阅读兴趣,创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挖掘生
数学情境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是学生发展思维品质的环境,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只有在各种有益的环境中,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才能得以激发,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得以提高。情境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多方面的。笔者一直致力于教学情境的研究,以期用这些事例作为日后重新审视自己教学的依据,以便不断总结、改进、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发悬念  在讲完“四则混合运算”之后,大部分学
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而诗歌是最有“语文味”的文体,也是最能上出“语文味”的文体。然而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不重视诗歌教学,因此我认为语文老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选
新课程改革顺应时代,唯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人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倡导C.E.O.理念的生态阅读课堂是立足于学生的个体发展,培养他们沟通交流、活动体验和组织能力的
采用热压工艺将不同配比的对位芳纶和聚砜酰胺制成PPTA-F/PSA复合材料,研究了PPTA-F质量分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结构和热性能的影响,并对复合材料的拉伸断口进行了微观形貌
摘要:本文从改变备课模式、灵活运用教材、选择最佳教学方法、设计特色作业等方面,探讨和阐述了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关键词:初中生物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在短短的45分钟课堂教学中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新课程改革中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挑战。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探索实践,浅谈初中生物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一、改变备课模式,提升备课质量  “备课”